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汴京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汴京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汴京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汴京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汴京纪事》
作者:刘子翚
空嗟覆鼎误前朝,
骨朽人间骂未销。
夜月池台王傅宅,
春风杨枊太师桥。
注释:
1、嗟:哀叹。
2、覆鼎:古代以鼎为立国的重器,覆鼎是说败坏国家的大事。
3、未销:没有消失。这两句说,那些失职的臣子,葬送了北宋王朝,实在叫人可叹可憎,就是他们的尸骨腐烂了,咒骂他们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4、王傅:北宋未年太傅王蒲,贪污卖国,他汴京有周围几里的大住宅。
5、太师桥:北宋未年,贪污骄奢的太师蔡京修建了豪华住宅和美丽的风景区,后被烧得只剩下一座桥。这两句说,月光映照下的美池高台,是大奸贼太傅王蒲的住宅;春风杨柳的风景区,原误国贪官太师蔡京的楼台庭院。
赏析:
这首十分尖刻的讽刺诗,骂得痛快,讽刺深刻。在写法上,别具一格,不落俗套。首句用一“误”字,概略地叙写那些失职寝子葬送北宋王朝的事实,提出全诗主旨。二句“骨朽人间骂未销”,既是承上句中的“误”字来,又是对那些误国害民的*作的结语。这些死有余辜的罪人,到底是谁呢?三四两句点了两物:“王傅宅”、太师桥“。这为当时百姓所深知的,自然无需再作明说。需要提到的是三四两句用对偶的形式,写了”夜月池台“和”春风杨柳“。偏在此时写自然景物,并非是随意着笔,而是要用“风”、“月”这些长存的自然景象,比喻王蒲、蔡京这追求贪官误国的权臣,将永远被*唾骂,被载在历史的羞耻簿上。
《好事*·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
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
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
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
似知人呜咽。
赏析:
宋孝宗乾道九年三月,韩元吉出使金国,路过金人统治下的汴京,在汴京的宴*上听过去北宋的宫廷音乐,百感交集,写了这首《好事*》。上片化用唐代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故实,写自己闻旧时教坊乐曲而引起感伤。下片借景抒情,从御沟水嘶听出逸民呜咽饮泣。字字哀婉,声声凄切。
《汴京纪事》原文及译文
刘子翚这首诗在主题上承继前人,但一开始就直述“辇繁华事可伤”,虽简捷明快,与杜诗比,就少了含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汴京纪事》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汴京纪事
刘子翚〔宋代〕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译文: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赏析:
《汴京纪事》诗二十首,痛感山川破碎,国家*,表达自己的忧伤与愤慨。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
刘子翚写汴京的组诗,大多数通过今昔对比,列举熟知的事与物来抒发兴亡之感,所以在这首诗中举李师师的遭遇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诗从李师师目前情况写起,说艳名压倒*康的李师师,在乱后流落湖湘,久经磨难后,颜色憔悴,歌喉也非复当年。诗感叹:李师师往时歌舞时所穿的金缕衣、所用的檀板现在仍在用,但都已经陈旧了,谁能相信她当年曾以美貌与伎艺使君王倾倒呢?诗写的虽然是人,主题却是从人的经历上反映国家遭受的不幸,达到了以李师师为典型反映社会动乱的目的。
通过描写往昔闻名的歌手、*寄托盛衰之感的七绝,在唐代就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品,最出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安史乱后,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与他相会,回想起开元盛世,不胜唏嘘。诗将今昔盛衰之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黯然欲泪,如以“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反衬相遇的难堪,以“又逢君”点出今昔,烘托出感伤,都很见锤炼。刘子翚这首诗在主题上承继前人,但一开始就直述“辇繁华事可伤”,虽简捷明快,与杜诗比,就少了含蓄。刘子翚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则与温庭筠《弹筝人》更接*,温诗云:“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在结构、布局及内容命意上,二诗都有相同之处。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诗人满怀悲怆的心情,挥笔记下了汴京失守前后的一段史事,成《汴京纪事》诗二十首,这是最后一首。
作者简介: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逢入京使》诗词鉴赏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逢入京使》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赏析】: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安。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没有纸笔,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一作两都亲友)
许浑〔唐代〕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龙阙楚江头。
送智京长老智京普融上足也
胡寅〔宋代〕
人生如浮云,片片随所起。值遇初偶然,解散亦俄尔。识君湘水头,凝袂衡岳里。十年去何住,新化五百里。乘兴出山来,相对淡无滓。因思相见初,贼帜森未弭。世事几秋叶,壮怀今止水。堂堂普融老,鹤瘦松孤峙。广舌浩江输,迅机无箭拟。八请六道场,到处万人喜。一灯千百焰,高第君得髓。法*既绍隆,诗鸣亦能似。衡门鲜晤语,杖锡盍留止。翩然复告辞,母病急甘旨。故知秉彝性,谁或外此理。为话本来心,闻闻即弹指。
送王仲京航海趋京
蓝智〔明代〕
楼船万里赴京师,沧海澄清白日迟。龙御九霄开凤阙,鹏飞六月息天池。
王褒献颂终持节,贾谊封书在济时。却向五云瞻北极,祇惭孤鹤恋南枝。
天*公座中呈令狐令公时蔡京在坐京曾为僧徒故有第五句
李商隐〔唐代〕
罢执霓旌上醮坛,慢妆娇树水晶盘。更深欲诉蛾眉敛,
衣薄临醒玉艳寒。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
虽然同是将军客,不敢公然子细看。
乙巳子月六日伊吾旅次被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用纪恩述怀二首 其二
林则徐〔清代〕
大树营门礼数宽,将军揖客有南冠。非徒范叔绨袍赠,不待冯谖剑铗弹。
夙世因缘成缔合,一心推挽愧衰残。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乙巳子月六日伊吾旅次被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用纪恩述怀二首 其一
林则徐〔清代〕
浃岁锋车遍十城,花门嫠面马前迎。羁臣几见膺星使,清秩频渐附月卿。
雨露雷霆皆圣泽,关山冰雪此归程。衔恩正对轮台月,照见征袍老泪倾。
九月十九日京东门与董右军诸公别至通州还寄在京朋游
范梈〔元代〕
临分强颜作笑言,上马恸哭投烟村。十年总仗旧交力,万里独怀明主恩。
南极下头星象少,东风*便柳梅繁。时人祗怪丹砂令,曾以虚名细讨论。
徐浩然任西京经历考满回京访子于城西寓舍赋此以寄
陈宜甫〔元代〕
燕山逢旧友,喜欲舞婆娑。屈指三年别,论心半夜过。
车轻寒马健,囊涩荐书多。却问西京地,民风*若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杨炯《从军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赏析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赏析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名家点评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此诗: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人,一说南阳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
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故世称“岑嘉州”;后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李白《梁园吟》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刘禹锡《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
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汴水烟波,隋堤困柳,枉共春争。——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许浑《伤虞将军》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卢仝《冬行三首》
汴水高悬百万条,风清*一时摇。——薛能《折杨柳十首》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枝。——梅尧臣《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我实山野人》
夷山青青汴水绿,西北高楼咽丝竹。——汪元量《夷山醉歌·呜呼再歌兮花满台》
遥看汴水波声小,锦櫂忘还事多少。——汪元量《夷山醉歌·楚狂醉歌歌正发》
高楼临汴水,杨柳荫芙蕖。——贺铸《燕子楼》
所居汴水*,未有鼓吹蛙。——梅尧臣《次韵和刘原甫紫微过予饮酒》
楚山俯江汉,汴水连谯沛。——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
偶与嵩山道士期,西寻汴水来相访。——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
梁园浮雪气,汴水涨春声。——齐己《送孙凤秀才赴举》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张祜《隋堤怀古》
隋堤树毵毵,汴水流弥弥。——欧阳修《送朱职方提举运盐》
前年停车汴水阳,郑公延我政事堂。——方孝孺《次河南府梅花堂韵》
十载驱车道梁楚,汴水之阳一环堵。——贺铸《赠僧孚》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了内乱,取代了东晋*。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著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赏析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⑦。纷纷暮雪下辕门⑧,风掣红旗冻不翻⑨。轮台东门送君去⑩,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注释]
①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②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③锦衾(j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④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⑤着:穿上。
⑥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⑧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⑨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⑩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译文] 狂风*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也感到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在轮台东门送居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赏析]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汴京的诗句
描写汴京的诗词
带汴京的古诗
写汴京的古诗
汴州当汴京的古诗
关于汴京的古诗
汴京繁华的古诗
写北宋都城汴京的古诗词
古诗错把比汴京的是哪首
反映汴京繁华的古诗
描写汴京繁华的诗句
古诗中的长安指汴京的诗句
有关东京汴梁的古诗
带汴的古诗词
带有汴字的古诗词
介绍汴梁的古诗词
汴梁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开封汴梁
北京的诗词
有关开封汴梁的古诗词
南京的诗词
写京剧的诗词
写南京的诗词
游南京的诗词
关于南京的诗词
关于京剧的诗词
与南京有关的诗词
京州词的古诗词
关于北京的诗词
有关南京的诗词
想一生陪你一起的古诗歌
歌颂国庆的五字精品古诗
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诗词
请写出含有围字的古诗
播放夏至的古诗
沧海横流的古诗
古诗清明作者的了解
关于写月的完整古诗
含眼泪的古诗
关于心里压抑的古诗
经济衰的古诗词
菊字的古诗大全
轻松的心境古诗词
有关红山果的古诗
花名和关于花的古诗
中秋节自己写的古诗关于赏月
桃花开满山的古诗
带古谷字的古诗词
形容金色的朝霞的古诗
艾青诗选的古诗笔记
小学生抄的古诗
形容艺术品的古诗词
一首和月相关的思乡古诗
创作关于月亮的古诗
古诗中对朋友的爱
大树和鸟的古诗
形容周日友好关系的古诗词
关于人生的古诗作品
孩子学古诗的机器
渣男收心的古诗
古诗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