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关于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教学文档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

      二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第一课时

      一、解题·诵读全文

      1、解题和诵读提示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书中按鲁君在位顺序逐年记事。本文节自该书第八卷“庄公”目下,文中“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公”指鲁庄公。《左传》之文皆有目无题,本文标题是后人根据它的内容拟定的。文章以记言为主,题眼是“论战”二字。一定要读好曹刿的话,用明确的语气表示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叙事的话用客观陈述的语气读。

      2、教师范读。

      3、指定两位同学将自己摘抄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再指定三位同学试读全文,各读一段,一气读完。这两项可以同步进行。

      4、提问:①开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反问,语气较轻,有劝告意。)②第二段两个“可矣”的“矣”字表示怎样的语气?(表示所期待的已经实现。)两个“未可”后面为什么不加语气词?(有坚决制止之意。)③末段“夫()战”“夫大国”中的“夫”是发语词,无义;既无义,是否可删?(表示有所议论,不能删,犹今语“要知道”之类,读时要有语势。)

      5、全班齐读。

      二、归纳段意·掌握文章理路

      1、学生自行归纳,力求文字简练,不求统一。

      2、学生诵读“十年春……乃入见”这一层后,提问:

      ①《左传》叙事十分简练。这一层叙述曹刿入见庄公缘由仅用40字,能不能将它压缩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入见”14字?(不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提挈全文作用,不能删。)

      ②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可用原文说明。

      三、练*背诵第一段

      1、诵读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

      这一层已读过几遍,再领读一遍即可进行检查。随后结合学生抄在黑板左右侧的词语进行提问。

      ①古代出兵打仗,有钟鼓的叫“伐”,无钟鼓的叫“袭”。齐师这回进攻鲁国,是击鼓敲钟去的,这意味着什么?(堂堂正正地讨伐。)为什么齐军要这样做?(因为鲁国帮助齐公子纠争夺君位,干预了齐的内政。)

      ②春秋时有“公膳”制度,但只有国君、卿、大夫才能享用“肉食”,曹刿乡人称这些人为“肉食者”,意味着什么?(对统治阶级不满。)

      ③“间”,本作“”,表示月光从门的中缝穿进来。在“又何间焉”这句话里,“间”可以引申出怎样的意思?(参与。)

      ④“鄙”的本义是边远的地方,为什么能引申出“目光短浅”的意思?(距首都远,文化落后,见识不广。)

      提示:肉食者的“鄙”、曹刿的“远谋”,读下文便知分晓。

      2、背诵第二层(“问:‘何以战?’”至“战则请从”)

      这是全文中的难点,应多读几遍(包括领读),解词句和提问启发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要点如下:

      ①“衣食所安”即“衣食,人之所安”的省文。

      ②春秋时诸侯国无常备军,遇到战争则临时征集奴隶入伍。据此想想:“民弗从也”的“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跟着国君去打仗。)又,这句话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肉食者谋之”。)

      ③“加”,由“口”“力”二字组成,本义是用言语欺凌别人。在“弗敢加也”中,“加”应当引申为什么意思?(欺骗,虚报。)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左右侧都是“犬”,有相争意,指诉讼案件;两犬相守,又有看守罪犯意,指监狱,这里用前一个意思。“以情”,依据实情来判决,也就是做到了公正。赏罚公正,人民才能信服并听从,所以下面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小结第一段,说说“肉食者鄙”的表现(行小惠,讲小信)和曹刿的远谋(以忠于其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因不了解句意而背不出或背错),还可以作补充解释或启发学生自行领悟。

      检查完毕后,应允许学生就第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二、背诵第二段

      这段纯属叙事,句式又比较整齐,估计读两三遍就可以成诵,无妨讲点古代常识以增加学*的兴趣。要点如下:

      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长勺之战是一场车战?(“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将驰之”)

      ②介绍车战概况:用战车作战时,三个甲士站在车上,居中者担任御手,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矛,其余数十名步卒随车冲击敌阵。国君要亲自上阵用旗鼓指挥军队,他坐在车中央,御手在左,在右的手执武器保护他,叫“车右”。

      请你猜猜,曹刿既跟庄公同坐一辆战车,他应该坐在什么地方?(在庄公右方,除协助指挥作战外,还兼有保护庄公的职责。)

      ③“鼓”:看字形,左边象鼓置于虡(,鼓架)上,右边象手执槌之形,故有击鼓义。鼓之,发布进攻令。

      检查背诵后,让学生说说庄公眼光短浅的表现。(略)再问:“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是为下文哪几句作铺垫的?(“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练*背诵最后一段

      1、这段也不难背诵。试读一遍后让学生概括曹刿答语的层次,再联系第二段了解文章的理路。

      2、解词

      ①盈:本又是器皿盛满。引申为饱满。

      ②靡:披靡。“靡”,从“非”。“非”是鸟翅下垂之形,故有“倒伏”义。

      3、“公问其故”,既胜而不知胜之由,其鄙可知。

      四、结合练*第三、四、五题总结全课。

    [阅读全文]...

2022-10-27 10:00:28
  •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

      1、曹刿和谁论战?

      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

      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板书:战前、战中、战后)

      二、研读课文

      1、 学*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 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

      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板书:作战条件)

      ② 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 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取信于民)

      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幻灯片呈现)

      2、 学*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

      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教师追问:对照本段,哪些有哪些没有?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形,也就是他所采用的一些战略战术。(板书:战略战术)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善于捕捉战机。(板书:捕捉战机)

      ⑶曹刿善于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文章有两个“未可”和“可以”,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明确:两个“未可”要读出曹刿临阵从容镇定,而两个“可以”要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

      ⑷请学生齐读本段,加深理解。

      3、 学*战后的部分。

      ⑴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曹刿解释战争取胜的原因。(板书:取胜原因)

      ⑵曹刿的解释可以分成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一层解释进攻的原因,一层解释追击的原因。(板书:进攻追击)

      ⑶你觉得曹刿解释的取胜原因完整吗?(这个提问意在引发讨论,完成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确:不完整。曹刿主要是从战略战术的层面来讲的,确实战争取胜离不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可以从百姓的角度,那就是要取信于民,这是军队取胜的政治基础;从鲁庄公的角度,那就是鲁庄公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 教师小结

      本文仅用二百多个字就写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作者的剪裁有很大关系。本文详写曹刿论战的部分而略写其余,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他的“远谋”。(板书:远谋)

      补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三个成语(幻灯片呈现)

      板书:

      战前 作战条件 取信于民

      战中 战略战术 捕捉战机 远谋

      战后 取胜原因 进攻追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5-08 04:56:54
  • 《曹刿论战》教案18篇

  • 教案
  •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我们学*《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阅读全文]...

2022-08-27 00:00:00
  •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曹刿论战》3篇

  •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

      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一、回忆复*,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

      继续学*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阅读全文]...

2022-06-08 11:11:46
  • 曹刿论战教案菁选

  • 曹刿论战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阅读全文]...

2023-03-19 00:00:00
  •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20篇)

  • 教案
  •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

      4、归纳法(解说:学*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阅读全文]...

2022-09-18 00:00:00
  •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 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阅读全文]...

2022-01-05 11:05:56
  • 《曹刿论战》说课稿10篇

  • 说课稿
  •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1-01 20: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