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经关于茶的描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诗经》中的茶。好奇地读完全文,小约不禁哑然失笑——作者将《诗经》与茶强行拉郎的行为,让小约读来觉得实在有趣,不如一同来品品。关于“茶”字的演变,小约在前文曾提到,如今的“茶”字,是从“荼”字演变而来的。
既然“荼”与“茶”有这番渊源,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诗经》中的“荼”都解读为“茶”呢?真要这般理解的话,小约觉得,还真有些牵强。
小约开篇说的那篇文,在提到《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时,文中的解释是“成群的美女如妩媚婆娑的茶花……”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来解释出自《国语·吴语》中的“如火如荼”这个词,就应当解释为“像火一般,像茶花一样。”这个解释,岂不叫人莫名其妙?
既然《诗经》中的“荼”字不能简单理解为“茶”,那该如何解释呢?
《出其东门》这首诗下阙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的“如荼”与诗上阙“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中的“如云”相对应。
“美女如云”一词就出自这首诗,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云彩。“荼”指的是春季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有女如荼”则指美女众多,犹如漫山遍野的白茅花。只是这“如云”“如荼”的美女,一个都不是我所思念的姑娘。当然,这可不是小约瞎掰的。
茶友们若有存疑,不妨翻翻朱熹为本诗所做的注解:“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此处“华”通“花”)比起将美女们比作“云朵”和“苦茶”之说,以满天的云彩和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来形容美女众多,是不是感觉合理得多?
那么,《诗经》中出现的七处“荼”字,可有表示茶的呢?小约的回答是:一处都没有!
《诗经》中的“荼”,多指苦菜,要么就是地里的杂草。比如《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和《大雅·绵》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所说的“荼”都是指苦菜。
而《周颂·良耜》中的“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其中的“荼”则指野草。
很显然,不管是白茅、苦菜还是野草,都属于草本,可茶树却是木本植物。古人同一个字现在虽可有多种解释,但是,对于草本木本,还是有一定区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人的词典《尔雅》是怎么解释的。
在《尔雅》中,有种植物叫做“槚”的解释是:槚,苦荼。显然,这个“槚”字,才是古人对木属茶的解释。由此可印证,“荼”也确实可以解释为“茶”。
所以,当你想当然地以为《诗经》里的“荼”都是“茶”时,细想想也能感觉不对劲: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茶,还远没有现在这般流行。
《诗经: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身体轻捷的样子。
2、遭:相遇。峱:山名。
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
4、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 敏捷灵便。
5、茂;美好。
6、牡:雄兽。
7、昌:强壮勇 武。
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咱们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咱们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咱们相遇峱山南。
共同追赶两只狼,向我行札夸我好。
赏析: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色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性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 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白嫩,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性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刀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诗经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林,会伐*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诗经: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
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衍尔止。靡明靡晦。
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1、荡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2、辟:君王。
3、疾威:暴虐。
4、辟:邪僻。
5、烝:众。
6、谌:诚信。
7、鲜:少。克:能。
8、咨:感叹声。
9、女:汝。
10、曾是:怎么这样。强御:强横凶暴。
11、掊克:聚敛,搜括。
12、服:任。
13、滔:通“慆”,放纵不法。
14、兴:助长。力:勤,努力。
15、而:尔,你。秉:把持,此指任用。义类:善类。
16、怼:怨恨。
17、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式内:在朝廷内。
《诗经:般》
于皇时周!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时周之。
注释:
1、皇:伟大。时:是,此。
2、陟:登高。
3、嶞(堕):低矮狭长的山。乔:高。岳:高大的山。
4、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翕:通“洽”;洽水又作合水,流经陕西合阳东注于黄河。河:黄河。
5、敷:遍。
6、裒:包聚。时:世。对:封国,疆土。
7、时:通“侍”,承受。
译文:
啊辉煌的周朝,
登上那巍峨的山顶,眼前是丘陵峰峦,
沇水沋水合水与黄河共流。
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国疆土,
都服从周朝的命令。
赏析: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般》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篇作品赏析析字)《大武》六成对应六,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及《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则可确定四篇,另两篇,王国维认为其中一篇即此篇《般》,他并且认为它当是《大武》六成的歌诗,说:“《酌》、《桓》、《赉》、《般》四篇,次在《颂》末,又皆取诗之义以名篇,前三篇既为《武》(指《大武》乐舞,非《周颂》中之《武》篇)诗,则后一篇亦宜然,……至其次第,则《毛诗》与楚乐歌不同,楚以《赉》为第三,《桓》为第六,毛则六篇分居三处,其次则《夙夜》(王氏认为即《昊天有成命》)第一,《武》第二,《酌》第三,《桓》第四,《赉》第五,《般》第六,此殆古之次第,……与《乐记》所纪舞次相合。……《般》云:‘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则与‘六成复缀以崇’(《乐记》中语,全段见《周颂-我将》篇赏析)之事相合,是毛诗次第与《乐记》同,恐是周初旧第,胜楚乐歌之次第(《左传》所引《大武》之次第)远矣。”(《周大武乐章考》)但高亨认为王氏之见过于相信毛诗篇次,他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指出从诗中所述,表明“周朝广大的疆土,有小山大山,有小河大河,普天之下包括当时的边疆,都遵奉周朝的命令,很明显是中国统一的景象,是征服南国后的景象”,既然“诗的内容和《大武》舞第四场所象征的故事如此相符合,那末《般》篇是《大武》舞第四场所唱,是《大武》诗的第四章,也是很明显的”(《周代大武乐考释》)。兹从高氏之说,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大武》四成的舞蹈是表现周公东征*乱、至于江南的事迹的。武王崩后周公摄政期间,东南先后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叛乱。据《史记》记载,先有管叔、蔡叔与武庚的作乱,后有淮夷之乱,却没有周公征讨江南叛乱的记载。不过《鲁颂-閟宫》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句。孟子认为这原是周公说的话、做的事(见《孟子-滕文公上、下》),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相合。看来周公征讨过江南叛乱当为事实。《般》诗就其内容而言,当为天子巡狩时祭祀山河之辞。而所谓巡狩,本来就包括镇压叛乱在内。诗中声称普天之下的疆土都归周室所有,是针对叛乱不服者而发的。所以这首诗当为周公*乱结束时所作。因为诗题名为《般》,“般”为般乐,即盛大的快乐。*乱之后,天下太*,远方邦国悉来朝贺,自然要痛痛快快地大乐一番了。那么,该诗原来大概是周公经过数年*乱之后,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祭祀山川的祷辞。后来又成为《大武》四成的歌诗,用以表现*乱成功。这首诗和《武》一样,是四言七句,语言虽然非常简练,但是用了“高”、“乔”、“敷”、“裒”等表示空间之大的字眼,用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实化这种象征、隐喻周室伟大的空间之大,便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诗经:酌》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々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注释:
1、於:叹词。铄: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2、遵:率领。养:攻取。晦:晦冥,黑暗。
3、纯:大。熙:光明。
4、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5、龙:借为“宠”。荣,荣幸。
6、蹻蹻:勇武之貌。造:借为“曹”,众,指兵将。
7、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8、实:是。公:指周公、召公。允:借为“统”,统领。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赏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作品赏析析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诗经:雝》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注释:
1、有:语助词。雝雝:和睦。
2、肃肃:恭敬。
3、相:助祭的人。维:是。辟公:诸侯。
4、穆穆:庄重盛美。
5、於:赞叹声。荐:进献。广:大。牡:雄性牲口。
6、相:助。予:周天子自称。肆:陈列。
7、假:大。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8、绥:安,用如使动。
9、宣哲:明智。
10、后:君主。
11、燕:安。
12、克:能。厥:其。
13、绥:赐。眉寿:长寿。
14、介:助。繁祉:多福。
15、右:佑,此指受到保佑。烈考:先父。
16、文母:有文德的母亲。
译文:
一路行进和睦虔诚,到达此地恭敬祭享。
各国诸侯相助祭祀,天子居中盛美端庄。
赞叹声中献上大雄牲,助我祭祀陈列在庙堂。
伟大先父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孝子安定下方。
人臣贤能如众星拱月,君主英明更举世无双。
安定朝邦能德感天庭,今世盛明更子孙永昌。
安我心赐予年寿绵绵,又助我享受吉福无疆。
求保佑先父灵前长歌,求保佑先母灵前高唱。
赏析: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烈文》、《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读者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在《诗经》只收录了《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诗经:桓》
绥万邦,屡丰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
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
1、绥:和。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
2、娄:同“屡”。
3、匪解:非懈,不懈怠。
4、桓桓:威武的样子。
5、保:拥有。士:指武士。
6、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
7、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8、於:叹词。昭:光明,显耀。
9、皇:皇天。间:通“瞷”,监察。
译文: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
全靠上天降福祥,
威风凛凛的武王。
拥有英勇的兵将,
安抚了天下四方,
周室安定兴旺。
啊,功德昭着于上苍,
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作品赏析析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诗经: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于绎思。
注释:
1、赉:赐予。既:尽。止:语气助词。
2、我:周武王自称。
3、敷时:普世,指天下所有诸侯。时,世。绎:寻绎,思考。思:语气助词。
4、徂:往。
5、时:通“侍”,承受。
6、於:叹词。
译文:
文王勤勉一生,
我一定将他的德业继承。
诸侯们要牢记,
我前往只求天下太*。
你们接受周朝的命令,
啊,快好好地思忖。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可知《赉》是乐舞《大武》三成(第三场)的歌。《大武》三成是表现武王伐纣胜利后,班师回到镐京,举行告庙和庆贺活动,同时进行赏赐功臣财宝重器和分封诸侯等事宜的一场乐舞。封建诸侯是西周初年巩固天子统治的重大政治举措。据《史记》记载,武王在朝歌已封商纣之子武庚和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即所谓“三监”,借以镇压殷国顽民,防止他们反叛。回到镐京以后,又大规模进行分封活动。封建分为三个系列:一为以前历代圣王的后嗣,如尧、舜、禹之后。二为功臣谋士,如吕尚。三为宗室同姓,如召公、周公。据晋代皇甫谧统计,当时分封诸侯国四百人,兄弟之国十五人,同姓之国四十人。《赉》就是武王在告庙仪式上对所封诸侯的训诫之辞。故《毛诗序》云:“《赉》,大封于庙也。”
诗首先指出父亲文王的勤于政事的品行,表示自己一定以身作则。接着指出天下*定是他所追求的大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告诫所有诸侯们都必须牢记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这首诗共六句,五言、四言、三言相间,但是有韵:止、之、思押韵,定、命押韵。好像是有韵的散文。《大武》六成中,这是唯一通篇押韵的诗。该诗语气诚恳,表现了武王深远的忧虑和倦倦之意,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竟反覆地告诫诸侯们“绎思”。孙鑛评为:“古淡无比,‘於绎思’三字以叹勉,含味最长。”(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这首诗的标题为《赉》,而诗中并无“赉”字,估计原为《大武》三成的乐曲名。
《诗经: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1、丰:丰满,标致。
2、俟四:等候。
3、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4、昌:健壮,棒。
5、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6、锦:锦衣,翟衣。褧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7、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8、行航、:往。
9、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
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
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
外披薄薄纱罩衫。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
身穿锦缎嫁衣裳。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去你家。
赏析: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启发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写茶的诗经古诗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茶的诗句
诗经语录
诗经唯美
《诗经》名句
诗经诗句
诗经的名言
唯美诗经
诗经的句子
诗经祝福
诗经的名句
优美诗经
诗经情话
诗经的诗句
诗经的诗词
诗经短句
诗经句子
诗经名句
诗经名言
诗经雨的诗句
诗经里的句子
带一的古诗经
诗经中的名句
《诗经》中的名句
诗经中名句
诗经中的古诗
诗经中的诗句
诗经里的诗词
诗经的经典诗句
写多位数除法的古诗
带听字的古诗古诗
初中有燕和雁的古诗
写传统古诗的诗意
关于桃花的一首古诗
侧在古诗词中的读音
描写春天的古诗搜索一下
乞巧的古诗拼音视频大字
古诗是写忧愁的
竹石的背景古诗文网
含廷宇的古诗
含有冽的古诗
白君毅的所有古诗
八上语文必考的文言文和古诗
来生再见最伤感的古诗
登山雪古诗是谁写的
湖中停船的古诗
蝉这首古诗的节奏划分
关于学校的的古诗
江南春古诗想象的美文
古诗常描写的事物
小池有关的古诗
带初字的古诗词取名
有骨气傲气的古诗词
红楼梦的古诗小学生版
春天的古诗大全儿童版
烧的古诗烧
古诗的注释迁移
和动作有关的古诗词
蝉的古诗75首
郊游看到的景物写成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