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断的句子

关于了断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了断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了断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了断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 语录(23k+) 说说(1) 名言(543) 诗词(8) 祝福(1k+) 心语(9k+)

  • 文言文的断句

  • 古诗文
  • 文言文的断句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的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

      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阅读全文]...

2022-04-26 01:12:33
  • 文言文断句

  • 文言文断句

      大家对文言文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你们知道文言文怎么断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断句,欢迎阅读。

      阅读语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4、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5、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6、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7、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8、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选自郦道元《江水三峡》)

      9、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选自《菜根谭》)

      10、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也。(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一、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二、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图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阅读全文]...

2021-11-23 15:04:06
  • 木兰诗的断句

  • 木兰诗的断句

      木兰诗断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阅读全文]...

2022-07-14 09:52:29
  • 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

  • 阅读
  • 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

      导语:小编整理了关于《木兰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学*《木兰诗》原文有所帮助和裨益,希望同学们多阅读文章并尝试着翻译和理解文章,下面为大家带来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快来看看吧。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原文和《木兰诗》翻译我们一起来学*和参考吧,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有所帮助,赶紧一起来分享吧,一起分享木兰从军的英气和勇敢智慧吧!

    [阅读全文]...

2021-12-25 20:40:54
  • 木兰诗原文断句

  • 阅读
  • 木兰诗原文断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原文断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诗断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阅读全文]...

2022-04-29 11:45:50
  • 雁门太守行断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断句,希望大家喜欢。

    1、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3、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7、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1、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12、不去*,鲁难未已。——《左传》

    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1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27:31
  • 少年*说朗诵稿全版及断句

  • 少年
  • 第一幕:

    背景音乐:沉思(演奏时间5分钟)

    舞蹈(1-2分钟)

    同时,开场白(增加内容):

    甲: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乙:这是一个承前起后的时代。

    甲: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乙: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甲乙: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甲:*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说》。

    乙: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

    乙:请欣赏《少年*说》梁启超。

    第二幕:(朗诵时间约2分半钟)

    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三分钟)

    齐:《少年*说》梁启超。

    齐: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甲: 少年*者, 则*少年之责任也.

    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戊: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丙: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戊: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己: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最后一句合拍)

    甲: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乙: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齐: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阅读全文]...

2022-02-25 09:29:07
  • 初中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 初中,古诗文
  • 初中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古文一般没有句读,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总结: 以上这些就是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析,抓住其中的这些要点内容,我们才能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中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上面这些要点。

      扩展阅读——断句阅读步骤

      可分四步进行:

      通读全文 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借助特征 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但是上述文段中的“曰”是“叫做”的意思,所以不断,即使断句也只能是前面断句。又如“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之”是无意义的助词,作用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时绝对不能断开。

      注意句式 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和“又甲庐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2-07 14:09:14
  • 晋明帝数岁文言文翻译(晋明帝数岁文言文断句)

  •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原文】1.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①箄(bì):竹制的蒸饭用的盛放器具。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翻译】有位客人到陈寔家过夜,陈寔叫儿子陈纪和陈谌做饭招待客人。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兄弟两人在烧火,不久都跑去偷听长辈们说话。因为做饭的时候两人忘了放上竹箅子,结果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没有热好呢?”陈纪和陈谌就挺直了身子跪着说:“父亲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一直在偷听,所以蒸饭时忘了放上竹箅子,现在干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大概都记得的。”于是两兄弟开始复述,互相补充修正彼此的内容,竟然把大人们说话的内容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陈寔说:“这样的话,只喝粥也没事,干吗一定要吃米饭呢!”【点评】从这篇看得出陈纪和陈谌记忆力超群。

    【原文】2.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注释】①何晏的父亲早亡,曹操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何晏在府中。【翻译】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机智,很有灵气,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生长在曹操的府里,曹操就想干脆认他做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这里就是何家的房子。”曹操听说后,立即就把他遣送回去了。【点评】何晏不愿做曹操的儿子,曹操的儿子们争权夺位势同水火,如果自己受到曹操宠爱必然会引来事端。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单纯不喜欢曹操,不想做他儿子。

    【原文】3.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②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注释】①晋明帝:司马绍(299—325),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东晋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三年。②东渡:晋元帝还是琅琊王的时候,他的好友王导知道天下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准备在南方筹建晋室以防万一。这就是东渡意。【翻译】晋明帝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有一次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过来,晋元帝问起了洛阳的状况,不由感到难过流泪。明帝就问父亲,为什么要哭。父亲告诉他关于晋室东渡的往事,随后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啊?”明帝回答:“太阳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谁从太阳那儿过来,很明显是太阳更远。”元帝对这个回答感到非常惊讶。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开宴会,就说了明帝这个巧妙的回答,而且又问了一次,没想到这次明帝却回答:“太阳要*一些。”元帝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跟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啊?”明帝回答:“我抬头就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点评】晋明帝是一位相当不错的皇帝,在位三年对东晋的*稳和发展有很大贡献,可惜英年早逝。

    【原文】4.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①,年仅七岁,在床边戏。于是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注释】①中外孙:儿子所生子为中孙,女儿所生子为外孙。【翻译】

    司空顾和与当代的名流们清谈。他的外孙张玄之和孙子顾敷当时都是七岁,就在大人们的坐榻边玩耍。看他们的神情,好像对谈话的内容并不关心。当顾和在灯下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两个小孩开始复述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竟然毫无遗漏。顾和听了很激动,过去提着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这个衰落的家族还生出了这样的宝贝!”

    主页 > 世说新语 > 全文 > 夙惠 第十二 >

    【原文】5.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①,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注释】①襦(rú):短袄。②复裈(kūn):夹裤。【翻译】韩伯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的家境非常贫穷,到了寒冷的日子里,还只穿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缝制的。母亲做短袄的时候,就让韩伯拿着熨斗,对韩伯说:“你暂时先穿短袄,马上给你做一件夹裤。”韩伯说:“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火在熨斗里面,但是熨斗的柄也就热了,我已经穿上了短袄,自然下身也会暖和,所以也不需要夹裤了。”母亲听了这话,深深感到惊讶,知道儿子以后会是国家栋梁之材。

    【原文】6.晋孝武①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②。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③。”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④。”【注释】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②茵褥:褥子。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④先帝:这里指简文帝司马昱,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东晋第八位皇帝。【翻译】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冬天,他白天*夹衣,只穿五六件白绢做的单衣,夜里睡觉的时候却要铺上好几层*。谢安劝说:“皇上保养身体要有规律。陛下白天穿得太少,夜里盖得太多,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在动,会热;夜晚很静,心静自然凉。”谢安告辞出来后,赞叹道:“皇上说玄理的能力不比先帝差啊。”【点评】孝武帝小时候还挺会养生的,不过长大之后就纵情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喝醉酒说错话被张贵妃害死。

    【原文】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①与送故②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当以此坐还之。”鞠爱过于所生。【注释】①桓车骑:桓冲(328—384),东晋名将,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宣城内史桓彝的第五个儿子,大司马桓温的弟弟,桓楚武悼帝桓玄的叔叔。历官征虏将军、振威将军、江州刺史、丰城公等。②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翻译】桓温去世时,儿子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时,他的叔父车骑将军桓冲和一帮送丧的文武官员前来告别,桓冲指着这帮人对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部下。”桓玄听了后随即大哭,悲伤感人。桓冲经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桓玄长大*之后,这个位置要还给他。”桓冲对桓玄的抚养爱护之情,胜过了对待自己的子女。【点评】桓温死前,指定桓玄为自己的接班人,让部下和亲属好生培养。而弟弟桓冲也是尽心尽力扶植,虽然暂代哥哥桓温的位置,也是为桓玄将来做准备。桓玄长大之后,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追封父亲桓温为宣武皇帝,算是完成了父亲的人生目标。不过很快被刘裕打败,成了刘宋王朝的奠基石。

    [阅读全文]...

2022-03-30 16:29:51
  • 谢公与人围棋原文翻译(谢公与人围棋原文断句)

  • (ic photo/图)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也有推测说,书其实是他的门客们写的。

    《宋书》卷五十一,有刘义庆的传。

    刘义庆是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他少年时颇有英气,善于骑马,还曾被刘裕夸奖说:“此吾家丰城也!”传说西晋的时候,丰城县有剑气冲天,后来果然找到了古代神兵干将、莫邪。因此“吾家丰城”就是我家的宝剑的意思。

    但是皇帝换成宋文帝刘义隆之后,刘义庆却改了脾性:

    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招聚文学之士,*远必至。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当时其实倒算乱世里难得安详年景。所谓“世路艰难”,其实就是皇帝猜忌亲贵的意思。

    宋文帝身体不好,神经过敏,诛杀了好多大臣。宗室成员理论上也是可以当皇帝的,何况还是被先帝比喻成大杀器的人,尤其会被当作危险人物。

    刘义庆显然意识到自己不怎么安全,所以辞去了握有大权的敏感职务,也不再展示任何和武勇有关的素质,倒把兴趣转移到“文学”上。

    当时文学的含义比现在广泛,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其他各种和书本有关的学问。

    文学当然比军事安全,但同属文学,安全系数也有差别。比如说,要是对儒家经典感兴趣,或者对黄老道家感兴趣,就还是比较麻烦。因为儒家经典里固然都是治国大道,黄老著作里也充满“君人南面之术”,喜欢这些,还是可能被认为有野心。汉朝的时候,河间献王刘德爱儒术,淮南王刘安好黄老,就都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着很不爽。

    法家著作更不必提了,各种厚黑权谋,一看就是阴谋家读物。历史书也不行,你一个诸侯王在那里积极吸取历史经验,是想做什么呢?汉成帝的时候,皇叔东*王刘宇想向皇帝借《史记》看,汉成帝就没借给他。

    写小说才是最保险的。

    古代小说的含义也和现在不同。小说是“街说巷语”“道听途说”,也就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段子。段子倒不一定不是事实,关键是,段子即使是真的,价值也很有限。

    从《汉书·艺文志》开始,谈到小说时,学者们往往会引《论语》里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做编小说集这种事,等于承认自己没有远大追求,不算君子。

    最早著录《世说新语》的《隋书·经籍志》,把《世说》和许多笑话集和工艺方面的书放在一起。而唐朝人编《晋书》时采纳了不少《世说》的内容,就让刘知几这样严谨的学者很不满,认为卑琐的小说玷污了高尚的正史,这些史官“奚其厚颜”,脸皮咋这么厚呢?

    所以,不论《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本人作的,还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都是在公开表态,我的人生,已经进入了懈怠状态。

    *懈怠,意味着退出政治资源的争夺,降低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所以值得大力提倡。至于其它挥霍,基本属于小节。

    某种意义上说,《世说新语》就是一部*懈怠之书,它写的就是魏晋名士们没啥正经的那些事。

    懈怠的人生没有意义,但可能很有意思。

    忧国忧民的儒家经典是很有意义的,相比而言神神叨叨探讨世界本质的玄学,就显得没什么意义;同样是玄学,写一部玄学专著流传后世的意义,要大过清谈聊天说过就没了的意义;同样是清谈,思维严谨的论述,又比聊了一个通宵也不知道说了些啥有意义。

    但对当时名士来说,怎样更有意思,排序却刚好倒过来。最有意思就是这样:

    “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文学》)

    刚才聊了这么久,也不知道玄理的根本到底在哪里。但说到措辞和譬喻彼此相称,正始年间最高水*的玄谈,大概就是这样的。

    清谈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聊了点什么,围观旁听者当然更不知道。但是没有关系,聊天的状态好就好。所谓“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显然大家听得都很上头,关心讲得有没道理,那是俗,忒俗。

    面对强大的敌人,有意义的当然是如何取得胜利,胜利后怎么拗造型,本没有那么重要。但《世说》关注的就是姿态。它没有讲淝水之战怎么打的,但记了这么一条: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

    这淡定优雅的风度,成了千古绝唱。

    有人说,淝水之战如果东晋败了,对谢安就会是完全不同的评价,战前他自娱自乐,对前线局势显得漠不关心的表现,都会成为罪状。

    正史的写法也许会这样,但《世说新语》不会。只要谢安被俘虏或被杀的时候,表现得足够有风度,《世说》还是会赞美他的。赞美淡定的死是有“雅量”,《世说》里例证还少吗?

    很多名士都非常有钱,有人有钱就极度骄奢淫逸(如石崇、王济),有人却仍然出奇的抠门(如王戎、和峤)。说实话,有钱到这个地步了,选择“汰侈”或者“俭啬”,都没什么意义,但这些故事讲起来,就是有意思。

    《世说》里面,君臣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排调》)

    晋元帝生了皇子,赏赐群臣。

    有官员说,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可惜臣没有功劳,拿赏赐挺不好意思的。

    晋元帝说:“我生儿子,这事能让你有功劳吗?”

    这是民间常有的笑话,出自君臣之间,显然有失朝廷体面,然而真有意思。

    家庭生活中,夫妻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排调》)

    当爹看见儿子走过,不禁得意,说我儿子真棒。妻子接了一句:“我要是嫁给你弟弟,儿子还能更棒。”

    不知道接下来夫妻俩有没吵架,反正这种涉及叔嫂关系的段子,自古以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才女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瞧不上自己的丈夫。谢安作为家族长辈想安慰她,于是谢道韫回应说,我做闺女的时候,家族长辈都有谁,同族兄弟都有谁,我打小觉得,男人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优秀的。

    就是说,大才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出现的男人统统都是偶像剧里的样子,所以她对男人的接受底线,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于是她来了这么一句: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贤媛》)

    我怎么会想到,天地之间,还有我丈夫这样的男人。

    这句话,真是**淡淡而雷霆万钧,一击就把那个男人捶进地心。

    对情感咨询师来说,你这么说话,对促进夫妻关系和谐一点意义都没有,然而才女骂人,就是有意思。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

    蓝田侯王述是个性急的人。有一次吃鸡蛋,他拿筷子去戳,失败了,就大怒,拿起鸡蛋摔到了地上。鸡蛋在地上滴溜溜转,他又用屐齿去踩,又失败了。王述愤怒到极点,从地上捡起来鸡蛋,放进口里咬破,可是并不吃,而是吐掉了。

    这个人败给一只蛋的故事能有什么意义?可是就是有意思。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有意义远远比有意思重要。这不奇怪,人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活得太踏实;一个社会也总要能发明出一点大家都相信的意义,才有凝聚力。

    [阅读全文]...

2022-05-21 05:22:12
了断的句子 - 句子
了断的句子 - 语录
了断的句子 - 说说
了断的句子 - 名言
了断的句子 - 诗词
了断的句子 - 祝福
了断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