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茶的句子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茶的句子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茶的句子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秋茶的句子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和茶的诗句赏析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品茶的诗句赏析
1、《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2、《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3、《焙茶坞 》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4、《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5、《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6、《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7、《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8、《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9、《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10、《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茶馆老舍赏析
老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茶馆文化,也反映了老舍先生对于社会变革的个人看法。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茶馆老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茶馆》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但在黑暗的旧*,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人,反映出旧*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茶馆》的艺术特色:
1、卷轴画式的*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诗词赏析
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关茶的故事自古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茶文化诗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茶》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
这是一首宝塔诗,饶有趣味,香叶嫩芽的楚楚形态跃然眼前,结尾处,茶的神奇妙用在于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赏析:
“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这是描述煮茶的情景,可见诗人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修德,吟诗品茗,人生难得清欢。
《与赵莒茶宴》
【唐代】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赏析:
唐代崇尚茶当酒,设茶宴。诗中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一幅雅境啜茗图,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琴茶》
【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
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
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赏析:
这首诗于白居易辞官归隐后所作,无早朝之扰,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听《渌水》更觉逍遥惬意,与琴茶相伴,任性一生,但诗人却又心怀家国,尾联难掩诗人壮志难酬的'幽思。
《西陵道士茶歌》
【唐代】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
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
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
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馀味,
更觉鹤心通杳冥。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吧。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诗鉴赏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九辩》中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诗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说明这个命题,他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读这两句诗,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
这是一首七绝小诗。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秋色宜人,可以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这样,无论是物是人,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
这种写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炼,而艺术效果极佳。
整理:zhl201703
早秋
作者: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早秋【诗文解释】
长夜中荡漾着清冷的瑟音,西风从翠萝那边吹过来。残落的萤火虫停歇在晶莹的露水上,早雁掠过银河。高大的树木在曙光中看起来更浓密,远山在晴空下更多一些。淮南落下一片树叶,自已就感觉到了洞庭湖的秋天来了。
早秋【词语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早秋【诗文赏析】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整理:zhl201612
中秋诗句带赏析
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很多很多,有一些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秋诗句带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中秋诗句带赏析
1、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2、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3、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李白的《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解析: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5、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解析: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6、辛弃疾的《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解析:此时见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7、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很多写秋天的诗都有点悲秋之感,而刘禹锡的这首《始闻秋风》却写的慷慨激昂,充满激情。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塑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 “我”, 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 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笔,营造了一个奇妙无比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容颜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闲话别情的对白。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陡然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伟岸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造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豪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 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此处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磐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
“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性格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颓唐,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教益。
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追求,正是其人品与精神的形象体现。
整理:zhl201703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诗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整理:zhl201702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夜秋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翻译/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赏析/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旳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旳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旳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旳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旳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旳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旳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旳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旳“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旳,“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旳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旳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旳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旳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旳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旳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旳“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旳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秋歌》诗歌赏析]
秋茶的句子赏析
茶和水的句子赏析
关于茶的句子赏析
茶花女句子赏析
茶与春天的好句子赏析
秋天句子赏析
秋夜句子赏析
秋渐深句子赏析
秋韵赏析句子
说茶的古诗句子赏析
故都的秋句子赏析
琉璃秋句子赏析
描写茶的优美句子赏析
句子的赏析
句子及赏析
句子赏析
秋夜鲁迅句子赏析
狗猫鼠赏析句子赏析
赏析句子
秋天的怀念赏析句子
济南的秋天赏析句子
济南的秋天句子赏析
秋天的怀念句子赏析
台阶赏析句子赏析
简爱赏析句子赏析
鲁迅秋夜句子赏析
秋天的死亡句子赏析
描写秋夜的句子赏析
句子加赏析
猫的句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