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关于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7) 语录(16) 说说(18) 名言(725) 诗词(423) 祝福(2) 心语(569)

  • 定风波古诗赏析

  • 宋词
  • 定风波古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阅读全文]...

2022-01-12 19:32:35
  • 定风波古诗原文(定风波诗歌赏析)

  • 诗歌
  • 年轻的时候喜欢华丽的词藻,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慢慢的就会很喜欢诗词。

    尤其是特别喜欢苏轼,在苏轼的诗词中,读懂了人生,读懂了情怀,也读懂了在困难面前豁达乐观的处事态度,我想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苏轼的魅力!

    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两人被淋得甚是狼狈,朋友一肚子的怨气,而苏轼却非常的乐观,看着这大雨,突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这首《定风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这首诗词体现的旷达精神一直为人所称道。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词不仅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还表现出了内心挣扎的过程,正是因为有痛苦有挣扎,才使得苏轼体现出了豁达精神更加的难得可贵。

    在这首《定风波》中苏轼一共四次挣扎与选择。

    骤雨来临怎么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的是对于遭遇疾风骤雨,是不用在乎的,可以镇定地边走边吟咏长啸。

    “穿林打叶声”既说明了雨点之大、雨速之急,也暗指苏轼仕途的挫折如暴雨般袭来。“吟啸”字面意思就是吟咏长啸。

    从全句来看,“莫听”是词人对风雨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已然是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了。面对骤雨,该怎么办呢?

    苏轼不仅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还给出了操作的方法———“吟啸且徐行”,吟啸显示了气度,但“徐行”才是对“莫听”的回应,要继续向前走,不停留。

    在挣扎之后给出的选择和建议,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才显得更加可贵。

    未来要过哪种生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写的是江湖生活比庙堂生活来的轻松自在,江湖的潇洒自由也是令人向往的。

    “竹杖芒鞋”是劳作者的穿戴,暗指江湖生活;“马”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坐骑,“走马上任”一词也可说明“马”暗指了仕宦生活。

    在雨中,道路泥泞,竹杖芒鞋的穿戴是不会比骑马来得轻快的,但是这样的生活会带来轻松的心情。“谁怕?”这个反问句是词人内心挣扎的集中体现,若转为陈述句则是“不怕”。可若是对自己内心的提问呢?

    对于这个选择,内心其实是有一点点怕的,但是现实与理智告诉苏轼,不要怕也不能怕。苏轼通过反问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最后的挣扎,选择了江湖生活。

    对于接受“学而优则仕”教育的文人来说,江湖生活虽然潇洒自由令人向往,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无奈与遗憾。

    心中凄苦如何*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寒风让人清醒,身心俱冷的人在夕阳中得到些许安慰。

    “料峭春风”是寒冷的,让人身冷;而无情的现实同样寒冷,让人心冷。“斜照”指的是夕阳,感觉到冷的人没有去加衣,而是向太阳寻找温暖,可见心冷大于身冷。

    夕阳散发的热量虽远远不能彻底温暖一个人的,但总归是一点点的暖意。

    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回想起来,雨天与晴天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萧瑟处”指的是风吹雨落处,也暗指词人经历的官场风云;“归去”既指回到住处,也指归隐江湖;“风雨”“晴”既指天气,也指挫折与顺利。

    这句话表面是写词人回到住处后回想经历的风雨,觉着晴雨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是写词人经过对自己仕途的总结思考,选择归隐,选择内心安定,选择终极*静。

    在这4次挣扎和选择的过程中,苏轼的内心渐渐*复,他的豁达心境才因此显现出来。

    学*苏轼的豁达心境精神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灰意冷之时内心的挣扎与挣扎之后的选择,才是我们更应该体会感悟的。

    [阅读全文]...

2022-03-13 10:58:18
  • 定风坡苏轼原文(定风波苏轼古诗)

  • 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这首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书写了苏轼的传奇人生。

    苏轼生活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他少年得志,富有旷世奇才和爱国之心,却因一次次被卷入政治是非,而阔别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虽身陷囹圄,仍富家国情怀,风雨之下,却悠然自得。

    他“一蓑烟雨任*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青睐,也成为很多人郁郁不得志时的精神慰藉。

    苏轼的诗词是豪迈和旷达的,可更加不羁和洒脱的,是他的心境。

    林语堂先生说: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挫折,经历风雨。

    但身陷逆境,苏轼却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将他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诗和远方。

    这世上,他不是第一个,亦不是最后一个,却一定是最淋漓尽致的那一个。

    浮华万千,不为所染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考中,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令主考官欧阳修赞不绝口。

    无论是文笔之富丽,还是思想之先进,都是所有文章里最拔尖的。

    有趣的是,欧阳修误判此文出自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将其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作者竟是“眉山苏轼”。

    天赋英才,苏轼7岁读书,10岁做文章,21岁中进士,25岁拿下制科考试“百年第一”。

    一时间,他名扬天下,深得仁宗赏识,官运顺遂,势不可挡。

    这时候的苏轼意气风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可真实的官场却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人人带着厚厚的面具,上扬的嘴角下是不怀好意的言辞,恭维的目光背后是深深的鄙夷。

    很快,他厌倦了觥筹交错、群官聚会,只想三五好友、浊酒简餐。

    在凤翔任官的一年正月十五,苏轼婉拒了前来邀约的酒局,一个人跑到城北街的开元寺,独自欣赏王维的壁画。

    赴杭州任通判,他避开歌舞游宴,一个人逃向大自然,一边欣赏断桥残雪,一边吟诗作赋。

    在他的世界里,功名不过海市蜃楼,唯有清雅恬适之乐才能长久。

    浮华易逝,情欢难得。

    如此不受拘束、潇洒随性的苏轼,必然也是一个心直口快、毫无城府之人。

    在王安石大行变法之际,朝堂之上,趋炎附势之徒早已站好队,忠厚老臣也大多闭口不言,就连司马光也辞了官,欧阳修选择了退隐山林。

    唯有他不畏强权,不停地向朝廷谏言,斥责王安石变法漏洞百出,百姓苦不堪言。

    终于,他得罪了王安石,惹怒了皇帝,被贬黄州,一度受到了“乌台诗案”的重创。

    这一年,苏轼45岁,正值壮年,却眼睁睁看着大好时光,浪费在这片蛮瘴之地。

    这是他人生的低谷,也是他心态的转折。官场失意,却成就了他此后艺术上的爆发。

    幽闭凄清,不受其寒

    故宫文华殿里,有一件展品常常吸引游人的目光。

    那是苏轼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这封信也被后世称作“献蚝帖”。

    里面详述了生蚝的两种烹饪方法:一种是将蚝肉取出,加酒和水一起煮熟;另一种是选个头大的,用炭火来炙烤。

    信的末尾还加了一句特有的苏氏幽默:“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非我此美也。”

    海南是苏轼的第三个贬谪之地,穷山恶水,荒无人烟。他却能悠然自得,苦中作乐,着实令人钦佩。

    苏轼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后,他被迫离开京城,一生三次被贬,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

    先贬黄州。

    第一次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苏轼在黄州熬过了漫长的心理调适,终于明白所谓建功立业并不一定要在朝为官,“不在其位也可谋其政”。

    他开荒地、盖茅屋、筑水坝、建鱼塘,不仅把日子过得充实,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他热爱农耕,自嘲“东坡居士”。

    闲暇时,他笔耕不辍,那首流传百世的《定风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

    在失去名利的苦难岁月里,苏轼用乐观与豁达,在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好让生活不那么苦涩。

    再贬惠州。

    古人一提起惠州,总会不寒而栗。

    清朝以前,那里人烟稀少,气候炎热,还常有猛兽出没,无人愿意前往。

    可恶劣的环境,并未阻碍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阳光充足,这里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

    苏轼不仅尝遍了当地的荔枝、龙眼、杨梅、柑橘,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经典诗篇。

    [阅读全文]...

2022-01-05 22:09:22
  • 定风波苏轼朗诵(苏东坡定风波诗词 )

  • 苏轼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导读】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全家大小,加上家童侍女,20余口,生活窘迫。遂准备前往沙湖购置一块地,自己耕种以补贴家用。途中,遇到一阵疾雨,由于雨具已经被前面的人带去,同行者四处奔逃躲避。苏东坡却气定神闲,边走边欣赏这雨中美景。不久,雨过天晴,大诗人苏东坡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抒情怀的机会。

    骤雨从天而降,树林哗哗作响。

    行人纷纷躲避,余则漫步徜徉。

    何必惊慌,看,这千根银丝,万条琴弦,正在弹奏一曲优美乐章。

    何不放慢脚步,与之一起,高歌引吭?

    一双草鞋,一根竹杖。

    迈得过山涧陡坡,胜得过快马轻骑。

    若得一袭蓑衣,纵然一生烟雨,又何所畏惧!

    料峭的春风,吹来阵阵寒意;

    依山的夕阳,却送来温暖的光芒。

    酒意全无的我,顿觉耳目一新,全身舒畅。

    回头看看,刚刚走过的,那风雨如晦的地方。

    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晴朗?

    其实是天地无言,岁月静好!

    ——面对自然的风雨,苏东坡淡定以对,甚至把它当成风景欣赏,从中感悟出常人难以体会或者不愿驻足体会的情趣。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风雨,苏东坡何尝不是如此呢?才高八斗,学识过人,却遭受无妄之灾,以致一家大小跟着颠沛流离,忍受饥饿贫穷之苦。但苏东坡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如一颗内蕴丰富饱满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是啊,风雨过后是晴天,晴天之后是风雨。倘若孜孜于风雨晴天的辨别,则会随时被它所左右。倘若你不在乎它,那风雨晴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也!

    [阅读全文]...

2022-03-05 16:14:54
  • 定风波十首诗

  • 定风波十首诗

      定风波·相依相守

      夏若颜

      曲韵声声绕绿窗,一弯明月照春江。

      燕子双飞归画栋,情种,花期有梦待西厢。

      但得与君成眷侣,朝暮,天涯尽处又何妨。

      莫负今生钗钿约,重诺,相依相守水云长。

      定风波·相思付水流

      夏若颜

      冷酒氤氲一半秋,此时情绪两绸缪。

      醉里落花人独立,追忆,欢愉往事上心头。

      双燕飞来杨柳岸,初见,江南烟雨也温柔。

      叵耐韶光容易别,音绝,相思付与水东流。

      定风波·诗僧

      夏若颜

      弦上相思又一更,几番鱼雁寄无凭。

      自此黄昏人去后,消瘦,可怜白发鬓边生。

      入破蚀心魂欲断,堪叹,欢愉多少负卿卿。

      阅尽千山非昨日,情极,尘缘了却做诗僧。

      定风波·相思门

      夏若颜

      底事闲翻忆故人,断肠心愫与谁论。

      别久方知情转薄,寥落,去如流水也无痕。

      叵奈浮生如意少,烦恼,相思早已入心门。

      尽夜难眠更漏彻,明灭,风烟渐起送行云。

      定风波·两天涯

      夏若颜

      月上层楼踏岸沙,秋风忽作折黄花。

      此景荒凉难写寄,愁地,一场离索鬓边华。

      暗暗伤春随客远,堪叹,相思错种复咨嗟。

      纵有痴情千万缕,烟雨,重重山水两天涯。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一叶孤舟向谢桥,渐行渐远渐魂消。

      最是等闲人去后,知否?愁肠寸寸酒来浇。

      筹得千金难买醉,无寐,音书重读惜前朝。

      燕子萦回飞画栋,怀拥,相思树底梦轻摇。

      定风波·情深缘浅

      夏若颜

      舟过横塘起碧波,东风吹乱一池荷。

      燕子归来人却去,烟雨,画桥谁与唱离歌。

      澹澹行云天接水,相识,苏提柳岸共吟哦。

      往日馀欢无计忘,惆怅,情深缘浅任消磨。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帘外潺潺烟雨凄,一行雁子过城西。

      落叶飞花成别绪,朝暮,鸳鸯扇上忆相思。

      往日襟情难忘了,曾道,眉间轻点笑奴痴。

      独自窗前吟旧韵,离恨,红消香断与谁依。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阅读全文]...

2022-03-13 02:37:07
  •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生,指*日、*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阅读全文]...

2022-03-02 04:15:36
  •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6-18 12:29:10
  • 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经典台词

  • 经典台词,语录
  •   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经典台词

      1、熊,就该有个熊样

      2、同志们,开活儿喽!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扯大锯。大家伙,大家伙,来出力,来出力。砍大树,砍大树。抡起斧,抡起斧。这口气,这口气,要绷住。

      迎山倒喽!抡起斧子哟,豁出劲儿。大树倒下,路坦荡啊!扛起木头哟,别回头。眼看前方,往前走哇。迈起步子哟,挺直腰。漏沟挂上,把稳扛啊!老哥几个哎,快跟上。建设家园靠大家!

      3、你们干什么?别动我的帽子。衣服弄开会感冒的,妈妈没有告诉你们吗?

      4、你才丑八怪呢,我叫光头强。

      5、你懂的

      6、熊大(小时候):“就是你们这些伐木工,害得俺们今年都搬了4次家了,四次呢!!!”

      熊二(小时候):“熊大,是3次![很小声地说]”

      7、熊大(小时候):“一点都不伟大”

      光头强(小时候):“大伟大,100个伟大”

      熊大(小时候):“不伟大10000个不伟大”

      光头强(小时候):“就伟大,就伟大!”

      8、再和你说一次,俺们是熊不是虎。

      9、螺丝,钉子,拿在手上。破车,皮车,我来改装。没人帮忙那我就一宿!

      10、够,够,够,够,够,请问土豪想去哪儿呀?

      11、你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你把一切都搞砸了!

      12、毛毛:“吉吉国王,我太饿了,眼一花就、、、、、、就、、、就。吉吉国王,你怎么还有吃的?”

      吉吉:“这个,这个嘛,快看是熊二!”

      13、俺哪知道,俺又没变成狗!

      14、脱毛的凤凰不如鸡,就算你是神兽,没了法力我一样治你!

      15、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英雄!

      16、[一个男的扶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慢慢走,不要着急!

      然后火车开了过来,[这个老奶奶把这个男的给拉走了,就好像是老奶奶扶男的过马路!!!

      17、能搬就兵的,那是孙猴子。

      18、别拽了,我*秋裤。

      19、这也是团子,最后的机会!

      20、瞧你的,熊样!!!

      21、就你这熊样,还想抓大熊?

    [阅读全文]...

2022-06-29 00:56:36
  • 苏轼定风波人生感悟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

  • 苏轼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含藏着词人的人生智慧,含藏着词人对宇宙人生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抒写词人对于遭受风雨的那种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并显示了他作为词人兼哲人倔强、达观、睿智的一面。

    这首词表层意义不难理解,全篇叙事、写景、抒情水*融,写得有声有色,气势充沛而又富有诗情画意。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情。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下笔突兀,气势饱满,描写有声有色,气象宛然。“穿林打叶”是断面描写当时风雨的情状,暗示着狂风穿林,暴雨打叶,看来这场雨不但速度来得快,而且程度深。大自然风云突变,面对意外侵袭,“同行皆狼狈”,作者却“吟啸且徐行”,“徐行”就是慢慢地走,词人似乎对“风雨”这一“插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而高歌吟唱,冒雨徐行,在风雨中体验人生中的另外一种感受。

    “竹杖芒鞋轻胜马”是对“徐行”的补充,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无所挂碍,一身轻快,比驾驭马匹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要轻快多了。一个“轻”耐人寻味,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觉。当一个人无所累、无所欲的时候,内心自然是轻快不已的。

    “谁怕?”有一颗无所挂碍之心就不会惧怕失去什么。上阕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生”有点总结的味道,这里的“一薏烟雨”,不是实写,而是象征。一方面,既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说明当时并无裁衣可披。另一方面,“烟雨”也不是专指沙湖道中的烟雨,而是泛写大自然中出现的一切风风雨雨。这句话的画外音是:只要预备一件“薏衣”,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风雨,而且能坦然面对一生的风雨,蓑衣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下阕写雨后的景物和感受。起始三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微冷”写的是词人当时身体上的真实感受。“山头斜照却相迎”表面上是写实,其实也暗含象征意味。小序中说:“已而遂晴,故作此。”说明已雨过天晴,苏轼用“山头斜照却相迎”来概括,就成为了点晴之笔,暗含战胜风雨之意。

    接下来的几句总结陈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的是刚才经历风雨之处,现在天已放晴,回顾归程中所经历的风雨,最终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复归于*静。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苏轼能够从道中遇雨这件事情生发开去,体验到复杂的人生经历。“乌台诗案”使苏轼对于政治上的不幸风雨,有了深刻的体会,他最终能够解脱出来,以随遇而安的态度相对。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所以,《定风波》给人的整体感觉如庄子的《逍遥游》般洒脱。中国传统哲学观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体的。“道”既存在于人间,也存在于万物中,人们应善于从世间万物看出人生的道理,赋予万物以象征意义。

    因此,大自然成为词人抚慰灵魂的方式。在他人眼中,人与大自然是对立的,一场风雨让他们狼狈不堪,但在苏轼的世界里,人与自然是融和的,即便是穿林打叶的暴雨,词人照样吟啸,照旧徐行,既喜欢阳光,也不排除雨露,其实质是一种生命的超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这首词表面在陈述自己不畏惧风雨,但从深层意识来读,又具有许多内涵,蕴涵词人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人类生存于世界之上,似乎带有先天的悲剧特质。因为每一个个体在终极意义上都注定要面对死亡。在浩瀚博大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无比渺小。所以,许多先哲们无不从不同角度探寻自己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和价值。

    苏轼作为文人自是难免。如何才能做到解脱呢?答案还得从宇宙自然中去寻找。按照庄子的体会,“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庄子《秋水》),只有当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界限彻底被消解,才不会有痛苦,只有人彻底消融和合到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人才能与天体相始终。

    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按照自然的节律生活运作,就会与天地相始终。

    在这首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说让大家不去听暴雨的声响,而是说不要被穿林打叶的声响所吓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徐行。不但要听穿林打叶的雨,还要感受雨打风吹的快乐。如果将自己也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作为风雨中的一分子,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那么,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很轻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而且可以“一镬烟雨任*生”,达到永恒。

    “一蓑烟雨任*生”这句词中,词人把风雨和人生并列,强调的是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强调的也是人与自然的融和。而且,“一薏烟雨任*生”似乎就是苏轼的人生宣言,指出如果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风雨,那么再大的风雨我们也能坦然面对。

    词人似乎在告诉世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风雨的洗礼,随时应对人生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认清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谁怕?”那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必经的风雨、挫折、磨难。

    对风雨的蔑视,隐含着词人面对不幸命运积极挑战的态度,勾勒出一个久经政治风浪无忧无惧、悠然自得的形象。“一蓑烟雨任*生”,使本词具有了更高的高度,将一次具体的遇雨升华到整个人生的风雨,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任天而动,随遇而安。宗白华先生说:“(艺术的)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此言良是。

    接下来大自然的“料峭春风”不断吹拂我醉酒的头脑;远方,“山头斜照却相迎”,迎接我的是一轮红日。描写的空间无限延展,把读者引入更广阔的自然空间。读者的思维无限拓展,最终形成心灵和宇宙相交融的意趣。置身于浩瀚博大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心灵怎能不得到提升?

    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诸如阴晴圆缺、雨露风箱,人们早已*见,但一般人却不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苏轼这几句词说理精辟,描写的是实景,抒发的却是人生的哲理,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略带几分禅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美就美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般人而言,生命的本质,被浮华的现象所遮蔽,被不断出现的人生幻象所遮蔽,所以只见幻象,不见真谛。“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不是说真的没有“风雨”“晴”,而是面对“风雨”“晴”,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步入人生的化境。

    这正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处尘世而无尘世的喧嚣,不是因为与世隔绝,而是因为一种潇洒处世的态度,一颗自由自在的真“心”。词人与大自然的亲*、交流、对话过程中,大自然的深邃、无争、无待融入诗人的血液,使词人最终进人了淡泊旷达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由境界。

    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总会有困顿失意,宇宙运转不息,万物盛衰消长,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关键是看我们能否积极面对。

    陶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当一个人身处顺境的时候,要“不喜”,说不定下一次碰到的就是失意;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要“不惧”,相信很快就能走出阴影。返回最自然的状态,使个体与天地融为一体。让个体的一切限制束缚全都解除,精神与天地同变化,胸襟与宇宙同浩渺,这是一种与天地相参的永恒境界。与自然同节律,与自然同荣枯,“纵浪大化中”,人便随大化而永在。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人生的感悟,结合到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但万物所承载的“道”是一样的。没有阴晴的变化,自然就不会成为“活”的自然。同样,人的一生如果不经历种种遭遇,这样的人生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之中,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都很正常,都是人生之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首词表面写的是雨晴的变化,实际上是象征人生命运的变化,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突发事件,暗示人生中的“道”——生命规律。我们应该用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自然的方式对待社会,用自然的方式对待自我。勘破人的主位,在无限的时空中作逍遥之游。

    在生活中寻找悠然自得之趣,不必刻意期于高远而自高远。顺应大化,用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智慧,并由此而凝括成一种生活态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超然于物,不为物所累的大智慧﹔在万物之中寄放精神,神与物游,物我一体,豁达安详地接受一切,心胸像天地一样悠远博大,是苏轼这首词最大的魅力。

    人生在世,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艰难险阻,也会有急流旋涡,在人生道路上,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坚定不移地走完人生之路,达到希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走下去,既然大家都一样,谁也不能例外,倒不如坦然面对,豁然开朗,砥砺前行。

    [阅读全文]...

2022-03-21 12:28:39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句子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语录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说说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名言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诗词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祝福
古诗出没风波里的前一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