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亭诗句

关于风波亭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风波亭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风波亭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风波亭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3) 语录(2k+) 说说(7k+) 名言(247) 诗词(60) 祝福(1k+) 心语(84)

  • 关于风波的诗句

  •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风波*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王维《送邢桂州》

    阻牛郎万古银河,渰蓝桥千丈风波。——张可久《越调·寨儿今·春晚次韵红》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唐无名氏《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李白《荆州歌》

    三峡云连白帝城,风波九死得余生。——魏了翁《建士施霆亨自夔以相迓》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张弼《渡江》

    扁舟三峡备艰难,幸脱风波魄未安。——度正《至喜亭诗》

    驱磨花月三千界,断送风波十二时。——白玉蟾《寄王察院三首·恩怨荣污总不知》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李白《远别离》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李白《长干行》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陶渊明《饮酒》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姚燧《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张可久《满庭芳·山中杂兴》

    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张可久《折桂令·石塘道中》

    已佩水仙宫印,恶风波不怕。——朱敦儒《好事*·渔父词》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李白《永王东巡歌》

    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州。——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人间祸福愚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其三》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闲日月熬了些酒樽,恶风波飞不上丝纶。——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涉世风波恶,思归怀抱真。——陆游《思归·白发满青镜》

    不*便激风波险,莫向安时稔祸胎。——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顺风波以南北兮,雾宵晦以纷纷。——刘向《九叹》

    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司空图《秋思》

    风波消横议,枳棘奈群豪。——苏颂《林次中示及追和浙西三贤述梦诗其间叙卫公事》

    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鸥翻汉浦风波急,雁下郧溪雾雨深。——罗隐《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九章》

    忿怨容易生,风波当时起。——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云汉虽高,风波无际。——毛滂《感皇恩·多病酒尊疏》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柳宗元《冉溪》

    春池日暖少风波,花里牵船水上歌。——王建《宫词一百首》

    四海烟尘,一棹风波,经行路难。——谢应芳《沁园春·壬寅岁旦,枕上述怀》

    虎狼从辨是非,风波海分人我,到如今做哑妆矬。——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

    辛苦事行役,风波倦晨暮。——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

    风波眇沿泝,水陆幸俱*。——张嵲《送陆尧夫倅襄阳》

    勿言小大异,随分有风波。——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风波卒然起,祸患藏不测。——欧阳修《感事四首·莫笑学仙人》

    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洲。——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黄遵宪《今别离》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高适《东*路作三首》

    如今正困风波力,更向人中问宋纤。——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昔神降回时,风波江上秋。——郎士元《湘夫人》

    世外风波息,斋中日月长。——强至《上致政蒋侍郎二十六韵》

    [阅读全文]...

2022-02-14 01:01:26
  • 定风波古诗原文(定风波诗歌赏析)

  • 诗歌
  • 年轻的时候喜欢华丽的词藻,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慢慢的就会很喜欢诗词。

    尤其是特别喜欢苏轼,在苏轼的诗词中,读懂了人生,读懂了情怀,也读懂了在困难面前豁达乐观的处事态度,我想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苏轼的魅力!

    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两人被淋得甚是狼狈,朋友一肚子的怨气,而苏轼却非常的乐观,看着这大雨,突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这首《定风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这首诗词体现的旷达精神一直为人所称道。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词不仅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还表现出了内心挣扎的过程,正是因为有痛苦有挣扎,才使得苏轼体现出了豁达精神更加的难得可贵。

    在这首《定风波》中苏轼一共四次挣扎与选择。

    骤雨来临怎么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的是对于遭遇疾风骤雨,是不用在乎的,可以镇定地边走边吟咏长啸。

    “穿林打叶声”既说明了雨点之大、雨速之急,也暗指苏轼仕途的挫折如暴雨般袭来。“吟啸”字面意思就是吟咏长啸。

    从全句来看,“莫听”是词人对风雨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已然是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了。面对骤雨,该怎么办呢?

    苏轼不仅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还给出了操作的方法———“吟啸且徐行”,吟啸显示了气度,但“徐行”才是对“莫听”的回应,要继续向前走,不停留。

    在挣扎之后给出的选择和建议,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才显得更加可贵。

    未来要过哪种生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写的是江湖生活比庙堂生活来的轻松自在,江湖的潇洒自由也是令人向往的。

    “竹杖芒鞋”是劳作者的穿戴,暗指江湖生活;“马”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坐骑,“走马上任”一词也可说明“马”暗指了仕宦生活。

    在雨中,道路泥泞,竹杖芒鞋的穿戴是不会比骑马来得轻快的,但是这样的生活会带来轻松的心情。“谁怕?”这个反问句是词人内心挣扎的集中体现,若转为陈述句则是“不怕”。可若是对自己内心的提问呢?

    对于这个选择,内心其实是有一点点怕的,但是现实与理智告诉苏轼,不要怕也不能怕。苏轼通过反问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最后的挣扎,选择了江湖生活。

    对于接受“学而优则仕”教育的文人来说,江湖生活虽然潇洒自由令人向往,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无奈与遗憾。

    心中凄苦如何*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寒风让人清醒,身心俱冷的人在夕阳中得到些许安慰。

    “料峭春风”是寒冷的,让人身冷;而无情的现实同样寒冷,让人心冷。“斜照”指的是夕阳,感觉到冷的人没有去加衣,而是向太阳寻找温暖,可见心冷大于身冷。

    夕阳散发的热量虽远远不能彻底温暖一个人的,但总归是一点点的暖意。

    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回想起来,雨天与晴天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萧瑟处”指的是风吹雨落处,也暗指词人经历的官场风云;“归去”既指回到住处,也指归隐江湖;“风雨”“晴”既指天气,也指挫折与顺利。

    这句话表面是写词人回到住处后回想经历的风雨,觉着晴雨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是写词人经过对自己仕途的总结思考,选择归隐,选择内心安定,选择终极*静。

    在这4次挣扎和选择的过程中,苏轼的内心渐渐*复,他的豁达心境才因此显现出来。

    学*苏轼的豁达心境精神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灰意冷之时内心的挣扎与挣扎之后的选择,才是我们更应该体会感悟的。

    [阅读全文]...

2022-03-13 10:58:18
  • 定风波十首诗

  • 定风波十首诗

      定风波·相依相守

      夏若颜

      曲韵声声绕绿窗,一弯明月照春江。

      燕子双飞归画栋,情种,花期有梦待西厢。

      但得与君成眷侣,朝暮,天涯尽处又何妨。

      莫负今生钗钿约,重诺,相依相守水云长。

      定风波·相思付水流

      夏若颜

      冷酒氤氲一半秋,此时情绪两绸缪。

      醉里落花人独立,追忆,欢愉往事上心头。

      双燕飞来杨柳岸,初见,江南烟雨也温柔。

      叵耐韶光容易别,音绝,相思付与水东流。

      定风波·诗僧

      夏若颜

      弦上相思又一更,几番鱼雁寄无凭。

      自此黄昏人去后,消瘦,可怜白发鬓边生。

      入破蚀心魂欲断,堪叹,欢愉多少负卿卿。

      阅尽千山非昨日,情极,尘缘了却做诗僧。

      定风波·相思门

      夏若颜

      底事闲翻忆故人,断肠心愫与谁论。

      别久方知情转薄,寥落,去如流水也无痕。

      叵奈浮生如意少,烦恼,相思早已入心门。

      尽夜难眠更漏彻,明灭,风烟渐起送行云。

      定风波·两天涯

      夏若颜

      月上层楼踏岸沙,秋风忽作折黄花。

      此景荒凉难写寄,愁地,一场离索鬓边华。

      暗暗伤春随客远,堪叹,相思错种复咨嗟。

      纵有痴情千万缕,烟雨,重重山水两天涯。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一叶孤舟向谢桥,渐行渐远渐魂消。

      最是等闲人去后,知否?愁肠寸寸酒来浇。

      筹得千金难买醉,无寐,音书重读惜前朝。

      燕子萦回飞画栋,怀拥,相思树底梦轻摇。

      定风波·情深缘浅

      夏若颜

      舟过横塘起碧波,东风吹乱一池荷。

      燕子归来人却去,烟雨,画桥谁与唱离歌。

      澹澹行云天接水,相识,苏提柳岸共吟哦。

      往日馀欢无计忘,惆怅,情深缘浅任消磨。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帘外潺潺烟雨凄,一行雁子过城西。

      落叶飞花成别绪,朝暮,鸳鸯扇上忆相思。

      往日襟情难忘了,曾道,眉间轻点笑奴痴。

      独自窗前吟旧韵,离恨,红消香断与谁依。

      定风波·无题

      夏若颜

    [阅读全文]...

2022-03-13 02:37:07
  • 定风波古诗赏析

  • 宋词
  • 定风波古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阅读全文]...

2022-01-12 19:32:35
  • 定风波苏轼朗诵(苏东坡定风波诗词 )

  • 苏轼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导读】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全家大小,加上家童侍女,20余口,生活窘迫。遂准备前往沙湖购置一块地,自己耕种以补贴家用。途中,遇到一阵疾雨,由于雨具已经被前面的人带去,同行者四处奔逃躲避。苏东坡却气定神闲,边走边欣赏这雨中美景。不久,雨过天晴,大诗人苏东坡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抒情怀的机会。

    骤雨从天而降,树林哗哗作响。

    行人纷纷躲避,余则漫步徜徉。

    何必惊慌,看,这千根银丝,万条琴弦,正在弹奏一曲优美乐章。

    何不放慢脚步,与之一起,高歌引吭?

    一双草鞋,一根竹杖。

    迈得过山涧陡坡,胜得过快马轻骑。

    若得一袭蓑衣,纵然一生烟雨,又何所畏惧!

    料峭的春风,吹来阵阵寒意;

    依山的夕阳,却送来温暖的光芒。

    酒意全无的我,顿觉耳目一新,全身舒畅。

    回头看看,刚刚走过的,那风雨如晦的地方。

    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晴朗?

    其实是天地无言,岁月静好!

    ——面对自然的风雨,苏东坡淡定以对,甚至把它当成风景欣赏,从中感悟出常人难以体会或者不愿驻足体会的情趣。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风雨,苏东坡何尝不是如此呢?才高八斗,学识过人,却遭受无妄之灾,以致一家大小跟着颠沛流离,忍受饥饿贫穷之苦。但苏东坡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如一颗内蕴丰富饱满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是啊,风雨过后是晴天,晴天之后是风雨。倘若孜孜于风雨晴天的辨别,则会随时被它所左右。倘若你不在乎它,那风雨晴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也!

    [阅读全文]...

2022-03-05 16:14:54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苏轼的诗词定风波意象)

  • 苏轼
  •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到对东坡先生词的最爱,好难选择,他毕竟不是一个一首歌唱一辈子的人。像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可以脍炙人口。有人说他是豪放派,作品大开大合,也有说他可以如婉约派浅吟低唱。总体的风格更多人倾向他豪放一类。

    不过沽酒客觉得不要去给他们这一类的人贴上任何标签,大才华的人是不在五行中,跳出了三界外的。比如今天我想说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豪放依旧,有旖旎多情。我挺喜欢的。

    今天读这首词,仿佛我们日常发布的朋友圈一样,不过我们大多数是拼凑段子,而苏东坡则不仅成为爆文,还流芳千古。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跟所有文人一样,无病虽然可以*,但是绝对不可能写出深入人心的作品。所有苏东坡是不屑于这样的。

    而人生低谷的事情,苏东坡强大的心理,也值得我们学*。今天人的那种玻璃心不可同日而语,我倒不是厚古薄今,只是常常在反省自己,虽然*凡而底层,却没有什么值得呐喊的东西,更不值得去祥林嫂般的抱怨,鼓舞人心的永远是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正如苏东坡的这首词,本身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他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本词可以看作苏东坡的人生态度的一次高浓度缩写,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我们虽然未必能身居高位又跌落谷底,但是我们的人生还是会或多或少的经历风雨,古人之所以流传的东西能继续被人称道,就是他积极的意义,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突破人自己的藩篱,最终才能获得一片宽阔的天空。

    一个人的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喜欢读历史,对苏东坡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我是打心眼里佩服和膜拜,这位大文豪,所以与其说喜欢这首词,不如说是敬佩他的为人和处世态度,今天四川看不到蜀学了,是不是因为少了具备苏东坡精神的人呢?

    苏东坡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显露四川人豁达的境界,更是告诉我们人生逆境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一千多前的东坡先生做到了,希望沽酒客也能学会。

    [阅读全文]...

2022-07-16 22:33:43
  •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

  • 苏轼
  •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 宋●苏 轼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阅读全文]...

2022-04-25 11:28:54
  •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生”,在风雨中行走,乃*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阅读全文]...

2022-02-23 05:19:48
  • 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 苏轼
  • 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导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诗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的诗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诗。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诗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此诗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诗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诗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诗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诗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阅读全文]...

2022-01-07 04:52:18
  • 定风波·感旧诗词鉴赏

  • 定风波·感旧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译文翻译

      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未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注释解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62字,*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薄幸:薄情,负心。

      系马:拴马。恣:任凭。轻狂:放浪,轻浮。

      断弦:琴弦断绝。尘管:乐器陈旧。啼妆:泪湿容妆。

      归来:从良。

      憔悴(qiáo cuì):黄瘦,困顿。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陈襄宴请苏颂、苏轼,*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作该词。

      诗文赏析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等,追求社会心理*衡。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片写伤今,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前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后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于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种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的一位杰出代表。该词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阅读全文]...

2022-06-03 20:24:44
风波亭诗句 - 句子
风波亭诗句 - 语录
风波亭诗句 - 说说
风波亭诗句 - 名言
风波亭诗句 - 诗词
风波亭诗句 - 祝福
风波亭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