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浣花溪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浣花溪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浣花溪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浣花溪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苏轼的浣溪沙诗句
苏轼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浣溪沙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完溪沙》的.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在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满怀报国情怀来到长安,曾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一时难以实现,诗人的惆怅不言而喻。忽然想起了久别的偶像、诗友李白,遂作《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不久,杜甫便看到了希望,唐玄宗诏征天下有一技之长者到京应试,杜甫踊跃参加了这次考试。由于宰相李林甫独断专行,上奏皇帝“野无遗贤”,结果无一人被录用,中国历史上鲜有的一次公开“选拔”让杜甫碰上了。命运的捉弄让杜甫心灰意冷,但转念一想,大丈夫岂能轻易颓废,想办法“干谒”,就是结交*而求得推荐,这在当时也不失为一种途径。上天不负有心人,杜甫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了。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举行大型祭祀,杜甫进献的《三大礼赋》文采风流,颇得玄宗赏识。然而,同李白的命运相似,虽然他的才华为皇帝欣赏,但始终未被重用,杜甫甚至连最基本的谋生差事也没有讨得。杜甫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尽管如此,杜甫仍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自己的前程奔波。直到43岁才得到了一个正八品下的卑微官职,负责看管兵甲器具。这对于杜甫来说也算不错,起码有了稳定的工作。而支撑他的信念,依然是年轻时登临泰山时写下的豪迈诗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定居长安的杜甫,其理想是要在京城干一番大事业才无愧于先祖;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他的少陵原情结。杜甫的远祖杜预曾经辉煌无限,是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圣贤,世居长安杜陵。到了杜甫,则因为祖父、父亲为官,一家人辗转山东、河南等地。如今,杜甫终于回到了祖籍,情感上有了归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到了大厦将倾的危机时刻,皇室极度骄奢淫逸,杜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点从他的《丽人行》中可见一斑,诗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诗人痛彻心扉的血泪控诉。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震惊全国的“安史之乱”暴发了,雄才大略的唐明皇却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而是选择了偷偷逃离长安。“马嵬兵变”迫使玄宗退让,太子肃宗即位。杜甫闻讯立刻只身投奔肃宗,以满腔热血报效国家。不幸的是,中途他被叛军截获而被押回长安,这时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久,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声泪俱下地写下了《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湮灭杜甫的报国热情,他直奔凤翔拜见唐肃宗,对自己当时的那副狼狈相,诗人描述得生动逼真:“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皇帝也被这样的忠臣感动,授官左拾遗。忠心的人往往耿介,官椅还没暖热,杜甫就因为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华州。这时,朝廷为了加强战备而大量抓丁充军,杜甫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千载传诵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彻底灰心,毅然弃官携家西去秦州(甘肃天水),稍作停留、修整,又踏上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作为曾经满怀爱国热情的大唐臣民,无端地遭受政治的戏弄,他报效、忠于朝廷的心死了。而作为文才盖世的诗人,杜甫要用手中的笔去记述悲喜无常的社会和人生。踏上南行的蜀道,他潇洒地在秦岭山中隐去,永不回头。离开了居住长达十年的长安少陵原,留下的只是“少陵野老”那忧国忧民的传神形象。
相对安定的天府之国——成都,接纳了这个漂泊不定、疲惫不堪的老人。在当地官员和朋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草堂。比起少陵原,草堂虽然没有祖居地亲切,但有花有水,气候宜人,诗人感到很满足,久违的怡然自得涌上心头,杜甫写下了《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稍作安顿后,诗人拜谒了诸葛亮庙,“春风感人有形无迹,后贤怀古异世同情。”孔明一生鞠躬尽瘁,然蜀汉后主软弱无能,即使耗尽毕生心血,也无力回天。诗人由诸葛亮想到自己悲凄的命运,写下了情真意切的不朽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半生的凄苦飘零,终于有了相对的安稳,生活虽然算不得富裕,但妻儿老小一家人其乐融融,倒也惬意。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饶有情趣,“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不期而至,与其说是春雨到来的喜悦,不如说是安逸生活给诗人带来的快乐。杜甫无限感激上苍的恩赐,给予他漂泊生涯中难得的温情与舒适。远离了政治中心,他尽可能地舒缓自己的身心,懒散地放纵自己,尽情地享受生活。此时的诗人一切顺其自然,对待官员和老百姓的态度没有两样,这似乎是在嘲讽那个曾经梦寐以求的官场。崔县令来访,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离开长安久了,诗人不可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不可能不牵挂大唐王朝的命运。还有少陵原的一草一木,曲江池畔的细柳新蒲,大明宫的亭台楼阁……以及那个性格刚毅、藐视*的李太白。杜甫对他是既赞赏又担忧,于是,写下了“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个忧国忧民的悲情诗人始终心系苍生,时时刻刻关注着社会底层老百姓。他为普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命运哀叹与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襟。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不朽,他的思想、人格永远不朽!
《浣溪沙·端午》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端午》鉴赏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太*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浣溪沙·端午》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四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浣溪沙》
【唐】韦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
几时携手入长安?
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月下凭阑,益增相思。不知几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缠绵凄恻,幽怨感人。
《浣溪沙》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这首词概写水乡秋色风情,先勾画了渡头秋雨、红蓼一片,水边沙上,鸥迹成行的水乡景色;后写一个少女停舟于深浦之中,不语含嚬,清风拂袖,整鬟飘香,而愁煞棹船郎。全词情景俱佳。
《浣溪沙》
【唐】韩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全词六句,从头到尾都在描绘女子晓起的衣着打扮体态,全词描写细腻,造语精工,含而不露,香艳华丽。
《浣溪沙》
【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浣溪沙》
【宋】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浣溪沙》
【明】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
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浣溪沙》
【明】陈子龙
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
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3、《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1、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2、沉水:沉香。
3、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4、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5、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苏轼浣溪沙的诗词
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的诗词,欢迎来参考!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然后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然后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然后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然后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然后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然后发出衰飒的悲吟。然后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然后用意相同。应该说,然后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摊破浣溪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此篇写离恨。上下片结构相似,皆作前景后情之语,又交织浑成。语言浅淡,明白如话。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纳兰性德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一)
这首词写离恨:孤灯之前,一下子沉醉不醒,又怕醉中梦境与现实分割开来。窗外有舒云淡月,细雨声声。人说若太多情,情谊就会变得淡薄,而现在我已经真的不再多情了。可是,窗外又传来鹧鸪啼鸣之声,不知那送别的短亭长亭之处是否有人驻足倾听?
作为伤感之词,这首词写得十分哀伤,自怜自伤太甚。纳兰自己也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这首词抒写是离情,但纳兰声声感慨真是多情不似无情,只有品尝过情爱之苦的人,才能做出如此深的体会。
在这首词上,纳兰做了一些词语上的技术处理,开篇那句“一霎灯前醉不醒”仿佛是一组动静交替的画面,做到了情景交融,相互映衬。这句起篇,令整首词有了似醒似醉、似睡非睡的模糊意境。
写道离愁的诗词有许多,但这首离愁的词因为是纳兰写的,便与其他的词有了很大的不同。纳兰是一个天生内心纤细的人,他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比别人更加敏感,更加透彻。离愁在纳兰的眼中比别人的更加沉重,仿佛天地万物同悲的味道。
在纳兰的离别词中,“淡月淡云窗外雨”,云和月在雨夜淡淡的,看上去朦朦胧胧似乎要落泪的样子。这真是将离愁写到了极致,而前一句“恨如春梦畏分明”也分明说道,这份悲愁,无可替代。
唐人张泌《寄人》诗有:“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纳兰在这首词中,将一个“畏”字与前人的诗句中相替换,更使得词意显得矛盾哀愁。在这首词中,纳兰采用了许多表现手法,丰富的表现手法令这首词读起来不乏趣味,虽然写道离愁,但也有着明快的色彩。
不愿面对现实,便要入梦逃避,但又无法安然地睡去,似梦非梦之中,离愁之意犹如窗外细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而最后整首词的结语“一声声”,“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使得词的整体风格更显得冷清生动,孤寂格外分明。
词中的每个字眼,都好似敲打在心坎上,难怪王国维称赞纳兰,纳兰既突出“离情”之“苦”,又写出夜里相思之恨。这首离别之词,写得十分精妙贴切。句句都写出了离人之恨。虽然纳兰总是化用前人诗句,但在词中所描述的心情和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纳兰仿佛是一位能工巧匠,将词意拿捏得恰到好处、巧夺天工,丝毫让人看不出有着前人的影子。从作词上来看,纳兰尽力完美地展现了他的情感,让其展露在世人面前,虽然凌乱,但却始终哀伤顽艳。
在一首《摊破浣溪沙》中,纳兰同样写到了“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极为*淡的一句话,却被用在了两首词中。想来纳兰是对这句话感悟极深的。无情不似多情苦,纳兰体会到了内心深处。
多情的纳兰自然无法忍受离别,所以他才更愿意长醉不醒,在梦中想念远去的人。但是,人世间,哪能不遇离别,唯有祈求时间,尽力地冲淡别离之后的伤感。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二)
此篇写离恨。上下片结构相似,皆作前景后情之语,又交织浑成。语言浅淡,明白如话。其景语又自然*实,余味无尽。“摊破浣溪沙”实际上就是由“浣溪沙”摊破而来。所谓“摊破”,是把“浣溪沙”前后阕的结尾,七字一句摊破为十字,成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原来七字句的*脚改为仄韵,把*韵移到三字句末,*仄也相应有所变动。
李璟那首词在《词律》中词牌就直接标为“摊破浣溪沙”。此后的词人觉得好就一直沿用。这首词可与“风絮飘残已化萍”比对来看,都是自怜自伤太甚的哀词。无论是“悔”或是“不”,总归还是免不了多情所扰……所不同的是,这首词抒写是离情,在技巧上借用了外界的景物作为内心的映衬。“风絮飘残已化萍”像一副静态的画,旁边题着作者的的心语。而“一霎灯前醉不醒”则似一组动静交替的画面。虽然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削弱,但情景交融互相映衬,在表现手法上又相对丰富很多。全词以“一霎灯前醉不醒”起句,又以“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做结,上下片结构相似,皆做前景后情之语,交织浑成。犹如人从梦中惊起,尚带着三分迷惘。全词似醒似醉,意境飘摇。容若这样神经纤细的人,他的离愁注定就比别人沉重,甚至有普天万物同悲的味道。在他为离别所伤的时候,云和月在雨夜淡淡的,也是看上去蒙蒙若湿将要落泪的样子。
当真是愁情难遣难梦也悲,不梦也悲,唐人张泌《寄人》诗有:“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容若在此翻做“畏”字则化原诗的惆怅之情为矛盾哀沉。因为离愁,醉得分外快,仿佛一刹那就在灯前沉醉了,又不愿从梦中清醒过来面对伤人的离别,害怕醉中梦境和现实分明起来,偏偏在这似梦非梦,愁恨盈怀的.时候,窗外的雨声淅沥不断。离人苦夜长,雨夜更是使得孤寂格外分明,以三更雨衬写离愁,清冷生动。这种“间色法”出自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好似在敲打心坎。这既突出“离情“之“苦’,亦反映出离人长夜难眠长“思”,正合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物”皆着“我”之情也!三更雨映离愁,因为太精妙贴切,就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妙句引发后世文坛巨大震撼一样,温庭筠发明创造了妙喻之后,古人多有化用,沿成词中一成俗。容若此词中所述的心情和心境,与飞卿词大同。这种“盗意”不“盗境”的高杆学*法,比宋之问杀外甥夺句(见《唐才子传》,真假待定。)的搞法可高明多了。这两阕《山花子》,都有“人到情多情转薄”之语,也许容若本人对此句是特别感慨良深吧!情感是共通的,却也是渐入的。“真个”这看似极*常极淡的两字,却是光亮,值得再三玩味,少了这两个字品不出容若心比秋莲苦。
前番是情深转薄,现在是情深到无。还要加上“真个”两字强调,越读越有“愁多翻自笑,欢极却含啼”反语意味。人什么时候才说反语,是身不由己时,还是言不由衷却不愿被人看破时?反语一旦读穿了,比直语更让人心酸。“而今真个不多情”看似比“而今真个悔多情“果决,其实心意更凄绝。不多情的人像自绝了天日的树木,即使生长,也在幽暗冷腻的沼泽里。
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长亭作别,连鸟都懂得愁苦,愿你不要远行。套用恒温的那句感概就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如非必要,不要离别。因为时间会冲淡感情,人生却又是矛盾的,有时候唯有离别才能更深的体会到被人牵挂的温暖和快乐。
拓展阅读:
摊破浣溪沙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之地。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的一生很坎坷,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却因党争早早地被罢官;好不容易找到真爱,爱情甜蜜,婚姻却是非常不幸。
他与丈夫赵明诚聚少离多不多,双方父母更是水火不容。未能生得一男半女,或许也是李清照一生的遗憾。
而靖康之变,金人南下北宋灭亡之后,是李清照人生最苦的一段时期。那时候的她甚至成了难民,颠沛流离在南下逃难的路上。
不过,李清照也曾有过幸福的时光,她少女时期过得十分幸福,那时候的她是个典型的“白富美”。
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还顶着苏门“后四学士”的光环。李清照生活无忧、饱读诗书,二八年华的她,便以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汴京一词成名。
家世好、样貌出众、才华横溢。或许,“娶妻就娶李清照”便是当时汴京最流行“十大金句”之一。
又一首小令《如命令·昨夜雨疏风骤》之后,李清照迎来了她的人生巅峰。苏轼大弟子晁补之,对李清照赞不绝口。此时年方二八的李清照,已妥妥的是汴京第一才女。
人都会有烦恼,哪怕你是“白富美”,是“汴京第一才女”同样如此。李清照的烦恼的是,她“思春”了。
那是一个春天,虽说快要到春夏之交之时,有些红红粉粉开始凋落,但园子里依旧是百花争艳。李清照独倚楼阁,赏春、惜春、思春,她心想,如此美景怎么独赏,要是有个“高富帅”一起赏春就好了。
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用这首词诉说心声“哪个少女不怀春”。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窗外院子里的春色很美,但红红粉粉已开始凋落了,似乎春天的景色也即将流逝。门帘没有卷起,幽深的闺房中显得有些暗,有些沉沉的。独自一人倚在栏杆上,寂寞地拨弄着琴弦。
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烟雨蒙蒙的天空,看起来就像黄昏之时。朦朦胧胧的天空,斜风细雨抚弄着薄云。院子里的梨花,怕是经不起哪怕一丝丝细雨,眼看就要凋谢了。
这是一首惜春词,李清照通过对环境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春色依依不舍之情。远望春色*听雨声,独倚栏杆无语弄琴,心里想着院子里的梨花,能否经得起那斜风细雨。
她惋惜那一树梨花,更是遗憾春之将逝。同时,也对自己孑然独处,对自己的孤寂有些许的忧伤和惆怅。
一方面她有些遗憾,如此景致却只能独赏;另一方面,春将逝、花将落带给了她一丝丝忧伤,毕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对大多数女人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时光了,哪怕只是二八年华也不例外。风华正茂的年纪只能独赏春色,而到了像院子里那梨花快要凋零之时,还是不是也只能独赏春色。
其实,李清照是一颗萌动的少女心思春了。这首词看起来是写景、是惜春,实则她是通过从室内到室外的景物描写,来抒发惆怅的感情和无聊的意绪,抒发闺怨。
明代李攀龙说:“分明是闺中愁、宫中怨情景。”
明代董其昌则说:“写出闺妇心情,在此数语。”
这时候的李清照,可以饮酒、赏花、读书、作词,或许有些烦恼,有些闺中之怨,但她是幸福的。她怎么都想不到,她的后半生会在凄凄惨惨戚戚中度过吧。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易*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诗词学*】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小庭花”、“满院春”、“东风寒”、“醉木犀”、“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怨啼鹃”等,有*二十种别称。双调,四十二字。有*仄两体,*韵见唐人词,如韩偓等,仄韵始见南唐李煜所作。“沙”或亦作“纱”。
【清】吴藻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
芭蕉叶上几秋声。
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
误人犹是说聪明。
浣花溪诗句
浣花溪的诗句
关于杜甫浣花溪的诗句
浣溪沙诗句
浣溪沙的诗句
杜甫浣花溪的古诗
浣花溪公园的古诗长廊
浣溪沙荷花古诗的试题
浣溪沙的名句
浣溪沙名句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的古诗
浣溪沙千古奇偶的诗句
浣溪沙的古诗名句
古诗7585里的浣溪沙
韦庄的浣溪沙古诗
谁写的浣溪沙古诗
浣溪沙古诗的美景
古诗浣溪沙的内容
苏轼的浣溪沙古诗
《浣溪沙》苏轼的古诗
浣溪沙的多首古诗
浣溪沙古诗苏轼的
浣溪沙的古诗拼音
代拼音的古诗浣溪纱
浣溪沙的古诗资料
背诵浣溪沙的古诗
浣溪沙宋晏殊的古诗
浣溪沙古诗的节奏
描写浣溪沙的古诗
浣溪沙陆游的古诗
关于新年要到来的古诗
一开头惊艳的古诗
小学古诗韵律操的诗词
描写绘画的古诗或词语
描写琳琳的古诗
读书节的感悟古诗
赠汪伦古诗中的作者是谁
月行节选的古诗
写出含春字的四个成语和古诗
请播放雪儿电梯的古诗
八百里的古诗朗诵
咏柳古诗诗意的名字
夏雨的古诗1000首
描写庐山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及其意思
描写新婚夫妻的古诗
江山如画的古诗诗词
欢快的节日古诗
关于豆豆的世界的古诗
最贵的家书古诗
古诗小池的诗意和思想感情
表示春天的古诗有几首
四大名楼的对应古诗
学*的古诗5个字
花的古诗仿写
形容政策变化太快的古诗
在古诗中描写花的古诗
隋宫古诗中的意象
中秋节的思亲古诗
关于写岁月流逝的古诗
渔子歌古诗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