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关于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 语录(6) 说说(1) 名言(1k+) 诗词(36) 祝福(7k+) 心语(834)

  • 李东阳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胸嶓万壑笔三峡,或有神助非人为。——李东阳《马博士所赠王少参剑阁图为少参子公济进士题》

    乾坤三峡水,今古一奇观。——李东阳《送茹知县玉之新宁》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李东阳《九日渡江》

    药囊经卷随行杖,知在香炉瀑布前。——李东阳《题李伯时莲社图》

    秋高出猎长城下,碧眼胡儿骑刬马。——李东阳《题赵子昂射鹿图》

    白纸黄坟野草生,柳烟桐火照清明。——李东阳《茶陵竹枝歌(十首)·白纸黄坟野草生》

    今辰何辰夕何夕,留与千年作寒食。——李东阳《绵山怨》

    长沙游子思故乡,安得坐观江水傍。——李东阳《捕鱼图歌》

    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三年养得鳞甲成,万里空嗟画图见。——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一官蓟北复巴西,丹青不改鬓成丝。——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遥怜天路飞腾地,长记春风长养时。——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宦途萍水纷无迹,再见此图三叹息。——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远行珍重寄双鱼,鱼中定有长相忆。——李东阳《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老去愁多秪为花,不堪风雨更泥沙。——李东阳《观仁辅林黄门宅看莲诗戏次其韵》

    买栽自笑贫无地,卧看谁怜醉是家。——李东阳《观仁辅林黄门宅看莲诗戏次其韵》

    江上路遥随梦到,袖中诗好向人誇。——李东阳《观仁辅林黄门宅看莲诗戏次其韵》

    词林旧侣风流在,许赠繁香压帽纱。——李东阳《观仁辅林黄门宅看莲诗戏次其韵》

    江南山深冬日暖,湖冰无澌湖水满。——李东阳《四禽图·江南山深冬日暖》

    幽林晚径断人行,落尽梅花春不管。——李东阳《四禽图·江南山深冬日暖》

    山茶花发争芳菲,翠翎蜡觜相光辉。——李东阳《四禽图·江南山深冬日暖》

    疏林落羽纷凌乱,回首青霄各分散。——李东阳《四禽图·江南山深冬日暖》

    溪上鸳鸯独有情,春来冬去长为伴。——李东阳《四禽图·江南山深冬日暖》

    世人作画皆论派,汝和画菊乃天解。——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幽兰堪供屈子佩,奇石当邀米公拜。——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当时落笔亦偶然,忽有声名起砰湃。——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有时偃蹇不受促,怒目看人两睚眦。——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酒酣兴发谁使颠,迅扫但觉吴缣隘。——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最是*生跌宕心,病卧穷山老何惫。——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岂知一见已陈迹,江水东流日西迈。——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摩挲两眼三叹息,悔却从前比菅芥。——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长安贾客君不闻,已索黄金市中卖。——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忽枉东曹第一诗,夜呼红烛看乌丝。——李东阳《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前后得七首·其一》

    郎官白璧元增价,翰苑明珠久见遗。——李东阳《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前后得七首·其一》

    伐木每怀鸣鸟意,投桃先愧鄙人私。——李东阳《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前后得七首·其一》

    张颠自有银钩笔,不似公孙舞剑时。——李东阳《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前后得七首·其一》

    翻身煦沫日弄影,一一如在空中游。——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风鬐雾鬛卷复散,顷刻巨浪高山丘。——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初疑聚石作九岛,咫尺之地皆汀洲。——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问渠类象谁指示,或者神授非人谋。——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拟将天地作画笥,此语吾传苏子由。——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江湖茫茫隔尘土,吾欲远挂珊瑚钩。——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诗成日暮酒半醒,萧萧落木高堂秋。——李东阳《彭学士先生所藏刘进画鱼》

    我马西行东客归,归心落日争分飞。——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长安城中一掌地,颠倒鞭鞚随裳衣。——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宁知此厄忽相遭,怪事惊从武昌得。——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曲身正自凭几杖,伸臂强可持杯罂。——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拳如崔家独足鹭,风雨不动垂丝轻。——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谁其赏此句独苦,吾荷武昌无限情。——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归来病剧吟愈工,作势犹疑马前堕。——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安乐窝中长闭户,万事茫然入推步。——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如何物理异人情,堕甑有时犹却顾。——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阅读全文]...

2021-12-20 11:30:12
  • 活佛 诗词(活佛语录经典语录)51句

  • 语录
  • 1.人的死是今世生命的结束和来世生命的开端。

    2.一辈子不想虚度,那要珍惜每一年,一年不想虚度,那要珍惜每个月,一个月不想虚度,那要珍惜每一天,一天不想虚度,那要珍惜每一小时,一小时不想虚度,那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3.有智慧的人,无意当中做错了一些事情,就会马上忏悔,不要让自己的罪业过夜,罪业一旦过了夜堆积起来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电脑中的垃圾,一定要及时的清理,否则就会越堆越多。

    4.痛苦有好的一面,幸福也有坏的一面。利用得好,痛苦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不知自制,幸福也可以令人堕落。

    5.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信心可突破一切阻碍。

    6.不能贪心的追求富贵,要适当知足才是最好的富贵。

    7.如果我们的想法不正确;如果我们的眼光太短浅,用的方法没有深度;如果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胸襟没有办法开放宽松,本来没什么的小问题,就会被我们变成天大的困难。换句话说,我们有一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8.一个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人,可以不用暴力等不良行为而胜过一切复杂的对境,因为以慈悲心降伏怨敌。若是以牙还牙、冤冤相报,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9.真诚的爱是出于慈悲心,帮助对方离苦得乐,不求回报。

    10.我们不能光对自己有用,却对别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彼此都是有关的,所以只成就自己的幸福,是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事。那些只管自己的人,到头来一定会尝到苦果;那些一心为别人的人,在对自己好却浑然不觉。就算我们决定自扫门前雪,也要自私得聪明一点:要帮助别人。

    11.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12.生活中,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称心如意,总会有种种的忧愁与烦恼,当琐碎之事、不如意之事索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禅语云:随缘自适,烦忧自去。

    13.佛教是心灵科学,重视心灵真相的探讨,重视心灵规律的认识,讲究实验实证。佛教哲学对于心灵现象,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有着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

    14.人世间大小事都是许多姻缘交互作用的结果。无论发生什么事,自己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一连串姻缘、条件的其中一项因素罢了。同样的,任何状况都有许多面向。因此,当自己遭遇不幸时,换个角度去思考,别只专注在自己的得失上。

    15.佛教说,反省人生是痛苦的现实,不会让我们悲观,而是带我们发现痛苦的成因,从贪欲瞋恨愚痴,然后从中把我们*。愚痴在这是指无法对众生和万物的真正本质有所了解,一旦愚痴消失,贪欲和瞋恨就没有了根基,痛苦的源泉就枯竭了。就会产生一种不受制于各种负面情绪的,利他主义的快乐。

    16.佛陀建立了所谓的“缘起见”,强调所有事物都有互相关联的性质,尽管在表象的显性上恰恰相反,但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自主存在的和真正完全孤立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有相互连接的关系,这种相依相伴的“缘起见”,是佛陀的核心关键教法。

    17.如果任由自己发怒,不见得会对我们的敌人不好,但是会伤害到自己,这倒是肯定的,我们会因此失去内在的和*,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消化不良睡不着觉。我们会让身边一起生活的人日子难过得过不下去,甚至和最好的朋友愈来愈疏远,由于能够体谅的人愈来愈少,所以就愈来愈孤独。

    18.慈悲心是人性的奇迹,是宝贵的内在资源,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因此,若要自己快乐就应该发挥慈悲心,若想让他人快乐,也应该发挥慈悲心。

    19.人世间的大小顺逆事都是许多因缘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当自己遭遇不幸时,换个角度思考,别只专注在自己的得失上。其实痛苦会让我们向内去认识自己,停止虚荣心,并迫使我们脚踏实地,所以,认识人生痛苦,是心灵成长的开始。我们要积极面对一切境遇,保持愉悦的心情。

    20.仇恨和报复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是伤害自己及无辜众生。只有放下无明嗔恨,在慈悲里,我们的生命才能从痛苦中得到真正解脱。

    21.佛法里说让人“放下”,很多人却想到一大堆问题,感觉很消极的状态。殊不知放下不等于放弃,更不等于消极处世。佛陀让你放下的不是你的工作和社会责任,而是你心中无底洞般的贪欲与执着。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社会公用,才能积极地完善自我,服务大众。

    22.何谓证悟?证悟是一种完全的、绝对的认识与了悟,没有无名、没有障碍。我们的细微的心,即所谓的“明光”,具有证悟成佛、彻底觉醒的每一种潜能。然而现在,因为无明,全然的觉醒被众多的障碍所蒙蔽覆盖。当所有的负面因素消失,觉醒的力量彻底形成后,即所谓的证悟。

    23.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

    24.学*佛法,要远离三种过失:一是覆器,法不入心。二是垢器,心存成见。三是漏器,学而不思。把自己变成清净的法器,才能准确无误的接受佛法,完成生命的改造。

    25.烦恼的定义,就是会造成你内心不*静的所有心态,包括嗔恨心,贪欲心等。这世上所有的烦恼,都是从贪嗔痴三毒而生。就如宗喀巴大师所说:当烦恼升起时,首先彻底扰乱你的心,使你的观察出错,强化你潜在的*气,造成同类型的破坏性情绪一再发生。就自己和他人而言,这些烦恼都是伤害。

    26.日常生活当中避免会遇到一些琐碎不顺心事,大多数都属小事,自己却变大,没必要的纠结烦躁很长时间,这样小事也变成大事了。我们要大事化小,小事变无,才能拥有欲求的舒适安宁。

    27.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遇到问题时,有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化解矛盾,宽容他人,*自己。

    28.要珍惜良好的学*机会,刻苦学*,使自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做到德才兼备、学修并重,将佛的法慧大宝持理弘扬;对广博似海的显密二宗理论能讲、辨、著作,精通大小五明,并懂现代科学知识。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良好作风。

    29.至于修行的细节,通常清晨是一天当中的最佳时段,此时的思绪最清晰最澄净。不过这里边有个重要关键要记得,若想在清晨好好的修行,之前就必须安稳的睡觉。

    30.欲望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我们如果被它控制了,那目的就永远无法达成,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31.一旦你能够控制内心的愤怒,所有外在的敌人都消失了。但只要执著於内心的瞋恨,企图战胜外在的对手,即使你成功了,敌人也必然越来越多。即使你战胜了全世界,你的愤怒只会越强;被愤怒牵著鼻子走,绝对无法*息愤怒。真正无法容忍的敌人是瞋恨本身。要击败瞋恨,必须专心修持忍辱与慈悲。

    32.不论是谁,如果能多了解佛法的话,都能从中获得益处,成为更快乐、更有智慧的人。

    33.学佛不是我比谁更有智慧,而是我有太多无明烦恼要去除,学佛不是要发现外在有一个神,而是发现自己的自心本性学佛不是茫目追随,而是要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慈悲,而慈悲是无分毫伤害的心,一种利他的心。

    34.当我们内心充满愤恨的时候,整个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觉得不舒服,大家都看得出我们在生气,没有人想跟我们在一起。何苦呢,气到头来,我们还是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敌人都消失。只要我们心里住着愤怒和怨恨这样的内敌,就算今天把一切外敌都消灭得一干二净,明天照样又会生出新的来

    35.如果你很有钱,别忘了你毕竟还是个人,当一个人的话,你和那些穷人也没有两样。你们都需要那种内心喜悦所带来的富足,而这样的喜悦是买不到的。

    36.不要忽略小小的恶行,若不赶紧忏悔消除,会带来巨大的后果

    37.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没有病苦、清净自在。

    38.佛陀曾经对众弟子说:如果他们吃的不够的话,身体就会衰弱,所以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过他也说,日子过的太富裕,会有损本身的功德,他因此要我们降低欲望,懂得知足并且追求精神上的进步,不过也要维持身体的健康。无论我们吃的太多还是太少,都会生病;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切极端都要避免。

    39.心善:是大爱无疆的蔓延,心宽:是足智多谋的恬静,心安:是知足常乐的最大内涵,心诚:是人们最终必须追逐的一种高风亮节。

    40.佛陀给出了我们那么多关于爱、慈悲和空性的教法,依法修行,我们定能有一日消除自己的无明、愤怒和执着,如此也就获得了佛陀的加持。

    41.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42.如果你对别人有怨恨之心,别人对你自然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于是怀疑和恐惧就会在你们之间造成距离,是你们觉得孤单和孤立。你身边的人不见得都会对你有这种负面的感觉,但是由于你自己的一些情绪,有些人可能就会用负面的眼光来看你。

    43.在生命的旅程中,沾染上愤怒、仇恨时,一定要记得不时打扫心房,抛弃人生遗憾事,一笑而过。以淳朴应对虚伪,以善良化解仇恨。

    44.宗教信仰在政策上是自由的,不用怕有信仰,但信与不信的人之间要尊重,不一样的宗教之间也要尊重,和睦相处很重要。

    45.佛法当中的善因,主要是指十善,而十善主要在于我们的动机必须是善因。例如第一个不杀生,主要指的是不要有杀生的动机。我们要让自心变得寂静、调柔,不再让烦恼作主。做得到这样,就是向善。外在的装模作样、花言巧语,并不是真正的善。这是为什麽十善都会强调动机,它指的是心态的转变。

    46.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放松心情、放低姿态,不沉沦、不畏缩,纵然是千重恶浪扑面来,也能够闲庭信步自逍遥;纵然是狂风暴雨突袭来,也能够一蓑烟雨任*生。

    47.有钱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得漂亮,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得很好。用财富装扮身躯,不如用道德美化心灵。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谅解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

    48.在忍辱的修行上,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一路顺遂,等有一天你遇到困难时,就会觉得沮丧和绝望。而经由困难的时期,你能学*并且发展出内在力量,坚定意志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是你的敌人给你机会。

    49.佛教的认识和立信要从认识业报因果开始,业报因果理念如果在理论上不能成立,思想上得不到确信不疑,对佛教的一切信仰都等于失去了根本立足点。

    50.佛菩萨的加持并非一定以我们期待的面目出现,只要是对我们认识烦恼、增长慈悲与智慧有帮助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最好的加持。

    [阅读全文]...

2022-06-01 10:01:25
  • 家中二老是活佛(组诗)

  •   ●家中二老是活佛    我听到一尊活佛  在骂另一尊活佛  后来力气大的活佛  都打算  把瘦弱的活佛弄死了    ●无题    风中总有一些东西掉落  但听不到哭声    玫瑰花开的季节  猫头鹰笑了    ●水裁判    一根直筷子  刚放到水里,弯了    不合格的筷子  遇水现形    ●畜牲    他  她  很多时候  是它    ●蜜蜂    在花丛中飞舞  看不到一丝杀气    甜蜜的背后  一根毒针隐而不发    ●借    借你一斤血  权且度过饥饿的春天    借你一个肾  权且佐我英雄胆    ●出门    没有内裤  偷一条内裤  没有腰带  偷一条腰带  没有要饭的碗  偷一个碗  穷人能够出门了    ●后台    城管要砸小贩的摊子  小贩说,你敢吗  党是我妈  军队是我的子弟兵  我的后台很硬    ●刑场上的婚礼    周文雍,陈铁军最后  请的证婚人和贵宾  都是敌人,刽子手    真没想到  畜牲也有尊贵的一刻    ●窗户    既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为何愚蠢的人类  面对兔子的眼睛  读不出丰富的话语

      编辑点评:

      家中二老是活佛,活佛也有强弱之分;无题蕴含自然的奥妙;水裁判未必公道;畜牲,大家都明白的;蜜蜂也有一根毒针隐而不发;借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出门突出穷人的无奈;后台嘲讽社会不正之风;刑场上的婚礼,讽刺刽子手为革命烈士证婚;窗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十首微型诗歌,构思精妙,视角独特,寓意深刻,耐人品味!推荐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2-04 16:52:17
  • 扎西活佛语录50句

  • 语录
  •  

    1、面对生老病死学佛人如何用*常心用修行的心态去面对?不是说跳到半空中,远离世间的一切因缘,这不可能。佛陀也不是逃避因缘,而是怎样去了这个因缘,为此佛陀离开皇宫去寻找真理,寻找超越一切生死的本性,如实了义之后无论身体上如何显现,心都不会受影响,心里没有烦恼执着痛苦。

    2、我们修行是求解脱还是想逃避?解脱的状态是,无论是何种身份,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逃避是解脱最大的障碍,不逃避当下就是解脱。勇敢一点吧!有智慧在哪都一样无论是在地狱在天堂无论是在山洞在皇宫无论是有钱没钱,无论是有权没权都可以快乐。

    3、佛教一切都讲因缘,就是三世因缘,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本身就是因果。缘起缘灭,一切皆有因果。人生像是一场梦,梦醒了你已经走完人生,这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

    4、佛教讲「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诚如衷,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5、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步,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人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6、闭目静思,自己是不是因为心浮气燥而搞砸过很多事?是不是常常被环境、被人所影响?是不是常常为了小事生气,不放过自己?懂得以智慧、慈悲来处理问题,心里就不会经常打结。 心里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

    7、请不要把活佛当成万能的,如果真这样世间不用办医院谁生病找位活佛一加持就可以,农民也不用种地都去找活佛解决温饱就行;应该把活佛当成老师他通过佛法教你认识轮回认识因果教你如何面对痛苦;佛教的本质不是看病算命说神通,而是闻思和实修,靠神通等吸引人学佛那佛教就麻烦了。

    8、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有很多的烦恼。但如果能将生活佛法化,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再增加些慈悲结缘惜福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那就会幸福很多。因为生活有了佛法,就会懂得慈悲忍耐惜福结缘,这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9、贪、嗔、痴,比世上任何东西更野蛮。比恶灵、猛虎、毒蛇更野蛮。再没有比贪、嗔、痴更野蛮的了。说它们野蛮,意思是,贪可以使你对自己做野蛮的事; 嗔可以使你损伤自己; 痴可以使你伤害自己。因为痴,你可能闯各种各样的祸。

    10、欲望高的时候,挫折比较多;欲望少的时候,挫折就比较少。欲望跟希望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不要把它变成一种顽固的追求。希望带给人是快乐的、正面的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如果是欲望就会成为一种压力完成一个欲望又会来另一个欲望永无止境人就会痛苦。

    11、佛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

    12、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13、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你的人缘将好到出乎你的想象。因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14、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15、你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你的礼敬换来了无礼的粗暴不要紧;你帮助他人却不被接受不要紧;你的信任换来了背叛不要紧;他人不愿意回馈你的善行不要紧;如果真做到了你就走在“德”的大道上。怨言失望受伤都源自己的私心无所求持续再持续的在这条大道上迈步这条路就会成为“道”之路。

     

    16、人获得了智慧和慈悲,不为己添苦恼,不为人造麻烦。并多争取向他人发菩提心的机会,多为他人提供离苦得乐的帮助。大乘道需要菩萨的大菩提心,菩萨不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还承担利益“所有”众生的责任。发了菩提心,就进入大乘。菩提心有大威力,快乐的根源是利他——为他人服务之愿。

    17、我们做人应该向水学*,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的十一种特质,分别为清净、透明、恒顺、原则、谦逊、包容、调和、毅力、勇气、利生和*等。 水德(一)、清净: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18、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其实,这种想纠正别人的念头的本身就是执。

    19、学佛的人是讲因果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权力再大,实力再雄厚,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等的。你再聪明也欺骗不了它,再厉害也对付不了它,都在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记得清清楚楚。“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所有的这些,到时候一定会现前,一定会报应的。

    20、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和毛病这就是傲慢心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21、阿底峡尊者与别人打招呼不是问候"你好吗?"而是问候"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吗?"我们也应该每天问问自己是不是善良、尽可能帮助别人,如果帮不了至少不要去伤害别人,在澳洲有个叫「飞去来器」的东西,说把它丢出去不管多远绕一圈最终还会飞回来,我们伤害别人也如此最终伤的是自己。

    22、世间八法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尤其是第一个。我们总是希望被赞美,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23、修行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24、福报不够的人,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总能看到美好。

    25、修行是点滴的工夫,需要日积月累。

    26、在顺境中修行,你永远不能成佛。

    27、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8、宽恕才能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9、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30、众生无明,是因为迷雾遮障、看不*相;一味追求金钱名利,放弃良心与良知,所以“贪念、嗔恨、痴迷、傲慢、怀疑” 才会充斥内心,即便享尽荣华,但内心依然感觉不到快乐。要拨开迷雾看到真相、根治五毒的唯一出路与方法,就是闻思佛陀正法,专一精进的实修。去我、去执、去我执 。

    31、修行就是修心,修一个*静的心。我们的心态不安静的时候,外在的东西,营养、卫生搞得再好,对身体也有伤害。我的心态*静了,心情好了,身体自然而然就好。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内心里没有那么多邪知邪见,也没有那么多妄想执着。

    32、一念之慈,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一念之恶,是一切杯具的源头。善与恶,只一纸之隔。人生时时刻刻都行走在善恶的中间,稍左是善,稍右即恶。人生无时不在选择,一念之间的抉择,决定之后若干时日的悲喜,甚至是一生的繁华与苍凉。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 百事以善为先,即是创造无限的幸福。

    33、智慧就是你的根源,对于宇宙一切的事理,你必须要用无上智慧去理解;以慈悲法济世,去救渡众生;无生也无死,不生也不死,以应化身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成就空性净光,证悟空性,由空性里面产生清净的光明;看破一切执着为法食;降伏自己的贪瞋痴愚慢,就是你往生佛国的法座。

    34、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烦恼,只要心境一转,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但是,重要的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念,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35、没有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会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也会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有可能还是会批评你,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人没被批评过。不要因为众生的怀疑,而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6、我们不论是佛堂打座、或做家务事,或与人攀谈之时,如同往昔大德所说,应在时时刻刻、不论是在行走坐卧时,即使是系皮带时,都要看这当时的心态是否有参杂烦恼,不论所做何事,都要去对治时时刻刻生起的烦恼,以修法的勇气,在任何空间和时间,都和对治法一同去应对烦恼。

    37、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人是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人,反之亦然。所以不要轻易去犯这样的错!

    38、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要知道,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39、当我们希望的是赞美而非批评,是关注而非忽视,就很难遇到善知识了。你关上了你的门,不让真正的上师进来;他们也很难对你说实话,因为一旦他们对你说实话,你不会喜欢听。可是,一个寻求证悟的人应该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这条道路上,你必须听真话,尤其是非常严肃的、令人痛苦的真话。

    40、当有人迷途时,我们为其指条路;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有人失意时,我们送去鼓励的话。这种慈悲之举在帮助、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时,我们就与佛菩萨是一样的。

    41、试着打开只有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内心的空间犹如虚空,试着放下只有自己的窗口,你会发现双眼就能眺望广阔的草原,试着读懂别人的难处,你会发现自己的路走的更加*坦,试着卸下自己的面具,你会发现所谓的自尊有时也是一种累赘,宁静的心灵或许是船舶需要的港湾,湖面的涟漪也能成为一种心灵的风景。

    42、布施的真意是远离贪欲,而非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持戒的真意是表里如一,而非仅仅行为端正而已。忍辱的真意是包容仇人,而非麻木造作的忍耐。精进的真意是法喜充满,而非执着于努力修持。禅定的真意是保持觉醒,而非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智慧的真意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43、行善过后要放下,就当没有发生一样。 积德行善是改变命运和运气的关键之一。生命的种子如果没有德水浇灌,就开不出智慧的花果;生命的水杯如果没有德水注入,就会干涸。行善要注意的是“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就是说行善要随缘,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做善事不求回报,这样得到的福报就多。

    44、慈悲心是化解怨恨、解脱痛苦最好的办法。你觉得别人不好,想伤害他,他不一定不知道,心的感应谁都有。你有好的"感",就会有好的"应";你有不好的"感",就会有不好的"应"。所以一定要发慈悲心,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一切物,可以化解一切灾难,一切痛苦,慈悲心能改变一切。

    45、修心最重要是心念清净。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利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内心世界。

    46、若要利益一切有情,观修菩提心;若要让自己成为一切有情的亲友,有更多的好朋友,观修菩提心;若要有更多的善知识,观修菩提心要成办自利的话,观修菩提心;要圆满他利的话,观修菩提心;要使教法法久住的话,观修菩提心;要证得涅槃功德的话,观修菩提心。

    47、当有人做了有利于这个世界的事情时,我们若能生随喜的心念,也就是参与了这一善行,未来即能分享到这份善果;当有人得到快乐时,我们若能为此心生欢喜,就会为他的快乐所感染。即使一个小小的善念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美好,就从当下一个随喜的善念而起。

    48、能让你强大的,不是坚持,是放下; 能让你淡泊的,不是得到,是失却; 能让你登高的,不是他人的肩膀,是内心的学识; 能让你站立的,不是卑微的苟活,是不屈的抗争; 能让你重生的,不是等待住事的结束,是勇敢地和它说再见;能让你终生追逐的,不是远方的目标,是不死的信念。

    49、做任何事情需要耐心多观察自己的发心不要凑合的心态做事比如做一顿饭如果你发心做最好吃的饭就会很用心去做味道一定很棒,如果你发心做一顿凑合能吃的那饭菜味道也可想而知;还有的人总爱把事情往坏处想明明不存在的事在那不停地想象那结果只会烦恼,要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应积极向上 。

    [阅读全文]...

2022-06-15 00:21:21
  •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   《柯敬仲墨竹》

      作者: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

      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

      满堂风雨不胜寒。

      赏析:

      李东阳,明代着名诗人,湖南茶陵人,形成茶陵诗派,诗开明代中叶诗坛以复古为革新的先声。此诗是为元代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而题的。

      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是文人画的极力推动者,文人画家文同也以画竹着名,柯九思画竹就祖述文同。苏轼曾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专门论文同的画竹,文中指出画竹不能只讲形似,如果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没有竹了;画家画竹应该先在胸中酝酿,做到成竹在胸,然后以意为之一挥而就。苏轼之论,一方面说出了画竹不能从繁而应尚简,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成竹在胸以意写之的追意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还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更进一步表达了他重传神写意的艺术见解。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后两句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写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

      诗歌创作也与绘画一样,也常用简练的语言以少见多,表达更丰富深远的意义,并给读者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中国艺术崇尚有无相生、以虚代实、追求空白的艺术效果,如绘画中有以咫尺而写万里之势的构图观,有以一舟一人泛舟湖上而衬托整个寒江苍茫辽阔意象的留白法,画面之留白其实也正是画中之颜色,空白并非真正的空无,而是计白为黑,白成为中国画中以虚概实、以虚托实的无穷色。中国戏剧舞台中,演员背上插几面旗帜,则象征着率领千军万马,其虚拟与假定性才会使戏剧舞台虚虚实实,以虚代实,舞出中国戏剧的韵味与意境。

      其实,在人生过程中,要体味人生的滋味,如何删繁就简、张弛有道,并最后达到返璞归真、还其真我也是一门艺术,只不过人生如过客,许多人没有仔细去琢磨体味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5-28 00:19:37
  • 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优美情诗

  • 仓央嘉措,优美,情诗
  •   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原籍*南部门隅地区。父名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仓央嘉措,六世**。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史上有重要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译藏族的典范。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三百多年前,这位年轻多情的六世**仓央嘉措,从心底,轻轻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偏向哪边,他的生命都注定无法完满。即使是贵为*地区神王的**,仓央嘉措仍要为他的矛盾与取舍付出代价。正如一位网友在帖子里所感叹:如此高贵的地位,却换不来简单的爱情。

      于是这样的,如何不感天动地: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曾几何时,看到了这首六世*的诗,从此便再也无法忘却。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最打动人的,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在心中留下更多的东西。

      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种在心里的那一天起,*惯了独自在经殿的默诵和修炼,只因与你相见是今生今世无从割舍的神圣和力量。

      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背弃,不敢有半点的亵渎和涂抹。辗转越山山水水,只因你说只有唯一才有永恒,只因你说只有纯净才有珍重。

      这一世的轮回,不知道前路还有多少风雨。坚韧着抛却世间不解和凄迷,只因你说历经磨难才懂珍惜,只因你说今生只有一次相遇。

      觐见你的途中,我将每日的点点滴滴刻在驿站。不为别的,只为修得那一瞬间,在佛前把今世的缘分系在你的胸前,把一生的心愿写满你的手心。

      仓央嘉措的野史:

      仓央嘉措有一个称号:六世**。也许听到这里,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但如果仅仅如此,也许我并不会动心。先来看看关于他的一段官方历史: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守门的狗儿呀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清晨才归

      这是仓央嘉措在和玛吉阿米约会时候写的文章。玛吉阿米是活佛在一次酒馆中偶遇的女子,如月亮一般美丽。这所小酒馆现在还在*的帕廓街,是一座电影的楼房,房主人以此为荣耀,黄房子三百年金色不改。现在那里已被改造成一处咖啡馆,招牌上用藏、汉、英文赫然书写着店名——“未嫁娘”。

      门达旺是门隅地区的首府。在门巴人的传说中,太阳名叫“达登旺波”,意谓七匹马拉的车,达旺就是达登旺波的简称。七匹马的太阳车过处,还生长着门巴人起源的爱情,说的是明镜般的湖水中走出一位美男子,怎样以月亮为弓,以流星为箭,将定情的靴带射向美丽的姑娘;这里还生长着卓瓦桑姆的美丽传说,说的是天女化身的贫家姑娘卓瓦桑姆怎样与嘎拉王一见倾心,后来又怎样遭致反面人物王后的嫉妒,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样的故事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藏族,母亲则是门巴族人。在这藏族和门巴族聚居地,两个民族的文化相异而又交融。这是仓央嘉措的幸运,也是仓央嘉措的不幸。因为生在红教区,他向往着爱情。而黄教则是唯一一个限制结婚和情欲的藏传佛教。

      与其他转世灵童不同,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仓央嘉措并非自小被迎请入宫,因此他是在天籁中长大的。当年五世*圆寂。第悉·桑结嘉措作为摄政王正当其政,那个人上对朝廷下对人民隐瞒了真相,长达15年之久秘不发丧,只在私下里秘密查访转世灵童。这一事件改变了仓央嘉措人生的轨迹,揭开了他悲剧命运的序幕。如果仓央嘉措一辈子只生活在东山顶上,也许他会幸福;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成为活佛,也许同样的他会幸福;可是没有。两样对他来说都是惘然。虽然藏史声称两三岁时就将他隐秘地转移并教授佛法,但民间的说法则让他一直在家乡成长到15岁。我宁肯相信后者,不然何以解释那个自由的性灵和人间情怀缘何而来。

      其时*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明争暗斗:位高权重的摄政第悉·桑结嘉措与朝廷册封的蒙族汗王的藏蒙之间,以及蒙族人内部矛盾冲突日益白热化,局势动荡不安,正值一次政治大地震前夕。无心于政治也无心于佛身的仓央嘉措被迫参与其中,满心的厌倦与失望。他看不到未来,一切都无从逆料。心灰意冷,彷徨无倚。任凭第悉好言规劝或严厉申饬,年轻的活佛只是不思学经。

      用墨写下的字迹

      一经雨水就湿了

      没能写出的心迹

      想擦也擦它不掉

      仓央嘉措的眼睛和心不属于布达拉宫。深夜的雪地上开始踏出一行脚印,从布达拉宫一直伸向帕廓街;一个名叫桑旺波的高贵儒雅青年出现在街头的酒肆中。虚幻的物质世界多么诱人,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想她想的放不下

      如果这样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会成佛了吧

      戒律森严的环境和多情的内心世界、角色和天性的冲突,终于在20岁那年不可遏止地爆发了。曾为少年仓央嘉措落发授戒的五世*大师,五年后又该再次为之授比丘戒了。仓央嘉措依约去往日则扎什伦布寺,满脸的乌云密布。我们无从得知一路上他想了些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的决心已定。经由五世*自传我们得知了结果:*大师祈求劝导良久,仓央嘉措沉默以对良久,然后毅然站起身来,夺门而去。他双膝下跪在日光大殿外,给大师了三个头,反反复复只说一句话:“违背上师之命,实在感愧”,念念叨叨黯然而去。在后来的许多天里,不仅没有转机,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大师收回此前所受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说这番话的时候,仓央嘉措痛彻肺腑:“若是不能交回以前所受出家戒及沙弥戒,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而自杀。二者当中,请择其一!”

      这就是仓央嘉措,惟一不再的仓央嘉措,无可奈何的仓央嘉措。他从来就身不由己,他的命运全由别人来安排。他甚至不如一个农奴还有逃亡的自由,甚至不如一个小僧也有还俗的自由。他是藏传佛教第一人,他拥有的是最多的不自由。说那番话的时候,他的心在流血吧。

      从那以后,我们看到的仓央嘉措,就是一个放浪的活佛。他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他决定背叛,即使这种背叛极为危险,并且,终于成为了悲剧。回到那首诗的结局。狗遵从了活佛的意愿,然而天没有。在破晓时分,人们读着男人在雪野里清晰地印下的夜奔的足迹,那足迹急促而有力,人们疑惑,沉思,继而惊愕。这些蜿蜒连接着布达拉宫和小巷深处的脚印,在坦然以爱情的名义歌唱的同时,也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

      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出轨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就这样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年仅24岁。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在监视的目光下仓惶走在逃亡的路上,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卒年及准确的圆寂之地。此去无痕,有人说是在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被水肿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人说是被清朝皇帝软禁于山西五台山并圆寂于当地,有人说是在藏南一山洞坐化,又说是决意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等地。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细节,当人们迎接六世*的灵童的时候,大家发现灵童居然就在玛吉阿米的故乡……

      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这历代*的驻锡地。它以尊荣显赫的姿态永远地拒绝了仓央嘉措。在*的历史上,曾经一共产生过十四辈**,除却第一代**的灵塔在扎什伦布寺外,其它历代**总有灵塔、塑像、绘画等纪念物供奉在布达拉宫,即使人们不怎样提及的只活了十一岁的九世**、只活了十八岁的十一世**都有他们的灵塔在,然而,声名远扬的六世**仓央嘉措呢?塑像是不会再铸的了,壁画中也看不见他的影子,至于灵塔的安置,布达拉宫说,他,不配?

    [阅读全文]...

2022-01-22 21:58:28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拓展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阅读全文]...

2021-11-29 18:33:59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

  • 古诗文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书,无奔走之劳

      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拓展知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阅读全文]...

2021-12-04 04:51:58
  • 活佛经典语录

  •   2、我们不是人生的观众,切莫在别人的世界里旅行。——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天不解释自己的高度,依然高远无涯。——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心若死执,那么人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5、心,应该归于*静,而不是趋于死寂。——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6、看透,看开,看淡;不念,不争,不惧。——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7、只有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才不会出错。——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8、他人与世界并不由我们改变,却是心灵成长最好的沃土。——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9、很多事,既然在我们尽力之后也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吧。——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0、与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1、在惆怅中学会的珍惜,势必会浪费太多的曾经。——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2、任何我们在失去后所得到的领悟,都远比失去本身更值得珍重。——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3、想对之好的人,父母、爱人,抑或朋友,去爱他们吧,因为人生常常是来不及告别就会分离。——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4、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件事物或一种*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我们的能力,我们也就获得了自由。——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5、当我们的心不同了,脚下的路也就不同了,阳光会明媚,伤痛也会远离。——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6、我一直都认为,人生中真正的喜乐来源于对痛苦的喜乐,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7、远方的景色走*了,就是自己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放远了,就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8、只要我们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的太轻。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这是真实的我;而完美则是虚幻的我。——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9、寂静是安守本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以稳健厚重的姿态抵御突如其来的**。**少了,才可以活得轻松。——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承认不完美,我们就能找回本真,虽不完美,但却完整。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才出发,如果有障碍,把它清理到能走过去就好。——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1、当我们流连于伤感时,千万不要攻击、不要诋毁,因为人生何处不相逢。时间会是最美的答案,多年后,我们发现,其实分开以后还是可以做朋友。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唯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2、不要用别人的路标来确定自己的方向,那只会让你迷失。如果你是一条鱼的话,就不要想着像飞鸟一样在天空中翱翔,那不是你的路。什么样的路是独属于你的,什么东西是最适合你的,这些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3、我们不是圣人,所以常走错路,其实,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选择。如果,在一条走错的路上,别人都步履蹒跚,愁眉不展,而我们却依旧笑颜如花,坦然前行,久而久之,就成了错误路上的一道风景,亮丽了别人的眼睛,也愉悦了自己的心。——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4、他们这种从小就有缘进入寺庙出家的人今生不算真正参加过尘世生活,说的话也进入不了我这个俗世中浸淫已久的人心里。觉得他是他,我是我,解决不了我的疑惑。也许是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已经太多太多,这像清茶一般的散文根本不能以毒攻毒,解除我心中的五毒。——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阅读全文]...

2022-05-20 08:41:49
  • 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绝美爱情诗

  • 仓央嘉措,绝美
  •   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生*

      1682年2月25日,精明能干的五世**,在刚刚建成布达拉宫时与世长辞了。然而*街头却一片宁静,既没有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祈*早日转生;又未见打卦降神,寻访灵童的出世方向。*地方的一切政教事务,亦如既往,仍由“第巴”(即藏王)桑结嘉错代行处理。连当时驻兵*的蒙古族带兵官*汗要见五世*,也被桑结嘉措用“*入定(即闭门修炼),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之命以行”的理由把*汗骗过。就这样,想专权的桑结嘉错,欺骗了广大僧侣大众,和当时中央的康熙皇帝,其时间之长达15年之久。

      1696年,康熙皇帝在*定准尔的叛乱中,偶然从*的俘虏口里,了解到五世*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错,甚至打算不惜采用“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的强硬措施。桑结嘉错对于康熙帝的谴责感到恐惧,一方面写信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寻了一个15岁的少年作为五世*的转世灵童。这个15岁的少年,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闻名一世的六世**仓央嘉错。

      六世*仓央嘉错,生于公元1683年,父母是*南部门隅宇松地方的农奴。仓央嘉错虽然生长在农村,却聪敏异常,才智过人,高高的身材,亭亭玉立;红润的脸庞,眉清目秀,气宇轩昂;外加他举止潇洒,使无数美丽的藏族姑娘一见倾心。仓央嘉错不仅风流倜傥,富有文采,擅于,而且他有一身惊人的武艺,善骑射,长剑术,又是一个绝妙的猎手。

      接受了爱,却牺牲了佛缘

      1697年,仓央嘉错被选定为六世*灵童后,当年9月,便从门隅迎至*。途中与事先约好的五世*罗桑益喜会晤,并拜*为师,发受沙弥戒。10月到达*,10月25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六世*仓央嘉错虽然身居*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实际上,只不过是桑结嘉错找来应付康熙皇帝的傀。年轻的仓央嘉错,在华丽的布达拉宫里整天阅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虽然他精通佛学,却无意在佛学上有所造诣。他总想走出布达拉宫,到远离布达拉宫的群众中去。

      有一天,他在一位名塔坚乃的引导下,化名荡桑汪波去到*街头,还到雪(布达拉宫下面的居民点)的地方去。就在这里他相识了一位十分漂亮的民间少女——仁珍翁姆。这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并不知道这个化名为荡桑汪波的就是藏族人民见则叩头的活菩萨;只是因为他那少年英俊、风姿翩翩的力,使她难以隐藏心里的爱情。仓央嘉错对于仁珍翁姆天仙般的美貌,也同样浸沉在想入非非之中。但当他猛想起数百条佛教的清规戒律时,不禁打了一个寒。*与女人,就像水与火一样,是绝对不相容的。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接受了她的爱,我却牺牲了佛缘。若毅然入山修行,又违背了她的心愿。

      不过他矛盾的心情很快就解决了。他最终选择了爱情。1703年,仓央嘉错年满20岁,五世*特地从后藏来*专为他授比丘戒,但已经投入爱神怀抱的年轻*,回绝了*的授戒。他早失去对桑结嘉错的尊敬。他不仅没有接受比丘戒,连过去的沙弥戒也不愿遵守。1702年仓央嘉错到扎什伦布寺访问五世*时,正式向*回了他过去所受的沙弥戒。桑结嘉错,三大寺的堪布,拉藏汗等听说他要回了沙弥戒的消息,都赶到扎什伦布寺劝他不要这样作,但都未能使这位决心走向浪漫生活的“活佛”,有丝毫回心转意。以后他改名化装常在*的公园和居民中游玩,他接触了许多歌手和女友,并来往仁珍翁姆家中。就在这些所谓“下流阶层”的社会里来往,使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日子里,他写出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爱歌。

      六世*究竟写了多少诗歌,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据藏族家刘家驹在《康藏滇边歌谣集》的自序中讲:“第六世*仁青仓央嘉错,他能不顾一切,*裸地写出一本情歌,刻印发行,昔不满百首,现在流行到民间的歌谣,不下几万言,不同的曲调和舞法,也有数百种。”仓央嘉错的原作虽不满百,流传到民间,发展成数万言,都说是六世*写的,可见六世*的诗歌感人之深和人民群众对六世*之爱戴,非比一般。

      悲惨的结局

      六世*的“浪荡”生活,逐渐地被三大寺*所发现,有个嗽嘛名叫东龙吉估的说,他看见仓央嘉错穿着一件俗人穿的蓝缎子衣服,留了长发,不是僧人的相,手指上戴着戒指,拿着弓箭往公园里走去。有的人还讲:“在布达拉宫他是仁青仓央嘉错,在*,在雪山,他是快乐的青年”。这些消息传到桑结嘉错的耳里后,便成为他谋害仓央嘉错的一条理由。于是,桑结嘉错暗地策划行刺。一天晚上,仓央嘉错夜游回布达拉宫,刺客准备下手,但由于六世*的武艺高强,刺客远非对手,因而刺杀未遂。不过从此却引起了六世*对桑结嘉错的怀疑。

      1701年(康熙四十年),蒙古人在*的统治者*汗逝世,他的儿子拉藏汗继承汗位。拉藏汗即位后,与桑结嘉错的关系日益紧张。1705年7月,终于爆发了蒙藏两军之间的一场恶战。结果桑结嘉错被俘,不久又被处死。

      在这场权力之争的进程中,六世*与拉藏汗曾是共同对敌的战友。可是,拉藏汗赢得了最后胜利,却忘掉了这个战友,相反地掉转矛头,直端端对准这个政治上不成熟的年轻人。拉藏汗一方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错“谋反”经过,同时又进奏六世*是桑结嘉错立的假*,所列罪状为“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要康熙帝予以“废立”。康熙帝出于对*地区的安定的需要,同意将仓央嘉错“执献京师”。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五月初一,拉藏汗拘捕了六世*,把他关在*附*的一个蒙古包里,六世*在戒备森严的蒙古包中,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诗歌朋友们和情人仁珍翁姆。他从蒙古包的窗格里望见蓝天下的白云,不禁又想起了仁珍翁姆,便深有感慨地写道:东山的高峰,见白云蒸腾天空。莫不是仁珍翁姆,又为我燃起神香?

      1706年6月27日,六世*被押送北京。行前,他还通过一个藏兵,把他写给仁珍翁姆的诗交给她,他又写了一首离别的诗:白鹤啊!借借你的翅膀,我不飞往远处,只到理塘就转回。仓央嘉错被解送北京的消息传出后,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广大僧俗群众悲愤相告,发誓要夺回他们的法王*。当押送仓央嘉错的蒙古兵路过哲蚌寺时,被早已埋伏的一群武装*突然袭劫,六世*被抢上山,安置在寺内。拉藏汗得此消息,大为吃惊,决心不惜代价,夺回*。蒙古兵包围寺庙,与武装的*激战三昼夜,双方牺牲惨重。当战斗正处于难分难解时,六世*果断下山,蒙古兵解围,才使战争停息。这位年轻漂亮的诗人,与满含泪水的上千名*,挥泪相别,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不可返回的深渊。据说,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谋害,时年24岁。

      六世*无意于*的政教首领,他不是政治家,但他在文学上的天才是奇特的,他与他的作品,至今为全体藏族人民所传诵,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永不衰败的鲜花。

      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绝美情诗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

      仓央嘉措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我问佛》

      仓央嘉措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阅读全文]...

2022-01-07 20:55:03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句子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语录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说说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名言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诗词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祝福
东阳活佛阿婆诗句20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