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关于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22) 说说(199) 名言(42) 诗词(3k+) 祝福(3) 心语(5)

  •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唐雎不辱使命》注释: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3、易:交换。

      4、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5、加惠:给予恩惠。

      6、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7、弗:不。

      8、说:通“悦”,高兴、愉快。

      9、谓:告诉。

      10、欲:想。以:用,用作介词。

      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12、之:的,助词。

      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15、逆:违背。

      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7、直:只,仅仅。

      18、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19、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20、布衣:*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赤。

      22、庸夫:*庸无能的人。

      2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4、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25、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26、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

      27、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

      28、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29、若:如果。必:将要。怒:发怒,动词。

      30、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31、是:这样,代词。

      32、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33、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没有凳椅,*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谢,道歉。

      34、谕:明白,懂得。

      35、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

      36、徒:只。以:因为。

      《唐雎不辱使命》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阅读全文]...

2022-03-11 12:56:50
  •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 幼儿,初中,知识
  •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属于国别体,出自《战国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雎不辱使命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全文翻译: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注释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使:派遣,派出。

      4.谓...曰:对...说。

      5.欲:想。

      6.以:用,用作介词。

      7.之:的。

      8.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9.守:守护。

      10.易:交换。

      11.直:只,仅仅。

      12.怫然:盛怒的样子。

      13.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

      14.布衣:指*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5.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徒,光着。

      16.庸夫:*庸无能的人。

      17.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8.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19.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2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苍鹰。

      21.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jiāng)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

      22.若:如果。

      赏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的鲜明个性。

    [阅读全文]...

2022-02-03 04:42:44
  •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 语录
  • 最全的曾国藩名言语录

    寄语:人品德行,可在细节中观察,以小事来验证,曾国藩的小节与大度,说起曾国藩,有赞誉称颂者,也有刻薄攻击者。且随他吧!是非功罪,历史,就是让人评说的。最全的曾国藩名言语录分享大家,欢迎阅读。

    一、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则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二、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三、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四、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五、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六、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七、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八、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九、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十、禁大言以务实。

    十一、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十二、疾恶太严,当计其所穷。或曰:太严便是一恶。

    十三、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十四、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十五、解仇怒箴:法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事从宽,其福自厚。

    十六、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十七、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或失于姑息。

    十八、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十九、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二十、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二十一、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二十二、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二十三、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二十四、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二十五、好谈己长只是浅。

    二十六、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二十七、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二十八、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二十九、“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遗人口实。照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

    三十、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三十一、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三十二、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三十三、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

    三十四、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三十五、须先立坚卓之志。

    三十六、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lizhigushi.com]。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三十七、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十八、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三十九、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知足天地宽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四十、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四十一、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四十二、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四十三、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四十四、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四十五、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四十六、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四十七、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阅读全文]...

2022-05-04 08:11:34
  • 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 古诗文
  • 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评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的鲜明个性。

    [阅读全文]...

2022-07-04 08:16:38
  • 古诗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文学
  • 古诗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即使这样,但是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违背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但是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在看轻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他们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会有两个人倒下,血流五步,但是天下人都会穿丧服,就像今天这样。”说罢他拔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整体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文章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这就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斗争的开始。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此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是第一次交锋。唐雎的.话说得理直气壮,果断坚定。但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篇文章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国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的理想;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正是唐雎所以能够战胜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永具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文章节奏紧凑,语言生动犀利,口吻神态毕肖,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编订整理《战国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马国翰辑存一卷。生*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阅读全文]...

2021-12-07 07:48:51
  •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通用17篇)

      无论在学*或是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文言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数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相约)

      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2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1分)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阅读全文]...

2022-04-29 17:24:23
  • 《劝学》重点字词翻译

  • 阅读
  • 《劝学》重点字词翻译

      导语:《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重点字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千里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滫:污水

      46、劝:鼓励。

      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48、彰:清楚,明显。

    [阅读全文]...

2022-07-25 10:53:45
  • 兰亭集序重点句翻译

  • 阅读
  • 兰亭集序重点句翻译

      《兰亭集序》作为高中的重点课文 ,在考试中也时有出现 ,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中易考到的句子以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学*

      兰亭集序原文

      作者: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的诗文有所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阅读全文]...

2022-05-07 07:45:29
  • 国殇赏析及翻译(国殇重点句子赏析)

  • 九歌·国殇[1]

    屈原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3]。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4]。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5]。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6]。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迢远[7]。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8]。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9]。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0]。

    【注释】

    [1]国殇:祭祀为国牺牲的英雄。殇(shāng):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战死。

    [2]操:持。吴戈:吴地所产的戈,以锋利著称,代指锋利的兵器。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做的铠甲。车错毂:指敌我双方战车交错。错:交错。毂(gǔ):车轮中心内贯车轴、外承辐条的部位。短兵:尺寸较短的冷兵器,如短刀、剑等的统称。兵:兵器。接:接触。

    [3]旌(jīng):旌旗。若云:形容众多,遮天蔽日。矢交坠:两军阵前对射,箭交相坠落。士争先:战士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4]凌:侵犯。阵:阵脚,队形。躐(liè):践踏。行:行列,队伍。骖(cān):古代四马驾车位于两侧的马。殪(yì):死。刃伤:被兵器砍伤。

    [5]霾(mái):通“埋”。絷(zhí):缚住。古代作战,在即战将败时,军队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另一说法是,车轮陷进深深的污泥里,虽然战马竭尽全力但仍然不能将战车拉起来,就好像车轮被埋起、战马被拴住一样,形容战事激烈。援(yuán):拿起。玉枹(fú):用玉装饰的鼓槌。

    [6]天时坠:指黄昏日落。坠:一说“怼(duì)”,怨恨,威灵怒:神灵震怒。这里指战争惨烈,直杀得天怨神怒。严杀:激战痛杀。尽:完,指全部战死。

    [7]反:同“返”。忽:辽阔渺茫。迢远:遥远。

    [8]秦弓:秦地所产的弓,指良弓。惩:后悔。

    [9]诚:实在,确实。勇:精神英勇。武:身体有力量。终:毕竟,到底。

    [10]毅:刚强。鬼雄:鬼中的英雄豪杰。

    【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学识渊博,初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左徒。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郢被秦攻破,既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许多不朽诗篇。其诗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均见汉代刘向辑集的《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皆承袭屈赋的形式。

    【赏析】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楚辞·九歌》中的经典名篇,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祭祀乐歌。

    当时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全诗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十句,主要描写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再现了楚国将士为夺取胜利而战死沙场的壮烈场景。第二节八句,以饱含情感的笔墨,讴歌了死难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表达了诗人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和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全诗节奏紧迫,读罢让人有一种气壮山河之感。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阅读全文]...

2022-06-24 22:54:18
  • 兰亭集序翻译全文翻译(兰亭集序重点句子翻译)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阅读全文]...

2022-07-22 07:36:10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句子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语录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说说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名言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诗词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祝福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句子翻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