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3) 语录(5) 说说(29) 名言(3k+) 诗词(24) 祝福(16) 心语(10k+)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 古诗文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二、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够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够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够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够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阅读全文]...

2022-06-04 13:58:27
  •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

  •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白话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整体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阅读全文]...

2022-01-12 20:29:59
  •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注音(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的断句)

  •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宋濂(1310年- -1381年 ),初名寿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 ,汉族。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阅读全文]...

2022-03-26 18:21:47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拓展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阅读全文]...

2021-11-29 18:33:59
  •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翻译

  •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下面是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翻译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作品鉴赏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阅读全文]...

2022-01-31 06:17:48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与借鉴!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阅读全文]...

2022-06-30 23:32:05
  • 2019年东阳重点高中排名,东阳所有高中学校分数线排名榜

  • 学校,高中,教育
  • 2019年东阳重点高中排名,东阳所有高中学校分数线排名榜

      每年东阳中考前,很多家长都关心东阳所有的中考学校名单及排名,那么2019年东阳中考已经就要来了,中考填报志愿选择一所好的高中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9年东阳重点高中排名,东阳所有高中学校分数线排名榜的相关信息,希望东阳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参考。


      一、2019年东阳高中学校排名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

      东阳二中。

      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二、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学校简介及排名

      浙江省东阳中学坐落在美丽的东阳江畔,校园占地400亩。现有48个高中班,在校学生2400余名,在职在岗教职工194名,其中特级教师6人,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省地级名师及名师培养人选、省市教坛新秀等40余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多次在金华地区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其实验班多次以全部高于重点线而全班上一本(可见历年东阳日报)。并且该校的定向队伍和健美操队伍多次在浙江省级别的.赛事中取得前三的好成绩。

      *九十年来,学校形成了发奋刻苦的学风、严谨诚挚的教风和扎实朴素的校风。*年来更是高扬素质教育大旗,致力于"拓展成才教育内涵,提高成才教育质量",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

      三、东阳二中学校简介及排名

      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市属城区普通高中,其前身是旧上海社会名流潘公展、吴开先为纪念张君毅而创办的“上海私立君毅中学”。

      1938年10月,地处上海斜土路的校舍遭日寇轰炸,遂于同年11月迁校至本省义乌县稠城。1941年再迁至东阳与义乌交界处吴大元村。不久浙中沦陷。1942年2月,脱离“君毅”,成立“义乌县私立*中学”,由东阳的陈希豪任董事长,其弟陈季豪任校长。同年五月,吴大元村校舍**机炸毁,遂将校址迁至磐安县安文镇。日寇投降后,学校迁回吴大元村。当时学校高初中25个班级,学生千余。1948年将初中班级迁至东阳城内小西桥,成立分部,**以后,将分部易名为“东阳县私立*中学”,后易名为“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每个年级14班,三个年级共有42个,在校学生1592人,教职工134人。学校占地面积43116*方米,校舍面积19862*方米,在建面积1.16万*方米,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日趋齐全。1993年,学校提出了“实施成功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宗旨, 1998年9月被省教委批准为省级特色高中,2002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四、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校简介及排名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市属城区普通高中,其前身是旧上海社会名流潘公展、吴开先为纪念张君毅而创办的“上海私立君毅中学”。

      东阳二中追求全面精细管理,提升全面教育质量,社会美誉度持续快速提升。*年来,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年年有亮点,体育、艺术、军民飞行员上线录取60人。前六年培养了3位东阳文科高考第一名,其中2008届陈瑛俏同学以高考文科成绩全省第11名、金华市应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2010年高考又创下历史新高,重点上线率达35.02%,其中理科上重点率超40%,位据全省同类学校前茅。体艺活动丰富多彩,自编操大课间活动连续四次获全市一等奖,获得市第2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校“梦翔合唱团”获金华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学校艺术团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生力军。

      现今有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1592人,教职工134人。学校占地面积43116*方米,校舍面积19862*方米,在建面积1.16万*方米,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日趋齐全。1993年,学校提出了“实施成功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宗旨, 1998年9月被省教委批准为省级特色高中,2002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阅读全文]...

2022-06-06 20:25:18
  • 《送东阳马生序》《宋名臣言行录》比较阅读解析

  • 阅读,语文
  • 《送东阳马生序》《宋名臣言行录》比较阅读解析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宋名臣言行录》比较阅读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

      2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23.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答案]21.(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2.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2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2分,大意正确l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 2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

      【甲】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an)粥不充,日昃(ze)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夜昏怠(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以衾拥覆

      C.①辍耕之垄上 ②去之南都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3.下列句中与辄以水沃面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以中有足乐者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可以为师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5.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 , (填写两个)(4分)

      参考答案:

      1.有时 通披,穿 热水 辞别

      2.C

      3.B

      4.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5.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担责任而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

    [阅读全文]...

2022-04-03 08:30:04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 古诗文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余:我。

      嗜: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往。

      尝:曾经。

      趋: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阅读全文]...

2022-04-20 23:06:20
  • 广东阳江旅游景点

  • 旅行
  • 广东阳江旅游景点

      阳江物产丰富,盛产鱼、虾、蟹、贝、海盐等。阳江土特产以“阳江三宝”和“阳春三宝”最为著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广东阳江旅游景点,供大家参考!

      1:闸坡大角湾

      大角湾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闸坡镇东南方向,背倚青山翠岭,独得大自然垂青。以阳光、沙滩、海浪、海鲜驰名于世,是海陵岛乃至阳江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该景点与阳西沙扒月亮湾并称为“姐妹湾”。*年随着大岭埂隧道的开通,车辆可沿环岛公路长驱直入。望见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海螺雕塑时,己到大角湾了。美丽的大角湾滩长2.45公里,宽100米,螺线形湾似巨大的牛角,故名大角湾。大角湾三面群峰拱护,面向浩瀚南海,两边大角山与望寮岭拱卫,湾内风和浪很软,峰顶时有云雾缭绕,正所谓山无水不秀,峰无云不媚,景观层次丰富。

      2:十里银滩

      十里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占地总面积 6000亩,三面环山,总长9.5公里,海岸线长达16.5公里,拥有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的十里银滩、我国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宋城、民族别墅、银海山庄等景点。*年来,被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南海一号、也在十里银滩风景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民众展现。

      十里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南面,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拥有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十里银滩、我国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宋城、民族别墅、银海山庄等景点。

      3:大树岛

      大树岛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万山群岛中部,面积6.23*方公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海水湛蓝,岩岸大树岛石奇,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岛上沙滩沙质细幼,金黄色的沙滩配蔚蓝洁净的海水和岸边高大的椰树,从岸边往海中心走50米海水都还未齐腰。有“小海南岛”盛誉。大树岛是个现代世外桃源,大树岛——一个孤岛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一面风*浪静,波澜不惊,有椰影婆娑,还有轻软的细沙亲吻你的脚尖。

      4:沙扒湾

      沙扒湾位于阳江地区阳西县沙扒镇,有*的“马尔代夫”之称。它头枕风光秀丽的北仔岭,面向浩瀚的南海。包括沙扒海滨、月亮湾、青洲岛和白额岭等景点。

      沙扒湾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层次独具魅力。海湾长达3公里,沙滩长2公里,宽长*200米,坡度*缓,整个海湾沙滩呈螺旋线弧展开,犹如明月般横亘在南海之滨。东西两侧有石山岬角拱卫,山上象形造型众多,密林环抱,海滩水质清澈,坡度*缓,沙质洁净。

      5:阳春石林

      阳春石林因山之巍峨,峰之险峻令很多游客流连忘返,就连造梦工场里的大导演也相中这里的奇景,到此处来取景。阳春春湾石林位于春湾镇东北2公里的蓬花垌。从“百页剑门”进入,里面是一块*坦的草地,草地四周矗立着无数如刀似剑的石峰,高60多米,宽50多米,极其险峻奇特,有诗人叹曰“万把青铜剑,锋芒指夜天”。此外还有“天马腾空”、“猛狮过岭”等石林景观。

      6:凌霄岩

      凌霄岩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洞内童乳石千姿百态,神奇变幻,加上旅游部门用彩灯装点后,更显得七彩缤纷,惟妙惟肖。 凌霄岩岩高 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其中底层凌霄厅高60米,宽34米,长105米,有一岩底河长320米,可泛舟。可沿“百步云梯”至凌霄宝殿,有“寿星迎宾、灵芝巨柱”等景观。再到观景台俯瞰洞内景物,“仙女思凡”、“八仙过海”、“群狮起舞”等,更为气象万千。

      7:闸坡大角湾

      大角湾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闸坡镇东南方向,背倚青山翠岭,独得大自然垂青。以阳光、沙滩、海浪、海鲜驰名于世,是海陵岛乃至阳江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该景点与阳西沙扒月亮湾并称为“姐妹湾”。*年随着大岭埂隧道的开通,车辆可沿环岛公路长驱直入。望见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海螺雕塑时,己到大角湾了。美丽的大角湾滩长2。45公里,宽100米,螺线形湾似巨大的牛角,故名大角湾。大角湾三面群峰拱护,面向浩瀚南海,两边大角山与望寮岭拱卫,湾内风和浪很软,峰顶时有云雾缭绕,正所谓山无水不秀,峰无云不媚,景观层次丰富。

      8:十里银滩

      十里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占地总面积 6000亩,三面环山,总长9。5公里,海岸线长达16。5公里,拥有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的十里银滩、我国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宋城、民族别墅、银海山庄等景点。*年来,被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南海一号、也在十里银滩风景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民众展现。

      十里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南面,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拥有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十里银滩、我国最大的仿宋建筑群—宋城、民族别墅、银海山庄等景点。

      阳江知名的特色小吃

      1、春砂仁

      春砂仁气味香郁,是一种宽中理气、健胃消食的名贵药材。具有性味辛温、健胃、行气调中、消食作用。用其制成的菜式,享誉四方。

      2、炒米饼

      本地称“粉酥”。它用炒米粉掺猪油黄糖黑芝麻等原料制成饼皮,包入花生芝麻猪肉椰蓉等馅,填进雕刻着花纹图案的木模夯实后取出,经精心烤制后而成。口感甜而不腻,入口酥脆,外形精致玲珑,为各家过节办喜事时必备的送礼待客之物。

      3、猪肠碌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名称。它的做法是用炒熟的豆芽、炒河粉等做成馅,再以整张特制的河粉作皮来包裹。上碟时切段,擦上熟猪油、芝麻,沾辣椒酱伴食。此为阳江最具特色的小吃。

      4、煎堆

      煎堆又叫煎糍,外皮是糯米,有脆皮和软皮之分,馅多用花生、芝麻、白糖和椰丝,用清油炸熟,通体金黄,脆皮甜心爽口,没尝过的不可不试!

      5、叶贴

      咸的'和甜的两种,甜的一般以花生糖等作馅,咸的有用萝卜、眉豆等作馅。下面垫的一般为树波萝或者芭蕉叶,吃的同时带点植物的清香。

      6、狗利仔

      材料一般为簕菜、鸡屎藤、荚白、两面针、针仔簕(东风橘)、米、白糖等,因形状与狗舌相似,故取名“狗利仔”,有祛湿清热功效。

      7、豆豉

      阳江豆豉是以阳江土产黑豆配以鲜姜,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制成,豉肉松化、味道鲜甜、鲜香可口、富于营养,乃是蒸鱼、肉、排骨和炒菜之调味佳品,享有“一枝独秀”之称,驰名中外。

      8、瓜咸

      阳江茶市白粥是不可少的,而上一小碟瓜咸来伴粥,也是必不可少的。小甜瓜用盐来埯制后晾干,就成了“瓜咸”了,切小段后用豆豉,蒜蓉来炒一下,就成了伴粥的美味佳肴了。

      9、鹅乸饭

      阳江特产黄鬃鹅,阳江特色烹调方法,使鹅乸饭理所当然地成为特色菜式。它以母鹅为原料,切肉碎,再配与其他材料炒饭即成。

      10、烧蚝

      “鲜”是阳江人对饮食的第一追求。有科学研究表明,鲜味主要来源于食物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存在于畜禽肉、鱼肉、贝类中琥珀酸、核苷酸、谷氨酸。人们对鲜味有着特殊的敏感与执着的追求。这道菜非常的好吃又好看,家里来客人的话做这菜一定不丢架哦~而且蚝的营养价值也特别好,多吃对身体好。

      阳江旅游注意事项

      1、广东六月至十月间有梅雨天气,湿度较大,且七月后多台风,当季旅行应随时备好雨具;炎热潮湿天气里,易于上火,可饮用当地的“凉茶”去火。

      2、适当学一点粤语很有帮助,例如,请人帮忙或者让条路之前,都要先道声“唔该”。“打扰晒”则是到某人处请求他帮忙代办某种事情时所用,它包括了感谢和抱歉二层意思。

      3、请尽量不要品食野味,尤其是受保护的动物,一是为了保护环境,二是为了自己的健康。

    [阅读全文]...

2022-07-06 23:05:34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语录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说说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名言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诗词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祝福
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