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英文短语

关于家谱的英文短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家谱的英文短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家谱的英文短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家谱的英文短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7) 语录(146) 说说(110) 名言(31) 诗词(95) 祝福(48) 心语(9)

  • 家谱寄语

  • 寄语
  • 家谱寄语

      导语: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寄语怎么写?下面小编为您推荐家谱寄语,欢迎阅读!

      【家谱寄语】

      源承龙脉厚博雅 (游姓源于周王姬姓,历代多出文人)

      立雪程门传颂扬 (宋游酢史事)

      内重文章养正气 (家风严谨,重视修文培德)

      外修经世卓纪纲 (人物风采,有治世之能)

      美名清誉留史册 (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

      盛景荣族夸一乡 (家族兴旺,让人称羡)

      谱记传家今古事 (家谱的意义就是家族史)

      儿孙寄语鉴兴亡 (让后世儿孙引以为鉴)

      【家谱寄语】

      花岭陈祖「陈氏家乘」一部:共分为八(本)卷,卷一主要内容有陈氏继例等,卷二主要内容有各公支祭祝文与公传等,卷三主要内容有迁琼始祖系图行略,卷四主要内容有智公文公质公系图行略,卷五主要内容有镏公系图行略,卷六主要内容有铣公系图行略,卷七主要内容有锡公系图行略,卷八主要内容有锦公系图行略。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自志香公主持修缮至今*一百年之久。今天,有些先人名品生辰卒葬已经无法考证记录,这是我们家谱「陈氏家乘」的一大损失。由于社会变革,文字简化,语言用语渊博,后者难于正确解读,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为此,广大父老乡亲急切盼望修订「陈氏家乘」。并寄于德高望重的老先辈明珍公、定瑞公牵引益山、陈锋、正民、端富、正培、正旺、益全、正文、明义、益清等为修订组。

      我们修订采集材料录入成书坚持不收乡亲一分钱。装订成书后,需要者可自主自愿订制,只收材料成本费。至于我们的苦劳就当作向家乡这块热土的回报!

      现在已经修订好卷一和卷二两本,如需要请与定瑞公联系,只收成本费。至于目前已经着手采集卷五的系图材料,以下为系图材料稿,望各家各人认真对核,把名、字、顺序等改好。我们坚持一错一改、再错再改(不包刮历史遗留问题)为准。本次修订组成员名字也录入修谱序中。

      红花岭陈祖「陈氏家乘」修订组

      公元一九一四年五月

      【家谱寄语】

      树高万脉归根,河流尽有源头。世经人纬,恪循继诸之论。值谱牒已告成,谨收藏而勿替。虽年久远。文献难于征集,溯其初祖。沿波逐源,吾氏灿然有昭。查考殊非易事。惟续简牒昭昭,偕本姓历世*而并注。云云乃续前,联瓜瓞而常绵。 伏以木本水源,弥深列宗之恩。举世颇多贤君良臣,神州人丁兴盛事,人文志士辉煌。振兴华夏伟业,知刘姓爱刘姓。寰球五洲,繁衍生息。启后传承存史,团结资治育人。再期盼于五修家谱,时值二零三七。翻开<续前家谱>是部历史见证。希望寄予后世<继后家谱>,光荣属于后代子孙!

      议论文:家谱与家规家训

      “*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家谱是*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人们热情修家谱的目的之一是寻求一种凝聚力。“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百度百科?家谱》)*家谱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作用。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

      陈宣德:“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单位。家族是一个血统,或者说是一个血统的`各个家庭组成的一个群体。国家、社会、企业、团体……均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管你有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家族文化是决定这一族人能否在社会上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家谱?序言》)而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家规家训。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这些都是国家的基石。家族为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族中人,这便是家规家训的最早起源。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规家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对家规家训必须一分为二。《百度百科?家谱》:“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既有家规,就有家法。封建社会中,底层百姓受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统治。家规家训是族权、夫权的具体体现。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家规家训既有糟粕,又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俗话说:“家教不严出败家之子。”

      《百度百科?家训》: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家训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最为人称道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我们对家规家训乃至名家治家格言,也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清顺治规定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又如:清康熙圣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这些都是精华糟粕混杂。

      但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家规家训另有特别意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许多家谱中有家族制度的详细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财产管理、赈济方法等,是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的丰富资料。4.教育史研究资料。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纪等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5.民俗学研究资料。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婚礼、葬礼、祭礼等中,体现本地的风土人情、礼仪风俗,另外还记载物质民俗、岁时*俗、社会*俗、精神*俗等。

      陈兆亮家庭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仅有子女的零星有关记忆:

      1.陈宣德:“我记得父亲曾教导我们:‘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根筷子就百折不断’的道理。”(《家谱?序言》)

      2.陈兆亮:“一个人进入新单位,一定要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3.陈兆亮:“不要参加任何政党。只要有本事,做个无党派人士。”这是赵玲1953年拒绝组织上启发入党的原因。

      4.赵玲:“我是弄堂里扛木头,直来直去。”其他好像再也没有什么了。

      对于这些“家规家训”,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至于这些“家规家训”的实践情况,将在“家谱与家风家传——六谈《家谱》”中再谈。

      一个没有良好家规家训的家庭,不会有良好的家风家传,怎么会有良好的家族文化?这种家风家传在今后怎么改进?只有良好的愿望是没有用的。

    [阅读全文]...

2022-03-28 16:14:06
  • 家谱对联

  • 对联
  • 家谱对联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对联吧,对联源于*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对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谱对联,欢迎阅读与收藏。

      1、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2、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3、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4、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5、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6、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7、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8、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9、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10、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11、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12、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13、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14、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15、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16、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17、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18、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19、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20、富贵贵在创业,愉悦福于劳动。

      21、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22、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23、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24、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25、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26、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27、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28、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29、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30、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31、燮理阴阳但是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32、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33、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34、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35、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36、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37、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38、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39、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40、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41、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42、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43、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44、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45、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礼貌。

      46、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47、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48、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49、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阅读全文]...

2022-07-23 19:37:20
  •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凉市,新疆*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阅读全文]...

2021-12-20 15:52:23
  • 翟姓的起源与家谱

  • 翟姓的起源与家谱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翟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分享。

      分布地区

      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历史来源

      「翟」源出

      翟(Zhái,Dí)姓源出有五:

      1、出自隗姓,以国名为氏。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Dí音狄)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省南洛阳),其后以国为氏。

      4、出自张姓改翟而来。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5、出自他族改姓而来:①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②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轩辕。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其部落原定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发明创造甚多(如棺椁、宫室、舟车、蚕丝、医药、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赋予帝王形象。翟国在春秋时世居北地,后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称翟姓,他们尊其先祖轩辕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据《元和姓纂》所载,翟姓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两汉时,见诸史册之翟姓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今属河南省)人,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今陕西省渭南)人,翟牧为沛(今属江苏省)人,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今四川省广汉)人……这就说明,在两汉之际,翟姓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魏晋南北朝时,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姓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省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隋唐之际,翟姓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姓尤为兴盛。五代十国至两宋,翟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且今北京一带已有翟姓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姓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姓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较为*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姓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明初,山西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姓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如今,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翟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堂号

      传诗堂、宠畏堂:“传诗堂”源自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此外,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博古堂”、“南阳堂”、“语古堂”、“庆远堂”、“世佐堂”、“笃诚堂”等。五、宗族特征1、翟姓初读音作“狄”,后又转为“宅”音,其实二者为一姓,同出一源。2、翟公与门可罗雀之典故令人慨叹。汉文帝时翟公任廷尉,宾客盈门,及罢官,客人稀少,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后复廷尉,宾客欲往,翟公在门上写道:“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翟姓宗祠通用对联】

      〖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鸿才足尚;高行素传。——佚名撰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翟酺,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策试第一,拜尚书,后出为酒泉太守,击斩叛羌,威名大振。下联典指晋·翟汤,笃行纯素,仁让廉洁,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翟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封侯可证骨相;署门以示交情。——佚名撰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西汉上蔡人翟方进,字子威,少年时成孤儿,在太守府中为小吏,汝南相卜者蔡父说他有“封侯骨”,当靠经术做大官。后到京城,随博士学*《春秋》十余年,以射策甲科为郎,又历官朔方刺史、京兆尹、丞相,封高陵侯。下联典指西汉下邦人翟公,文帝时宫廷尉,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宾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阅读全文]...

2022-05-13 12:47:48
  • 马姓的起源与家谱

  • 马姓的起源与家谱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布地区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光*东南)。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郏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荏*县:今属山东省荏*县。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正*郡:即今山西省新绛。

      历史来源

      「马」源出

      1、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於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2、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4、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5、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迁徙分布

      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十三大姓之一。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惇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宗族特征

      1、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据有关资料统计,马姓在全国*中属十三大姓之一,在汉族人口中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2、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历史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3、各支马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河北青县马姓一支字行为:“有志名克立,维汝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虞东干渡马姓祖制排行字行为:“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贤后含饴。——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字宾王,茌*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客居中郎将常何家,太宗下诏令百官评论朝政得失,马周代常何写二十余条陈,太宗召见马周,任他为监察御史,后历官中书侍郎、中书令。年轻的时候,马周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马周娶了她,后来果然成了夫人。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唐代郏城人马燧,字洵美,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封北*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I今湖北宜城南)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中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学最高,俗称“马氏五常,白毛最良”。下联典出东汉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绛帐授徒。——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同上(上联)。下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铜柱立功。——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东汉·马融。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追赠学士;御封真人。——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明代礼部右侍郎马愉,字性和,临朐人。宣德进士。为官门无私谒,论事宽厚,卒赠尚书兼学士。赠官兼职自愉始。下联典出宋代进士马钰,字宜甫,扶风人。传说,大定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四家待诏;三代推官。——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南宋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下联典出清代著名学者马潇,字宛斯,邹*人。顺治进士,曾任淮安推官,生*研究先秦历史著有《绎史》、《左传事纬》等,时称“马三代”。

      铜柱世泽;绛帐家声。——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汉·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下联典指东汉·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东汉·马武,佐光武帝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下联典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伏波裹尸还。——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下联典出东汉名将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茂陵人。年八十年余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于军。

      金樽宜醉酒;绛帐自生春。——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东汉·马融事。

      〖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仙姑雅号清浮。——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东汉马融之女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联典指宋代扶风人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姑,号清浮山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长春留引经季长。——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步隐沦躅,授业著书。——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人。嗜学,善《诗》、《春秋》。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人。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家族名人

      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钧:扶风(治今陕西省兴*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道一:又名马祖道一,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高僧,佛教洪州宗的创始人。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

      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

      马皇后: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宫,永*三年(60年)被立为皇后。终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亲戚。章帝即位后为太后,多次拒绝章帝赐封马氏兄弟。后马防*叛有功,章帝封马防、马廖、马光三兄弟为列侯,马太后认为即使他们因军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归第”。

      家族名人

      马援 (前14~49)

      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交趾。援曾有「大丈夫老当益壮」及「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语。世称「马伏波」。

      马超

      字孟起,茂陵人。勇冠西凉,乃凉州太守马腾之子,后因其父被曹操杀死,遂起二十万兵伐洛阳报父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事败后投靠张鲁。曾与张飞在葭萌关大战三日三夜,其后加入刘备军,成为五虎将之一。

      马谡(190~228)

    [阅读全文]...

2022-02-13 18:58:05
  • 项姓的起源与家谱

  • 项姓的起源与家谱

      在*凡的学*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姓的`起源与家谱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姓的起源与家谱

      项氏分布地区

      河北省乐亭,辽宁省大凌河

      历史来源

      「项」源出

      1、出自姬姓,周朝有项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项国是周朝的同姓(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7年被楚国所灭,项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项氏。

      2、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

      迁徙分布

      在众多的姓氏当中,项姓的姓源来历是比较单一的。据史料记载,项姓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公子燕,他本是王族的后裔,因功被封于项地,并以封地的名为国名,建立了项国。公元前647年,这个小国被齐桓公所灭,从此以后,居住在项国的人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项。另据《广韵》记载,项姓虽然源于芈姓,但芈姓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所以追本溯源,项姓的起源还是源于姬姓后人。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项姓后来辽西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辽西望。项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三位。尤以湖南、浙江、湖北、贵州等省多此姓,四省项姓约占全国项姓人口的74%。

      家族名人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楚贵族出身。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败死后领其军。破釜沉舟,于钜鹿击败秦军主力,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继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公元前202年,被刘邦困于垓下,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家谱

      家谱,桂溪项氏祠谱,(清)项天瑞纂,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崇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家谱网站档案馆。安徽歙县桂溪项氏宗谱,着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仅存三卷)。安徽歙县桂溪项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项启鈵纂,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安徽项氏宗亲联谊会。

      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清)项寅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培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安徽项氏宗亲联谊会。江苏江阴云阳导墅桥项氏宗谱六卷,(清)项金洪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志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杭州项氏家谱不分卷,(清)项焘辑,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松阳项氏宗谱三卷,(清)项承华序,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岗寺乡岗下村。浙江义鸟霞峰项氏宗谱二卷,(清)冯秀廷、冯朝流等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浙江义鸟霞峰项氏宗谱二卷,(清)项田益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另有一部仅存一册)。

      浙江义乌霞峰项氏宗谱二卷,(清)冯沛霖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浙江余杭项氏宗谱二卷,着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杭县文物管理局。浙江淳安紫峰项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项惺辑,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

    [阅读全文]...

2022-07-10 17:37:28
  • 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 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5-02 13:31:09
  • 唐姓的起源与家谱

  • 唐姓的起源与家谱

      唐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64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布地区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历史来源

      唐姓,是一个起源*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

      「唐」源出

      一﹕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至周朝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然后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故唐氏为尧帝之后。

      二﹕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羌族有唐氏。

      迁徙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34%的唐姓人群。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家族名人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攻占钱塘(今杭州)后称帝建立吴国。

      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都,西汉方士,天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唐都与司马迁、落下闳等人共同协作,编制太初历。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前凉晋昌太守,驸马都尉。

    [阅读全文]...

2022-07-24 13:19:40
  • 陈姓的起源与家谱

  • 陈姓的起源与家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姓氏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陈姓的起源与家谱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氏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时置郡。以颍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因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之**赘于陈。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庐江郡:治所在舒。

      历史来源

      陈姓是*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第五大姓。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源出

      一;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二;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三;古代安南(今越南)国王有姓陈。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东海、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世馨堂,苏北鲁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从连云港花果山大村、当路附*迁出)。

      迁徙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家族名人

      陈胜:(前?~前208)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圆圆: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玉成(1837-1862),太*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诚:(1897~1965)字辞修,浙*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副总裁。

      陈果夫:(1892~1951)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监察院副院长、**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1901-197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人民*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人民*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勋章。*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姓家谱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在当今*姓氏排行

    [阅读全文]...

2022-05-31 00:00:04
  • 舒姓的起源与家谱

  • 舒姓的起源与家谱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舒氏分布地区

      陜西西安市,河北*乡县

      历史来源

      「舒」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3、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问题,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余姚、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家族名人

      1、舒庆春: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2、舒行

      舒行(1913-2001),*人民*舒姓开国将军,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青年团。1931年转入**。

      3、舒绣文

      现代戏剧、电影女表演艺术家。参加*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战后参加拍摄了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她演出的影片还有《民族生存》、《热血忠魂》、《新旧上海》、《野火春风》、《李时珍》等20多部。演出的话剧有《原野》、《雷雨》、《复活》、《虎符》、《红旗瓢瓢》等。

    [阅读全文]...

2022-02-13 19:44:17
家谱的英文短语 - 句子
家谱的英文短语 - 语录
家谱的英文短语 - 说说
家谱的英文短语 - 名言
家谱的英文短语 - 诗词
家谱的英文短语 - 祝福
家谱的英文短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