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读后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读后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读后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刿论战读后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
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 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与之乘
“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
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曹刿论战”最让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是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完曹刿的才华,我想:曹刿真是太厉害了,用少量的兵马就打败了齐国十万大军,看来做事不仅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还需要智慧,不然还会失败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刿那样,做一个懂得一鼓作气的人!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
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 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与之乘
“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
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工作技能,努力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今后会在哪个职位上工作,但是无论在哪我都要时刻保持学*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能力和事业上的提升。
这是一篇千古传颂的华章。人们谈及它时,总是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而赞叹,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军事史上永放光辉。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为曹刿那以*民之身,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刿不是贵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大事本来与他毫无关系,他也毫无责任,“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说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民众官府各司其职,即使国有危难,也不是曹刿这样“素食者”的责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可是,曹刿却还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来,请见国君,献计献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他自己又确实有着惊人的谋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层,曹刿之所以有勇气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见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应当还是他救国于危难的一腔爱国心和责任感。
古往今来,胸怀天下、以社樱黎民的兴亡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虽然层次分明,从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标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壮志凌云。至于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载之下,也会令人激动不已。
国之为国,虽然有专门负责统治的官府君臣,但每个百姓也都是国中的一员,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国家兴盛,社会繁荣,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人民便会流离失所,难以为生。至于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人民便连生命也难以保全。可见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反过来,可能一个人在涣映大国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众志成城,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富国救国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情势不能改变,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历史有太多的悲壮和光荣来证明这一点。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开始的时候都是凭一人之身勇担大任,感动了身边无数的士卒,使金兵后退,满洲兵不能前进。如果有更大的响应和追随,怎么还会有江山的沦丧、家园的理亡?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轼曾说:“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些名言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凡事以人为本。同一件事,当一个人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时,便会想方法将它做好,从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动、消积的心态去做,其恶果也显而易见。为此,许多企业都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看待。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觉得出的好事。以美国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为例,它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让员工明白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于是人人奋勇,个个勇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言,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大量顾客。显而易见,无论什么事,只要顺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这与《曹刿论战》的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满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足以说明机遇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国外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过:“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南朝的刘勰自幼好学,才学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会地位低下,苦心经营的著作《文心雕龙》完稿后却无人赏识。深秋一天,大诗人沈约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着单薄的刘勰站在寒风中,当面将书稿交给沈约,因为前几次拜见均被门卫拒之门外。沈约读后深感其难得的文才,便推荐他走入仕途,并最终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刘勰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抓住机遇,必要时还要自己创造机遇,因为这些都是你最后走上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学了《曹刿论战》,使我深思的还有一点:面临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如曹刿一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将小细节也考虑周全。目光与成功不可分割。“鼠目寸光”者只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蝇头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长远者,往往独具慧眼,将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隐忍而行,力排众难,最终于成大事业。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工作技能,努力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今后会在哪个职位上工作,但是无论在哪我都要时刻保持学*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能力和事业上的提升。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这是一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战争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现曹刿的“远谋”, 围绕“论战”展开,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文章主题明确,结构紧凑,边记边议、有实有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突出了“取信于民”,堪称论文之典范。然而,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人就问了,“一个老百姓能说见就能见到皇上?”,“皇上能听老百姓的话并向老百姓汇报工作?”,“曹刿一个庶民,怎么能指挥一场战争?”等等。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从更深层次说,当时的鲁国是很民-主的,至少鲁庄公是民-主的,他体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强齐,敢于迎战,他是心中有数的。只不过是曹刿目中无人了,觉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春秋史作,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不是表面看来的,曹刿是多少才智多谋,而是反映了鲁庄公的体恤民情,知人善任。其实,从文中看,表现鲁庄公民-主的理据充分,而表现曹刿谋略的却十分肤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不过一般作战常识,哪里算得上谋略!曹刿不过是文章为表现鲁庄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选的一位角色罢了。民心所向是取胜保证,民-主和爱民是取胜的根本。《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通过齐鲁之咱 ,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才能”和“军士才能”。但在老师教学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表扬了曹刿的“阴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若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造意图,对庄公的评价有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劝无是的曹刿,其“远谋”能从分发挥并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惟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庄公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 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如愿以偿。可见,庄工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庄工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事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毕竟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说:“我们以前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我深表遗憾,奉劝老师去细品一下鲁庄公其人。
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
4、归纳法(解说:学*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曹刿论战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都赞誉曹刿,但文中另一角色——鲁庄公,你认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依据原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改写成现代文。要求:不能仅仅翻译过来了事,要在文章中体现人物的远见卓识。字数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参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的。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上也要有正确的学*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
曹刿论战读后感600字
曹刿论战读后感200字
曹刿论战读后感500字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改写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秽论战读后感800字
持久论战读后感
《匹诺曹》读后感
曹宇轩读后感
匹诺曹读后感600字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
匹诺曹读后感900字
匹诺曹读后感200字
匹诺曹读后感1000字
匹诺曹读后感700字
匹诺曹读后感800字
匹诺曹读后感1500字
匹诺曹读后感500字
第六章曹超兴兵报父仇读后感
曹子建七步成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