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关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经关于茶的描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60k+) 说说(27k+) 名言(6k+) 诗词(3) 祝福(4k+) 心语(6k+)

  • 诗经中关于茶叶的诗句(诗经中最唯美的茶名)

  • 诗经,茶叶,唯美
  •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诗经》中的茶。好奇地读完全文,小约不禁哑然失笑——作者将《诗经》与茶强行拉郎的行为,让小约读来觉得实在有趣,不如一同来品品。关于“茶”字的演变,小约在前文曾提到,如今的“茶”字,是从“荼”字演变而来的。

    既然“荼”与“茶”有这番渊源,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诗经》中的“荼”都解读为“茶”呢?真要这般理解的话,小约觉得,还真有些牵强。

    小约开篇说的那篇文,在提到《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时,文中的解释是“成群的美女如妩媚婆娑的茶花……”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来解释出自《国语·吴语》中的“如火如荼”这个词,就应当解释为“像火一般,像茶花一样。”这个解释,岂不叫人莫名其妙?

    既然《诗经》中的“荼”字不能简单理解为“茶”,那该如何解释呢?

    《出其东门》这首诗下阙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的“如荼”与诗上阙“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中的“如云”相对应。

    “美女如云”一词就出自这首诗,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云彩。“荼”指的是春季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有女如荼”则指美女众多,犹如漫山遍野的白茅花。只是这“如云”“如荼”的美女,一个都不是我所思念的姑娘。当然,这可不是小约瞎掰的。

    茶友们若有存疑,不妨翻翻朱熹为本诗所做的注解:“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此处“华”通“花”)比起将美女们比作“云朵”和“苦茶”之说,以满天的云彩和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来形容美女众多,是不是感觉合理得多?

    那么,《诗经》中出现的七处“荼”字,可有表示茶的呢?小约的回答是:一处都没有!

    《诗经》中的“荼”,多指苦菜,要么就是地里的杂草。比如《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和《大雅·绵》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所说的“荼”都是指苦菜。

    而《周颂·良耜》中的“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其中的“荼”则指野草。

    很显然,不管是白茅、苦菜还是野草,都属于草本,可茶树却是木本植物。古人同一个字现在虽可有多种解释,但是,对于草本木本,还是有一定区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人的词典《尔雅》是怎么解释的。

    在《尔雅》中,有种植物叫做“槚”的解释是:槚,苦荼。显然,这个“槚”字,才是古人对木属茶的解释。由此可印证,“荼”也确实可以解释为“茶”。

    所以,当你想当然地以为《诗经》里的“荼”都是“茶”时,细想想也能感觉不对劲: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茶,还远没有现在这般流行。

    [阅读全文]...

2022-07-05 12:26:07
  • 诗经:还

  • 诗经
  •   《诗经: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身体轻捷的样子。

      2、遭:相遇。峱:山名。

      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

      4、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 敏捷灵便。

      5、茂;美好。

      6、牡:雄兽。

      7、昌:强壮勇 武。

      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咱们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咱们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咱们相遇峱山南。

      共同追赶两只狼,向我行札夸我好。

      赏析: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色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性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 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白嫩,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性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刀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阅读全文]...

2022-07-26 21:32:49
  • 诗经

  • 诗经
  • 诗经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林,会伐*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阅读全文]...

2022-04-09 16:56:16
  • 诗经《氓》

  • 诗经,文学
  • 诗经《氓》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阅读全文]...

2021-12-10 12:29:04
  • 诗经:潜

  • 诗经
  •   《诗经: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1、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

      2、潜:通“槮”,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3、鳣:大鲤鱼。鲔:鲟鱼。

      4、鲦:白条鱼。鲿:黄颊鱼。鰋:鲇鱼。

      5、介:助。景:大。

      翻译: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

      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

      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阅读全文]...

2022-07-26 10:21:05
  • 诗经:那

  • 诗经
  •   《诗经: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1、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着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着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中也是持商诗说:“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说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画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画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阅读全文]...

2022-02-14 04:06:35
  • 诗经:桓

  • 诗经
  •   《诗经:桓》

      绥万邦,屡丰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

      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

      1、绥:和。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

      2、娄:同“屡”。

      3、匪解:非懈,不懈怠。

      4、桓桓:威武的样子。

      5、保:拥有。士:指武士。

      6、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

      7、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8、於:叹词。昭:光明,显耀。

      9、皇:皇天。间:通“瞷”,监察。

      译文: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

      全靠上天降福祥,

      威风凛凛的武王。

      拥有英勇的兵将,

      安抚了天下四方,

      周室安定兴旺。

      啊,功德昭着于上苍,

      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作品赏析析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阅读全文]...

2021-12-07 09:15:08
  • 诗经:著

  • 诗经
  •   《诗经:著》

      俟我于着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

      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

      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1、俟:迎候。着: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着。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2、充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素、青、黄:各色丝线,代指紞。

      3、尚:加上。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译文:

      等我就在屏风前哟,帽垂丝带在耳边哟。

      加上美玉多明艳哟。

      等我就在庭院里哟,帽垂丝带在耳际哟。

      加上美玉多华丽哟。

      等我就在厅堂上哟,帽垂丝带在耳旁哟。

      加上美玉多漂亮哟。

      赏析:

      此篇《毛序》、郑玄笺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申述云:“作《着》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姚说可取。揣摩诗意,此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把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文言文句式奇怪”,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文言文句式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文言文句式,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着”,少女的腼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说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齐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无怪乎清代学者牛运震要称它是“别调隽体”

    [阅读全文]...

2022-03-19 14:19:00
  • 诗经:抑

  • 诗经
  •   《诗经: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

      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阅读全文]...

2022-04-30 06:46:48
  • 诗经:丰

  • 诗经
  •   《诗经: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1、丰:丰满,标致。

      2、俟四:等候。

      3、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4、昌:健壮,棒。

      5、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6、锦:锦衣,翟衣。褧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7、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8、行航、:往。

      9、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

      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

      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

      外披薄薄纱罩衫。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

      身穿锦缎嫁衣裳。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去你家。

      赏析: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启发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阅读全文]...

2021-11-30 23:49:04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句子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语录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说说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名言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诗词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祝福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