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淇河的诗经

关于描写淇河的诗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淇河的诗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淇河的诗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淇河的诗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60k+) 说说(27k+) 名言(6k+) 诗词(6) 祝福(4k+) 心语(6k+)

  • 《诗经:淇奥》译文及赏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淇奥》译文及赏析

      《国风·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淇奥》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诗经: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

      会弁如星。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1、瞻:远望。

      2、淇:淇水。

      3、奥:水边弯曲的地方。

      4、猗猗:美而茂盛的样子。

      5、匪:通作“斐”,有文采。

      6、切:切制。磋:锉*。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制造玉器、骨器的工艺,常用以比喻人的修养、学问精深。

      7、瑟:仪容庄重,有才华。

      8、谖:忘记。

      9、青青:通作“菁菁”,茂盛的样子。

      10、充耳:贵族冠的左右两旁以丝悬挂至耳的玉石。

      11、琇:宝石。

      12、会弁:帽子缝合处。缝合之处用玉装饰。

      13、箦:聚积,形容众多。

      14、圭:玉器,长方形,上端尖。

      15、璧:圆形玉器,正中有小圆孔。

      16、猗:通作“倚”,依靠。

      17、重较:车是装饰有曲钩供人挂、靠的横木。

      18、戏谑:开玩笑。

      19、虐:刻薄伤人。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

      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

      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

      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

      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经淇水弯曲幽深之处的绿竹起兴,让人似乎看到的是“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而联想到“君子”内在的“虚心有节”,展示“君子”的品格,才化。主要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又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选择作比的事物,无论是“竹”、“玉”、“金”。都紧扣“有匪君子”的内秀之美,才华横溢,光彩耀人,这在简笔描写的选择上仍如此:“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阅读全文]...

2022-01-15 17:02:38
  • 诗经淇奥全文及翻译

  • 诗经,文学
  • 诗经淇奥全文及翻译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淇奥》就是一曲形象的赞歌,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淇奥全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淇奥

      作者:佚名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瞻:远望。

      淇 :淇 水。

      奥:水边弯曲的地方。

      猗猗:美而茂盛的样子。

      匪:通作“斐”,有文采。

      切:切制。磋:锉*。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制造玉器、骨器的工艺,常用以比喻人的修养、学问精深。

      瑟:仪容庄重,有才华。

      谖:忘记。

      青青:通作“菁菁 ”,茂盛的样子。

      充耳:贵族冠的左右两旁以丝悬挂至耳的玉石。

      琇:宝石。

      会弁:帽子缝合处。缝合之处用玉装饰。

      箦:聚积,形容众多。

      圭:玉器,长方形,上端尖。

      璧:圆形玉器,正中有小圆孔。

      猗:通作“倚”,依靠。

      重较:车是装饰有曲钩供人挂、靠的横木。

      戏谑:开玩笑。

      虐:刻薄伤人。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

      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

      学问切磋更精湛,

      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

      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

      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

      美丽良玉垂耳边,

      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

      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

      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

      青铜器般见精坚,

      玉礼器般见庄严。

    [阅读全文]...

2022-03-23 20:42:24
  • 诗经:淇奥

  • 诗经
  •   《诗经: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

      会弁如星。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1、瞻:远望。

      2、淇:淇水。

      3、奥:水边弯曲的地方。

      4、猗猗:美而茂盛的样子。

      5、匪:通作“斐”,有文采。

      6、切:切制。磋:锉*。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制造玉器、骨器的工艺,常用以比喻人的修养、学问精深。

      7、瑟:仪容庄重,有才华。

      8、谖:忘记。

      9、青青:通作“菁菁”,茂盛的样子。

      10、充耳:贵族冠的左右两旁以丝悬挂至耳的玉石。

      11、琇:宝石。

      12、会弁:帽子缝合处。缝合之处用玉装饰。

      13、箦:聚积,形容众多。

      14、圭:玉器,长方形,上端尖。

      15、璧:圆形玉器,正中有小圆孔。

      16、猗:通作“倚”,依靠。

      17、重较:车是装饰有曲钩供人挂、靠的横木。

      18、戏谑:开玩笑。

      19、虐:刻薄伤人。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

      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

      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

      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

      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经淇水弯曲幽深之处的绿竹起兴,让人似乎看到的是“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而联想到“君子”内在的“虚心有节”,展示“君子”的品格,才化。主要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又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选择作比的事物,无论是“竹”、“玉”、“金”。都紧扣“有匪君子”的内秀之美,才华横溢,光彩耀人,这在简笔描写的选择上仍如此:“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淇奥》反覆吟颂的是士大夫的哪些方面的优秀之处呢?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易*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文言汉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阅读全文]...

2022-02-09 05:50:26
  • 诗经:潜

  • 诗经
  •   《诗经: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1、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

      2、潜:通“槮”,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3、鳣:大鲤鱼。鲔:鲟鱼。

      4、鲦:白条鱼。鲿:黄颊鱼。鰋:鲇鱼。

      5、介:助。景:大。

      翻译: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

      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

      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阅读全文]...

2022-07-26 10:21:05
  • 横穿《诗经》的河流

  • 诗经
  • 横穿《诗经》的河流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答:

      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

      (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

      答:

      (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阅读全文]...

2022-01-08 05:18:46
  • 《河广》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 诗经
  • 《河广》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河广

      谁谓河广(1)?一苇杭之(2)。谁谓宋远?跂予望之(4)。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作品注释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作品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诗歌鉴赏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如“*”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不可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人无限的惊奇和狂喜。

      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延伸解析

      这首诗应该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

      诗文内容简单,诗义明显,需要解释的地方并不多。

      大家在欣赏这首诗时一定注意到了它的夸张修辞手法,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官仓老鼠大如斗”、还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

    [阅读全文]...

2022-04-25 16:01:51
  • 诗经《氓》

  • 诗经,文学
  • 诗经《氓》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阅读全文]...

2021-12-10 12:29:04
  • 诗经:荡

  • 诗经
  •   《诗经: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

      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衍尔止。靡明靡晦。

      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1、荡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2、辟:君王。

      3、疾威:暴虐。

      4、辟:邪僻。

      5、烝:众。

      6、谌:诚信。

      7、鲜:少。克:能。

      8、咨:感叹声。

      9、女:汝。

      10、曾是:怎么这样。强御:强横凶暴。

      11、掊克:聚敛,搜括。

      12、服:任。

      13、滔:通“慆”,放纵不法。

      14、兴:助长。力:勤,努力。

      15、而:尔,你。秉:把持,此指任用。义类:善类。

      16、怼:怨恨。

      17、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式内:在朝廷内。

    [阅读全文]...

2022-04-22 09:30:45
  • 诗经:般

  • 诗经
  •   《诗经:般》

      于皇时周!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时周之。

      注释:

      1、皇:伟大。时:是,此。

      2、陟:登高。

      3、嶞(堕):低矮狭长的山。乔:高。岳:高大的山。

      4、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翕:通“洽”;洽水又作合水,流经陕西合阳东注于黄河。河:黄河。

      5、敷:遍。

      6、裒:包聚。时:世。对:封国,疆土。

      7、时:通“侍”,承受。

      译文:

      啊辉煌的周朝,

      登上那巍峨的山顶,眼前是丘陵峰峦,

      沇水沋水合水与黄河共流。

      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国疆土,

      都服从周朝的命令。

      赏析: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般》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篇作品赏析析字)《大武》六成对应六,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及《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则可确定四篇,另两篇,王国维认为其中一篇即此篇《般》,他并且认为它当是《大武》六成的歌诗,说:“《酌》、《桓》、《赉》、《般》四篇,次在《颂》末,又皆取诗之义以名篇,前三篇既为《武》(指《大武》乐舞,非《周颂》中之《武》篇)诗,则后一篇亦宜然,……至其次第,则《毛诗》与楚乐歌不同,楚以《赉》为第三,《桓》为第六,毛则六篇分居三处,其次则《夙夜》(王氏认为即《昊天有成命》)第一,《武》第二,《酌》第三,《桓》第四,《赉》第五,《般》第六,此殆古之次第,……与《乐记》所纪舞次相合。……《般》云:‘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则与‘六成复缀以崇’(《乐记》中语,全段见《周颂-我将》篇赏析)之事相合,是毛诗次第与《乐记》同,恐是周初旧第,胜楚乐歌之次第(《左传》所引《大武》之次第)远矣。”(《周大武乐章考》)但高亨认为王氏之见过于相信毛诗篇次,他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指出从诗中所述,表明“周朝广大的疆土,有小山大山,有小河大河,普天之下包括当时的边疆,都遵奉周朝的命令,很明显是中国统一的景象,是征服南国后的景象”,既然“诗的内容和《大武》舞第四场所象征的故事如此相符合,那末《般》篇是《大武》舞第四场所唱,是《大武》诗的第四章,也是很明显的”(《周代大武乐考释》)。兹从高氏之说,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大武》四成的舞蹈是表现周公东征*乱、至于江南的事迹的。武王崩后周公摄政期间,东南先后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叛乱。据《史记》记载,先有管叔、蔡叔与武庚的作乱,后有淮夷之乱,却没有周公征讨江南叛乱的记载。不过《鲁颂-閟宫》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句。孟子认为这原是周公说的话、做的事(见《孟子-滕文公上、下》),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相合。看来周公征讨过江南叛乱当为事实。《般》诗就其内容而言,当为天子巡狩时祭祀山河之辞。而所谓巡狩,本来就包括镇压叛乱在内。诗中声称普天之下的疆土都归周室所有,是针对叛乱不服者而发的。所以这首诗当为周公*乱结束时所作。因为诗题名为《般》,“般”为般乐,即盛大的快乐。*乱之后,天下太*,远方邦国悉来朝贺,自然要痛痛快快地大乐一番了。那么,该诗原来大概是周公经过数年*乱之后,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祭祀山川的祷辞。后来又成为《大武》四成的歌诗,用以表现*乱成功。这首诗和《武》一样,是四言七句,语言虽然非常简练,但是用了“高”、“乔”、“敷”、“裒”等表示空间之大的字眼,用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实化这种象征、隐喻周室伟大的空间之大,便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阅读全文]...

2022-03-28 09:49:47
  • 诗经:丰

  • 诗经
  •   《诗经: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1、丰:丰满,标致。

      2、俟四:等候。

      3、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4、昌:健壮,棒。

      5、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6、锦:锦衣,翟衣。褧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7、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8、行航、:往。

      9、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

      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

      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

      外披薄薄纱罩衫。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

      身穿锦缎嫁衣裳。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去你家。

      赏析: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启发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阅读全文]...

2021-11-30 23:49:04
描写淇河的诗经 - 句子
描写淇河的诗经 - 语录
描写淇河的诗经 - 说说
描写淇河的诗经 - 名言
描写淇河的诗经 - 诗词
描写淇河的诗经 - 祝福
描写淇河的诗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