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水龙吟辛弃疾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水龙吟辛弃疾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水龙吟辛弃疾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6) 语录(7) 说说(4) 名言(11) 诗词(168) 祝福(575) 心语(98)

  •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 文学
  •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精选8篇)

      导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精选8篇),欢迎阅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 “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四、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代: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下到水中看看,刚靠*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阅读全文]...

2022-07-16 15:38:30
  •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

  •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译文对照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 qìan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年、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词人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郁结心头的悲愤。

      从结构方面看,本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词的上片是登高远眺,由物及人,触景生情: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接着写山的形状——挺拔秀丽如“玉簪”似“螺髻”,既绘形绘色又抒情传神,面对眼前的美景,词人想到的却是沦陷区无知无情的山此时也因中原沦丧而向人们“献愁供恨”;最后写登楼远眺,并由外物联想到自身——似“断鸿”的辛弃疾22岁时率众南下,离开沦陷区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报国忠心却至今仍无人理会,只能空佩宝剑伤心地站在赏心亭上看夕阳西沉,听孤鸿哀鸣。

      词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过古人古事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既不愿像张翰那样只思莼鲈美味,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其中的“休说”“怕”“羞”等字从反面入笔,表达了词人不甘从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接着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细说自己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至于“可惜”三句,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忧愁”所在——国势日益衰微,而自己却不得不虚度年华;最后三句以问作结,照应前文,写了词人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苦闷: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女抚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如此落泪,可见其已伤心至极!然而,让更人伤心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从不被人理解。这与上片中“无人会,登临意”前后照应,读来的确让人荡气回肠。

      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看,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矢志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沉雄豪壮的“稼轩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气度是何其豪壮!悲恨填膺,无人理会,国势危殆,无路请缨,虚度光阴,空洒英雄之泪,感情是何其沉郁!全词就是这样豪情郁气,一并交织,将词的壮美发挥到了极致。

      赏析: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军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非常清晰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舒展情绪,再表达*生抱负,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因为他看见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祖籍山东,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如果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顽强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确实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强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受。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别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第二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阅读全文]...

2022-04-16 11:28:26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在建康任职期间所作,此时词人正值年轻时期(约在30岁左右)。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上片写景,高远寥阔。南楚碧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的秋色,长江水随着碧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景中寓情,沉郁悲壮。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不禁触发起诗人一股浓烈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怀的原因:它已沦陷异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凉,似心*气和却壮怀激烈、悲愤填膺。落日斜挂楼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没有人领会词人登楼远眺的心意。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作者亦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人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阅读全文]...

2021-12-08 05:25:24
  • 辛弃疾《水龙吟》全文鉴赏

  • 辛弃疾《水龙吟》全文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以及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苦闷惆怅。词风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全文鉴赏,欢迎参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赏析: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军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非常清晰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舒展情绪,再表达*生抱负,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因为他看见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祖籍山东,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如果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顽强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确实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强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受。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别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第二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个,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官回乡的事。以季鹰与自己对比,季鹰回乡了,而自己始终不得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个典故,说的是刘备(刘郎)看不起许汜,认为其自私自利,在国家危难时依然只管自己置地买房。现如今他觉得自己和许汜没什么差别,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却无所作为,只能在江南闲居,因而愧对先贤英烈。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的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的故事。桓温一次征战路经某地,见先前种下的柳树已长得很大了,感慨时光飞逝,“泫然流泪”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有不尽的共鸣与感悟。料想从来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可能到头来唯有红颜知己伴随左右,聊加安慰。但他又能去哪里,找谁来用“红巾翠袖”为自己擦眼泪?

      这句话,是否在说自己的眼泪永远流不完,擦不干呢。

      都说辛弃疾是用刀剑在写词。果不其然。整篇词里,没有一个字符合我以前对文字“美”的要求。但每一个字又都那样蕴藉贴切,忠心耿耿地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而服务。

      真正的豪放派,应有这样的炽热血泪和刚劲风骨。

      而他,本是一名武人。如今却以诗词后世扬名。他若知晓,不知将作何感想。

    [阅读全文]...

2021-12-08 19:25:24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曾亲自集结两千余人起义以抗金,后投入北方最强大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阅读全文]...

2022-01-25 09:39:19
  •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作者: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

      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

      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御剑术),

      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

      常常能看见斗牛的火焰(斗牛是星座)。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

      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灯火

      (燃犀是指点燃生命的火光,燃犀也指一种怪兽),

      倚在栏杆处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山峡夹江对应而起,

      过高楼(古代的危楼是指高的楼台),

      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

      身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

      不妨舒服的躺下来,凉爽的酒,

      凉爽的*子(簟*子),

      千古兴亡的事情,百年的悲欢离合,

      嬉笑怒骂,一时登高楼观赏风景,

      问什么人能够放下尘世的琐事呢,

      片片白色的船帆的影子印在白沙河岸,

      如同系斜阳的缆绳!

      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作者的这首词就是一篇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今延*,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在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很不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的山作了全力的刻画。而剑和山,又和作者融在一起,上阕一开头,就象从天外飞来的将军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在宋室南渡时,作者一人支柱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理想,将其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下阕头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富烹炼之工。这是用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文笔来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制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过了五十二岁,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已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了。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的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阅读全文]...

2022-05-27 22:04:55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苏轼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jiāo)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s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2.从教:任凭。

      3.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4.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落红:落花。缀:连结。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阅读全文]...

2022-07-23 03:08:46
  • 《水龙吟 次歆林圣予惜春》赏析

  • 《水龙吟 次歆林圣予惜春》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花,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作品赏析

      【注释】:

      本篇抒写惜春情怀,层层铺叙,多有转折,但却不厌其详尽发露,全在于真情贯注,气势充沛,所以不必以蕴藉空灵之格求之。

      上片起首五句先表达一般惜春之意,但写到花的地方,都别有寓意,说被吹落的花,是些在“小园低槛 ”之中,“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一经风雨,便已吹扫净尽 ;而垂柳经春 ,由鹅黄而翠绿,而密可藏鸦 ,春二三月正是柳芽萌发以至茁壮成长的时期。

      “ 吹尽繁红,占春最久,不如垂柳。”占春最久”是相对“繁红”易尽而言的,这里不仅有物情的体会,有哲理的蕴藏,也反映了作者兴趣的所注。

      以下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四序代谢,春去复来 ,从远看,是“春常不老 ”,这是第一点。春花易谢,春柳不凋,从长*时看 ,春总是“发生”的季节。《尔雅》云 :“春为发生 。”这是春“不老”的第二点。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 ,只是人们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罢了。作者写到这里,在“惜春”这个题目上已把自己的见解阐述清楚,使用的不是如陈季常《无愁可解》那样纯是理性的语言,它有景语,有情语,也有一点苏东坡的旷逸之气。

      过片接过上文“ 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间有”的命题 ,结合人们包括自己所谓春恨表现 ,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化用“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的成语,说明每当春去匆匆,风雨摧花时 ,必生怅恨,唯有借酒遣之。这是自嘲。

      “那知自是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 ,而不是春之无情 ,有意造成“红瘦 ”的局面。语本中唐诗人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的诗意。说明白了这是自然规律 ,那么春恨便无须发生了。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题目反复推究,把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从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费如许笔墨写出他已经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却是为了衬托出他还不曾明白、不能解决、正在苦恼的政治 、人生方面的“ 春归”问题。这才是这首词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 。“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为官到建功立业的打算 。“老来风味 ”: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 ,在作者此时来说 ,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事业无成,人已老大。词的这几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这才是作者所无法譬解的那种“惜春”之情。

      此词写“惜春”题目,而落笔颇与他人不同,抒情融以说理,理性多于感情,在惜春词中别具一格。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2-04-12 11:25:15
  • 苏轼:水龙吟

  • 苏轼
  •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本词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想离家出走、万里寻郎的思妇。杨花虽然像花,但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姿质,没有人怜香惜玉,任凭它被东风吹落。它离开枝头,好似孩子离开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看上去杨花似乎对杨树无情无义,实际上却是含有深情。它团团逐队成球,滚动中损坏了柔肠,它躺在路边,似在睡觉,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娇眼睁睁又闭上眼睡去了。梦中,她随着春风,万里漂泊,苦苦寻觅,寻觅情郎。一阵风起,吹得杨花四散,好似梦中少女,被莺叫声唤起。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宕开一笔,而后折回杨花。一夜风雨,早晨雨停时,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难以拾起来了。末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全篇赋物言情,虚实相生,笔墨入化,有神无迹。

    [阅读全文]...

2022-03-27 18:23:48
  • 程垓:水龙吟

  •   《水龙吟》

      程垓

      夜来风雨匆匆,

      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怨极,

      等闲孤负,

      一年芳意。

      柳困桃慵,

      杏青梅小,

      对人容易。

      算好春长在,

      好花长见,

      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

      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

      看花老眼,

      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

      只愁怕、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

      留云借月,

      也须拼醉。

      赏析:

      此词为惜春怀乡,嗟老伤时之作。上片触景伤春。“故园”二字则将眼前现景与故乡远景巧妙勾连,油然流露出怀乡情意,也隐约含有靖康时世风雨凄凄之感。“愁多怨极”三句写自己愁多怨极,所以无心赏花,故而白白辜负了一年的春意。“柳困”三句写转眼春天即将过去,它对人似乎太觉草率矣。“算好春”三句写词人静心思量,辞意反转一步,从长远来看,好春年年有,好花年年见,正不必为一时的花落匆匆而怨其轻率。“回首”二句承“人憔悴”而抒写鬓发星星斑白的怨恨情绪,颇有迟暮悲凉之感,对故园“池南旧事”,即青春与壮盛年华令人留恋难忘的悲欢往事,已不堪回首。“如今”五句揭明“不堪重记”的原因。“待繁红”三句辞意又一转折,词人欲挣脱伤春嗟老之愁怨,欲人老自振,再现风流,遂提出“拼醉”的妙法,借酒谋醉,消愁忘忧,乘繁花纷乱,伴云月良辰,及时行乐。其醉醒又当如何?拼醉求欢,亦实乃无奈的解脱也。这首词用委婉哀怨的笔调,曲折尽致,反反复复地抒写了自己重重的“嗟老”与“伤时”之情,读后确有“凄婉绵丽”之感。

    [阅读全文]...

2022-04-21 09:10:57
当前热门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句子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语录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说说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名言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诗词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祝福
水龙吟辛弃疾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