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构思脉络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构思脉络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构思脉络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构思脉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诗有古*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词有词牌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拓展】国际影响
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鎌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朝鲜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除此之外,高丽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中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李氏朝鲜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诗人申钦(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馀序》中说:*的歌极具风雅,可载籍流传,而我国所谓的歌却只能用于宾筵娱乐,不能丰我载籍。
越南
越南作为*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五代十国时越南从南汉的治下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胡季牦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如何构思写好网络小说
如何构思写好网络小说?一部好的网络小说是怎么样诞生的?试试下面吧!
一、整体和局部
要想写好网络小说,需要对网络小说的整体和局部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明确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
从整体上看,网络小说有两个关键要素,主题和主线,这两个要素是整部小说的骨架。
1、一部好的网络小说,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主题,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一个好的主题能够提高读者对小说的代入感和对主角行为的认可度。
基本上一本畅销的网络小说都会有一个不错的主题。
好的主题往往是小说中主角采取各种行动的源动力,比如说《斗破苍穹》前半部的主题是复仇雪耻,杀上云岚宗,后半部则是守护自己的亲人和爱人,从而让主角的每一次行动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有代入感。
《异世邪君》的主题是守护,保证自己的亲人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几乎小说中的所有核心情节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
而我的完本小说《官途》的主题是官之途,民为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个获得读者认可的主题,才能让读者产生比较深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2、主线。
小说的主题是灵魂,而主线则是骨架和脊椎,是让整部小说可以流畅写出来的关键。
同样拿《斗破苍穹》来举例,其前半部的主题是复仇雪耻,杀上云岚宗,后半部则是守护自己的亲人和爱人,打败魂殿,就出父亲。
对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设定,相信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但是仅仅是做到这两个还不够,必须要把小说的局部和细节做好才能确保小说能够吸引读者。
二、网络小说的局部和细节
可以把网络小说的每一个分卷看做是小说的局部,如果设定好每一个分卷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我个人的看法是把小说的把每一卷看成是一部独立的小说,然后设定好这一卷主角所有行为的驱动力,详细说就是先给主角设定奋斗目标,然后让主角想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障碍,然后想办法克服并且获得一系列的好处。
这些,也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各种讲座中应该也出现了很多。
我主要是针对每一个分卷的设定谈谈我的个人是如何做的。
首先,我会给每一个分卷设定一个小的主题。
为了确保始终保持读者的新鲜感,尽量确保每一个分卷有一个不同的主题。
比如说第一卷的主题是复仇,那么第二卷的主题可以设定为救援等等 。
主题的设定可以借鉴戏剧领域的三十六种戏剧模式,从而确保每一个分卷始终有一个新鲜的主题情节给读者。
当然,网络小说的一些爽点和卖点肯定是必不可少,这是根本,所有从其他领域包括戏剧、电影等领域所吸取的营养目标都是为了保证网络小说的爽感并吸引读者。
设定好每一个分卷的主题之后,要围绕这一个卷的主题却设定若干个故事事件。
而这些不同的故事事件可以是网络小说比较流行的一些爽点,踩人、泡妞、夺宝、装逼等等。
做到这里还不够,因为每个故事事件往往由若干个章节组成,所以,要想读者能够喜欢你的情节,不让你的情节显得枯燥无味,就必须要处理好每一个章节。
我的做法是每个章节设定一个矛盾冲突点,一个小的悬念。
矛盾冲突点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每章小说都让读者有看点,悬念是为了确保每章让读者看完之后都想要接着看后面的章节。
所以我的章节一般是3000多字,但是多多少却不一定,有时是3100字,有时可能会是3900字,甚至可能会是4000多字,何时分出章节,主要是看每一章结尾处的悬念悬念何时出现。
即使把上面这些全都做好了,也未必能够写好一本小说。
因为网络小说能否持续畅销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对于整部长篇小说的掌控力如何,能否确保一部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保证持续的激情,遇到瓶颈能否克服,能否在写作过程中持续进步。
二是对于小说写作的基本素质——矛盾冲突、高潮、节奏等作者是否充分理解和掌握。
否则,就算作者对整部小说和小说每一个分卷设置每一章的设定都了如指掌,也未必能够写好,因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问题,很多人往往忽视。
后面的内容,是通过我在写《官途》950万字的写作经历来探讨如何克服写作过程中的诸多瓶颈和小说的矛盾冲突、高潮、节奏如何把握,这些内容以前我在龙空曾经发过两篇帖子,今天就直接拿过来和大家再次分享一下。
三、从我写《官途》950万字的写作经历来探讨如何克服写作过程中的诸多瓶颈。
在写《官途》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三次订阅的大幅度波动以及6次比较头疼的瓶颈,这个时候,往往就会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不知道情节应该写下去。
这几次瓶颈分别出现在30万字、80万字、120万字、300万字、600万字和900万字左右的时候。
下面先说一下三次订阅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以及拉升订阅的办法。
随后再谈一下在写书过程中所遇到的6个瓶颈问题以及我的应对解决之道。
三次订阅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和拉升订阅的办法。
1、第一次订阅大幅度下降发生在刚刚上架之后不久,原因是情节前后衔接出现了问题,前面高潮太高,而后面接入情节开头情节力度不够。
解决办法:快速开辟新的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眼前,让读者对主角命运产生担忧,从而让读者快速产生悬念和期待感。
2、西山县一卷中偏离情节主线,订阅大幅度下降。
解决办法:尽快结束支线情节并回到主线情节,同时找到合理的后续情节来支撑前面情节,并因为支线情节,快速引发主线情节矛盾冲突,让读者尽快进入状态,从而继续订阅。
3、三江市市一卷中写到和足球有关的情节,订阅大幅度下降。
解决办法:尽快结束该段情节,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在都市小说里写和足球有关的情节了,要不纯粹给自己找麻烦。
听说树叶是树的记忆
证据就是那些独一无二的纹理
树是有过爱恋的
不然如何解释在秋风萧瑟的时候
还有一片迟迟不肯落下
我想我会柔情地捡起在盛夏就凋零的叶
写上曾经对你的思恋
然后埋进土里
如果不小心沾上了眼泪
不是不舍,是为了更快的分解
我想我会无情地摘下至晚秋仍固执的叶
制成精美的书签,
夹在再不会翻阅的书里
如果放入了上锁的秘柜
不是珍藏,是为了彻底的遗忘
而如果我成了那棵树
我会把最后一片叶子赶到河里
随流水远去
我怕如果只是烂在根旁
会不小心种在心里
在第二年
重生的时候,
再次记起
梦里我没有变成那颗树
我成了那片叶子上的虫
我没有被河流拦住
我安全地抵达对岸
可笑的是
我却被叶困住
那片名为爱的叶
那片属于你的叶
所有与你有关的记忆
是这片叶的脉络
也是我走不出的迷宫
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经典美文摘抄
美文《法汉词典》译为“纯文学”,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修辞和诗歌也可以由“文学”来概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经典美文摘抄,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简单的、自然的。简单做人,简单行事。
这个世界很简单,复杂的只是人心而已。人心其实也不复杂,只要别构思过度就行。余秋雨说:“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原本单纯的孩子们早早地背负了“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的重壳,还未出校门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畏惧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于是在长辈师长的谆谆教导下,心怀不安地开始钻研《厚黑学》、《老狐狸经》、《人际关系学》、《处世哲学》等众多权谋图书,知道了对所处的环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朋友、对同事“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对谋事要“三思而行”等道理。做事处处设防,处处怕被人算计,整日小心谨慎地生活。刻意地与人拉开距离,孤独无依,也不敢依。
这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心理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变得沉重,不仅增加了无谓的时间成本,也间接地加大了事业的信誉成本,使生命的质量大打折扣。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想那么多,想那么远,更没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停运转的机器。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让思维跟生活变得有条理、有顺序,简单与惬意的生活就会自主向我们走来。
不久前,有一位老领导,将他一生中所有的经验教训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告诉了他即将走入职场的儿子。
第一句话:“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做人不要盘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够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时想得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报;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反而会自主来到你身边。有些潜规则与不能把握的东西,还是顺其自然。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太强求。
第二句话:“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农村与城市、下属与上级、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压抑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相对于趾高气扬的人,你再怎么尊重他,他也不会*等对你。你再怎么奉承、巴结,他也永远不会因为同情而施舍你。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礼遇。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让人轻易看不起,而你也将赢得更多*等的机会和尊重。
第三句话:“不要对谁特别好,也不要对谁特别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人际关系结构都离不开“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好。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同理。所以,必须因人而异,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宽容。永远不要被少数人利用。
第四句话:“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都会看出来的。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儿什么,没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无形资本。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际遇如何,及时努力都不会错。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非要亲身经历了,才更贴*真实,才会发现,真的没必要太刻意地做一些,想一些事情。厚黑学之类的东西,并不是万金油,贴在哪里都管用。生搬硬套反倒容易给人邯郸学步的感觉,徒增了不少尴尬。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自然的、简单的。仔细研究一下现代成功人士的道路,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简单行事且极具思想。
其实,越好的团队越会憎恨消耗内部战斗力的尔虞我诈。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就直接告诉新来的员工,要是谁想违背“简单”的公司文化,挑起办公室政治烟火,没别的话好说,立即走人!为了打击办公室政治,马云甚至在公司内部开展“整风运动”。简单出精英,简单出实效。正如一则广告所说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太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贡献。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不要总是人为地给它徒添累赘。
简单做人,就是对这个世界、对自己最大的贡献。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记·乐书》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孟浩然《耶溪泛舟》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李贺《南山田中行》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杜牧《题桃花夫人庙》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葛立方《卜算子·*间再作》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快投笔,莫题柱。——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薛昂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
欲寿国脉,必厚民生——《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刘禹锡《视刀环歌》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人脉脉,水悠悠。——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朱晞颜《一萼红·盆梅》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袁枚《独秀峰》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辛弃疾《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少时棋柝曾联句。——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李贺《还自会稽歌》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陈克《谒金门·愁脉脉》
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陈克《谒金门·愁脉脉》
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上帝照临忠义胆,老师付授文章脉。——刘克庄《满江红》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韦应物《春游南亭》
试看取当年韩五。——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谈笑起,两河路。——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娇多情脉脉,羞把同心捻弄。——李存勖《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
高楼客散杏花多,脉脉新蟾如瞪目。——温庭筠《夜宴谣》
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李珣《女冠子·春山夜静》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脉脉人千里。——柳永《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情脉脉,意忡忡。——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贺铸《人南渡·兰芷满汀洲》
脉脉两蛾愁浅。——陈克《谒金门·花满院》
半黄橙子和香擘。——程垓《忆秦娥·情脉脉》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之具也。——《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画鬼魅易,画狗马难。——《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刀能**,人尽知之;笔能**,人则未尽知也。——《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技无大小,贵在能精——《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大厦之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北史·列传·卷六十五》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添竹石,伴烟霞。——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左思《招隐二首》
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凡作伟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画堂新构*孤山。——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柳宗元《梓人传》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杜甫《彭衙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谢道韫《泰山吟》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左丘明《秦晋崤之战》
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东方朔《七谏》
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归有光《沧浪亭记》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王禹偁《待漏院记》
蓬莱象天构。——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拟凭樽酒慰年华。——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袁枚《随园记》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苏舜钦《沧浪亭记》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张组帏,构流苏。——左思《三都赋》
思比屋於倾宫,毕结瑶而构琼。——左思《三都赋》
增构瓘瓘,清尘彯彯。——左思《三都赋》
而是有魏开国之日,缔构之初。——左思《三都赋》
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潘安《西征赋》
俾庶朝之构逆,历两王而干位。——潘安《西征赋》
连廊四注,台城层构,纷纭玄绿。——枚乘《七发》
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韩愈《南山诗》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杜甫《偶题》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杜甫《玉华宫》
三朝构厦为梁栋。——欧阳修《渔家傲·与赵康靖公》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以下是“《静夜思》古诗的意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思乡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乡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昔颜!
3、《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4、《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5、《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6、《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7、《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0、《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黄鹤楼》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长相思》
满·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8、《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泊船瓜州》
宋·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2、《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诗的构思脉络
古诗中的脉络
古诗饮酒的脉络
叶子脉络的句子
形容脉络清晰的古诗
构思的古诗
形容构思的古诗
关于构思的古诗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内蒙古诗歌的发展脉络
将进酒这首古诗的情感脉络
古诗的构思和手法
先秦时期古诗词的发展脉络
祝福鲁迅情节发展脉络
江雪的古诗配画构思
古诗的构思特点的回答
古诗词的构思技巧
古诗构思立意的教案
古诗的构思立意技巧
古诗的构思立意铺垫
古诗鉴赏的构思和手法
把古诗进行改写前的构思
古诗行文构思上的特点
古诗中句式的构思技巧
古诗中隐藏的构思方法
古诗词构思特点的答题格式
峰的古诗思构图
脉脉关心的古诗
金络脑的古诗词意思
带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