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名句

关于东门行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东门行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东门行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东门行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 语录(1) 说说(50k+) 名言(1) 诗词(13) 祝福(1k+) 心语(839)

  •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诗词作者

      佚名(东汉)

      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翻译: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赏析:

      《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而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此诗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余冠英认为“今非”中似有脱文,应作“今时清,不可为非”)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歌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歌辞,这里用的是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载:“《东门行》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

    [阅读全文]...

2022-06-20 14:32:08
  • 鲍照《代东门行》

  • 代东门行

      朝代:南北朝

      作者:鲍照

      原文:

      伤禽恶弦惊,

      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

      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

      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

      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

      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

      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

      行子心断肠。

      食梅常苦酸,

      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

      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

      弥起长恨端。

    [阅读全文]...

2022-01-09 06:39:54
  • 诗经:东门之墠

  • 诗经
  •   《诗经: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1、墠(善):经过清除*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2、茹藘(如绿):茜草,绛色染料。

      3、阪(板):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4、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

      5、家室:指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6、即:接触。

      译文: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

      两家房屋虽接*,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

      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赏析:

      这首是爱情诗,女子词。她和所思住屋很紧,两人却很疏远。她在向着他,怨他不来。(如作为男女赠答之词亦通。)

    [阅读全文]...

2022-06-21 23:06:34
  • 诗经:东门之枌

  • 诗经
  •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1、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2、枌:音分,白榆。

      3、栩:音许,柞树。

      4、子仲:陈国的姓氏。

      5、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6、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7、荍:音瞧,紫红荆葵。

      译文:

      东门长有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柞木。

      子仲家的美姑娘,大树下面婆娑舞。

      吉日良辰选得好,青青草坪在南郊。

      不绩麻线不作工,来到市集把舞跳。

      吉日良辰去欢会,男女成群又结队。

      你像锦葵花一朵,赠我花椒情意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朱熹《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谷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谷旦”,毛传云:“谷,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谷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等。擗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占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谷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今天在我们看来,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本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谷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礼记—夏小正》说二月“绥多女士”。绥,《诗经-卫风-有狐》毛传云:“绥绥,匹行貌。”二月中成双结对的男女特别多,所以也有“怀春”一词。这不仅仅反映出与季节变化相应的生理本能;更有意义的是,也反映出这个时节的文化*俗。《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祗。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可见,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因此这种时候情歌和乐舞便特别兴盛。这种佳期以后逐渐成为民间的固定节日。魏晋以前尤为流行的上巳节就是同性质的节日。从上巳节流行的流卵、流枣等*俗看,上巳节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节日。《太*寰宇记》卷七六曰:“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至今,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遗存。壮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其时,青年男女盛装聚会并对歌数日。男女青年还抛绣球以互通情怀。布依族在同期也举办与壮族歌墟相当的跳花会,人们也常因期间的男女交谊活动而称“鹊桥会”。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称为谈爱日。可见,这样的节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西方也同样有公历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而这种风俗,也正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关系”。当这样一种风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仪式所吸纳固定后,便成为狂欢的节日。

      举行狂欢有一定的地方,这也与祭祀仪式所要求的地点相关。祭祀中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庙祭有一些相应的建筑,如宫、台、京、观、堂、庙等,《诗》中的灵台、閟宫、上宫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墓祭则多在郊野旷原。溱洧、汉水、淇水等河边旷野也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历史上,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云梦是远比“南方之原”更为着名的祭祀狂欢地。

    [阅读全文]...

2022-02-17 23:29:38
  • 出东门绕口令

  • 谚语,经典
  •   绕口令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被人们深深喜爱,那么出东门绕口令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出东门绕口令,欢迎大家阅读。

      出东门绕口令

      出东门,过大桥,

      大桥前面一树枣,

      拿着竿子去打枣,

      青的多,红的少,

      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

      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

      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

      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

      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

      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爸爸场坝骑马,妈妈靶场打靶。

      爸爸骑马,妈妈打靶。

      爸爸骑马冲杀,妈妈打靶练枪法。

      爸爸骑马马蹄下飞彩霞,妈妈打靶靶环上开红花。

      爸爸妈妈英姿焕发,叔叔阿姨齐把爸爸妈妈夸。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

      一个指头拉勾勾,两个指头捡豆豆,

      三个指对系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

      五个指头合一拢,攥成拳头有劲对。

      请你爱护你的手,保护十个手指头

      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

      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

      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村里有个顾老五,穿上新裤去卖谷。

      卖了谷,买了布,外加一瓶老陈醋。

      肩背布,手提醋,老王急忙来赶路。

      走了一里路,看见一只兔,

      老王放下布和醋,糊里糊涂去追兔。

      挂破了裤,也没追上兔,回来不见布和醋

    [阅读全文]...

2021-12-06 13:11:29
  • 诗经出其东门赏析

  • 诗经
  • 诗经出其东门赏析

      【文章导读】《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出其东门赏析,供您参考和借鉴。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前言】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郑风》中的一篇, 是当时郑地的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描写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

      【注释】

      ①东门:城东门。

      ②如云:形容众多。

      ③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

      ④缟:白色;素白绢。綦巾:暗绿色头巾。

      ⑤聊:愿。员:同“云”,语助词。

      ⑥A:外城门。

      ⑦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⑧且:语助词。一说慰藉。

      ⑨茹: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翻译】

      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赏析】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阅读全文]...

2022-04-09 06:28:35
  • 《诗经.风.郑风.出其东门》解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风.郑风.出其东门》解析

      导语:《毛序》说:“《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奔,民人思保其室家也。”其实,这是一首高雅的情诗,描写了丈夫对妻子忠贞不二的感情誓诺。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诗经.风.郑风.出其东门》解析,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⑴。

      缟(ɡǎo)衣綦(qí)巾⑵,聊乐我员(yùn)⑶。

      出其闉(yīn)阇(dū)⑷,有女如荼(tú)⑸。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lú)⑹,聊可与娱。

      【注释】

      ⑴匪:通“非”,不是。存:永存不忘、铭记在心的想念。

      ⑵缟(ɡ ǎo):白色或未经染色的绢帛。綦(qí):苍艾色或暗绿色。巾:佩巾,相当今天的围裙。此两种颜色多为贫穷女子的穿着。

      ⑶聊:略,尚且。乐:喜悦,快乐。聊乐:聊可自足自乐,十分满意。员(yùn):同“云”,语助词,表决定语气。

      ⑷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又名“瓮城”。阇(dū):城门上的台。闉阇:城外曲城的重门,亦泛指城门。

      ⑸荼(tú):茅、芦之类的白花,形容女子奇丽白净的粉脸。

      ⑹茹藘(lú):草名,即茜草,其根可作绛红色染料。此处指绛红色的佩巾。

      【译文】

      信步走出那东城门,

      衣饰华丽的美女熙熙多如彩云。

      虽然那美女多如彩云呀,

      没有一个是我思念的人。

      只有穿白衣佩青巾的姑娘,

      才能够快慰我的心。

      信步走出那外城门,

    [阅读全文]...

2022-04-05 21:54:33
  • 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鉴赏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注释】

      ⑴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⑵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⑶白杨、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

      ⑷陈死人:久死的人。陈,久。

      ⑸杳杏:幽暗貌。即:就,犹言“身临”。长暮:长夜。这句是说,人死后葬入坟墓,就如同永远处在黑夜里。

      ⑹潜寐:深眠。

      ⑺寤:醒。

      ⑻浩浩:流貌。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

      ⑼年命:犹言“寿命”。

      ⑽忽:匆遽貌。寄:旅居。这两句是说人的寿命短促。

      ⑾更:更迭。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⑿度:过也,犹言“超越”。这句是说圣贤也无法超越“生必有死”这一规律。

      ⒀被:同“披”。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

      【翻译】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著杨枝,万叶翻动的萧萧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沈睡於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古诗鉴赏】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不可能听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是十分强烈的。写“松柏”的一句似较*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而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阅读全文]...

2021-11-29 14:23:49
  •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理解)

  • 理解
  • 李贺是中国有名的大诗人,向来有“诗鬼”之称,他的诗一直以来都以那鬼神般的想象力著称,在这首《雁门太守行》中李贺也是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黑云压城”来描绘了大军压境时候的景象,展现了战场上庄重危急的气氛,借此反衬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这首诗通过雄奇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带着读者进入到那个风雨欲来、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战场之中,感受战争的雄壮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

    李贺《雁门行太守》

    在李贺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地都是藩王频频造反叛乱,发生过不少的战争,据后代史学家考证,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元和九年,当时爱国将领李光颜奋勇作战,大败叛军,将敌人杀得仓皇逃窜。李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龙马精神的大将形象,通过这个大将矢志报国、不惜为国牺牲的精神,展现了李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心情。

    通常描绘战争场景的诗词都不会有很多鲜艳的色彩,但是在这首诗中李贺却是很大胆的运用了很多颜色,比如“黑”“金”“紫”“胭脂色”,这些鲜艳浓厚的颜色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是这样的色彩并没有削弱整个战场上紧张的气氛,反倒是更加衬托了战场之上的残酷无情和守军将士的英勇善战,这种奇诡的风格,完美的再现了当时的边疆地带的战场风光,让后来人不禁为之感叹。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的诗词一向以诡谲莫测著称,这首诗也是如此,一改以前战争诗的阴沉灰暗,反倒是浓墨重彩的运用了很多的鲜艳浓稠的色彩去描绘战场,通过这样诡异的想象,新鲜的构思,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全诗总共八句,李贺先是描绘了大军压境,城下是黑压压的敌军,一样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展现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浩大的景象。这种危急时刻,李贺转而写我军,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准备,早就摆好了阵势,阳光照耀在铠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这浓厚的黑云,象征着我军最后必会胜利,之后的两句描绘了在开战之前,双方擂鼓交战,一直打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全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群英勇的将士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的英勇善战。我军的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的靠*了易水边上,“易水”既是表现了战场是在河边也借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来表现战士们的悍不畏死。终于突袭战事爆发了,霜露很重所以鼓声非常低沉,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我军将士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

    李贺的诗词一向以来以奇诡的想象,新奇的风格著称,而这首诗则是将李贺的这种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李贺在这首《雁门太守行》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场风光,展现了战争的悲壮和残酷,还借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不屈意志。

    [阅读全文]...

2022-07-26 08:56:08
  • 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理解

  • 理解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理解,希望大家喜欢。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6、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

    7、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赠何七判官昌浩》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9、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10、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1、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14、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阅读全文]...

2021-12-01 17:42:55
东门行名句 - 句子
东门行名句 - 语录
东门行名句 - 说说
东门行名句 - 名言
东门行名句 - 诗词
东门行名句 - 祝福
东门行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