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关于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220) 说说(353) 名言(126) 诗词(1k+) 祝福(45) 心语(15)

  • 孔子语录原文

  • 语录,孔子
  • 孔子语录原文

      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语录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阅读全文]...

2022-05-06 08:48:18
  • 孔子语录原文

  • 语录,孔子
  •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性相*也,*相远也。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2、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4、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1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巧言令色,鲜矣仁。

    4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2、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7、朝闻道,夕死可矣。

    4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9、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0、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阅读全文]...

2022-01-07 22:55:23
  •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 孔子,语录
  •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孔子说:“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10、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阅读全文]...

2022-05-14 15:34:58
  • 孔子语录原文_咏柳古诗原文

  • 孔子,语录
  •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孔子语录原文,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孔子语录原文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干胶标签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全文]...

2022-02-02 14:44:01
  • 《孔子游春》原文及赏析

  • 孔子
  • 《孔子游春》原文及赏析

      导语:孔子与弟子之间经常发生思想的碰撞,那么孔子与弟子游春时会有何种思想的碰撞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课文《孔子游春》的课文及课后问题,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游春

      ①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②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_a_。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_b_,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_c_,温暖的阳光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_d_

      ③孔子的心情很不*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道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④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⑤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⑥看水?弟子们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⑦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⑧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A]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⑨弟子听了老师的一翻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B]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⑩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11)过了一会儿,弟子们陆续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12)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13)[C]的颜回经过[D],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4)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15)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16)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E],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F]起来。

      (17)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阅读题:

      1.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_

      2.阅读第③○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成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要填序号)

      ①手舞足蹈  ②司空见惯  ③深思熟虑

      ④洗耳恭听  ⑤温文尔雅  ⑥意味深长

      [A]___ [B]___ [C]___

      [D]___ [E]___ [F]___

      3.阅读第⑧自然段,简要概括水有哪些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1.a.伴奏 b.胸怀 c.长发 d.面庞

      2.[A]⑥[B]②[C]⑤[D]③[E]④[F]①

      3.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4.结合短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不唯一。

    [阅读全文]...

2022-05-14 13:15:40
  • 孔子语录原文_咏柳古诗原文

  • 孔子,语录
  •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孔子语录原文,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孔子语录原文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干胶标签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关阅读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翻译: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孔子说: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阅读全文]...

2022-05-29 20:00:48
  •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 孔子,古诗文
  •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释】

      (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实行,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23 08:32:13
  • 《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人教版高二选修)

  • 孔子
  • 《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人教版高二选修)

      《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孔子生鲁昌*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子,*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子,季*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原文: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阅读全文]...

2022-06-09 20:43:48
  • 论语十二则翻译及原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与感悟】

    一个人的学*与修养,应当有一定的志向, 有正确的目标与恰当的措施、方法。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以六艺为手段,以仁、德为纲领,追求人生之道的学*模式,从而最终成就完善的人生。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评析与感悟】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句话阐述了人与道、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3、人无远虑,必有*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评析与感悟】

    这句话被后世广泛引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未来有一个统筹与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不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般地被动应付。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首先必须使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与感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与贤者为邻,则其功业日进,与仁者为友,则其道德日高。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学*贤人,结交仁者,这是首先要做的重要一步,也可称得上是提升个人修养的终南捷径。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与感悟】

    这里讲到言行关系,强调两者一定要一致,否则就违背仁、信的品德。言过其行是一个人的耻辱,不仅欺人,而且欺己。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评析与感悟】

    身正就是榜样,以身作则本身就具有极强说服力。正人先正己,既是做事的需要,也有修养的表现。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即使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与感悟】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求道要有迫切之心,“不知道,无以为君子”,不明白人生大道,岂不是浑浑噩噩地过一生吗?晓畅大道对人生有首要而且重要的意义。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评析与感悟】

    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

    9、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的人。

    【评析与感悟】

    有道德德性﹑德行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前来与之相处。

    10、君子*之美,不*之恶。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评析与感悟】

    *之美是君子的行为,这方显做人之成熟,而小人,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也显做人之世故。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阅读全文]...

2022-01-20 15:31:34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句子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语录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说说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名言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诗词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祝福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