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关于《曹刿论战》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刿论战》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曹刿论战》教案18篇

  • 教案
  •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我们学*《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阅读全文]...

2022-08-27 00:00:00
  • 《曹刿论战》教案12篇

  • 教案
  •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

      4、归纳法(解说:学*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阅读全文]...

2022-08-10 00:00:00
  •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 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阅读全文]...

2022-01-05 11:05:56
  •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 教案
  •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阅读全文]...

2022-10-28 09:38:09
  •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阅读全文]...

2022-06-30 08:07:35
  •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阅读全文]...

2022-05-27 20:22:58
  • 《曹刿论战》说课稿10篇

  • 说课稿
  •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14 16:12:34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

      1、曹刿和谁论战?

      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

      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板书:战前、战中、战后)

      二、研读课文

      1、 学*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 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

      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板书:作战条件)

      ② 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 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取信于民)

      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幻灯片呈现)

      2、 学*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

      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教师追问:对照本段,哪些有哪些没有?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形,也就是他所采用的一些战略战术。(板书:战略战术)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善于捕捉战机。(板书:捕捉战机)

      ⑶曹刿善于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文章有两个“未可”和“可以”,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明确:两个“未可”要读出曹刿临阵从容镇定,而两个“可以”要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

      ⑷请学生齐读本段,加深理解。

      3、 学*战后的部分。

      ⑴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曹刿解释战争取胜的原因。(板书:取胜原因)

      ⑵曹刿的解释可以分成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一层解释进攻的原因,一层解释追击的原因。(板书:进攻追击)

      ⑶你觉得曹刿解释的取胜原因完整吗?(这个提问意在引发讨论,完成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确:不完整。曹刿主要是从战略战术的层面来讲的,确实战争取胜离不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可以从百姓的角度,那就是要取信于民,这是军队取胜的政治基础;从鲁庄公的角度,那就是鲁庄公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 教师小结

      本文仅用二百多个字就写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作者的剪裁有很大关系。本文详写曹刿论战的部分而略写其余,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他的“远谋”。(板书:远谋)

      补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三个成语(幻灯片呈现)

      板书:

      战前 作战条件 取信于民

      战中 战略战术 捕捉战机 远谋

      战后 取胜原因 进攻追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5-08 04:56:54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都赞誉曹刿,但文中另一角色——鲁庄公,你认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依据原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改写成现代文。要求:不能仅仅翻译过来了事,要在文章中体现人物的远见卓识。字数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参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的。

    [阅读全文]...

2022-07-30 16:55:12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预*导学

      【链接材料】——1. 走*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辙( )轼(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乃入见”) 。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有两条线索:① :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 :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4、曹刿的身分怎样?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6、“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三个方面的准备呢?为什么第三个准备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三方面:①“ ”; ②“ ”;

    [阅读全文]...

2021-11-25 09: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