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关于临江仙下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临江仙下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临江仙下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临江仙下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21) 语录(78) 说说(1k+) 名言(580) 诗词(1k+) 祝福(31) 心语(29)

  • 临江仙古诗

  • 文学
  • 临江仙古诗(精选10首)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临江仙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江仙水上桥头人已睡》

      水上桥头人已睡,垂杨细细江声。

      小舟横向岸边*。鱼儿都不应,微火是流萤。

      常恨*生无所有,归来休说春风。

      今年还算与君逢。后来多少梦,都似在云中。

      《临江仙常叹佳期难会客》

      常叹佳期难会客,*生如草飘蓬。

      借花不肯恨春风。如今长梦在,趁此会宾朋。

      酒散离*君送去,何年再与相逢。

      沙滩潮落好行踪。归船看不见,江上数青峰。

      《临江仙亭外新风来又去》

      亭外新风来又去,楼中双燕空回。

      是君骑马总来迟。夜深如梦好,花应外头肥。

      月照画船江上水,江边候鸟飞来。

      相思病里有谁知。从今不会梦,且梦算他时。

      《临江仙重照晚晴轻入水》

      重照晚晴轻入水,柳条池上低垂。

      去年玉露和谁归?又推春水去,春恨恨不回。

      桥上有人君可睡,为他轻解罗衣。

      鸳鸯点水两双飞。酒来人已醉,她醒似西施。

      《临江仙柳绿桃红春已暮》

      柳绿桃红春已暮,落花满地微收。

      柴门轻掩又停留。行人只怕重,花朵本来柔。

      好景人间留不住,双燕来往桥头。

      月垂水上印西楼。青山不会说,流水使人愁。

      《临江仙湖外天晴湖上雨》

      湖外天晴湖上雨,乱花如蝶飞来。

      丛蜂却去小桥西。微波吹不动,落日迎峰回。

      常住危楼天外远,寻仙总是不归。

      古亭别是柳条垂。暖风迟到了,总梦那人肥。

      《临江仙月洒春庭非我有》

      月洒春庭非我有,都言春雨如油。

      落花三月不曾收。流云来楚地,飞蝶抵扬州。

      自许王侯骑马去,可怜人满西楼。

      君须好景再停留。人间天上晚,余恨入吴舟。

      《临江仙夜雨连天不断》

      夜雨连天不断,落花且送春寒。

      闭门总是又难眠。江风时有破,常恨不归船。

      记得去年初见,婷婷立立阶前。

      半斤相思减余年。如今花下客,月似当时圆。

      《临江仙佳人》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临江仙自咏》

      我似万山千里外,悠然一片归云。

      宫衔犹自带云云。

      谁知前进士,已是故将军。

      闲坐闲行闲饮酒,闲拈闲字闲文。

      诸公留我笑纷纷。

    [阅读全文]...

2022-06-12 16:32:33
  • 临江仙古诗原文及翻译(临江仙古诗原文带拼音)

  •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①。回头烟柳渐重重②。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飘蓬:飘飞的蓬草。②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

    【译文】

    饮罢(饯行酒)我离开驿亭向西而去,常怨恨自己一生就像那飘转的蓬草。回过头去只见烟柳一重接一重。云彩疏淡,孤雁飞远,寒冷的日色将傍晚的天空照得通红。

    今晚将画船停在什么地方?江潮*静,月影朦胧。酒醒后四周一片寂静,怎奈别愁深浓。烛火微弱,我枕着孤枕入梦,五更的风吹起层层细浪。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绪,题材虽旧,但艺术表现手法却很新颖。词人通过一连串清冷的意象来传达主人公的羁旅愁情,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愁惨模样刻画得惟妙惟肖。

    “饮散离亭西去”,叙述离别场景。亲友在送别的驿亭为词人饯行,酒*散后,他辞别亲友西去。独自远游的词人此时感慨万分,“浮生常恨飘蓬”——他怨恨自己一生就像那到处飘泊的飞蓬。这一句点出羁旅之恨。“回头烟柳渐重重”,与亲友分离,词人自有千般不舍,他禁不住频频回首,可回首处“烟柳渐重重”,送行人已不见了。回首已是徒然,词人这才朝着“西去”的方向看去:“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路的景色是多么凄凉呀。这两组画面是在特定心情的支配下摄入词人眼中的,为情中之景,染上了词人浓重的愁绪。

    “今夜画船何处?”词人以问句开头,他问自己今晚宿在何处,接着自问自答道:“潮*淮月朦胧。”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得知自己已到淮河。这一句通过环境的渲染,将词人别后的孤寂衬托了出来。“酒醒人静奈愁浓”,酒与愁仿佛是天然不分的,此时词人愁绪难以排遣,便借洒消起愁来。然而酒醒之后,愁绪又涌上心头。“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夜虽深了,可愁苦至极的词人仍旧无法入眠。他倚着孤枕,对着残灯,辗转反侧,愁绪万千。好不容易入眠了,一阵轻浪又将他惊醒。最后两句将他客中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

    ⊙作者简介⊙

    徐昌图(?—965?),字号不详,福建莆田(一作莆阳)人。五代末以明经及第,早年仕闽,后归宋,命为国子博士,累迁殿中丞。*生喜好作词,风格清隽,但多散佚,今仅存三首,见录于《尊前集》。

    [阅读全文]...

2022-04-27 01:51:02
  • 《临江仙》古诗

  • 《临江仙》古诗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 ,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千里潇湘挼蓝浦口,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当为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贬徙横州途中所作。词中描写了泊舟之地潇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独倚船桅的凄清心绪。起两句总叙:千里潇湘江上,浦口水色似揉蓝。桡,船桨。兰桡代指木兰舟,这是对舟船的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有寄》有骚人遥驻木兰舟之句。这首词中的兰桡即指骚人屈原所乘的舟船

      。这一带正是当年诗人的兰舟曾经经过的地方。首句写眼前景,却从千里潇湘的广阔范围带起。次句由眼前景引出昔日楚国旧事,显现出朦胧的历史图景,暗示自己如今正步当年诗人的足迹,千里潇湘之上走着迁谪的行程。

      接下来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三句续写泊舟潇湘浦所见:夜深了,月轮高挂中天,风已经停息下来,清莹的露水开始凝结。眼前的潇湘浦口,微波不兴,澄碧的水面荡漾着一股寒气,满天星斗正静静地浸水中。这境界,于高洁清莹中透出寂寥幽冷,显示出词人贬谪南州途中的心境。

      风定露清,波*水静,一切都似乎处于凝固不动之中,但词人的思绪并不*静。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说这清寂的深夜,词人泊舟浦口,独倚高樯,内心正流动着无穷的忧思,隐约中,似乎听到远处传来清泠的瑟声。

      此处用舜妃娥皇、女英之典。遥闻妃瑟泠泠是特定的地点和清泠的现境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并由此产生一种若有所闻、似幻似真的错觉,这潇湘深夜的泠泠瑟声都曲折地透露了词人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声。新声含尽古今情写作者对江上瑟声的感受,说词人与湘灵一样,有着无穷的幽怨。瑟中所奏的新声,包含了古人和今人的共同感情。古,指湘灵;今,指词人自己。

      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如同己出,活化出作者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分)

      答: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

    [阅读全文]...

2022-03-11 13:35:00
  • 临江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 临江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出自北宋文人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临江仙①·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坐中多是豪英③。长沟流月去无声④。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⑤。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⑥。闲登小阁看新睛⑦。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⑧。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⑦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⑧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参考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北宋文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阅读全文]...

2021-12-07 07:13:29
  • 临江仙古诗的全词翻译赏析

  • 临江仙古诗的全词翻译赏析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译文] 月有重圆星有聚,却为何离散的人儿不能在一起。

      [出自] 北宋 朱敦儒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释:

      直自:自从。

      凤凰城: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或曰,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吹箫引凤降于京城,故后称京城为凤凰城。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破镜:据孟棨《本事诗o情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塞雁:雁为候鸟,每年春季由北自南迁徙,古时相传有雁足传书之事。

      一十四番:一十四年。

      译文1:

      自从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开。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为什么不看见人归来? 今年的春天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年回。

      译文2:

      自从都城被攻陷,夫妻们失散流离。远在天涯海角无信息。在东北辽东海滨地,相见只有在梦里;远在西方玉门关,想得人魂断神移。

      月有重圆星有聚,却为何离散的人儿不能在一起。今春依然苦听杜鹃啼。年年关注着边塞飞回的大雁,这已是第一十四回别离。

      赏析:

      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凤凰城又称凤城、丹凤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赵次公《杜诗注》云:“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号京都之城曰凤城。”《三辅*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这里是指北宋京城汴京。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擘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破镜”出自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两地分离,都是由于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使恩爱夫妻生生离别。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由于金兵发动的侵略战争才迫使他们“擘钗破镜”的,都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用典切贴,容易唤起人们的联想。两句均为叙事,但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

      “人有悲欢离合”,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夫妻暂别,去有定所,离有归期,这是常事,在人的感情海洋中不会引起狂涛激浪的冲击。但词中主人公的家庭拆散,夫妻分离都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突然发生的,彼此去向不明,后会无期,天涯海角,各处一方。被强迫分散的夫妻、亲人,多么想得到对方的消息。如果分散之后还能互通鱼雁,那么,虽远在天涯,也还可有点安慰。而“信音稀”,却是鱼沉雁杳,音信不通,不只是稀少而已。这样,就把饱受战争苦难的词中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亲人离散,究竟流落何处,自然不免引起种种推测。这就为下二句“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留下伏笔。“辽海北”,泛指辽东沿海一带地方。“玉关西”的“玉关”即指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西北,借指西北边关一带地方。辽海,本是金人的老巢。至于“玉关西”则当时金人势力尚未达到。两句只是互文对举,合指极为遥远的地方。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碣石、潇湘”的用法一样。据史籍记载,金兵攻占汴京后,大肆掳掠财物、珍宝、人口北去。如丁特起《靖康纪闻》载:“靖康二年(1127)正月二十七日,金人索郊天仪物……及台省寺监官吏、通事舍人、内官,数各有差,并取家属……。”“二十九日,开封府追捕内夫人、倡优……又征求戚里*女使……”“二月初二日,金人索……内官等各家属。”“十七日,又追取宫嫔以下一千五百人……”并移文吩咐“解发尽绝,并不得隐落一人。”至于民间妇女丁壮被掳掠北去者,更不计其数,难以尽书。遭遇如乐昌公主者,何止一人?这是何等野蛮的抢劫!何等残酷的'蹂躏!词中主人公有理由推测自己的妻子、亲人也有可能被金人掳掠去遥远的北方敌占区。这种推测是合乎情理的。思念及此,不免牵肠挂肚,梦绕魂萦。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但不能见面,而且音讯隔绝。只有“梦魂惯得无拘检”(晏几道《鹧鸪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飞越万水千山去和亲人相会。这只是词中主人公在苦思苦念,无可奈何中一点虚幻的安慰。然而当“梦回”、“魂断”之后,摆在词中主人公面前的却仍然是残酷无情的现实。这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

      上阕侧重写离别的痛苦,下阕侧重写对重逢的盼望。多年离别,万里相思,自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逢。因此,一切象征重逢、重合的物象,都会引起词中主人公的感触。月亮虽然常缺,但一个月也有一夜重圆。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一天团圆。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归”到何处? “人”是指词中主人公和他离散了的亲人。“归”是归到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要把这一切幻想变为现实,就只有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什么时候是“人归”的时候呢?春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杜鹃声对渴望去团圆的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刺激,引起他无限感慨。“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啊!有国,才有家,词从侧面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多么希望北伐中原,驱除金虏,还我河山。作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结句从上文一月一次团圆的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女星,进而联想到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塞雁来去,自有定期,人不如雁,能不深悲?塞雁一年一度南来,他已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词意有余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

      作者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悲惨经历感受了人间妻离子散的痛苦。以深刻的富有强烈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通过对定期团圆的月亮、牛女,定期催归的杜鹃,定期南来的塞雁的感触,使他盼望归去团圆的感情形象化、深刻化了,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热爱两种感情熔铸在一起了,充分表现了朱敦儒词的爱国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6-02 19:03:40
  • 临江仙送钱穆父古诗词

  • 临江仙送钱穆父古诗词

      古诗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译文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解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

      《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阅读全文]...

2022-01-30 09:19:15
  •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现如今,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可以帮助学校或各主办方考察参试者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江仙》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在辛弃疾看来怎样才能做到闲处过*生?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是通过哪一种手法来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先,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朝在野都是幻梦,不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需*静闲淡地度过余生。其次,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2.下片表达了与弟弟祐之的离别深情。主要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首先回忆了往昔与弟弟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接着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眉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若答其余手法酌情给分

      【原作翻译】

      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

      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

      想开了,看淡了,其实不过虚无的梦幻

      人世间的这些得失荣辱,

      浮云般飘忽,不需心惊,不要在意

      只要清静闲适,自由在在度过一生:

      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

      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

      你该不会忘记,当年

      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

      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

      如今,你要远去浮梁

      这慢慢长途有谁伴你而行

      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

      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

      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赏析要点】

      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萼荣与辱,不过如同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坎儿,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

      本是送别,却来了这么一番议论,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正是这首诗的特别之处,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有寄托。

      下阕写送别,均为虚写:其一,没有记写送别的场面,反而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志同者相聚,满心欢喜;知音者畅谈,无拘无束温馨中含有几多的惬意自在。其二,用一设问,想象朋友离别之后的情景: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秀美的山水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更为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 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阅读全文]...

2021-11-26 04:22:43
  •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

  •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是一首回忆昔日与朋友寻欢作乐的美好生活场景,对比而今国家衰亡的不幸,抒发作者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本文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由爱扬教育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作者的词风,有人说他填词时是模仿苏轼。但也有人说,从他的为人和诗词作品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刻意模仿,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其原文如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字词解释: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作品翻译:

      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临江仙作品背景: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临江仙 赏析:

      上阕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也为后文抒发心中感慨铺陈了对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气氛。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他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轼相*了。

      名家点评:

      黄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高绝,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谭莹云:敢信坡仙垒可摩,词名《无住》却无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论词绝句》)

      胡仔云:(前半阙)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张炎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沈际飞云: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奥,劲健也),可摩坡仙之垒。又云: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功业则欠,文章自优。(《草堂诗余正集》)

      词牌名了解: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此词共六十字。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被放在卷首,后被用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歌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阅读全文]...

2022-04-29 12:39:05
  • 苏轼《临江仙》

  • 苏轼
  • 苏轼——《临江仙》

      【内容】: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夜阑:夜深。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有绉纹的纱。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阅读全文]...

2022-02-03 15:09:22
  • *:临江仙·赠丁玲

  •   《临江仙·赠丁玲》

      作者:*

      原文: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释:

      1、落照:夕阳的余照。《临江仙·赠丁玲》*诗词手迹。

      2、漫卷:随意吹卷。

      3、孤城:指保安。

      4、保安: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5、洞中:窑洞中。

      6、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在*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到达保安。

      7、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赏析:

      这首词是*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零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着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她到保安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之职。*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m.ju.51tietu.net)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三六年十二月底,*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于八六年三月四日在北京逝世。

    [阅读全文]...

2022-04-13 18:25:44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句子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语录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说说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名言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诗词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祝福
临江仙下雨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