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关于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2) 语录(1) 说说(14) 名言(1) 诗词(48) 祝福(3k+) 心语(10k+)

  • 《水调歌头》句子赏析

  • 阅读
  • 《水调歌头》句子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句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

      《水调歌头》句子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本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作者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赏析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据此看来,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谪时期。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伟大的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7-29 04:25:05
  • 关于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好句子

  • 关于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好句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很是熟悉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好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好句子

      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美丽的文学梦……

      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美妙的名人梦……

      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五彩的教师梦……

      (《把梦想带给花季》)

      冬,是圣洁的象征……

      冬是一位可敬的严师……

      冬是孕育春天的摇篮……

      (《冬的个性》)

      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在当今时代光有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那不是一名合格人才。……

      对于一名工人来说,要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坐标中找准位置……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转变观念……

      对于一领导干部来说,人生的定位,坐标,象限一定要把握好……

      (《把握人生坐标》)

      我的一位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老师……

      我的一位天资聪颖而家境贫寒的表哥……

      我的一位朴实无华勤劳节俭的邻居……

      (《掌声为自己响起》)

      你是不是认为这就是我的个性一一一一个心中充满着消极、叹息和无奈的中学生?不,生活中的我还有全新的风貌!

      (淄博市考生《我的个性说给你》)

      那河,蜿蜒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正因为有了那间、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摆渡的老哑巴》)

      于是剥掉成功光彩夺目的华丽外装,寻找成功,这才发现成功无处不在一一

      (《掌声为自己响起》)

      且慢,立足小我来谈酷,只能是肤浅的酷,放眼大时代来谈酷,才会找到真正的酷。

      (《酷》)

      整散结合、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的佳句。

      恬静清幽的散文,独领风骚的名人传记,神秘莫测的科幻小说,幽默活泼的外国名著,都是我夜深人静的独爱。

      (《享受买书的乐趣》)

      我欣赏汪国真《感叹》的含蓄,朱自清《匆匆》的深刻,琼瑶《烟雨蒙蒙》的浪漫,鲁迅《"友邦惊诧"论》的犀利。

      (《把梦想带给花季》)

      洪魔肆虐,多少村镇被吞噬,多少田地被埋葬,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在洪水中挣扎。这时,党的好干部来了,最可爱的人来了,青年志愿者来了,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住洪魔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把爱心带给他人》)

      作曲家把它们记在心弦上,演奏家让它们流淌在自己的心灵里。细细听吧!那可爱的歌声,从树梢,从月影,从草原,轻轻地传向四方。

      (《感激》)

      微笑吧,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美德——

      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

      迷惘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

      冲动时,它给人们天空般的胸襟……

      (《把微笑带给生活》)

      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理解;当你精神穷困时,你希望给你热烈的掌声。

      (《人生需要掌声》)

      创新使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创建特区,古老渔村变成繁华的现代都市;改革开放,文明古国焕发新的生机,一国两制,两个“儿子”回归祖国。

      (《酷》)

    [阅读全文]...

2022-03-17 06:07:26
  • 水调歌头的诗句

  • 水调歌头的诗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释]

      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译诗、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阅读全文]...

2022-01-08 17:01:09
  • 水调歌头·中秋

  • 中秋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水调歌头·中秋》,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京镗 水调歌头中秋

    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ju.51tietu.net扩展阅读

    吴潜 水调歌头己未中秋无月

    天柱峰,知何处,老难游。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柱香浮。世事十常九,不使展眉头。

    刘辰翁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刘克庄 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

    风露高,河汉澹,素光流。贾胡野老相庆,四海十分收。竞看姮娥金镜,争信仙人玉斧,费了一番修。衰晚笔无力,谁伴赋黄楼。

    张元干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倦游回首,向来云卧两星周。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张元干 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

    别离久,今古恨,大刀头。老来长是清梦,宛在旧神州。遐想芗林风味,瓮里自倾春色,不用贳貂裘。笑我成何事,搔首谩私忧。

    朱敦儒 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

    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鹅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须惜晓参横后,直到来年今夕,十二数亏盈。未必来年看,得似此回明。

    王质 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呈范宣抚

    带秦烟,萦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相见嫦娥冷笑,笑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把酒问清影,肯去伴沧洲。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中秋唯美短句,请您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2-21 09:04:09
  • 苏轼:水调歌头

  • 苏轼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本篇为熙宁九年丙辰(1076)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意境愈澄澈,意蕴愈玄奥,意念愈明达。

    [阅读全文]...

2022-06-02 10:57:39
  • *:水调歌头·游泳

  • 游泳
  •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

      原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注释:

      1、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2、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3、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4、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5、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7、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8、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9、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实指龟山、蛇山。

      10、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11、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12、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翻译: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赏析:

      1956年,63岁的*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诗,诗依然壮志。他从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点明此诗是“游泳”之主旨,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阔。(m.ju.51tietu.net)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阅读全文]...

2021-11-23 19:17:51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 苏轼,阅读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苏轼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9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是一起欣赏的意思。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浪漫色彩的代表,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之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首词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每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之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够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是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主要是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够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此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够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人们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阅读全文]...

2022-07-03 23:08:24
  • 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

  • 阅读
  • 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那么关于张惠言的《水调歌头》大家学*过?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首(东风无一事)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第二首(百年复几许)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第三首(疏帘卷春晓)

      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

      第四首(今日非昨日)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第五首(长鑱白木柄)

      长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好的词看着看着常常不免要读出声来,最怀念那些对诗词的岁月,它们教会我怎么遣词造句。我常常想,学*中文的最好入门是宋词,它对于汉语节奏的把握到了极高深莫测的境界,此生心愿,守护家人,写几部短篇集,写一部长篇,搞一部学术专著,整一本诗话,足矣。

      《水调歌头》词牌出处

      《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

      《明皇杂录》:“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事》:“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乐天听(水调)词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

      《碧鸡漫志》:“《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

      综观以上诸说,本调创始隋唐间,为五言曲调。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章之一解也。

      赏析

      现在大家来看《水调歌头》第三首,张惠言的“微言”真是妙呀,词一开始,就以“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二句,张起了一片飞扬意兴,而且每一辞语都充满了“微言”的妙用,写出了另外一层境界,种种的人生境界,学道之人所拥有的境界。张惠言的《词选序》中强调词要“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把儒家那种难以言诉的抽象的义理、体悟、修养之情感用美丽的词和意象微言表现出来,这些词作可说是他论词宗旨的体现呀。“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写得真是生动、真是美丽呀。人生之中有没有这样美丽的情景呢?疏疏的帘子何以卷起来呢?什么时候卷起来呢?只有在美妙的春天,在拂晓的春光中卷起来。你的人生是否有美丽的春天,只有当你把疏帘轻轻地卷起来的时候,你看到了春天的一线光明,心理开始为此兴象感动和接纳。而正是在“疏帘”乍“卷”之际,帘外的“春晓”遂化生出了一只美丽动人的“蝴蝶”,舞动着翩然的双翅向人迎面飞来。其句中的“忽”字用得极妙,“忽”字所表示的自应是一种不期然而然的惊喜,人心与春心之间遂产生了一片情意的撩动。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游丝,从生物学上说,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如丝状一样飘荡在空中,譬如蜘蛛等。春天到来,有许多虫子的分泌物形成游丝在空中飘荡。游丝飞絮既是春之撩动也是心之撩动,李商隐《燕台四首》的第一首写“春”,就曾有“絮乱丝繁天亦迷”之句。没有用心、没有用意、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的游丝飘到那里去呢?飘到了“碧云钗”上,想象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在花间嬉戏游玩,头上戴着如碧云一样的钗,碧之颜色可以给人一种“春草碧色”的青春与生命之想象,“云”之质地可以给人一种“摇曳碧云斜”的飘渺与轻柔的想象。至于“乱点”二字,其上一字之“乱”自然是接着“游丝飞絮”说的,极写其丝絮之繁多与撩乱,而其下的“点”字则是直指后面的“碧云钗”三字说的,极写其丝絮对于“碧云钗”的点缀与扑飞。这种情景,遂使我联想到了韦庄的两句词,其一是其《浣溪纱》(清晓妆成寒食天)一词中的“柳毬斜袅间话钿”之句,其二是其《思帝乡》(春日游)一词中的“杏花吹满头”之句。前者是写柳絮成飞袅在女子的花钿之侧,后者是写杏花之无数花瓣都被吹落到女子的头上。这两句所写的都是外面的春意对女子之内心的撩动,其力量之强大乃逼人而来竟有及身触体之不可抗御者在,而这首词中张惠言所写的固应也是外在之春意对人心的一种强力的撩动。

      那么当一个人的追寻爱情的春心被撩动起来之后,其追寻的结果又如何呢?张惠言接下来遂写了“肠断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三句落空悲怨之词。上面我说了李商隐的词,“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东风来了,春天到了,塘外轻雷把万物都惊醒了,一切生命都复苏了,有了生机和活力。把人隐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感情也惊醒了,你开始有了怀想思念。仔细看看李商隐的整首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撩动你的春心的是你那追求的爱情,贾氏窥帘偷看是因为她看见韩寿的青春年少,英俊貌美;传说中讲宓妃留下一个枕头给魏王曹植,因为魏王少年才华横溢,这都是关于美妙动人的爱情典故。春天把你埋藏于心中的爱情敲醒了,呼唤你去追求人生美好的爱情。李商隐后来又说什么呢?他提醒爱恋中人珍惜时光。张氏也如此用心,他写了温柔美丽的多情的江南。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如此的美丽,你的春思是在江南盛景中发生,你有了爱情追求,可是你追求的结果呢?却是“肠断江南春思”。思念无望的断绝了,剩下的只是如烟的往事,如梦的前程。空余残梦般的过去,消逝在天边。美好的往事都只有在回忆中追寻和怀念、惋叹。你何谓去想象春天呢?春天给了你痛苦的回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它把你撩乱了,让你的追求一切都落空了。张氏说,也好,现在可以觉悟了,不再向外追求了。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银蒜”是个蒜头,乃古代用以押帘之物,银蒜,其形如蒜,故曰“银蒜”。这一句正是对开端首句之“帘卷”的一个反接。卷帘的结果,是外在的春色所带给人的撩乱的“春思”,而“春思”的追寻则徒然使人“肠断”,故此句乃曰“银蒜且深押”正是欲以银蒜押帘而使之不复开启之意,于是

      词人乃将一切撩乱人心的“游丝飞絮”的春色尽皆阻隔于帘外了,而且一任飞花舞絮之疏影在帘外舞弄徘徊,词人却已表示了不再为其撩乱的决心,故曰“疏影任徘徊”也。

      而下半阙张氏却又以“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三句,开始了又一次的追寻。我把罗帷卷起来,准备去迎接另外的一个人生的境界。我现在放进来的,不是那万紫千红,不是那游丝飞絮,而是天上的一轮皓月,那么洁净的`光明的一轮皓月。苏东坡曾在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指出自己曾遭遇过风雨,如三更将至时的星星参商北斗一样有过转变移动,但是这些毕竟都是短暂的,后面总会过去,雨过天晴,一片亮丽的天。云彩散开了,月亮出来了,还需要谁的点缀吗?需要谁的夸奖吗?不需要的。因为那天海交会之间的一轮明月、那一线光明它本来是澄清的。所以张氏在这里提醒说要主动转变心态,要敞开心怀,将澄清的明月迎接进来,生成另外一种境界,跟刚才讲的“疏帘卷”,蝴蝶、游丝、飞絮都进来撩乱心思是不同的。那些是外在的,那些万紫千红、那些繁华是对你的引诱、对你的冲击,使你迷失了。而明月则不同,它使你心灵一片澄明、一片洁净,没有丝毫的尘染。

      有了这个境界,才会有下面承接的“一樽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我拿着那个酒杯敬给那天上的明月,乃是将自己的情思,放在与天上的明月相等的高度,做了悬空的拟想。而此两句更可引起三个“互为文本”的联想,那就是李白的名诗《月下独酌》和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以及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白诗中曾有“举杯邀明月”及“我舞影凌乱”之句,苏轼词用李白诗意,曾有“起舞弄清影”之句,李商隐诗则曾用“桂宫流影光难取”之句。至于张惠言的这两句词,则虽然透过前人的句子可以给我们很多丰富的联想,但却实在更有他自己所独具的一种取意。先说“一樽属月起舞”一句,“属月”是以杯属月,也就正是李太白诗的“举杯邀明月”的意思,在张氏词中承继着前面的“明月入”所引发的天心的启悟,于是作者在此句遂以“属月”二字,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一个与明月同其超远和光明的境地,更继之以“起舞”,则正显示了在此境地中的一种与明月为友的相得之乐。可是张氏用笔之妙,却当下做了一个转折,立即以明月为心写出了一份高寒无偶的寂寞之悲,故曰“流影入谁怀”?昔李商隐《嫦娥》诗,曾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指出:你以为你偷了灵药,成了神仙就有趣味了吗?可是你在太空之中,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侣呀,有意思吗?设使明月而有知,她难道不后悔吗?她难道能够忍受这种寂寞吗?她肯定愿将自己投入到一个相知相爱之人的怀抱中去,然而举目人间,何处又有此可以投入之人呢?所以作者乃发出了“流影入谁怀”的慨叹。从表面看来,这自然是为明月而慨叹,但其实却也就正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慨叹。冯延巳曾说:“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我款款地举起我手中的金杯来劝酒,可是在座的谁值得我去劝呢?是那筵*上最有情义的人。同样,月亮要投影在谁的怀中呢?作者不得不自我叹惋起来。假如没有澄清的心怀,月亮她又会主动投入到你的怀抱吗?回应了上面的言诉,想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

      不过张惠言却又并未使自己停留在这种寂寞的慨叹之中,他笔锋一转,遂又写出了“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的另一层境地。李白说:“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意思是与月亮、影子这两个无情之物相约到飘渺的云间去结成永不分离的伴侣交游。假如你真能流影到明月,明月也流影到你怀,迎来送外,你和明月有了这样一番交往,则纵然在尘世间没有一个可以相知相爱的投入之人,其内心中也必然早已有了一种不假外求的自足的境界,所以说“莺燕不相猜”。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番境界,则世间一切的烦难、忧愁、不顺等等都可以放开,那算什么呢?那些都是不相干的事情。

      最后张氏乃归结之曰“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之所以有那么的不如意,如我们所说的悲观的、自杀的、领导不任用我等等,这些都是失落,由于有了失落,所以就凭阑呀,你依靠在阑干上,有所期待,还有许多向外的追求。《古诗十九首》有言:“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美丽的女子在西北的高楼上,让人向往,可是她始终没有出现。另外还有一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是向外的,是在炫耀,等待着并希望有人去赞赏她,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显现评判上。不像西北高楼上的女子,她不期待有人去欣赏。我在教学的时候,为什么能够这么朴素呢?因为我明白这些道理,我知道我的价值不在于别人如何言说。所以我坦然,不自卑。我南开的一个朋友——有名的画家范曾,在香港开画展,他邀请我去参观他的画展,我就去了呀。我看见香港的妇女都非常的讲究,戴着耳环、项链,打扮得花枝招展呀。但我还是秉承我做老师一贯的朴素的样子,我在众人之间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自卑的地方呀,就是说你不是向外地追求。可是很多人老是向外地追求,失去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我就想:这些人这样,难道她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那外表的衣服上吗?在外表你开的那辆车子上吗?那么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那里呢?有些人有了车子、房子,什么都有了,可是最后他为什么自杀了呢?就是没有正确对待价值观。假如你老是在阑干上等待,那么肯定就会遭遇“重露湿苍苔”。这两句也可以给我们多重的联想,首先是李白的《玉阶怨》一诗,曾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之句,李诗写的是一个女子有所期待而终于落空的怨情,久立玉阶,乃至露湿罗袜。张词的“凭阑”当然也暗示了一种有所期待的情思。至于“重露”之“湿苍苔”,当然就也暗示了“重露”之亦可以沾湿衣履,而由于“露”之可以沾湿衣履,于是遂又可以引起我们的另外一个联想,那就是《毛诗召南行露》一篇所写的“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几句诗。“厌浥”二字所形容的正是行道上的露之浓重。诗中写一女子谓其岂不欲早夜而行,但却因“畏多露之沾濡而不敢”。而“露之沾濡”则喻示了一种外来的侵凌和玷污。张氏此二句词,从“凭阑”写到“露湿”,而却在开端加上了“但莫”二字,正表示了一种警惕的语气,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其所警惕者固当指重露之沾濡,而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看,则当然夜可能有一份警惕杨子掞不可以一心向外追寻以免自身会受到玷污的含意隐喻其间。而这当然也正是针对此词前半阙开端所写的“帘卷”“蝶来”等种种外在的撩动,所做出的一个回应。如何在欲求知用的冀望,与“人不知而不愠”的“居易俟命”的持守之间,找到一个*衡点,这应该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可贵的修养。

    [阅读全文]...

2022-02-18 08:42:19
  • 水调歌头 苏轼全诗

  • 苏轼,优美,诗歌
  • 水调歌头 苏轼全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无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全诗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一、原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o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三、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描述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f,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词的最后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道:“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描述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描述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描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6-29 02:03:25
2022-03-02 19:45:55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句子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语录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说说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名言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诗词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祝福
水调歌头承上启下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