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关于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80) 说说(297) 名言(6) 诗词(13k+) 祝福(55) 心语(11)

  •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翻译(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 解释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85首古诗词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译文: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解说:

    ⑴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⑷直:简直。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

    本期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阅读全文]...

2021-12-28 15:27:37
  •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的古诗句的意思)

  • 题临安邸

    宋 /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品读】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华大地诸侯争霸、此长彼消、兼并融合、风起云涌,以秦为首的大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变法改革,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着,终横扫六国,成就大业。然而,这个无限耀眼的帝国,却仅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十几年,宛若流星,一闪而过。究其原因,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施行*使得民不聊生,而秦二世胡亥的残酷无情、醉生梦死,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战国时期最优秀的观察员,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写下八个大字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兜兜转转,在历史的沉浮中,我们见证了八字箴言的神力,亡国之君皆难逃魔咒。隋唐如此,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大宋亦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军事也曾空前繁荣,但国难当头之际,朝廷的君臣大都亮出“求和”牌,不断向侵略者妥协退让,尊严尽失,甚至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

    公元 1127 年,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公元 1138 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在此修建园林宫殿,开始在这天堂之都打造帝王之所。华丽的宫殿,妖娆的歌女,无敌的美景,都让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统治者“乐不思蜀”。

    然而,危难中总有几个清醒者、担当者,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复兴,他们屡屡向朝廷表明志向,雪耻若渴。或像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如豪情满怀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像悲愤填膺的岳飞“怒发冲冠”,慨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或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像失声痛哭的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或如死不瞑目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这首《题临安邸》是题壁诗,诗人林升旅居杭州的一家小酒店时,看着窗外的繁华胜景,听着西湖的靡(m ǐ )靡之音,怀想家国的丧乱衰亡,遂写下这首讽喻之作。

    林升是南宋一无名草民,却以高超的笔法,揭露当权者的腐朽堕落,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真乃英雄气概,胆气才气,令人折服。本是冷言冷语的痛斥讥讽,偏从热闹的场面落笔。怒其不争,恨其不为,只把沉迷之态晾晒出来,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更见其哀。

    全诗四句,有多处语意双关,炼字精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z h ì )比的楼台,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致。西湖上传来的歌舞声声,在诗人心里,却是刺耳的亡国之音。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几时休”既写出西湖上南宋君臣们纵情声色、浑浑噩噩的常态,又发出反诘,为国家命运深感痛心。“休”有多重意思,一是西湖歌舞的停止,二是讽刺当政者苟且的太*,一味“休”战,不思收复中原。我更觉得,这个“休”还谐音“羞”,国家危在旦夕,不能舍身报国,还在逍遥享乐,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词双关,既指暖洋洋的春风,又指统治阶层的奢靡颓废之风。“熏”原指在烟或其他气味的烘烤刺激下,不知不觉被浸染的过程。这里同“醺”,是指南宋朝廷自愿沉迷,逐渐失去斗志,*们整天“醉醺醺”的丑恶行径。“游人”在诗人眼中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们,本应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铁血男儿,却恬不知耻地游荡在临安城内。“醉”和“熏”意义相*,只要当下安稳还可醉,哪管“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宋的图册中,一面是铁骑践踏,一面是盛世繁荣,一面是生灵涂炭,一面是推杯换盏,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和残酷。跨越时空,重游西子湖畔,再读《题临安邸》,*千年前斑斓的影像或许已经隐约黯淡,只见山外依旧青山,游人依然如醉,而今日之“游人”已非昔日之“游人”。

    [阅读全文]...

2022-01-23 17:48:36
  •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翻译(题临安邸的诗意及注释)

  • 诗意
  • 一,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生*事迹亦不详。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二,墙头诗

    街头诗即指抄在景点、酒楼、驿站、村庄墙壁、门楼上的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它没有一定格式,也叫题壁诗。

    题壁诗的历史很早,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不禁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生有诗在上头”。说明崔颢的诗就是题壁诗。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沿黄河向东游历。途中遇杜甫和高适,惺惺相惜的三人结伴而行,一日共到梁园,登上吹台。三位大才子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好不快活,此情此景,三人诗兴大发,分别赋诗墙上:李白作了著名的《梁园吟》,杜甫作了《遣怀》,高适作了《古大梁行》。之后,三人又畅饮畅谈了许久,然后才离开。而后,一位年轻的小姐协同丫鬟来到此处,这位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宗小姐看到墙壁上的字苍劲有力,再看内容更是惊为天人,又一直对李白甚是崇拜,遂对此墙上诗视如珍宝,当即一掷千金,把这面墙买了下来。这就是“千金买壁”典故的由来。李白听闻了此事,非常感动。请杜甫和高适做月老,以求与宗小姐结成连理。这宗小姐对李白仰慕已久,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才子佳人,夫妻恩爱。

    “墙头诗”一般为作者即兴而成,只有极少数比较经典的才能流传下来。杜荀鹤的《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水浒》里的宋江就是因为在酒楼题反诗,被判死刑,梁山好汉劫狱,真的“血染浔阳江口”。

    到了现代,墙头诗兴起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延安,1941年春夏间流行于盐城西北乡。它是一种富有政治鼓动性的通俗的诗,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可以直接写在墙上,也可以写在纸上,贴在通衢要道墙上,便于大众随时阅读,因此成为根据地最受群众欢迎的大众文化。

    1941年5月30日,苏北诗歌协会在盐城成立,*同志在会上号召广泛开展苏北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为抗日民主运动服务。诗词工作者林山同志带头倡议《开展墙头诗运动》,并提倡歌咏墙头诗,吹响了根据地大力推进墙头诗的号角。如《麦穗长在枪杆上》;“麦子黄又黄,快打、快收、快藏,武装兄弟来相帮,今年好风光。敌人小股来抢粮,你也防,我也防,干他小舅子,要他见阎王。”又如《厚皮脸》:“南京城门高,南京城墙厚,南京城里有个汪精卫,脸皮比城墙厚十倍。”再如《天上有个扫帚星》:“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只会欺侮老百姓。”

    *后的*时期,也有很多墙头诗流传,如 《*为你铲过土 》晏明

    哪里的大坝,

    比你更高大?

    哪里的砂石,

    比你更幸福?

    拦河坝啊,拦河坝,

    *为你流过汗,

    *为你铲过土、、、、、、

    《我来了 》陕西安康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三,作品分析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一首墙头诗。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是在杭州西湖写的,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当时叫“临安”,是临时首都。西湖是著名的景点。西湖边现在还有一个“楼外楼”的饭店。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临安的风景优美,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4-11 20:54:17
  •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翻译诗意)

  • 诗意
  •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侵,攻取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赵、赵桓),北宋王朝遂告灭亡,北半个中国沦陷于金人之手。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在这场民族大灾难中,广大人民和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腐朽的南宋统治集团却奴颜卑膝、屈节求和,他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丝毫也没有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打算。

    林升的这首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诗,以含蓄而辛辣的诗笔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王朝统治者荒淫无耻的偏安生活,代表*对他们作了谴责和抨击,是南宋时代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作。

    这首诗采用情景相生的写作方法,上句写景,下句写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杭州风景的优美和楼房的众多。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青山相叠,江南风光是多么秀美;楼阁之外还有楼阁,房舍鳞次栉比,南宋京都多么繁华。尽管诗人是在如实地勾画临安的景物,这一重叠的诗句却含意深隐: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在这金碧辉煌的楼阁之中,统治阶级正沉缅声色,过着苟且偷安的生活。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以责问的诗句,抒发作者愤慨的情绪。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在敌人铁蹄之下,生灵涂炭,国难当头,你们尽日歌舞,不问国事,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人怨忿、痛切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又一次写景,进一步具体描写南宋统治者的丑态,他们整日寻欢作乐,花天酒地,暖洋洋的风把他们吹得醉意沉沉,早把抗御外敌收复失地抛到了九霄云外!第四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又一次抒情,大声疾呼,直抒胸臆,斥责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误国。整首诗揭露深刻,鞭答有力,字句之间吐露出了人民的心声。

    前人提倡“言*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这首诗语言率直浅*,它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值得我们细细揣摸的。

    [阅读全文]...

2022-05-12 23:15:59
  • 《题临安邸》语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阅读,语文,古诗文
  • 《题临安邸》语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题临安邸》语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①题临安邸:题:书写。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②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③熏:吹。

      ④游人:这里指达官贵人。

      ⑤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的青山,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答案:(重重叠叠,鳞次栉比)

      (2)“暖风”、“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

      答案:(“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

      (几时休)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颓废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在回答文学社什么是讽刺这一问题时,鲁迅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他又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时是谁都不可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以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是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惯了,加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又《程史》载郑广事云:“海寇郑广,陆梁莆福间,官军莫能制,自号滚海蛟。有诏勿捕。阃以官,隶师阃。广旦望趋府,群僚无与立谈者。广郁郁无语。一日,群僚或及诗句,广曰:‘郑广粗人,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满座惭噱。”这些小诗正是当时腐败*的绝妙写照。

    [阅读全文]...

2022-01-02 07:46:13
  • 古诗春雨的诗句意思

  • 春雨,文学
  • 古诗春雨的诗句意思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春雨的诗句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雨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字词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

      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白话译文

      含韵译文

      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寄希望于万里长空,飞来鸿雁。

      直译

      我独自和衣怅卧,在这微雨迷茫的新春之夜。多少次我流连白门欢会处,却只见它蒙上了一层忧郁,我只能寂寞惆怅。依然记得不久前,我来到你的楼下,隔着迷蒙的春雨,遥望你住过的红楼。早已人去楼空,倍觉凄凉冷落。我黯然转身离去,细雨在暗淡的灯光下飘洒,恰似珠帘轻扬。亲爱的你应在远去的路上吧,面对日暮春晚,你会触动悲春么?可怜我只能在残夜的迷梦中才能与你相会,于是每夜梦底的幽秘,挑逗着我的心还有你纯洁的灵魂。我渴求赠上玉档书札,却不知如何相送。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如罗网,一只雁儿在孤独地飞翔。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5、楼台:指寺庙。

      译诗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解】

      ⑴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⑵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县北。汉宫:也指唐宫。

      ⑶銮舆(luán yú) :皇帝的乘舆。迥出:远出。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⑷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⑸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望楼。

      ⑹阳气:指春气。

      ⑺宸(chén)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物华:美好的景物。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韵译】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阅读全文]...

2022-03-26 00:58:06
  •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

  •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

      一去二三里出自《山村》,《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跟“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与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阅读全文]...

2022-02-11 22:50:21
  • 题临安邸

  •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1-02 18:28:34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句子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语录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说说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名言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诗词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祝福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