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关于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0) 说说(24) 名言(53) 诗词(2k+) 祝福(14) 心语(1)

  • 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

  • 孟子,阅读
  • 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

      鱼我所欲也为哲学家孟子所写,表达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对于如今的教育具有借鉴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原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拓展内容:鱼我所欲也阅读题目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题2】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答案

      【小题1】(2分)①患:灾祸②蹴:用脚踢

      【小题2】(4分)①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3分)举例义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患”在古文中有“忧、担心”和“灾祸”的意思,本文中为“灾祸”;“蹴”为“足”字旁,意为用脚踢。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二者”指“鱼”和“熊掌”;“得”:“得到”;“兼”:同时;“舍生”:舍弃生命;“取义”:伸张正义。第二句中“万钟”指“优厚的俸禄”,“辨”:分辨;“礼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受”,接受;“何”:什么;“加”;好处。

      【小题3】

      试题分析:“一箪食,一豆羹”是具体的事物,是举例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舍生取义”,根据论点理解即可填空。

    [阅读全文]...

2022-05-07 00:19:34
  • 孟子二章原文

  • 孟子,智慧
  •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二章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原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拓展: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详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衰亡。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详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阅读全文]...

2021-12-26 22:05:36
  • 孟子语录原文

  • 孟子,语录
  • 孟子身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思想家,自然出自于他的经典语录是少不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语录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其进锐者,其退速。

    14、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阅读全文]...

2022-02-18 11:14:25
  • 孟子将朝王翻译加原文

  • 孟子,古诗文
  • 孟子将朝王翻译加原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那么原文和翻译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将朝王翻译加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将朝王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

      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②,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③,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

      ④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摘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学*。

      ②采薪之忧:谓有病不能上山打柴,是疾病的代词,为当时交际的*惯语。

      ③不果:终于没有实行。

      ④达尊:普遍尊贵的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如就见者也 如:应当。

      B.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

      C.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得:能够。

      D.使数人要于路要:要挟、威胁。

      11.本文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齐王、孟子、孟仲子都说过假话。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面说的是真话的一句是

      A.寡人如就见也,有寒疾,不可以风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请必无归,而造于朝D.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C.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

      D.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3分)

      (2)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3分)

      (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4分)

      参考答案

      10.D (要,通“腰”,拦腰,半路拦截的意思。)

      11.C (A项是齐王摆架子,是想叫孟子去朝拜他的托词,不是真的有寒疾;B项是孟子说的话,孟子对齐王这种做法很反感,也假称自己“不幸而有疾”,拒绝去朝见齐王;D项是孟仲子说的话,他看见齐王派人来问疾,连忙撒谎说孟子的病已经好了一些,现已上朝廷去了。实际上孟子并没有去朝廷,而是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去了,这是孟仲子怕得罪齐王而说的假话。孟仲子一面敷衍齐王的使者,一面派人通知孟子不要回家,以免碰上齐王的使者,要孟子赶在齐王使者回朝廷之前到朝廷去朝见齐王,所以只有C项孟仲子派人对孟子说的才是真话。)

      12.C (对原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其一”是指齐王在“爵一,齿一,德一”中仅占了其中之一的“爵一”,意思是你仅仅是国君,年龄没有我大,品德没我好;我虽然不是国君,没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占了“其二”,即“齿一”和“德一”。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

      13.见“参考译文”画线部分。[(1)题的难点是对“视朝”和“识”的解释。视朝:到朝廷处理政事;识:知道。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2)题的`重点是对固定结构“如之何”和“吊”的解释。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吊:吊丧。这两个词语各1分,句子通顺1分。(3)题的重点是对“所不召”和“就”的解释。所不召:不能召见的臣子;就:本义是“靠*,接*”,这里引申为“到……去”。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辞有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你却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孟子说:“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命召见,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点,已经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孟仲子马上便派了好几个人分头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孟子(既又不愿去见齐王,又不能回家)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丑氏说:“在家里就要遵父子之道,在家以外就要尊君臣之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向齐王进言仁义的,他们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景丑氏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记》中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来不及答应一声就要站起;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记》上说的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天下普遍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长是一样,道德是一样。在朝廷中没有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长的;辅佐君主统治百姓,没有比得上道德的。怎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所以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重大国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君主应重视道德,乐于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以和他共商国事。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阅读全文]...

2022-02-12 12:08:52
  • 孟子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赏析

  • 孟子,学*,知识
  • 孟子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孟子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阅读全文]...

2022-06-30 04:19:31
  •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 孟子,古诗文
  •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阅读全文]...

2022-03-11 10:24:13
  •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原文

  •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原文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来看看,欢迎阅读借鉴。

      一去二三里

      作者: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加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

      这首诗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是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拓展知识: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2-15 06:40:49
  • 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 孟子,古诗文
  • 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孟子离娄章句》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zhang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 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注释:

      1.子产: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2.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3.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4.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5.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6.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注释

      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虞书》:“柔远能迩。”《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也。”这里用为“*”之意。

      翻译

      孟子说:“道路在*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了。”

      解析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目、*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读解

      孟子接着又分析了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每个人只要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了。因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不使用最佳行为方式,是没有办法在人类社会里生存的。也就是说,最佳行为方式是首先从自己家庭里开始,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在家庭以外做到呢?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注释

      1.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2.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6-17 20:03:37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②

      【作者】

      599-649,700-761,字摩诘,排行十三。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初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后转监察御史,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执,受伪职。乱*论罪,其弟缙又请削已宦为兄赎罪,责授太子中允。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川田园诗派杰出代表。早岁边塞诗沉雄慷慨,意气飞动。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诗中有画”。五绝绘景传神,超妙自然,七绝语*情遥,风神摇曳,与李白同擅胜场。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注释】

      ①安西: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附*。②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南古董滩附*。

      【品评】

      这是送友人远赴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作者分明从长安直赶到渭河北岸的'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难舍难分,不言可知。但他不这么写,只用渭城“客舍”点出饯行的场所。轻尘、杨柳,都能引发离情别绪,但作者不说风尘仆仆,也不写折柳赠别,而借清晨的一阵微雨洗尘濯柳,展现出“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清”的明丽画面。盛唐人远赴边塞,一般是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元二也不例外。

      诗人把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明丽,蕴含着安慰、鼓励和祝愿的深情。有人认为这是“以乐景写哀”,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后两句写客舍饯行,只写出不得不分手时说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朋友是要到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去的。阳关已无故人,何况安西!对元二来说,故人包括为他送行的作者。对作者来说,元二正是故人。“更尽一杯酒”之时,故人尚在一起,分手之后,就只能两地相思了!

      后两句表达的是任何人与至亲好友分手时共有的真情实感,但以前却无人用诗的语言说出。一经王维说出,便万口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赠歌妓》,亦有“断肠声里唱阳关”之句,可见传唱之广。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外。”所谓“三叠歌之”,即将后两句反复歌唱。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05 08:20:35
  • 《遣悲怀·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 文学
  • 《遣悲怀·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遣悲怀·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遣悲怀·其二》

      作者: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解】:

      1、施:施舍与人。

      2、行看尽:眼看不多了。行:快要。

      3、怜婢仆:伸足“旧情”。

      【韵译】: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

      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

      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

      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

      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评析】:

      这一首主要写身后的纪念伤怀,起笔自然,毫不做作。接着写人亡物存,触目生悲。反复吟诵贫贱相交,情真意切。

      《遣悲怀其三》翻译加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子。

      赏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其一》古诗词鉴赏

      【原文赏析】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解

      1、谢公句: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官至太子少

      保,死后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韦丛为其幼女,故以谢道韫比之。

      2、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其妻也颇贤明。作者幼孤贫,故以自喻。

    [阅读全文]...

2022-06-16 18:11:29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句子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语录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说说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名言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诗词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祝福
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原文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