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示儿的重点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示儿的重点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示儿的重点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示儿的重点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河中石兽》的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供大家查看!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敞弗搬煌植号邦铜鲍扩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原文注释】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是言志抒情的工具,它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同时也是诗人人格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不管诗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解释世界,不管诗人采用怎样的语言,隐蔽的也好,显露的也好,他的作品,被追究到尽头,总是表白了他自己和他所代表的人群的意见的。”(艾青《诗论》)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下的绝句,是诗人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这时陆游退官家居二十余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他自己料定不久即要离开人世,于是便怀着生前不能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恨,借对儿子的遗嘱,书写自己对国事的关切、眷恋,表现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的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从“死”字落笔,先写人之常情。人死了便无知无觉、无牵无挂地长眠于九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毫不相干了。看来似乎旷达而无所挂牵,但是诗的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却用一个转折词“但”字,写出了自己还有一件时刻在念的不能忘情释怀的事:当自己与世长辞的时候,不能瞑目,那就是祖国还没有统一,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句情怀悲壮,是诗人心声自然而真实的吐露。第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有朝一日,当宋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北方失地的时候,你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可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诗句里对国家的统一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忠诚。整首诗语言明朗流畅,感情真挚深沉,“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胡应麟《诗毅》杂编卷五)。
陆游在他的这首遗嘱诗中,渴望着“北定中原”,九州同一。但是,与他的愿望相反,在他死后六十六年,南宋王朝灭亡了。九州“同”一于元朝,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林景熙很有感慨,写了一首题为《书陆放翁书卷后》的诗:“青山一发愁濠漾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我们把这首诗和陆游的《示儿》对照来读,更会被诗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
陆游的爱国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出自于他的作品《示儿》。这里的“王师”:帝王军队,此指宋朝的军队。中原:指当时被金兵占领的淮河以北大散关一带的土地。乃翁:你的父亲,此指作者本人。
这句诗是陆游临终前所写。既
是诗人*万首诗的最后一首,也是他写给儿孙的遗嘱。大意是:朝廷军队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
陆游一生从未到过中原,矢志不忘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诗句深沉真挚,撼人肺腑,深为*敬仰。
陆游的作品《示儿》原诗是这样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目,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在弥留之际,还留下了他千古不朽的诗篇——《示儿》。一个人走过八十多年的岁月,想要跟自己儿孙交代的事得有多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要用尽全身心的力气托付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事。这个时候,他以短短一首七绝,说出了他*生的心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今天要走了,本来就知道,人一死所有的事情都已无所谓了,名、利、情都放下了,唯有一点放不下:“但悲不见九州同。”江山依旧破碎,以他的气力实在等不到家国的统一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千年之后,我们读这一句,仍会蓦然心酸。他只有深深地嘱咐孩子们,一定不要忘了啊,大宋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坟头去祭奠我,告诉我这个消息。表达了陆游至死没有忘记祖国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作品“示儿”就是告诉儿子。元: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这里的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示儿》四句诗的意思就是: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直到今天,陆游的《示儿》一直有着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要学*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更要学*他的这种爱国情怀。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古诗词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厚禄,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丘?指坟墓。
【鉴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诗人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精选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寒食
——韩翃(l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后人缩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tǐng),
偷采白莲回。
不解(jiě)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今天的古诗名为《池上》。“池”是指池塘,那么这首诗题的意思就是“池塘上边”,看起来可能会是描写池塘上边的景、物、人与事的小诗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池上》的作者是白居易,他也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不过他比李白、杜甫这些盛唐诗人要晚,比杜牧、李商隐这些晚唐诗人又要早一些,白居易出生于中唐时期,晚年进入晚唐时期,他一生大多数时候还是处于中唐时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白居易在29岁时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随后走入官场,终生为官,直至晚年。虽然白居易的主要工作是做官管理政事,但他同时也是唐朝影响极大的诗人,我们提到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则被称为“诗王”和“诗魔”,小朋友们可以记住这些诗人的“外号”哦。
白居易还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指写诗主要是因为诗人有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想记录的场景,诗歌应该写得真实可信、浅显易懂。这是白居易和其他诗人很大的不同。
这首《池上》是白居易在63岁时所作(白居易于75岁时去世),当时白居易在河南省洛阳市任官职,此时的白居易年岁已高,对于小朋友而言,已是一位老爷爷。
这位老爷爷有一天到池塘边游玩时,偶然看到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撑着小船的经过,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写下这首《池上》。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和现代意思相同,指小娃娃、小孩子。
撑:“撑船”的“撑”。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电、也没有汽油,所以没有我们现在的电动船和汽油船,那小船怎么划动呢?可以用桨,桨上端是细细的木棍,下端是宽宽的木板,伸入水中划动,通过向后划动小船旁边的水流,让小船前行,此时,我们叫“划船”。那“撑船”又是什么呢?有时我们还可以用竹竿来帮助小船划行,撑船的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从小船旁边插入水底,以此作为支点,将小船撑向要去的方向,这时,我们就叫“撑船”。
小艇:“舰艇、潜水艇”的“艇”,所以“小艇”就是小船的意思。
偷:和现代意思相同,指偷偷地。
采:和现代意思相同,指采摘。
白莲:白色的莲花。
回:返回。
这一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去采了白色的莲花回来。
第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解”在古文中有很多种含义,这里意思同“理解”的“解”,意思是理解、懂得;“不解”就是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
藏:隐藏。
踪迹:和现代意思相同,指行踪、走过的痕迹。
浮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在池塘里很常见。
一道开:“一道”意思和我们今天说的“一道彩虹”一样,表示一条、一路的样子;“开”指分开;“一道开”就是指前边说的浮萍分开出一条水路。
这一整句的意思是,小孩子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划过,池塘里密密的浮萍被分开,形成长长的一道水路。(也就暴露了小船的行踪)
这首《池上》整首诗歌的用词都很通俗易懂,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小朋友去偷采莲花的过程。
小朋友们背诗时,想象一下诗人白居易,作为一位老爷爷,看到调皮的小朋友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色的莲花,既然是偷偷去采,肯定是不想让别人发现,可是呢,小朋友太小,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自己以为是偷偷去采,却没想到小船划开的浮萍形成的水路,早就暴露了自己。按照整个故事的发展,就能顺利地记下这四句小诗啦。
古诗示儿的重点注释
示儿古诗的诗意注释
示儿的古诗诗意注释主题
示儿这篇古诗的重点字
少一点的古诗加注释
古诗葵的注释
古诗马的注释
月的古诗及注释
古诗里的注释
注释喜的古诗
风的古诗注释
月古诗的注释
古诗的释义就是注释吗
春的古诗注释
冬的古诗注释
咏蝶的古诗注释
古诗元夕的注释
冬柳古诗的注释
古诗将母的注释
滞雨古诗的注释
元夕古诗的注释
带注释的长古诗
蒹葭古诗的注释
适合幼儿学的古诗和注释
古诗带注释的诗
春庄古诗的注释
牧竖古诗的注释
气巧古诗的注释
古诗盆池的注释
夜雪古诗的注释
描写剑门关风景的诗句
描写三月春游的诗句
描写母亲的古诗句
描写开心的词句
描写梨花开放的诗句
描写时光流逝的诗句是
绝句诗中描写数量的词
杜甫描写花的诗句
关于人物描写的比喻句
描写大学生活的4句诗句
描写梦境的古诗句
描写青年才俊的古诗句
描写孩子玩耍的诗句
描写湖的诗句古诗
描写滕王阁的诗句古诗
描写孝顺父母的诗句
描写雪的诗句有
描写玄武湖的著名诗句
描写杭州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对感情失望的诗句
描写月光寒冷的诗句
描写花季少女的诗句
描写灯谜的诗句
描写秋游欢乐的诗句
描写西安古城的诗句
描写夏天阴天的诗句
描写戏曲青衣的诗句
描写济公的诗句
描写薰衣草花的诗句
描写冬天的五言诗句
描写蒲公英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