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关于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2) 语录(4) 说说(8) 名言(22k+) 诗词(645) 祝福(1) 心语(5k+)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大意及赏析

  • 学生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大意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大意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非常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与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非常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与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非常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非常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阅读全文]...

2022-05-15 09:29:50
  • 浪淘沙古诗的意思(浪淘沙古诗大意分享)

  • 分享
  •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有关变法的人,有关变法的事,层出不穷。

    但是要论影响深远,为广大群众所知,只有两次,一次是商鞅变法,还有一次就是王安石变法。

    但是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著名于世,同时又力主变法,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这一首浪淘沙令,恐怕也只有他能够写出来,因为其余的诗词大师,没有他这样的经历。

    这一首词,我认为有两重含义,表面的和潜在的。

    首先是表面的,词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机遇对人的重要性。世界上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能够发挥才华的地方,缺的是能够发现人才的君主。

    同样的道理,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在四处寻找人才,找到了,就争霸天下,找不到,或许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

    这就是这一首词表面的意思,感概机遇对君主和臣子都同样重要。

    那潜在的意思是什么?我认为,是讲知音。叹千古,知音难觅。伊吕两衰翁,对应汤武两个君主,表面上是君臣 ,实际上可以称为知音。

    王安石和宋神宗,也可以说是知音。一个有变法的想法,一个恰好有变法的能力,二者一相遇,那真的是兴王只在谈笑中。

    通读全词,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王安石迎难而上的豪迈气概,以及报答宋神宗知遇之恩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4-06 08:36:38
  • 古诗示儿的大意103句

  • 经典
  • 陆游的示儿的意思

      陆游的《示儿》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①

      死去元知②万事空③,

      但悲④不见九州同⑤。

      王师⑥北定中原日⑦,

      家祭⑧无忘告乃翁。

      解读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一切都成空,

      只为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深感悲痛。

      等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的那一天,

      家祭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们看。

      ②元知:本来就知道。

      ③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④但悲:只是伤心。

      ⑤九州同:指国家统一。九州:即全中国。古时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⑥王师:宋王朝的军队。

      ⑦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定:*定;中原,指黄河下游一带地方,这里泛指被金人侵占的淮河以北的地区。

      ⑧家祭:家中祭祀祖先。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父亲。乃:你的。翁:父亲,即诗人自己。

      ⑨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他为收复失地,坚决主张抗金,但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他失去官职后回到故乡,直到去世前仍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失去的国土。

      赏析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言,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明诗人临死前,对看不到回家统一的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虽然悲痛,却并没有绝望,而是坚信总有一天,大宋的`军队一定能收复失地,统一全国。让人无奈的是,诗人活着的时候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将“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诗人临死之前还在为国家的命运深深担忧,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被掠夺的惋惜。短短二十八字,简单明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直到今天仍然激发着我们的爱国之情。

      《示儿》练*:

      1九州在诗中是指——————乃翁是指——————

      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示儿》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阅读全文]...

2021-11-23 23:48:20
  •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观书有感其一简介)

  •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表面上写田园风景,实际是暗示一个道理。此诗先写*静的水塘犹如一面新打开的镜子,上面浮映着各种光和影像,显得十分清澈透亮。接着自问自答,这方水塘何以如此清澈呢?原来它不是一潭死水,有不断流动的水源,给水塘注入了生机,使它免于暗淡浑浊。其实,诗人要表达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天天向上。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水。

    读者在享受诗的韵味中默默地接受了教育和启发,这就是哲理诗的特色及高明之处。成语“源头活水”便出自此诗,多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阅读全文]...

2022-02-23 13:30:55
  • 观书有感二首古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名词解析: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地学*、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背景解析: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1: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2: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阅读全文]...

2022-07-24 05:26:46
  • 观书有感的诗意

  • 诗意
  •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地学*、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意: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其一)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阅读全文]...

2021-11-28 13:50:29
  • 观沧海古诗意思解释(观沧海古诗的意思和翻译赏析)

  • 解释
  • 曹操打败袁绍,北征乌桓时,曹操的年龄是53岁,这是人生中的何等华彩的年龄。曹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豪迈千古的诗歌。抒发他此时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笔者曾到过许昌,站在魏王宫的地面上时,胸中涌起一感动,所感到的是一种沉稳和大气。那稳实的建筑,开阔的宫院,*整的地基,隐隐传递着主人得性格。那是一种感觉,劲实传递进你的心里。

    曹操采取了“四言古诗“,四言古诗的特点是质朴单纯,厚重踏实。这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他是风格,也是曹操政治成就的一种展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毫不拖拉累赘,开篇点题。点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的原因。但”临“一词,颇能体现君临天下的气势,高高而立,四野苍茫。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于是曹操就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浩叹,浩淼的大海之水是多么的动荡啊,海中的山岛怪石森立,给人以苍茫突兀之感。大海波涛动荡,又带来了无数的惊心动魄的激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然丰富魅力,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样的表现,*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曹孟德的这四句同样蕴含了激情,蕴含了力量,蕴含了人生的豪迈,积极入世的奋进力量。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赞美,一方面是融于自然,超于自然的豪迈,诗人之于政治家,那就是力量之外多了一股奔放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的浩淼,进一步推动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豪情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夸张。于是乎,在曹操的胸襟中,沧海放到极大,”日月经纶,星辰斗转“ 这大海既是曹操心胸开张,神鹜八极的写照,又是诗人思绪飞升的向往。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常规作结,严明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

    统观全篇,全诗结构井然。开篇引题,中间寓情于景,然后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点题而终。体制虽小,头尾兼具。而文中写景,笔笔刻画,力道森然,刻画出了自然的苍茫有序,波荡起伏,犹如人生波澜。全诗写景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充沛。放佛功夫高手,一举一动之间,气场衣袖之间鼓荡而出,直扑人面。纵在千年之后,也能感受曹操的充沛人生。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54:27
  • 观书于谦翻译和赏析(观书于谦古诗阅读答案)

  • 阅读
  •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译: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阅读全文]...

2022-01-11 18:51:04
  • 秦观的诗有哪些(关于秦观的古诗大全)

  • 秦观是宋代重要的一位词人,

    他擅于描摹清幽冷寂的情境,

    表达凄凉孤寂的情感。

    不论是“漠漠清寒上小楼”

    还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都能体现这个特点。

    今天,我们来读秦观的十首诗词,

    感受他的孤寂与悲伤。

    《鹊桥仙》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隐娘说:这首词诵出了古今爱情之绝唱:两个人若是彼此相爱至死不渝,又何必奢求朝朝暮暮的庸俗相伴呢?语言上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感情上又含蓄深沉余味无穷。

    最重要的是,他为时人与*提供了对爱情的全新阐释,亦即不但在意境上令爱情格局更阔达、深远,而且将精神恋爱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六子·倚危亭》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隐娘说:此词表达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隐娘说:这首《踏莎行》是秦观的名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生义,历来为人赞誉。绍圣四年,秦观因党争被贬谪,远走郴州,精神上十分痛苦。

    这首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隐娘说:这首小词清新温软,似一个温柔的女子,在诉说那淡淡的忧愁,美感十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宁静、幽迷的气氛让人着迷。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阅读全文]...

2022-06-07 09:55:10
  • 秋雨的诗句及大意67句

  • 秋雨,天气,经典
  • 描写秋雨的诗句和意思

      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下文是一些写秋雨的诗句以及相关的意思,欢迎大家阅读与学*。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描写秋雨的诗句和意思篇2:

      当时心事偷相许,

      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

      绣被微寒值秋雨。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幽幽心事欲说还羞,爱意已许,朦胧情怀寄予君心。衷肠难诉,已是遗憾事,偏逢淅沥秋雨,滴嗒声声,心绪难*,秋雨秋夜秋愁如许!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阅读全文]...

2022-02-10 13:35:28
当前热门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句子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语录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说说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名言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诗词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祝福
观书有感古诗的大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