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关于赞美陶渊明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陶渊明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陶渊明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陶渊明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70) 说说(218) 名言(19) 诗词(201) 祝福(1) 心语(36k+)

  • 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 赞美,菊花
  • 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美丽的菊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一个人到了这里都要弯下腰来闻一闻,仿佛吸足了氧气,站起来就觉得心旷神怡,走起路来显得那么精神。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 、《九月闲居》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

      3 、《和郭主簿》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 、《饮酒其七》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5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6 、 《九日闲居》陶渊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关于菊花的诗句

      1、兰既春敷,菊又秋荣。——《兰确铭》

      2、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菊》

      3、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赏菊》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5、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菊花》

      6、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菊花》

      7、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

      8、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残菊》

      9、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10、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

      11、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13、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赋得残菊》

      14、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6、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仪鸾殿早秋》

      17、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

      18、王孙莫把比蓬嵩,九日枝枝*鬓毛。——《菊》

      19、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菊》

      20、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菊》

      21、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菊》

      22、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瘦菊为小婢作》

      23、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

      2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菊花》

      2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6、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

      2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寒菊》

      28、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

      29、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紫菊》

      30、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

      31、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咏菊》

      32、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咏菊》

      33、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问菊》

    [阅读全文]...

2022-04-27 19:59:27
  • 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 赞美,菊花
  • 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下文是有关陶渊明描写与赞美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阅读全文]...

2022-05-15 13:18:26
  • 关于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 菊花,赞美,美丽
  •   美丽的'菊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一个人到了这里都要弯下腰来闻一闻,仿佛吸足了氧气,站起来就觉得心旷神怡,走起路来显得那么精神。

      关于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句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 、《九月闲居》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

      3 、《和郭主簿》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 、《饮酒其七》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5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6 、 《九日闲居》陶渊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关于菊花的诗句

      1、兰既春敷,菊又秋荣。——《兰确铭》

      2、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菊》

      3、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赏菊》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5、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菊花》

      6、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菊花》

      7、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

      8、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残菊》

      9、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10、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

      11、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13、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赋得残菊》

      14、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1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6、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仪鸾殿早秋》

      17、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

      18、王孙莫把比蓬嵩,九日枝枝*鬓毛。——《菊》

      19、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菊》

      20、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菊》

      21、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菊》

      22、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瘦菊为小婢作》

      23、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

      2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菊花》

      2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6、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

      2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寒菊》

      28、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

      29、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紫菊》

      30、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

      31、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咏菊》

      32、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咏菊》

      33、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问菊》

    [阅读全文]...

2021-12-14 15:10:46
  • 陶渊明的诗

  • 陶渊明的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参考注释: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后人传诵,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这是一首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诗中用了“真意”、“忘言”等玄学用语,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当时道教盛行,宣扬生命“无极”论,说什么只要导养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体也能久视长生。那时,或竦身云霄,或潜泳江海,茫茫恢廓的宇宙,就可任你逍遥翱游了。也就是说,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时空的。陶渊明对这种神仙妄说素抱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认识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即使后来陷入生活的绝境,也决不到神仙世界去寻求精神安慰。因而他弃官而不弃世,归田而不隐遁山林。其实,他所归隐的田园,对官场来说是“隐”,于广大农村现实而言,则不但不是“隐”,倒是步步接*了。这是一方面。然而,他却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迹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内心世界却可以超现实而恬澹虚静。这种渴求精神上超现实的幻想,与当时流行的说法:“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晋书·隐逸传》),都是当时人们力求从内心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主观愿望。然而,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现实矛盾之外,那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说穿了,不过是自我排遣或解脱的另一说法罢了。这就是所谓“心远”的实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为“意与境合”,或“意与境浑”。在诗中,这种主、客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奥妙究竟在哪里?我以为“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然而,从诗的艺术构思上说,“结庐”四句讲超脱,“采菊”四句表现“意与境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前面说过,陶渊明讲超脱,只限于个人的精神或心境,即所谓“心远”而已。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心”不受世尘的污染,不受“车马”的喧扰,那就必须痛下决心,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返回农村田园,去过躬耕自食的生活。这是挣脱世俗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自由解脱的必由之路。而人的心境,如能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的纯洁、和融、浑朴,那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心远”的极致。“采菊”四句诗讲的,正是“心远”达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向读者表明:人的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彻底地解脱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属于现实世界,但他当时的心境却“悠然”到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胜境。可见,前四句是提出问题,并作了结论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诗的形象具体表达这一诗的主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的“真”,在玄学家的概念中,与“自然”是相通的,“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它概括了“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的本质特征,故清人吴淇说它是“一篇之髓”(《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从诗人主观方面说,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故曰“欲辨已忘言”。“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所谓“得意忘言”,是说“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离开“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现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质,故要真正领悟“意”的真谛,又不可凝滞于“言”、“象”,而应忘言忘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采菊”四句展示的具体“言”、“象”中所领悟到的“意”,就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意”既已得,其余辨说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庄子·齐物论》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辩”与“辨”通)辨说愈多,“意”反而会被“言”、“象”所淹没。这两句结尾,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了。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难辨彼此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诗人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荆林街)人。他是*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诗歌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然而,正因为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气而进入更成熟的境地,象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可谓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的诗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1、田园诗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而陶渊明写得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有的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还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可以看出,田园诗是陶渊明为*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无疑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2、咏怀诗和咏史诗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而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抒发忧愤之情。

      3、行役诗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以下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4、赠答诗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而《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诗。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因此,陶渊明在*诗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田园诗有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弥漫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表现着农民生活的苦难。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诗到后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结合,形成了绵绵不绝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田园诗在诗史上的革新作用,还在于它冲击了弥漫着诗坛的玄言诗,打破了自魏末以来玄言诗一统诗坛的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闲的气息。犹如一股春风,使窒息的诗坛漾起了勃勃生机。这股春风汇合了谢灵运的山水诗,终于涤荡了“谈乎寡味”的玄言诗,彻底**了诗坛,恢复了诗歌不是以说理取胜,而应以抒情见长的传统,放射出新颖的艺术光芒。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论述“自然”的艺术特色在他田园诗中的表现。其一,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陶诗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自然状态,有着什么样的陶渊明,也就有着什么样的陶诗,‘语言是存在的家’,陶诗就是陶渊明其人的家。”这个比喻可谓形象。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陶诗的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二,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四个“真”字,可见陶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三,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主要体现在追求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直写胸中天”。其实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触景生情,于是“诗缘情而绮丽”。陶诗的魅力,在于以其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语言创造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少有激荡,严谨地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于从*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玄言诗盛行,文尚雕琢的时代,陶渊明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陶渊明在当时并不受人重视,到了唐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但陶渊明的事迹和作品,则广为流传,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曾被后世引以自励。

      陶渊明的诗的影响,在*诗史上则极为广泛和深远。直到今天;陶渊明田园诗的深刻内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探索的领域。

      *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负盛名的诗人,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诗文所蕴含的*淡自然的朴素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其辞官归家,每日荷锄,种豆南山下,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作为文化名人和隐士的陶渊明是我们的阅读对象,而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文情境也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素材。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1.陶渊明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过起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素材运用】⑴情怀;⑵率真;⑶不为名利所累

      2.判史王弘非常钦仰陶渊明,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

      【素材运用】⑴交友;⑵真性情;⑶仰慕

      3.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陶渊明在柳树下修整出七八丈见方的*地,安置了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闲坐,或观赏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当时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庞遵,字道之,住在上京里东南七八里处的南里,也是寻阳一带颇为著名的文士。陶渊明与他志趣相投,年龄又相*,因而常常互相往来,或喝酒清谈,或议论时事,或探讨玄言哲理,或弹丝品竹、赋诗作文。一天庞遵来访,命人将酒食挑到五柳树下,陶渊明说:“道之兄!今日就在这棵柳树下痛饮一番为何?”庞遵答:“好极了,在柳树下开怀畅饮,天地人融为一体,抛掉一切烦恼,可作人生快意之举。兄简直可以称为‘五柳先生’了”。陶渊明心中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就是它,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接着提笔饱蘸浓墨,写下了“五柳先生传”并从此自号“五柳先生”。

      【素材运用】⑴亲*自然;⑵赤子情怀;⑶率真

      4.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他亲手侍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他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陶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素材运用】⑴爱好;⑵乐趣;⑶高雅情怀;⑷痴迷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7、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6-22 09:40:21
  • 陶渊明的诗

  •   1、《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阅读全文]...

2022-04-23 07:22:45
  • 赞颂陶渊明的优美句子

  • 优美
  • 赞美陶渊明句子

    赞美陶渊明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归去来兮看陶渊明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远离尘土,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

    选菊吧

    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

    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 、《九月闲居》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3 、《和郭主簿》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4 、《饮酒其七》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5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6 、 《九日闲居》陶渊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沏一杯香茗,沉浮的茶叶便是他动荡一生的形象演绎,他却轻呷一口闭目在幽深的柳影里。

    从此,回归田园的五柳先生成了世间最幸福的人。

    本人刚高考完,陶渊明写烂了,但对于作文功底不深的,反古人不错的选择。

    最好多准备几个,但每一个都得全面,4个就可以了~~~之前最擅长的是李清照,《品位时尚》就用的她。

    如果你要高考,如果你作文不好,建议写古人,把握好基础分,甚至基本不失分。

    不要不相信,我就做到了~~~~

    没时间写,在网上淘了两篇:  陶渊明与菊花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

    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好及时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汉魏时,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

    汉•应邵《风俗通义》载,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少者亦有七八十岁。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惯: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

    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

      晋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

    潘岳《秋菊赋》中就说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阅读全文]...

2022-07-17 17:18:33
  • 陶渊明的资料

  • 诗人
  • 陶渊明的资料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拓展:陶渊明的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2、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不为五斗米折腰。

      25、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8、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0、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3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2、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34、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35、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6、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3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3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9、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0、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4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阅读全文]...

2022-06-14 14:24:21
  • 陶渊明的诗十首

  • 诗人
  • 陶渊明的诗十首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的诗十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归园田居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4、《拟古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5、《拟古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6、《时运》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7、《时运》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洋洋*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8、《时运》

    [阅读全文]...

2021-12-29 16:50:50
  • 陶渊明名句有哪些(陶渊明诗句名句)

  •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是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陶渊明。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总结了陶渊明最经典的10首诗,一起体味陶渊明隐逸安然的田园生活吧!

    1、最悠然自得的诗:《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于田园12年,他早已爱上了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2、最自得其乐的诗:《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于一偏隅,开一荒林,搭一木屋;门前一小片地,种花种草种菜;后山的竹林风一吹飒飒作响;好不惬意,每天都与自然共舞。

    3、最闲适的种田诗:《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清晨起,陶渊明就下田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来时,才扛锄回去。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真的很佩服陶渊明,作为士人,很少有他那样的勇气,亲自耕种,只为回归本心。

    万缘放下 ,心无所住。祝大家活得像个孩子,单纯,自在,清净。纯洁无邪,纯真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4、最有哲理的诗:《杂诗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阅读全文]...

2021-12-25 16:49:51
  • 陶渊明:挽歌

  •   《挽歌》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5、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6、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7、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8、山阿:山陵。

      赏析:

      1、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人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2、元嘉四年九月,即陶渊明《自祭文》中所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之时,靖节先生作挽歌诗三首,其意应同《自祭文》,算是为自己作的挽歌。

      此中分别至为重要,自己真正要面临死亡时的感慨与虚想死亡的游戏之作区别远为明显。曾端伯(曾慥)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王*甫(王安国)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前贤所言于此,证据确凿,似无可争论者。靖节先生六十余载人生悠悠,弥留之际心情自非后生小辈如我所能窥测。然此诗秉承了先生一贯的清淡与洒脱,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遂决意将此诗看做先生一生归隐田园之余波,并糅合我自身之经历,以我之眼解诗。算是我眼中的赏析。此种做法,非独不敢妄自尊大之意,且实是能力不及办此,籍以托辞耳。

      诗前半至“贤达无奈何!”气氛苍凉萧索,远不同于其后半部分的达观洒脱。而三首挽歌诗前二首亦无此中苍凉之感慨。多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之类一死生,齐寿夭之思想。以一字概括之,当为“悲”。淡去功业与理想,死亡自开辟以来一直是最普遍、最深刻的大悲剧。我更愿去想象,当靖节先生描摹了死去无知无识,冷眼笑对众生之后,在死亡的侵袭下,生命渐渐溶解,孤独空虚汹涌而至,不免发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喟叹。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中安德烈临死之前数日的状态。托翁说人临死前几天精神早已飞至另一个世界,与人们通常认知的世界唯一的联系不过是肉体的呼吸而已。托翁其时30几岁,不知此见解从何得来,然而大师早慧,非常人可测,容或有之,又或托翁大才,实有所据,总之以我之见,此说甚是。那么此诗前半凄索之氛围,大略可以看做陶令文学上之死亡,实是精神可控之时最后之抗争矣。此时之感觉,谅必是“幽室一已闭”而已。

      结末六句,峰回路转,实为闻大道之胸襟之体现。上文所述,此诗至此恢复了前两首挽歌的豁达通脱。方之后世,颇有类似于辛稼轩(辛弃疾)所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状况。比喻虽不伦不类,去此实难想及其余,望诸位见谅。靖节先生沉疴已久,挽歌诗前二之作,可视为十余年隐逸生活于此时之投影。作“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应视为承前。然死期迫促,人而不能无感,感而发奋,勒破红尘,方是靖节先生一生之大突破也。下分绎六句,适足以具列我感佩之情,于诗句,却无所发明,所谓凡俗与才子之区别,可见一斑。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笔调*常,迹*白描,所言之事亦应有之意。然情感之激荡,譬如流水。前半段挟沙卷石,重浊迅疾,斯象感于风物,则“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突毫无预兆,水流皈依于河道,涓滴不泄于外,缓行若是,使人渐忘水之于是也。其间所经历之波折,殆非人力所能道,班门弄斧,应为“欲辩已无言”而已。盖陶子携释道二家之长,怡我之性以长我有崖之年,尽心求道以求我虚化之灵。不滞于物,不沦于虚,我之为我,与人无涉。方罹此人生之大患,“嶣峣”“已闭”种种伤身之欲纷至沓来,徒呼奈何之际,忽见“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念及他人之生活,并为因我而发生变化,冥冥中似见及充塞天地之大道,常日所学,纳诸心头,条分缕析,再无阻滞。至此忽发奇想,若当日陶令之殁,一如TVB之情节,有一痴情女子或热血兄弟自刎与其前,恐陶子禅心,必破无疑,如后日钱牧斋(钱谦益)与河东君(柳如是)之故事矣。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此语吾最早见于鲁迅之《*》。其时年幼,于语句中悲凉之意尚未能解,况于其豁达焉。若以前二句为客观*静之描摹,他人或能道此,此二句实融入主观之通达,去陶令,当此时能语此者盖鲜矣。先述他人,“亦已歌”并无怨责世人冷漠无情之意,以我之见,陶令反以此为满足。吾父执长辈,年届五十,死于酒,车者数不为少,父母预丧葬之礼,无论亲疏远*,皆感悲痛,若有所悟,即他人于此人之殁实有所感之明证。依释道之见,我与世无涉,无意之间使人获利(精神上之证发),何乐而不为?“亲戚或馀悲”则为了无牵挂之文。生死有别,生人不为死人所累,天地经常之意,思念成影淡淡翳于生者心头,无言修道真人,我辈俗物,观此似一足矣。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此二句归为“田园”可也。田园不同于风景大矣。终日囿于胶结之钢铁,熙熙之竞逐之城市中人或可一时感田园之新鲜,终不可久。吾谓田园引人入胜者有二:一曰结构简单之生活,一曰相对独立之人际。日日穿梭于田垄之间,躬耕我所食,躬耕我所衣。除此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于晴日斜倚树荫之下,或于细雨把锄沐浴我生之欢欣,其乐何如哉!然陶令虽困顿,力耕仍不同于凡农夫,明矣,故此推论如上。又,往来酬酢,多桑麻之人,想亦可略慰陶令门第寒怆之辛酸。夫东晋执政,出于门阀,寒门僭越非礼,良史不免斥为小人。以靖节先生之大才,不免于世,其慷慨何如哉!想“猛志固常在”,无所施之地,古今同慨,世不能识我,我则混同万物,皈佛参道。而远世间之大纷争,田园固极善之地矣。多年如是,恐融入骨髓,固虽死仍念念在兹,“托体同山阿”,本陶令最佳妙之归宿,一如李白捉月,茧翁(汤显祖)呕血,意蕴无穷。

      上文所述,引用殊少,多从于记忆,校正于百度,唯陶令之诗文评论,见于《笺注陶渊明集》,源于师大图书馆数据库,特此标出,并示略去参考文献之意。

      3、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六朝的诗人因了时代的剧烈变迁大概是终极关怀较多的一群。

      陶渊明先生在蛰居乡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诗酒桑麻,乡邻亲朋之外,写了一些传统的咏怀,表达了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的看法。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实写虚,虚构了自己的葬礼,主题是死。

      中古以前的诗歌都好写实,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中国人的乡民本来就朴实无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不肯大声的呼喊出自己来。这首诗歌以草木起兴,其第一句堪为绝作,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于今天的电影毫不逊色。所用的视角从底到高,由*及远,斜向苍冥,缓慢而哀绵无尽。镜头凝固在白杨的梢头,由一个声音加以延宕,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个声音的介入,使我们的视线从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殡的队伍。这里一个关键词是远。这广阔迷茫凄凉暗淡的背景,全是一个远字而来,如果前面是*景的特写的话,这里的一个远字才算把整个画面补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了黎明的寒冷。在短短的两句之内,人时地,情事景,声色触觉,多么自然地交汇在一起。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死亡被安放在广阔凄凉的天地造化中。使得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小群体的哀乐,也显得藐小,他们缓慢凝滞的运动,也显得脆弱苍白,也因此带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

    [阅读全文]...

2022-07-06 08:16:12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句子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语录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说说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名言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诗词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祝福
赞美陶渊明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