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关于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02) 语录(22) 说说(123) 名言(12) 诗词(10) 祝福(1) 心语(2)

  • 谈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实践
  • 谈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应用指南

      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阅读全文]...

2022-01-07 07:52:50
  •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 教育
  •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在*时的学*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知识点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阅读全文]...

2022-03-14 21:42:38
  • 分析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论文

  • 分析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论文(精选5篇)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析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联系

      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在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现代医学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革命。青霉素大量应用于临床,人类获得了特效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开辟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局面;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最重要的放射诊断成就。现代医学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人们还研制出人工胰岛素、人工生长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多种生物制品,开拓了生物学治疗的一系列新概念。世纪之交,医疗信息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等都获得了重大突破和前沿发展,把现代医学技术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医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治疗技术进步到什么程度,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的目的是救治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医学技术是医生救治患者的手段和工具,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应当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并体现于医疗的全过程。

      古往今来,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行医治病与仁爱施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能割裂。片面地强调医术而忽视人文精神,容易形成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不尊重患者权利和人格、以医谋私等行业不正之风;片面强调医学人文精神而忽视现代医学技术,就会造成工作质量差、治疗水*低、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等。

      医学人文精神引领下的现代医学技术,需要现代医生正确恰当地使用先进诊断仪器和设备,准确仔细地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变化,及时解决和缓解患者的病痛,这样的技术才能称为治病救人的“现代医学技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需要现代医生具备超于常人的一切优良精神品质:仁爱、利他、热心、周到、尊重、谦虚、果断、沉着,科学而不迷信、冷静而不盲目、进取而不保守,这样的精神才能真正称为“医学人文精神”。总之,医术与人文精神有着共存共荣、辩证统一的内在本质联系。

      2.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冲突对立

      当今医学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两种不同倾向,折射出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冲突对立。医学技术主义主要表现为把医学仅仅理解为技术,认为医学技术是万能的,一切疾病都可以通过技术得到根治,不承认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

      医学人文主义是当代医学领域中基于理性和仁爱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医学人文主义的社会表现。弘扬医学人文主义的本意是推动医学技术进步,但医学人文精神受社会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水*的限制,一旦被错误理解和歪曲会发生异化,反而会妨碍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医学技术主义会导致医学人文精神弱化或缺失新技术革命之前,医学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医学分为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及分支,一些好的医疗经验通过师传徒承的方式发展扩散。

      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在一定程度上似乎破译了人类生命的密码。片面的“医学技术主义”使人们产生了医学无所不能,无病不治的幻想。人被理解为一台机器,所有的器官可以像积木一样拆分、替换和结合。大量的医生成为“科研工作者”,常年埋头于实验室以追赶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进步潮流,医生们更相信只要解决了躯体之痛,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忽略了倾听患者的心声和对患者应有的人文关怀。患者来到医院,看到的是计算机、CT、核磁共振,机械性的按钮和被安排的号码,体会到的是仪器化、自动化、超市化、装配化导致的非人格化。恐惧也好,苦恼也罢,面对医生的时间越来越短,仪器设备检查的时间越来越长,死亡仅仅是分子的瓦解,疾病则是人体细胞功能的异常。人们无法确切地统计,每年有多少人做了不该做的手术,有多少人服用了不该服用、根本无效或者可有可无的药物。苦苦等待的患者和精疲力竭的医务人员是否又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同情与认可。

      毋庸置疑,医学技术主义引起的“现代迷信”,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弱化或缺失。因此,尽管现代医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但人们对医学技术进步的感受却是越来越差,甚至是不满和失望,医患纠纷频发,面对稍有难度的疾病就会有很多医生束手无策、回天乏力。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乐观地对医学新技术成果寄予厚望,而是对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安乐死等产生的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感到恐惧,对高新技术这些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性以及医疗制度的公正性感到怀疑,对不断增长,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感到不满,对国家提出的发展医学技术提高生命质量的承诺感到失望。

      3.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相互促进

      技术和人文是医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双翼,医学技术促进人文精神更丰富、更健康,改变人们针对医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医疗理性化、人性化。人文精神则为医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医学领域唯心主义的“精神论”并不盛行,但人们从来都不否认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德国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一名优秀的现代医生必须能够做到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并重,人文素养越深厚,医疗技术水*发挥的越好,患者越满意。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你对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曾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患者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患者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有兴趣,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倘若不关心、不尊重、不理解患者,医生纵然技术水*再高,患者也未必理解、信服、配合。但是仅仅态度好是远远不够的,患者最为重视的还是医疗结果,最期望自己面对的是医术精湛的良医。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非孜孜不倦刻苦努力不能取其真谛。

      医学人文精神要求当代医生必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富有责任心,面临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理论必须迎难而上;必须博学多才,学*有关的人文知识,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并有机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具备创造性地开展医疗卫生工作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等。面对当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面对患者*意识、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合格的医生必须注重自身医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提高自己防病治病、为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服务的能力。

      也正是在医学人文精神的鼓励、催动和压力下,现代医学技术每天都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最新医疗技术和成果走出实验室,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一种又一种长期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被攻克;螺旋CT、核磁共振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通用全数字彩超、高端*板血管造影机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不断升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4.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目标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理想目标,然而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并非易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必须面对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社会越进步,人们的生活水*越高,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和自身的健康越关注。

      如果医学技术的进步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要,或者医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越人们医疗卫生的需求和预期,医疗技术发展就会对传统道德、社会规范以及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出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动用了能掌握的全部现代医疗设备,花费了巨额天价的治疗费用,患者的病痛没有缓解反而徒增更多的治疗痛苦,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人们不断获得医疗技术的进步,却又面对疾病束手无策,并最终产生怀疑。

      另一方面,人们对克隆人、克隆器官、动物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等产生的社会后果顾虑重重,对人类潜在的健康影响难以预料。当人类的**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再经胚胎移植到老鼠体内,人们突然迷惑于什么是生?当史蒂芬·霍金表示大脑可独立于身体之外创造死后“来生”,人们又迷惑于什么是死?这些问题说明了人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思想,重建生命价值观、生存质量观、死亡观等医学人文理念,适应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人们又必须高度警惕高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影响,认识到技术既能造福人类又能引起灾难的双刃剑性质,维持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衡和张力,推动其协调发展,确保不偏离医学的宗旨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人类疾病的科学,也是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当今医学发展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属性原本更加浓烈。然而,处于技术飞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医学,其人文精神的发展,却被技术主义的高光反衬下暗淡了色彩。医学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和追求,忽视了医学自身的仁爱精神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出的是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之间关系的失衡。

      因此,重新审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医生人文素养及其内容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2、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

      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

      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

      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

      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

      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

      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

      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

      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08:28
  • 试析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论文

  • 语言
  • 试析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析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摘要]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解释学语言观带有鲜明的辩证法的特点。他把句子当作一个“事件”,强调“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充分肯定了文本独立的价值意义,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在当代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论文关键词]辩证法;言语行为理论;“事件”;文本

      一代代西方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关注,终于促成了20世纪初哲学的第二次根本转向:从认识论哲学到语言哲学。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当代众多的西方哲学家将他们探寻的目光更加专注于语言,从不同的视点、不同的角度不断思考语言自身的本质、规律、意义,探索语言、世界和人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理论。其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以其独特宽容的辩证法和对文本价值的充分肯定而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他的“辩证法”的解释学语言哲学观进行粗浅的分析评述。

      一、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利科以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广泛接受了其他哲学家观念学说的影响。但笔者认为真正构成他解释学理论基础的是英美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塞尔和斯特劳森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

      因为实际上在利科的观点中,语言(话语)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所主张的“是表述思想的工具”;也不同于符号学或结构主义所理解的是自足封闭的符号系统,与外界事物隔离;而是一种处于开放、交往状态中的话语,语言不是单向的活动,而始终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态势。正是在这种对话交流的活动中,利科着眼于对句子特殊结构(即句子意义、话语意义而非形式结构、语法结构)的语义学分析,去理解句子的意义。以这种言语行为理论为起点、为基础,利科建构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辩证的解释学语言观。

      1、作为“事件”的句子

      首先,利科把句子作为话语的基本单位,并把句子当作一个“事件”(event),而不是一个复杂的词,或者,与词相比,它是一个新的event,可以分解它,但不可把它还原为词。因为原来的词一旦进入句子,彼此之间的相互组合、作用、影响、限定,再加之使用者有意无意带人其中的思想、感情色彩等特质,便使得句子中的词不再是原来单纯简单的词了。句子中使用的词,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语境,已无法将其还原成为最初的词,二者性质不同,分别属语言学的两个分支:语义学和符号学。而且笔者认为利科用“事件”这个词来指称句子,其中也正是包含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交流沟通的特点,强调了一定的“动作性”,初步表明句子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活动。它具有时间性,并携带信息,具有现实性。

      2、“事件”与意义的辩证关系

      利科将对意义问题的探讨放置在话语的对话交流活动中,打破了心理主义封闭狭隘的森严壁垒。利科认为“事件”与意义之间是辩证关系,显示了其辩证法的全面、宽容的特点。

      他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意义概念有两种解释,反映出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法:其一是说话人打算说的东西,其二是句子打算说的东西(即句子的识别和表达功能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东西);因此,意义同时是意向性活动和句子本身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是“事件”中人在说话,或说话的是人,而不是语言;然而就句子自身的意义而言,并不可简单地还原为说话者的心理意向。

      这样,利科就同时肯定了话语中说话者的意向性意义和话语的独立意义,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句子的意义。借助于有力的辩证法,他也没有使自己的思想陷入心理主义封闭狭隘的壁垒之中。

      而且利科进一步肯定了话语在交流活动中的独立意义。他认为说话者说出的意义具有非心理学含义,话语具有脱离心理意向的倾向,它指称自身为一个“事件”。因为在话语交往中,心理分析所赞同的私人经验、心理意向是不具有普遍性的,个体经验不能达到完全的、直接的理解沟通。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通过“意义”。意义不是经验,个人经验是私人的,而意义是公共的、主体问性的(intersubjective)、可交流的,在此意义上才谈得上对话中的相互理解和“事件”。利科按照自己的理论观点将对话“改造”为说话人“事件”和听话人“事件”的结合,两者之间可共同理解的因素只能是“意义”。

      利科将事件与意义的辩证法归结为:言语是一个从私人经验到公共经验(事件)的过程,由心理转变为意向,转变为话语中的逻各斯。

      利科用他辩证的眼光洞透、总结出言语表达、转化、形成的过程。他对意义的探讨符合我们的认识、交往、言语沟通实践,具有合理性。虽然从心理意向转到语言表达时,大部分微妙复杂的感受、感情、色彩等都已丧失,留下的是最外在的、抽象的、概括的东西,但听话者(或面对文本的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进行种种补充。

      这样,事件和意义的辩证法实际上就演变为话语意义的内在对话关系:其中既有主观方面听者与说者的共同的意向活动,又有“对象”方面即句子(命题)内容和意义两方面的统一。

      3.意义与指称

      由于利科的观点是建立在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的,所以他也格外重视语境的作用。他继承了弗雷格的观点:只有句子才有意义和指称问题。他认为,在语言自身系统(符号学)或字典中,没有指称问题,符号只指向系统内其他符号。然而,在句子中,语言直接超越了自身。换句话说,意义内在于语言,观念意义上的对象,意义在句子内部把识别功能与表达功能连接起来,指称则把语言与世界连接起来。语言只有在使用时才有指称问题,它依赖于具体的.语境。于是,利科又提出了意义与指称之间的辩证法,说话人以意义的观念结构为基础,并通过这种结构指称某种事物,在这种方式中,意义与指称的辩证法发展了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利科提出,语言中的指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小说、戏剧中虚构的实在。他认为语言必须指称某事物,否则便无意义。这可能也正是从他所一向看重的交往、沟通的方便有效的目的考虑的,与其言语行为理论相关联。

      由此可见,利科对话语的思考、探讨始终是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中,以话语交往为基础和出发点,并以他全面、宽容、彼此相关的辩证法把对话语的解释和理解从狭隘的心理学倾向中**出来,肯定了话语本身的独立价值,形成了一种辩证的解释学语言观。

      二、核心:文本价值的充分肯定

      利科充分肯定了话语的独立价值,进而也就充分肯定了话语的异化形式——文本的价值。笔者认为,利科对文本独立性、特殊性的思考、肯定构成了他解释学的核心内容。

      1、文本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

      在探讨文本、话语、意义关系时,利科仍然坚持他的辩证法。利科辩证的眼光也的确使他摆脱了层层蔽障而洞见到:书写文本作为话语的一种形式,而绝不仅仅只是以书面形式固定口语,二者不只是质料上的差别。他提出了一个特殊问题:人类思想直接被带人书写中,而不必以说话为中介,从而使书写取代说话的地位,把话语的命运交给文字,而不是声音。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利科特意举出了象形文字:“西方文化中拼音文字的胜利及所呈现的文字附属于言语倾向来源于文字对声音的依赖性,然而我们不要忘记文字还有诸多其他的可能性:它们是由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所表达的,它们呈现为对思想意义的直接描述,它一们在不同的*惯中能被异样地阅读,这另一种文字也展示了书写的一种普遍特征,就像拼音或表音文字的作用一样。”利科意在说明,符号文字(像真正的艺术品)不仅在模仿,而主要在自我创造,文本有它的相对独立性。书写是对实在的再创造而非简单模仿。

      他也说明了文字、书写不仅仅是语音的机械、单纯记录,它包蕴其中的东西是很多的,它可以不依赖说出的声音而直接和思想相联!可以不再笼罩在逻各斯的统治之下,与思想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世界(包括人的认知、感受)便与文字直接联系起来,打破了话语的束缚,肯定了文本独有的重要意义:它超越了文本只是记录从前话语的肤浅认识,超越了书写是无个性特征的语义领域,文本描述的“实在”与话语的“实在”相比是新的“实在”。

      2、文本挣脱了心理意向的束缚

      利科认为文本的意义与话语的意义一样,不能简单地归结、还原为作者或使用者的心理意向。因为作者欲望是一回事,文本意谓的是另一回事,话语一旦脱离作者的头脑,从作者的笔尖中流淌出来,就获得了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属性、独立的价值,而不能再被还原为作者最初的心理意向。这样文本的意谓就比作者写作时意谓的意义复杂得多。

      这样利科就打破了书写(文本)忠实于话语,话语忠实于心理意向的传统解释学,开启了解释学的新领域。这种新的解释学是言语交往理论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关系上的深化,仍然带有利科的辩证法特点。利科认为,在文本领域,“事件”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复杂了,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的对话关系,它离开话语的特有语境,作品是公众的、开放的、社会的。因而,与话语方式相比较,它开启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这样,“作品就是一件无法表达的事件”。

      3、文本的丰富性

      利科认为,读者面对文本的这种新的交往方式中,文本的指称超越了对话场景的狭隘界线,把意义从意识的意向中**出来,世界不过是由文本的指称打开的世界。它不但包含真实的实在,也体现在描述性的文学语言、诗化语言等等之中。他说有一个文本指称构成的horizon(地*线),它是无限的,以此显示了文本指称的丰富性。也就是说,文本“在世”的存在方式是无限的,文本**了传统的语言存在方式,比如,文本只忠实记录话语,只忠实于作者意向,只有实在的语言所指才有意义等传统观念。

      文本能够开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利科还文本以真实性、可靠性,是他对文本的信赖、欣赏与赞美!

      利科从各个方面都辩证地说明了文本有它的相对独立性,书写是对实在的再创造而非简单模仿。文字,无论是象形的、表意的,还是表音的,都具有自我创造能力,都是建构力量,都可以挣脱话语声音、心理意向、客观实存的束缚,而创造出一个无比丰富、无比多姿的文本世界!

      三、发展:理解与解释的多重性

      由于利科充分肯定了文本的价值及其相对独立性,摆脱了种种狭隘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么他的解释学中的一切便都是紧紧围绕着文本这一核心而阐发出来的。进而在解释学中,他坚持我们必须超越作者的意向,直接面对文本自身,文本是一种语义学的独立王国,文本有自己的“事件”(即与读者的交流活动)。他肯定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作为读者,他面对的是悬搁了作者意向的文本,而且,文本没有任何一种确定的指称,指称是多样的,悬而未决的,存在诸多可能的世界或指称方式。

      在此基础上,利科也肯定了在面对文本时理解与解释的多重性及其合理性。文本成为一个独立的被理解对象,面对这样一个独立的语义王国,已经没有所谓正确、惟一的标准了。无法判定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便可以从诸多方面诠释文本的意义,而其中“误解是可能的,甚至不可避免”。虽然利科的这种说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彻底性,没有像德里达那样干脆地说出理解就是误解,但是利科洞见了解释文本意义的过程是无穷尽的,因为理解和解释总是从某方面进行的,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利科将其称为potenital horizons of meanings,即“潜在的意义地*线”。

      而且也正是文本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为多层次的阅读、理解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成为解释、理解多重性的客观基础。辩证法又使利科认识到:在多元的理解和解释中,冲突不可避免,但由于无一种标准解释,相互容忍与理解的态度是明智的。利科的辩证法使“不同的声音”得以共存,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合理性,这是非常可贵的。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及由此产生的理解多样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宽容是利科解释学理论的重要支柱。

      利科这种辩证法的解释学使文本向读者敞开了无限广阔的理解空间,每一次(一种)阅读都是一次重新占有、重新解释,都是一次新的事件、新的交往。这种理解方式会比作者本人理解得更好,会极大地丰富文本的意义;读者也会从文本自身中接受一种他自己发现的自己喜爱的存在方式或生活方式。

      利科独特宽容的辩证法使他去除偏见,打破遮蔽,全面充分地肯定了文本的独立价值与意义,开启了无限广阔的理解空间,也开启了新的解释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观察方式;也使他的理论、说法更具合理性,更清楚透彻地揭示了人们的理解实践规律,深化了人们的认识。表面上看,利科悬搁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心理主义解释学传统,深入地说他悬搁的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文学发展、文艺批评打开了新的洞天,提供了新的观念!

      尽管在肯定书写、文本意义,反对传统的心理主义分析,反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等许多观点、说法上利科与德里达不谋而合,但他没有像德里达那样走向极端,使文字处于一种漂流、流浪的状态,不知所云,不知所归,而是坚持文字的指称、意义,笔者以为这也是他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缘故。

    [阅读全文]...

2021-12-24 23:56:20
  • 辩证思维的格言

  • 格言,励志
  •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

    腐败就像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很香,人人都恨腐败,但是一边恨腐败,一边却都很想腐败。

    什么都反对才像学生哩!

    人生有两个方向很重要:一是出门,二是回家。

    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不开会。

    真正成熟的人,能够重新找。回小时候玩游戏的那种认真。

    你无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个好人。

    任何能够在走动中哭泣的人,最终都能拯救自己。

    各地市民就相当于“吸尘器”和“过滤器”。

    请问苹果和黑莓都用的人是不是悲喜交加?

    生命中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找对和你结婚的人。

    哎哟,好紧张口我,马上就要当学长了,可是学得不行,长得也不行……

    全神贯注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如果不能全神贯注,我就不会那么快乐。我的反应不是很快,但一旦我对什么产生兴趣,我便能多年做这件事,从不厌烦。我就像一个大水壶,要很长时间才能沸腾,但之后我能一直保持温度。

    情可成恋爱,模仿引进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内行的鉴赏,世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货起家的。

    一直以来,我始终怀着一颗二线城市的心,在一线城市里过着三线城市的日子。

    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的两个重要特征是自信和自律。有趣的是,很多人会不遗余力地获得第一个特征,但在些过程中,会失去第二个特征。

    食要少、睡要早、心要好、事要了。

    走众人都选择的老路是最安全的,然而经常会遇到交通堵塞。

    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我就是想为家里人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我觉得这个想法比较像正常人的想法。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透过黑的部分去观察世界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我们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通于世。

    虽然你看不见世界,但有一天你要让世界看见你。

    盖茨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权势和资本——无论是其字面本身的含义还是政治上的含义——倘若应用得当,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世界谋*。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穿,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在这个体制下无法刨作伟大作品的,去了瑞土也一样找不到灵魂的自由。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找出不同的借口,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出门儿牢记四个字准不会落下东西,那就是“伸手要钱”(伸:身份证,手:手机,要:钥匙,钱:钱包)。

    营养学专家建议:早晨不要空腹吃喝。

    没有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不会这么好吃;没有可口可乐,百事也不会这么壮大;没有狮子,羚羊永远也跑不快。

    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你不懂人生。

    以常人人性对待他人,这个社会反而正常,要求别人都做圣人,这个社会就老出小人。

    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教他们学会说“谢谢”。

    目交关系——越接*的时候,越兴奋,相交过后却越走越远;

    小学的梦想是开法拉利,初中的梦想是开奥迪,高中的梦想是开别克,大学的梦想是开奥拓,现在有个电动车和公交卡就满足了。

    我有个小小的发现,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对财富的不*等很敏感,但是对地位的却不敏感。

    你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你的下水道,我的自来水。

    在站前广场,我们被驱赶过。在候车室,我们被推嚷过。在车厢里,我们被喝斥过。他们总是用粗暴的方式和我们接触,全然不管每一寸铁路都是我们的血汗。他们总称我们群众,不愿称我们为公民。

    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害怕。现在,我开始会了。

    在淘宝上逛玩具店,看得我眼花缭乱,一边狂买一边自然我安慰——必须买,因为我欠小时候的自己。买完一算总账,一身冷汗……我欠老了之后的自己很多、很多……

    我似乎想通了那些明星、官员的子女为什么都加入外国国籍了,原来外国人的自行车丢了真有人管啊!

    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我有底线,我是“底线主义者”。

    以前愁吃不饱,现在怕吃倒。

    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一同的人有不同的*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值得害怕的倒不是大人物的缺德,而是缺德使人成了大人物。

    人们常说某人某事“伤风败俗”,从来也没听人说“伤风败雅”,由此可见“俗”是非常值得敬重的,不能被贬低败坏。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媚俗”就成了贬义词了呢?有学问的人真多,能分出不同的俗来。你们不说我还真不知道。那雅呢?有多少种雅呢?

    不要老说“这是你的错”,改说“对不起”;不要老问“你去哪里了”,改说“我在等你”;不要老说“你怎么这样”,改说“我理解你”;不要老说“你要这样做”,改说“感谢你为我这样做”。

    全世界所有的香水品牌都吹牛皮,谁敢拍胸脯说他们旗下的品牌香水的香味能在地铁车厢里盖过一个煎饼?都不跟他们提菲菜馅饼,提那个算欺负他们。

    我们连买票的资格都没了。

    [阅读全文]...

2022-06-10 16:13:25
  • 辩证(组诗)

  •   ◎敲打    敲打一树桃花  它们遇见仇人一样  砸来  头一次看见它们拼命  像怒火的农民  燃烧一片稻草场    ◎路遇    眼睁睁地看着桃花开  梨花开  多情的蜜蜂这朵碰碰,那朵惹惹  它们似乎发怒  有的纵身跳下  有的在枝头鄙视它们  透过枝叶间认领  揉碎的天空    ◎描摹    他将文字煮酒  他将你我铸成双金属片  升温与降温  变形与还原  要说导通一条线路  就像当初酒燃烧喉头    ◎拒绝    拒绝大海波涛汹涌  拒绝你笑里藏刀  拒绝她温柔得像黑蜘蛛  拒绝我骨肉分离  这两个字  又像两只扶手架  我们不敢轻易放下  于独立行走之前    ◎蒸酒    他两只眼与蒸具保持静默  米饭,谷壳里的微光  配合漏斗末端  一滴一滴    ◎分娩    链接十月  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劲儿  要脱下一件衣服  她撕心裂肺的痛  又闪进蜜罐里    ◎生活    累  苦  奈  有时候  还有时候  像月亮要来  悄悄的    ◎辩证    风  起于眼前  降于何处  踪影未定,但相信  它有过程,归宿与未来  就像雨做的云儿  在水一方

      编辑点评:

      组诗深邃,可以读出诗人直面现实、批判现实的意味。使用排比句,以强化诗歌内部的气势 ,具有音乐美。比拟的手法,把物拟做人来描述,以创设童话般的境界。同样的是以桃花为意象,却写出不同的意思,个体性情绪的注入,读来别有风味。力荐阅读,期待新的精彩!

    [阅读全文]...

2022-05-09 02:08:59
  • 浅谈水与生命的关系

  • 生命
  • 浅谈水与生命的关系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它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水与生命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类对水的了解是不充分的,没有人清楚地知道水之于生命健康的全部意义,人类对水和水中营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水是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水中的矿物元素直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对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实践证明:在医学的监护下,人不吃不喝最多只能活18天,但是只喝水不吃食物的人尚可存活382天,由此可见水对人生命的重要性。

      (一)、水是生命之源

      众所周知,所有生物都是从水中进化而来,包括我们人在内,就是现在人类还保有这种原始的特性。人是水的生物体,人体有70%左右是由水构成的,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在人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人体的不同时期又各不相同:**卵状况比重为99%,初生婴儿比重为90%,少年为80%,成年为70%,老年为65%。一个健康的、有足够的水喝的人,即使连续好几个月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2小时,《本草纲目》一书把水放在第一章。

      (二)水中的营养

      在不少人,甚至不少专家看来,水中的营养物质并不重要。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1、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指出,人体从水中的钙、镁典型量摄入量为**总摄入量的5-20%。即不论饮食结构如何丰富,人体始终需要从水中摄取一定比例的矿物元素;

      2、长期饮用缺乏矿物元素的饮用水会带来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在日内瓦专门就“水中的营养”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并公布了论文集《水中的营养》。其中明确提到,长期饮用缺少矿物元素的饮用水,会造成较大的健康危害:

      (1)不含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对肠道黏膜、新陈代谢和矿物质动态*衡或其它人体机能有直接影响。

      (2)不含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导致人体只能摄入少量或无法摄入钙和镁。

      (3)不含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导致人体只能摄入少量其它必需元素和微量元素。

      (4)以不含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准备的食物会大量损失钙、镁和其它必需元素。

      (5)不含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增加饮食中摄入的有毒金属可能性。

      (三)饮用水的pH值

      水的酸碱度是由水中的矿物元素决定的。酸碱度是饮用水的一个综合指标。

      水中含有钾、钙、钠、镁等碱性天然矿物元素,因此水质呈弱碱性。

      不含有益天然矿物元素的饮用水往往呈酸性。

      通过测试pH值,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构成。

      (四)如何测试饮用水的pH值?

      1、专业pH测试仪器。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测值准确,但不易日常普通人操作;

      2、测试值5.5-9.0的精密pH试纸。通过将pH试纸投入水中,观察水颜色的改变,就可以判定水的酸碱。绿色是碱性,黄色是酸性。这一测试方法可以为普通消费者提供直观、简易的测试手段。

      (五)什么是好水?

      提供各位几个原则,您可以根据以下这些原则去判断什么样的水是适合我们引用的好水.

      1.它的FH值一定要弱碱性,健康人体的体质的PH值是7.35-7.45之间,只要我们将饮食从酸性的摄取彻底改变成碱性的摄取(其碱:酸比为4:1),恢复正常酸碱值后,自然就健康了.

      2.水必须保有原矿物质,因为这些矿物质,不只是对我们身体非常重要,它还可以保持水质维持弱碱性.

      3.必须是无杂质,尤其是不能有氯和重金属.

      4.含高氧量,如山泉水般甘甜

      5.符合生饮要求不需煮沸即可引用

      (六)水的重要性

      水是分解养分、输送养分、新陈代谢、*衡体温、润滑关节的,是各内腔器官的必需物质,水是含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当水充足时,血液保持正常的黏度,关节的软骨组织、血液毛细血管、消化系统、ATP(三磷酸腺苷)、能量系统和脊柱都能有效的工作。当人体内缺少水时,身体就会牺牲自己的一些部位的正常状态,以保护另一些组织器官的正常工作,这样会导致疼痛、组织损伤及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爱资源”:改善水质,健康生活、关爱家人、造福人类。爱自己,爱家人,爱资源呵护您喝净康水。“爱资源”净水器走进千家万户是一种使命与责任。

      生理意义

      水是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身体每天要通过皮肤、内脏、肺以及肾脏排出1.5L左右的水,以保证毒素从体内排出。儿童体内有80%的水,老人体内则有50%~60%,正常中年人体内则有70%的水。

      水在机体内有许多重要功能:

      (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分;

      (2)水在体内起溶媒作用,溶解多种电解质;

      (3)水在体内起运输作用,可以传递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内分泌物质(如激素)等;

      (4)水有较高热导性和比热,可作为“载热体”在体内和皮肤表面间传递热量,有助于人体调节体温。

    [阅读全文]...

2022-06-15 06:44:45
  • 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

  • 法律
  • 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

      在学*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国法学家麦考密克和奥地利法学家魏因贝格尔在他们合著的《制度法论》中指出:“法律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了解法律行为和法律规范之间的规范―逻辑联系与它们作为社会现实(即作为实证法)之间的规范―逻辑关系来理解法律的充满活力的性质。”“法律能动性理论试图对现行法律予以逻辑的重新阐释,以便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全面描述现行法律。从法律能动性的观点看,法律的有效性取决于法律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可能承认法律存在于时间坐标之内。”[1]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时下流行的法理学论著、教材中,罕有论及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关系的。一些冠名为“法律逻辑学”的论著、教材,实际上不过是在普通逻辑学的基础上,略举几个法律例子而已,并未真正探究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式往往比制度模式更重要。*法制现代化首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法律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

      一、形式逻辑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

      与辩证逻辑相比,形式逻辑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它在撇开思维的个别具体内容的条件下研究各种不同种类的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思维形式中抽取和概括出一般的逻辑形式和规律、规则,这些逻辑形式、规律、规则都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反映;是通过人千百万次实践的重复而在人的意识中固定下来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关于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目前逻辑学界尚有不同意见)。这些规律对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的强制作用,是一切人所必须遵守的;如果违反了它们的逻辑要求,就会破坏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引起思维的混乱,所以形式逻辑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述论证思想的必要辅助工具,也自然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

      1.法律规范的设立需要遵循形式逻辑

      乔治.库德于1843年撰写的《论立法表达》的备忘录中,指出各类法规的法律句子“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情况:句子生效的那种景况和场合;二、条件:使句子得以成立的作为和前提;三、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法律行为的人;四、法律行为: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的行为。”这种四分法并非句子的划分,而是一种逻辑分析,与*法学界所言的法律规范的逻辑要素基本上是相同。[2]

      法律规范是法的细胞,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手段。第二,行为模式的种类和法律后果的种类必须相对应。行为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授权型,二是义务型。法律后果大体上亦可分为两类,一是肯定型,二是否定型,一般来说,授权型的行为模式与肯定型的法律后果相对应;义务型的行为模式与否定型的法律后果相对应。

      法律规范是对人们的实际行为的一种概括,而不是实际行为本身,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都是对同一种实际行为的概括,得出一种“行为模式”,即成为同一类实际行为的典型、范式。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失去了实际行为各自独具的个性,而只剩下这一类行为的一般共性,实际行为被典型化、模式化。而形式逻辑也正是要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思维形式中抽取和概括出一般的规则。因此,法律规范的设立要遵循形式逻辑。

      2.法律的适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

      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任何异议。博登海默指出:“法律中所用的推理作用颇大程度上根据的是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则包含着由不同的术语组成的概念。……在法律认定了两造间所争执的事实后,逻辑演绎作用就可以把这些事实归在规则名下。”“法律论证最简单的形式是借助于简单的三段论进行推理”,“在法律方面的许多情况下,简单的三段论推进可用以解决法律问题。”[3]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总的原则是:执法者和法官必须依照法律规则来判决行政纠纷和诉讼案件。因此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部门,形式逻辑历来被看作是一种*等和公正地实施正义的重要工具,它责成执法者和法官要始终一贯地执行法律命令,并且摆脱偏见。

      急之,形式逻辑在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适用中是主要的思维法则。一般来说,法律的发达总是和形式逻辑的发达相伴的,古希腊发达的诉讼辩论活动是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纳逻辑理论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曾任英国大法官;数理逻辑理论的先驱莱布尼兹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

      然与西方相比,*的形式逻辑不甚发达,学术界公认,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辩》是古代*研究形式逻辑的最高成果。但在秦汉以后,除极个别时期外,该书几乎无人问律,比之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在西方历史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严复认为,*人要自强,就必须抛弃从“子曰”、“诗云”出发的经学思维方式,学*西方的形式逻辑,于是他翻译了《穆勒名学》。章太炎在《原名》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印度因明的三支作法和《墨辩》的推理形式作了比较研究。胡适特别强调唐代以降*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曾极大地受害于没有适当的逻辑方法”,因此要“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直到今天已经发展了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来填补。”[4]

      形式逻辑思维是否发达,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农业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表现为直觉、模糊等非逻辑性;商业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往往表现为分析、精确等逻辑性。由于**代以来没有很好地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因此形式逻辑在*民族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未居重要地位,对*的法律思维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一,在法律规范的设立方面,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联系缺乏逻辑性。例如,《海上交通安全法》义务性条款有20多个,且性质不一,程度不同,但制裁条款只有一个(《航道管理条例》也有类似情况),《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对违法者没有规定任何可操作的制裁、处罚措施。《环境保持法》第4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刑法》及有关刑事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罪,难以找到合适对应条款。第二,在法律的适用方面,我国的司法解释有脱离立法宗旨、无限扩大的倾向,司法解释的功能并不是重构法律规范,而是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在已有法律规范基础上,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关联方面,去演绎体现在法律规范之中的立法原意。因此,司法解释必须以现行法律明文规定的内容为对象,绝不能任意越权去修改、变更立法内容,更不允许脱离立法的规定去创制新的法律。但从*年来我国颁行的一些司法解释文件来看,有的已对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了直接增补;有的明显超越了原有条款用语的逻辑含义范围;有的“以贯彻基本刑事政策”为由,修改了刑法的明文规定,使刑法典的规定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实际效力,形成了越权性司法解释在事实上优先于立法适用的现象;有的司法解释不但不体现立法者的意图,甚至走到了它们的反面。例如,从严惩治公务人员职务犯罪是我国刑法的基本思想,但1984年、1985年、1991年及1992年的几个司法解释,在有关盗窃等、贪污罪的刑事责任起点“数额”及共同犯罪责任分担方式的规定上,却出现了轻重倒置的不合理情况;又如钱款金额和占用时间是决定挪用公款行为危害性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本来是相互作用的,挪用金额大,危害性自然也大,但挪用金额小占用时间很长的,危害性同样不小,但是,最高“两院”在1985年11月的一个司法解释中却有所偏废,将出于一般目的、挪用公款足5万元(无论时间多长),在案发前归还所有本息的行为,全部规定为“不以犯罪论”。这不仅不符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行为性质的刑法原理,有悖于立法意图,而且有可能导致司法人员所固有的据以评判犯罪行为成立的价值尺度的混乱,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执法偏差。[5]

      二、辩证逻辑在法律思维方式中是对形式逻辑的必要补充

      辩证逻辑以辩证思维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它与形式逻辑虽然都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角度不同。形式逻辑撇开内容而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辩证逻辑则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上,联系表现于思维形式之中的认识内容,并结合人类的认识过程来考察思维形式的相互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从不同侧面研究思维,并指出不同方面的逻辑规律,因而两者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它们不能互相代替,而是互相配合和互相补充。

      在法律思维方式中,由于法律规范具有精确性和稳定性,所以形式逻辑必须居于主导地位,但事物往往是利弊兼存,法律规范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时会导致法律规范的僵硬性(即适用于一般情况而不适用于特殊情况)和滞后性(即落后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因而必须运用辩证逻辑来弥补其缺陷。

      英国学者博登海默指出:“在法律领域里,必须使用辩证推理来解决争端的情况主要有三种。这三种情况是:

      (1)法律没有提供合适的解决争端的基本原理的新情况;

      (2)有两种或更多种相互冲

      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法律逻辑学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法律逻辑学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关键词:法律逻辑学;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与推理和论证相关的法律类工具学科,其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厘清各种逻辑理论的具体内涵,以及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方法于司法实践当中。而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各种法律案件的思维方式,其与法律逻辑学的主要任务具有相关性,所以法律逻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法律逻辑学可以培养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是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准则,其承担保障社会正常运作的职能,同时人们还要依靠法律来保证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惩治社会犯罪行为。所以法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这也就要求法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依据传统的逻辑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法律逻辑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分别是法律逻辑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逻辑推理、逻辑论证、案例论证和反驳等知识,学生通过学*法律逻辑学能够掌握普通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形成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是指以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职业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分析法律事实的能力,搜集和判断法律证据的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判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条的能力,严谨进行法律推理和论证的能力。一般来说,法律思维能力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才能形成,但是学生通过学*法律逻辑学,可以初步形成法律思维能力。

      二、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

      法律逻辑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法律逻辑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法律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的技能和方法。但是从当前的法律逻辑学来看,其教学内容普遍以“形式逻辑原理”+“法律实例”的形式展开,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脱离形式逻辑的范畴,并没有有效地将法律逻辑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在一起。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现重点探究法律逻辑教学的具体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目的。

      1.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法律逻辑学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法律推理的标准,法律推理的技术准则,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的形式推理方法等。其中形式逻辑推理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普适性最高的推理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案件当中,单纯运用法律形式推理的案件几乎不存在。辩证逻辑推理是对法律形式推理的必要补充,学生通过学*辩证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拓展法律职业思维的广度和加深法律职业思维的深度,进而保证法律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将形式逻辑方法与辩证逻辑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两类方法开展法律推理。

      2.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怀疑性质的、创新的思维,其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和推理已有的认知和事实,而形成一种与别与常理的见解,从而达到探求真理的目的。批判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其既具备强的逻辑分析性,又具有高度的辩证性,所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就是强化学生对于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熟练程度。

      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养成自由思考的*惯,通过长期自觉理性的判断,使得学生不会盲目迷信“标准答案”,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的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存在错误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地纠正其中存在的法律逻辑错误,从而让学生形成辩证的法律逻辑思维形式,增强学生法律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恰当的问题,学会对所列示的证据材料提出合理的质疑,能够及时地识别其中存在的错误,并且用可靠的证据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训练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这两方面内容的讲解。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选择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与教材的文字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社会热点问题及有趣的逻辑典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书面知识直观化,使得法律逻辑学教学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选择一些案例来开展法律逻辑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法律专业性、真实性以及可讨论性,能够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具有可讨论性的案例,才能使得学生之间产生不同的思维碰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最后是运用论辩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理论、实际的事例进行辩驳与争论,以此充分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教师在采用论辩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分析,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辩过程,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维的敏锐程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论证个人论点或反驳他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焕.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法律逻辑学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2).

      [2]宋玉红.法律逻辑教学的三个注重[J].法律与社会,2011(10):236-237.

      [3]缪四*.批判性思维与法律人才培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4):146-147.

      [4]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康学院学报,2013(4):109-112.

    [阅读全文]...

2022-01-22 18:25:29
  • 高中政治知识归纳:辩证的否定观

  • 知识,教育
  • 高中政治知识归纳:辩证的否定观

      高中的学生们,你还在死记硬背政治书上的重点内容吗?下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归纳:辩证的否定观,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1、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方法论〗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

      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阅读全文]...

2022-03-26 15:39:53
  • 对同学关系失望的句子

  • 失望,同学
  • 1、人世间几许悲欢离合,我们都是梦中人做着自己期冀的梦,沉醉在梦乡不愿醒来,直把梦乡当作故乡。

    2、春天始终蕴藏着秀色可餐的魔力。踏着春天的足迹,小动物们开始慢慢苏醒过来,相约在这春归的日子里。

    3、生活迷茫成一片,浑浊不清,拖沓无序。就如多年前的一块伤疤,无法愈合,无法劈开,如一抹鬼影拖住我的脚步,是生如死!

    4、人生如戏,戏说人生。人生如梦,梦见人生。人生如戏,在这场戏里,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生,旦,净,末,丑。你是哪一个。

    5、直认为,自己没有看到心中的风景,像是一种错觉,并非是故意,生活里,慢慢的变成一场追寻。寻找自己,心便开始了一场旅行。

    6、有一种祝愿,叫做你最棒!只要相信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一个人生命中的得与失,总是守衡的,我们失去了的,总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来。

    7、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的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他拖着木屐,一件破旧的绿军服垂到膝前。

    8、个好友,宛如一把折伞,在阴雨里,从上至下护卫你单薄的身心。生命如此短暂,别把时间浪费在糟粕间,张开双臂,尽情拥抱好书、好景、好人,如此才不枉此生。

    9、无论怎样行走,心若恬淡,时光里,掬一把都会是馨香,蓝天,你若看一眼都是心醉。清风悄然入弦,尘香浅淡幽远,那般美,也是那般的静好,如一湾静水荡漾在心中。

    10、生很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想不通,就不去想。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

    11、别人的天长地久是经典,都是佳话一段。我们的天长地久,却夹带谎言,忧伤。咬咬牙,摘一株苦涩的忘忧草,调和孟婆家的汤喝下去。学会放开记忆的手,牵起明天的幸福。

    12、生命有限,不要把它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人的感情就像牙齿,掉了就没了,再装也是假的。哭,就畅快淋漓;笑,就随心所欲;玩,就敞开胸怀;爱,就淋漓尽致;人生,何必扭扭捏捏。

    [阅读全文]...

2022-03-13 13:10:50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句子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语录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说说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名言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诗词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祝福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