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写的四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植写的四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植写的四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植写的四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七步诗曹植古诗原文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原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放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七步诗曹植古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作者曹植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与作者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作者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表达了曹植内心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比较有理。他以为曹植《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以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愿文】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
⑽煎:煎熬,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赏析
诗人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拓展阅读:七步诗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2、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自由试读(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再自由练读→点名读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相信提起曹植,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那首《七步诗》。当时已经称帝的曹丕,害怕弟弟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便设法要除去他,于是便命他七步作诗,否则便要杀死他。曹植无奈之余便作了《七步诗》,以此引动了哥哥内心的骨肉亲情,从而免于身死。
虽然《七步诗》因此得以广为流传,被世人所熟知。但是要论文学造诣,这首诗在曹植的众多诗篇中其实并不出彩,他的代表性诗歌当属《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便是这首经典情诗《七哀诗》。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写的是女子的闺情。起首两句是对于环境的描写,皓月当空,清冷的月光洒在高楼之上,一位女子正在高楼之上徘徊,这也奠定了全诗凄清冷寂的气氛。月夜高楼徘徊,自是相思难耐,这也自然引出了三、四两句。女子沐浴在月华之中,内心却被绵绵愁思所充盈,悲叹于无限哀愁之中。
这样的一幅月影高楼女子剪影图,自然也让人好奇,这女子到底是谁?他为何而悲叹。于是紧接着四句诗人便交代了女子的身份和悲叹的原因。原来她是离乡出外闯荡久久未归的游子的妻子,丈夫离开已经十年有余,她只能独自一人在寂寞孤独中度日。
接下来四句则是进一步抒发了思妇的哀怨伤怀。男子就像路上扬起的清尘,而女子就像道路上污浊的泥水,两个人便是这般相异,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在一起和谐度日。这里既是喻意两人相差太远,同时也是写男子高高在上,女子卑微难以攀附,说出这般言语,女子内心的悲恸哀婉可想而知。其实女子也知道,他们之间再在一起的机会渺茫,所以这里看似叹问,实则是抒发内心的悲苦。
最后四句则是表明了思妇的心志。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被丈夫所抛弃,但是她对于这段感情却从未动摇,依旧想要化作西南风,吹拂到丈夫怀中,和他团聚。虽然她自己心里也清楚,丈夫的怀抱不再为自己而开,即便自己再怎么愿意也无济于事,自己还能有什么依靠呢?全诗至此作结,但女子的哀怨伤感却绵绵不绝,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倘若我们将这首诗当作一首简单的闺怨情诗,其中表达出来的哀婉和伤感已让人动容。但这首诗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情诗,同时它也是曹植的抒怀之作。曹植以思妇自比,来表达自己被作为作为君王的哥哥所抛弃,想要致君为国却没有机会,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愤懑。可以说这首诗诗情和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确实做到了“情兼雅怨”。
这首诗自出世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像这样的名篇佳作,一般都会有文人予以模仿,但这首诗流传了200多年却始终无人敢仿,直到200年后的南朝才有位小和尚汤惠休将它仿成了一首肉麻情诗《怨诗行》。
汤惠休这首诗比起曹植的别有寓意,就要单纯许多,它只是简单的闺情诗。而且比起曹植诗中直接急切的哀怨,汤惠休的诗作中表达的怨则要委婉许多,也肉麻了许多。究其原因,其实是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区别,曹植诗中的女子是自感夫妻之间感情零落再难有团聚之时,有着隐隐的绝望;但是汤惠休诗中的女子,虽有怨气,但更多的是“爱深怨亦深”,对于这段感情始终未曾绝望,抱有一丝丝的希望。虽然只是模仿之作,但是汤惠休也模仿出了变化和新意,这其实是很有水*也很难得的。
当时汤惠休这首诗流传开来之后,被皇帝看到,惊艳于他的才华,便下了道旨意,命其:还俗。自此,世间少了一位擅写情诗情词的和尚,却多了为诗风流畅华美的士大夫。
对于曹植的原诗和汤惠休的模仿之作,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1、《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长歌行》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4、《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5、《杂诗》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6、《诗》
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
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
7、《七哀诗》
膏沐谁为容。明镜闇不治。
8、《送应氏》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你们可还记得小学学的《七步诗》吗?这首古诗我记得是上六年级的时候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那你知道曹植除了《七步诗》之外还写过哪些诗文吗?曹植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诗文合集】
【洛神赋】
曹植〔两汉〕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七步诗】
曹植〔两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白马篇】
曹植〔两汉〕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梁甫行】
曹植〔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七哀诗】
曹植〔两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杂诗七首·其四】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尝:尝试。
2、持:用来。
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4、漉:过滤。
5、鼓:豆。
6、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7、釜:锅。
8、燃:燃烧。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
11、泣:小声哭泣。
12、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
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
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
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曹植的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曹植的七步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版本一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版本二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词句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66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曹植写的七步诗
《七步诗》是著名诗人曹植所写的,也是一部经典的诗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曹植写的七步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曹植的思想
曹植非常中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曹植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让众人入世治国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曹植《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曹植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 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
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 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 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 “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 “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的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的精描细绘,而流畅生动过之。
七步诗曹植参考
曹植《七步诗》赏析,你准备好了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七步诗曹植 的内容,欢迎借鉴!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诗]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墓
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座东朝西,依山营穴,砖土垒就。1951年夏, *原省文物管理员会清理。后墓室残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时期杰出诗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东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陈王(今河南淮阳),同年十一月卒,谥“思”。次年三月迁葬于此。
《三国志·魏书》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墓室为前堂后室砖室墓。前堂4.35米见方,后室长2.20米,宽1.78米。墓壁以青砖错缝*砌。前堂后室之间辟门,以砖封护(图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盘、灶、案、车、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侧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楼1座,单层硬山式建筑, 内置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圆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详。 碑冠与碑身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砻,起龛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镌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 书杂篆隶楷三体,结体险峻,气韵高迈,笔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没在大清河中,清代捞出,还置墓前。此外尚有题咏、记事碑碣4方。
曹植七步成诗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曹植写的四首古诗
曹操曹植的古诗
曹植的古诗的名字
曹植的古诗全集
曹植的梁甫行古诗
古诗曹植的梁浦行
曹植的爱国古诗
曹植古诗的诗意
曹植的诗句
曹植的古诗的拼音
曹植的古诗拼音
曹植的经典古诗
曹植诗句
曹植的古诗十九首
曹植的十九首古诗
白马赋曹植的古诗
曹植的千古诗句
曹植台词
曹植名言
梁浦行古诗曹植写的
曹植的诗古诗文网
曹植的名句
曹植的古诗一共141首
关于诗人曹植的古诗
曹植的名言
曹植名句
曹植的古诗及其拼音
曹植的洛神赋古诗
比曹植做得快的古诗
播放曹植的七古诗
以古诗为题的意境画
咏红日的古诗词
四月春天的唯美古诗
泳鹅的古诗画清明
关于清明*俗的古诗
有氛围感的古诗
咏柳古诗中谁的发音
人生常态的古诗
有关于英雄情怀的古诗
多年没回家乡的古诗
带声音的古诗动画
外国人评论的古诗
喜马拉雅蒙曼的古诗
形容不干净的古诗
关于受恩的古诗
描写国土的古诗
用来描述爱情的古诗
江南无所有最爱的古诗词
优美有仙气的古诗
古诗诵读圆满结束的相*的
望江楼古诗中的寓意
希望认真学*的古诗词
在古诗文的浸润中
由哪些呢思念家乡的古诗
形容终于找到了的古诗词
示儿古诗作者的相关信息
一个人有管理能力的古诗
小蜜蜂绣花蕊的古诗
浪淘沙秋日的古诗词
表达自我期待的古诗
重头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