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名句

关于临江仙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临江仙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临江仙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临江仙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 语录(1) 说说(1) 名言(46k+) 诗词(65) 祝福(173) 心语(100)

  • 精选杨慎临江仙经典名句

  • 经典,励志,语录
  • 精选杨慎临江仙经典名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句子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慎临江仙经典名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杨慎临江仙经典名句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拓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削夺官爵,定罪为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杨慎到达云南以后,并没有因为被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杨慎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几年,经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乎遍布云南。杨慎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也即其中一篇。同时也是作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而作。

      2.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此词在渲染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人心有戚戚。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涛骇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说尽了历代兴亡,寄托了人生感慨,可以说是以词写的史论,也是以词写的人生论。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非成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尽,唯有青山绿水永恒存在。词人作为首辅之子、一代状元,然一朝得罪,老死南荒。此篇虚中实,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却包罗一切,容量极大。

    [阅读全文]...

2022-04-22 21:09:03
  • 晁冲之:临江仙

  •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

      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

      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

      相思休问定何如?

      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赏析:

      此词为怀旧思隐的抒怀之作。上片写忆昔伤今。“忆昔”二句追怀西池欢娱,写当年词人与故友在金明池“池上”宴饮欢娱的情景。“年年多少”,正是令词人深铭五内,难以忘怀的原因。“别来”辞意顿折,写“西池”欢宴之故友遭元佑党争,或谪或逐,一朝云散。下片从往事的回忆写到个人目前的处境和想法。“安稳”二句写夜梦江湖。西池欢娱已散,仕途风波残酷,那么哪里是词人安身立命之所呢?“安稳”二字透露出词人身心安稳的寄托乃在“江湖”,它是词人目睹故友惨遭谪逐后的理智抉择:返回江湖!

    [阅读全文]...

2022-02-06 22:16:02
  • 临江仙·秋

  •   词林正韵    1.秋夜  梦里且看花经眼,闲愁自是心萦。秋蛩低语夜分明。绮窗一片月,帘卷满天星。  莫使匆匆浮云散,相思犹记卿卿。风来更漏细无声。小诗写不尽,长曲与谁听。    2.复见玉簪开  篱落西风疏雨后,如今已是清秋。花开小院暗香流。髻簪白玉色,犹带那年柔。  一抹斜阳今正好,奈何思绪纷纠。怅怀无意入双眸。方才身转去,复又上心头。    3.处暑闲题  切切寒蝉无力,风吹日落西窗。青藤连架几分凉。鸟啼云暮外,人立小回廊。  只道此生静好,轻衣素色凝香。相知何必又猜量。花开自并蒂,雁去也成双。    4.故院黄莲词寄琳姐  长恨归心万里,终教一别匆匆。莲池秋淡露华浓。镜台空照水,清影自临风。  惯看云烟聚散,何堪身似飘蓬。今生能得几重逢。乡园从未远,尽在梦魂中。    5.绣图  雨打帘窗莺藏语,笑看风色相侵。晴光不见又何寻。闲来无事,穿线对花吟。  长路尽为过眼客,总教空负真心。情深却是意难禁。绣图织错,全赖小银针。    6.无绪  悠然孤坐秋光里,风来轻扣心扉。离愁点点入低眉。闲云逐影,落叶绕衣飞。  雁字远天南归去,情侬一任成灰。绿烟初起雨垂垂。长门深锁,不可两相违。    7.秋雨  疏径花飞如昨,漫天叶落纷纷。秋光深处淡香匀。桐阴未减,绿掩几重门。  惬意卷云长袖,多情曳地红裙。风过檐下净无尘。隔窗听雨,独自向黄昏。    8.秋  萧瑟西风初起,白云自在悠悠。林花江畔醉双眸。时光转瞬,眷意也无休。  绿叶驳阴通透,孤身欲上层楼。人长来去水长流。物华如旧,又是一年秋。

      编辑点评:

      秋夜,梦里看花,又是几许清愁,忆那年,卿卿我我,我我卿卿,如今曲儿谁听;玉簪开,惹、满腔愁绪,刚下眉头,又上心头;处暑,蝉鸣鸟啼,孤身凝望,奈何难觅、费疑猜,叹花对雁双;寄词,同心聚,叹别离,奈何身若浮萍,唯有魂牵梦绕;绣图,听雨闻莺,风色眷、飞针走线,薄情负、情难禁,错错错;无绪,独沐秋光,又是离愁点点,雨潇潇,两相违;秋雨,花飞叶落,恋林阴幽幽,凝神听雨,望黄昏,欲断魂;秋,风起云悠,醉江畔秋色,自难休,孤身登楼,又一秋;梦里看花又是愁,难猜难断落心头。千般秋色无心眷,唯有孤身欲上楼。感谢心简如素诗友赐稿秋月菊韵社团,文辞清新,笔法娴熟,格律工整,意境忧美,学*推赞,笔耕愉快。

    [阅读全文]...

2022-01-25 05:13:49
  • 临江仙赏析

  • 临江仙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临江仙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临江仙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体裁:词

      高咏《楚词》

      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笔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①楚辞:一种文学体裁,也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这里代指屈原的作品。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戎葵:蜀葵,花似木槿。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赏析】

      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当时,金兵入汴,高宗南迁。作者于建炎三年春逃亡至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费仲正寇,入洞庭,正值端午,故填此词凭吊屈原,直抒迟暮的悲怀和忧国的情思。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屈原事,次句感叹时序匆促、异乡羁旅,“榴花”句反衬,沉痛之至。“凝笑”一转,以葵花向日,暗喻忠心不渝,杯酒酹江,落到纪念屈原,呼应开端,关念国事之情愫流露于笔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是对南宋君臣一味逃跳,对许多时人对国事麻木不仁的强烈不满,与他的《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中的“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两句用意相似,只是词意较为含蓄而已。下片开头两句并非徒自伤老,而是对政局的不满,也包含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尾二句凭吊怀念屈原,有千古一哭的知遇之情。全词风格沉郁峻健,感慨颇深。元好问评曰:“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都能赏之(《自题乐府引》)。全词风格沉郁峻健,感慨颇深。

    [阅读全文]...

2022-03-18 18:40:09
  • 苏轼临江仙赏析(临江仙全诗赏析)

  • 苏轼
  • 作者:黎遇之,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你有没有过一种经历:

    曾经失去一个人,花了很久时间去忘记

    你以为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

    直到有一天

    你听到一首歌,走过一家店

    吃到一道菜,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突然就眼泪就出来了,

    突然就想起一个人

    一个曾经以为忘记,却始终忘不了的人

    01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

    这一年,苏轼39岁,

    尚在杭州任职通判

    王元直从眉山到钱塘来看望苏轼

    这首词是苏轼临别送给王元直的

    王元直是谁?

    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

    刚成婚时,苏轼对妻子王弗了解甚少

    在那个女子读书不多的年代

    苏轼很自然认为王弗不识字

    后来,一次读书,苏轼突然忘词

    妻子在旁低声提醒了他一句

    这让苏轼很是惊喜

    自此,每逢苏轼执笔写字

    妻子王弗都会在一旁研磨相伴

    若遇遗漏,妻子便帮忙提醒

    每当苏轼问起书中的问题

    王弗的巧妙回答总能让他惊喜

    这让苏轼对王弗除了喜爱,更是多了几分敬重

    苏轼性格旷达,直接点说

    就是坦诚直率,没有防人之心

    于是王弗常常在旁提醒

    防范惯于逢迎的“朋友”

    苏轼也深知自己性格的这一缺陷

    对妻子的建议也十分乐意听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一段记载:

    苏东坡与访客谈话,

    王弗常在屏风后屏息静听。

    有一天,客人走后,她对丈夫说:

    “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

    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

    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后来王弗去世

    [阅读全文]...

2022-04-12 23:37:21
  • 晏几道:临江仙

  •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注释:

      1、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韵,后片六*韵。

      2、“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3、却来:又来,再来。“去年春恨“是较*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4、以下直到篇末,是更远的回忆,即此篇的本事。小苹,当时歌女名。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5、心字罗衣:未详。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说亦未必确。疑指衣上的花纹。”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前人记诵广博,于创作时,每以联想的关系,错杂融会,成为新篇。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胜枚举者。

      6、彩云:比喻美人。江淹《丽色赋》:“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其比喻美人之取义仍从《高唐赋》”行云“来,屡见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彩云“、《凤凰曲》”影灭彩云断“及前引《宫中行乐词》。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此篇”当时明月“”曾照彩云“,与诸例均合,寓追怀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翻译: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赏析:

      这是怀旧忆人之作,所忆的是作者倾心爱慕、至老不能忘情的一位少女。此词代表了晏几道深婉精美的艺术风格。因怀人而梦,为解愁而酒。梦后酒醒,愈感孤寂,“高锁”、“低垂”显见孤寂之境,自然兜出一“恨”字,“春恨”又来,说明伤春怀人年复一年。如今更为深沉。末嵌入古人诗句,画出一幅暮春独立怀人图。“微雨”、“落花”,春意阑珊;“人独”、“燕双”,倍增怀思。浑化无迹,意象妙绝。“记得”转入所怀内容,即对小苹第一印象。美妙之打扮,含情之弹奏,月光下之飘然归去,尤以此三种细节,深印脑际,终身难忘。全篇由怀人之境之形,进而写所怀之人之事,情真、意婉、人美、语工,诸美荟萃,实罕其匹。这首词对偶工整,出语俊逸,写得曲折深婉。

    [阅读全文]...

2022-02-05 08:01:39
  •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现如今,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可以帮助学校或各主办方考察参试者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江仙》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在辛弃疾看来怎样才能做到闲处过*生?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是通过哪一种手法来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先,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朝在野都是幻梦,不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需*静闲淡地度过余生。其次,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2.下片表达了与弟弟祐之的离别深情。主要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首先回忆了往昔与弟弟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接着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眉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若答其余手法酌情给分

      【原作翻译】

      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

      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

      想开了,看淡了,其实不过虚无的梦幻

      人世间的这些得失荣辱,

      浮云般飘忽,不需心惊,不要在意

      只要清静闲适,自由在在度过一生:

      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

      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

      你该不会忘记,当年

      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

      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

      如今,你要远去浮梁

      这慢慢长途有谁伴你而行

      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

      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

      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赏析要点】

      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萼荣与辱,不过如同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坎儿,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

      本是送别,却来了这么一番议论,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正是这首诗的特别之处,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有寄托。

      下阕写送别,均为虚写:其一,没有记写送别的场面,反而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志同者相聚,满心欢喜;知音者畅谈,无拘无束温馨中含有几多的惬意自在。其二,用一设问,想象朋友离别之后的情景: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秀美的山水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更为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 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阅读全文]...

2021-11-26 04:22:43
  •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

  • 文学
  •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 苏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

      ①东坡:地名,在黄州。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

      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静。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

      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

      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词人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从而反衬出夜深人静的现实世界,暗喻自己历尽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联翩,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以一声慨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开篇,化用了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是词人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和感叹,这种想要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既饱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夜阑风静縠纹*”,看似写景的寻常句子,实则亦景亦情,词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想要脱离现实社会和追求宁静安逸,于是倚靠江边,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抒发了厌倦官场奔竞,希望回归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言:“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全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体,风格飘逸洒脱,颇能体现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融。语言畅达,格调超逸。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词牌简介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韵。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被柳永演为慢曲如《临江仙慢》、《临江仙引》等,九十三字是别格,常见的有三体,一是六十字,如苏轼词。二是五十八字,上下片第四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李煜词,三是五十八字,上下片起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晏几道词。前人也有在后片换韵的。

    [阅读全文]...

2022-07-13 12:32:47
  • 临江仙(同前)注释

  • 临江仙(同前)原文:

      常记河阳花县里,恰如饭颗山逢。春城何处满丝桐。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重向梁王台畔见,黄花绿酒谁同。新诗别后寄南鸿。回头思照碧,人在白云中。

      临江仙(同前)注释:

      【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於声调俳优哉!’故戯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十:“学似斲轮扁,诗如饭颗山,室中余一剑,无气斗牛间。”金元好问《论诗》诗之十五:“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顦悴饭山前。”清唐孙华《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梧风入座散炎晖,热客长辞阖两扉。饭颗形容原自瘦,膏粱性质但能肥。”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1-12-08 20:28:02
  • 临江仙晏殊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翻译

  • 【诗词学*】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韵,后片六*韵。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 释】

    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原为五代翁宏《春残》诗中成句。②小蘋(píng):歌女名,为作者友人的家妓。

    ③“两重心字罗衣”这句:谓熏两次香的罗衣。心字,指心字香。另有人解作衣领式样或衣上图案。

    ④彩云:比喻美人,这里喻指小蘋。

    【译 文】

    当我梦觉酒醒之时,见到的只是楼台紧锁、帘幕低垂的景象。这当儿,去年春天离别之恨又重新回到我心上来了。落花寂寂,我独自久久站立;微雨漾漾,燕子正双双地飞逐。

    我清楚地记得与小蘋初次相见的情景:她那反复熏过的绸衣衫上散发着香气。她弹着琵琶。在弦上诉说着相思之情。当时的明月如今就在眼前,这月儿曾经在歌舞散后照着彩云似的她回去。

    【赏 析】

    晏残道有两位常常相聚宴饮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宠,两家养有莲、鸿、蘋、云等一批出色的歌女家妓.她们常以弹唱娱客。小蘋就是其中之一,她妩媚善笑,小晏一见倾心,多年都难以忘怀。后来,君宠卧病成了废人,廉叔过世,两家的歌妓也都四处流散了,此词就为怀念小蘋而作。

    词的上片只从自己孤寂生愁的举止情态,来暗示心有所思,在下片才明白说出思念对象情事来。开头两句写居处寂寂无人,醉眠醒来,所见只是“楼台高销”、“帘幕低垂”,心中一片惘然。“梦后”“酒醒”,已暗示原来就有愁恨,故寻求于梦境醉乡之中,以期暂时得到一些宽慰。“去年春恨却来时”接得好,是用宕笔写出的摇曳之句。锁前带后,借“去年春恨”,点出离别的时间;“恨”字是全篇唯一直接说自己心情的地方。

    下面“落花”两句,誉者更多,可是它恰恰是五代诗人写的成句,作者一字不差地将它照搬过来,成了自家的东西。这十个字在翁宏《春残》诗中,虽是佳句,但并不特别起眼,这之前也从未有人提起。不妨全引其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但到了作者手中,便大不一样。本有“春恨”之人,在微雨中怜落花、羡双燕,出神地独立良久,这意境与词意自然密合,恰同己出。词藉此而生辉,句经点化而成金。

    下片说清情事。“记得”二字郑重。“小蘋”之名明点。虽是“初见”,今犹历历,可见当时印象之深。“两重心字罗衣”是“记得”的证据,连穿的衣服,衣上散发出熏香气味都没有忘。“两重心字”自然也暗示彼此心心相印。然后写她弹琵琶,这是那次宴*间她做的事,身份也清楚了。“弦上说相思”固然可理解为所奏的是关于相思的爱情曲,但同时也有借琵琶抒发内心相思或向作者传递思慕之情的意思在。正如唐诗所谓“诚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结尾写宴散人归。说的是“当时”,实在是写今日景象,微雨过后,明月当空。眼前的月亮就是“当时”的月亮,故用“在”,又用“曾”,它曾经照着小蘋一路回去。如今月色依旧,而人又在哪里呢?无限怅惘,以蕴藉语出之。用李白诗意,以“彩云”指代小蘋,固然为避免用字重复,也借比喻小蘋的轻盈娇美,同时表现自己对欢会难逢、好景不长、佳人似彩云之易散的感慨。

    【作 者】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学写诗词】

    《临江仙·醉东风》/庚子年润四月初四

    碧水芙蓉羞笑靥,

    花苞迎立蜻蜓。

    波逐锦鲤戏浮萍,

    才闻蛙鼓,又见燕惊空。

    五月江天如画境,

    兴来墨染诗情,

    临江仙曲伴嫣红。

    欣吟古调,把酒醉东风。

    [阅读全文]...

2022-01-25 05:12:21
临江仙名句 - 句子
临江仙名句 - 语录
临江仙名句 - 说说
临江仙名句 - 名言
临江仙名句 - 诗词
临江仙名句 - 祝福
临江仙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