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关于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96) 语录(85) 说说(233) 名言(14) 诗词(386) 祝福(4) 心语(12)

  • 长安秋望古诗(长安秋望翻译)

  • 长安
  •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6-03 08:36:23
  • 描写淡泊名利的古诗

  • 淡泊
  •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

      (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道道甚分明。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物,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栽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身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熟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宋]辛弃疾

      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

      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

      黄菊嫩,晚香枝。

      一般同是采花时。

      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

      [宋]朱熹

      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生。

      (明)方惟深

      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

      若使当时成大厦,也应随例作灰尘。

      《福建通志·卷十六》:方惟深,字子通,隐居不仕,以诗知名。

      [清]曾国藩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阅读全文]...

2022-02-08 21:41:54
  • 表现淡泊名利的古诗

  • 淡泊
  •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 析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评 析

      此诗是描写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代表作。虽写劳动,其主旨却并非写劳作之艰辛,而是表现一种审美情趣。试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锄夜归图。艰辛自是艰辛,诗人也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呀!后两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诗全篇的眼线,是透露诗人心绪之所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

      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全文]...

2022-02-02 02:45:51
  • 长安秋望古诗译文(长安秋望古诗翻译及赏析)

  • 长安
  • 公元827年,正值唐文宗大和初年,诗人赵嘏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不幸名落孙山。在落第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归乡,而是客居在长安。在一个秋天,诗人登高望远,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长安秋望》一诗,原文如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凄冷的云雾在拂晓时分流动,长安城中的皇家宫殿巍然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在一个秋天的拂晓,诗人登高望远,此时的云雾已让人颇感凉意,映着破晓的晨光,云雾四散流动,在流动的云雾笼罩之下,巍然耸立的皇家宫阙也仿佛随之流动了起来,让诗人产生了宫阙仿佛要触动秋天高远的天空的错觉。在这一联中,诗人总括眼前的风景,以“凄凉”一词衬托出此时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天幕下还有几点未落的星星,大雁排着队从北方飞来。在一声哀婉的长笛声中,我独自倚在楼台中。此时正是拂晓时分,诗人看到,天幕上还有几颗星星没有落山,大雁排着队掠过正在破晓的天空。正当诗人的注意力被眼前这些秋天早晨特有的景象所吸引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哀婉的长笛声,看来,在这破晓时分,伤心的人不止诗人一个。于是,诗人在这哀婉的笛声中,独自倚楼,默想心事。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篱笆边半开的紫色菊花静静地散发幽香,池塘中的莲花已经落尽了红色的花瓣。破晓之后,天光渐亮,眼前的景象已经历历可辨,在晨光中,诗人看到篱笆附*的菊花已处于半开半放的状态了,池塘中的红色荷花已经凋落殆尽,只剩下枯荷残枝,已经能够看到以往掩映在荷叶之下的水中的小块土地了。诗人借紫菊半开、荷叶落尽等秋景,抒发了时光蹉跎感慨,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愿望。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此时的鲈鱼正美味,可我却没有回到家乡。在长安城中,我徒劳地戴着南冠充当着囚徒。“鲈鱼正美”是说晋代的张翰见到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的鲈鱼莼羹正是味美的时候,便弃官而归。在这里,诗人借“鲈鱼正美”表达迫切的思乡之情。“南冠”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钟仪被囚禁于晋国而坚持戴楚国帽子的故事,在这里诗人借“南冠”指自己身不由己,难以归乡,在长安的生活仿佛是囚徒一般,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此时的诗人名落孙山,客居长安,前路迷茫,在秋天里,他心中有很多无法排遣的愁绪。此时,摆在诗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长安等待机会,二是归乡。这两种想法在心中交织,诗人无法做出选择。于是,在拂晓时分,诗人登上高处,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虽然有不舍,但诗人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离开长安,结束这种囚徒般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7-01 14:54:28
  • 盛世长安的诗句和名言(描写长安的8首经典古诗)

  • 长安,名言,经典
  • 卢照邻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如果能像比目鱼那样相亲相爱,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啊?如果能够像鸳鸯一样相爱相随,忠贞不渝,就是神仙我也不羡慕了。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上林:指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代指京城长安等到长安城上林苑中繁花盛开的时候,再去赏花,那时候城中挤满了看花的人了。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两开:花开了两次,指两年。故园:这里指长安。一丛丛菊花已开了两次,想到以前在家乡的时光,不禁伤心落泪;我虽像是一叶孤舟漂泊在异地,但心里一直惦念着长安。诗句表现了作者遭遇安史之乱、客居他乡时的忧民思乡之情。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塞的春天来得格外迟,已经是二月,柳枝还没有吐露新丝,等到冰河都熔化的时候,只怕长安城中的花朵早已经凋谢了。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安城中到处都飘着飞花,寒食时节,皇城中的柳树倾斜着。傍晚十分,宫殿中传送着蜡烛,烟火分散到各个家中。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龌龊:指生活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我骑着骏马在春分中奔驰着,一天便将长安城中的美景都看了个遍。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中家家户户都传出了捣洗衣的声音,人们缝制中衣服准备过冬。妇人们思念着戍守边关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够击退强敌,和家人团聚呢?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我在长安思念漫游江浙的李白,遥望南天,只见天边飘浮的彩云;李白在江浙思念居住长安的我,翘首北望,也只见远处春天里的绿树

    [阅读全文]...

2022-04-11 05:11:25
  • 写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

  • 清明,长安,文学
  • 写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

      《长安清明》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刻画唐末时期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乱世初定后人们沉溺于短暂安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芳草青青美得让人难以忍受。

      宫中把清明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大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时候的盛事,眼前风光和昔年相似,心里不禁隐隐快乐。

      注释

      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官:国君左右的亲*臣僚。又指宦官太监。

      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种“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红叱(chì)拨:唐天宝中从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这里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承*:太*。

      整体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诗人通过写清明时节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

      首联描写自己孤独伤春,而朝野众人则是游春、赏春。开头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天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

      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臣的节俗。

      一个“初”字,暗示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上相闲分白打钱”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的色彩鲜艳夺目,所见所闻热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快乐。然而,所谓的“升*”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繁荣,感受到了国势岌岌可危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以看似闲淡的笔调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

      名家点评

      清代朱三锡《东岩草觉评订唐诗鼓吹》:曰“早是”,曰“可堪”,皆触景感怀口吻也。“内官”、“上相”,皆追忆昔年升*之事;“叱拨”、“踿跹”,皆追忆昔年升*之景:独是升*虽异,而风光不改。曰“暗喜”者,乃游人暗喜耳。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一起宕漾有神(首句下)。

      清代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伤乱而作此,故佳。若正序承*而为是语,则无味矣。

    [阅读全文]...

2022-01-07 11:03:23
  • 赞美长安古诗有哪些(形容长安繁华盛世的10条诗句)

  • 长安,赞美,繁华
  • 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途经骊山华清宫,回头望去,林木苍翠,花团锦簇,锦绣成堆,山顶上宫殿重重叠叠,一道道宫门依次打开。

    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今晚在鄜州,妻子独自在闺阁中观赏着月亮。我在这异乡想念着那四个未成年的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着身处长安的我。

    3.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萧瑟,吹动着渭水,一片片随风舞动的树叶,布满了整个长安城。诗句描写出了长安城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

    4.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木叶下君山》

    回头远望那残阳的尽头,那里应当就是长安城吧。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不要见到长安游乐的地方,就把宝贵的光阴浪费掉。

    6.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唐·杜甫《秋兴八首》。

    此写诗人对政局动荡不安与国家前途难卜的深切忧虑之情。“不胜悲”,则明确表达出这种情感。“百年世事”,是指诗人所经历的唐代社会的变化,主要是指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特定时间。

    7.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唐·李白《听胡人吹笛》。

    长安,唐代都城。长安道,代指朝廷。恋主情,代指报国情。此言自己虽有志报国,却不为皇帝所用,徒怀一腔报国热情而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言。

    8.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一轮明月挂在长安城的上空,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的声音。诗句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

    9.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前一句是用来比喻建档小人的破坏横阻,后一句饱含着对祖国的忧心和思念。

    10.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在这萧瑟的西风中,观赏着落日残阳,微光照耀着汉朝的墓冢和那破败城楼。诗句描写出了战乱后长安城的荒凉萧瑟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2-16 17:06:31
  • 关于中秋节古诗你知道多少呢

  • 中秋节
  •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本上都是聚少离多的状态。看看古人如何用诗句表达中秋节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古诗你知道多少呢”,供您参考。

    关于中秋节古诗你知道多少呢(一)

    1.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3.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____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5.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____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 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杨慎《中秋》

    8. 九十日秋色,今宵已半分。孤光含列宿,四面绝纤云。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遥遥望丹桂,心绪正纷纷。《中秋月》作者:廖凝

    9.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10.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___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2.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3.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4.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5.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6.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____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7. 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8. 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邵雍《中秋月》

    19.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____慧霖《闰中秋玩月》

    20. 三衢春有脚,山屋好中秋。——许月卿《重寄郭衢州》

    关于中秋节古诗你知道多少呢(二)

    1. 月宫小殿赏中秋,玉宇银蟾素色浮。——朱有燉《元宫词·月宫小殿赏中秋》

    2.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____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 良夜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吴潜《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万顷蟾光浩不收》

    6.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7. 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8.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9.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11.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____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2.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倪庄中秋》作者:元好问

    13.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14.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15.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____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朱彝尊《红娘子·袖薄吹香过》

    17.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8. 万国笙歌醉太*,倚天楼殿月分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9.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20.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关于中秋节古诗你知道多少呢(三)

    1.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 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 月*中秋白,风从半夜清。——高士谈《不眠》

    4.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督护歌》

    5.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6. 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____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阅读全文]...

2022-05-28 02:09:32
当前热门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句子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语录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说说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名言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诗词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祝福
多少长安名利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