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诗句

关于开悟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开悟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开悟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开悟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1) 说说(15k+) 名言(1) 诗词(1) 祝福(2k+) 心语(305)

  • 开悟的人为什么像小孩子

  • 阅读
  • 开悟的人为什么像小孩子

      开悟的人为什么像小孩子,说起“开悟”这个词,是不是都觉得神秘感满满的,很多时候只有当一个人经历过足够多的的东西才会开悟,那么,开悟的人为什么像小孩子呢?

      因为人开悟了就没有那么多杂念。

      “开悟”这个词,一般人听起来会感觉很神秘,是不是开悟后就可以飞起来了?是不是开悟后就和电视剧里的“济公”一样,有各种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玄乎,开悟之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小悟大家都有。在读经的时候,或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遇到一个契机,我们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悟。一件事想通了,一个道理想明白了,一句经文读懂了,这就是悟,只不过是小悟而已,但积小悟就能成大悟,积大悟就能成大彻大悟,只要精进不断的修行,总有一天会开悟的。

      那人在开悟后会是什么样子?

      外表上看起来,还是跟原来一样,普普通通,跟普通人一样,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他有不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了?心不一样了。他心里变干净了,变得一尘不染了。他在接触任何外境时,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了,内心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无挂碍,恢复自性清净心了。他心里头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要问他,无论什么问题,他还都能给你解答。你不问,他心里什么都不想,清净如水,光亮如镜,你一问,他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开悟了,这就是智慧。

      为什么他什么都知道?因为这都是自性本具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完全是靠记忆,是靠阿赖耶里头的那个资料库,开悟的人不靠阿赖耶,他没有起心动念,在阿赖耶里不留印象,阿赖耶是空的,他的智慧,完全是自性的流露。

      当年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为什么舍利弗那么有智慧?无论什么问题,他都能回答,他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佛陀就指着鼓告诉他,你看到鼓了吗?鼓敲起来声音很好听,但鼓里有没有东西?没有,空的。佛陀就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空空如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你问他什么问题,他都没有回答不了的,这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

      所以,当一个人真正开悟之后,还是跟普通人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是没有起心动念了,没有妄想分别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心里面不会胡思乱想。开悟后什么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可争的?还有什么可分别执着的?所以也就不会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了,也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喜欢谈玄说妙了,人变得老实本分,做起事来更踏实、更认真,没那么多话了,也没那么多问题了,这就是功夫到家了,但一般人看不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真人。

      我们现在没有开悟,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这也想不通,那也想不明白,心中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浮想翩翩,问题多多,心里一刻也安定不下来。所以我们应当学*舍利弗:心,就像鼓一样,空空如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

      一、开悟是什么意思?

      开悟,即是对宇宙和生命本体实相的真实感知,也称为见道、名明心见性。开悟,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齐。

      需要注意的`是开悟只是见道,并没有成道,自然也算不上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

      二、开悟的几个重要特征

      1、大悲心

      开悟的人,能原谅任何人,不论别人有什么不对,都觉得像是自己不对;同时即便自己有能力惩罚别人,也能饶恕别人,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就是大悲心。

      2、真心自定

      真心自定就是指身心合一,看任何物体好像有一种合为一体的感觉,继续深入下去,就和物体合二为一,我即是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我。这个时候开悟的人在生活中,会说话不急不慢,遇事不嗔不痴,待人接物不分贵贱。他们是回归到万事万物本身的人,在他们身上,你能体会少有的朴质感。

      3、真心思维活跃灵敏

      开悟的人内心思维活跃灵敏,真心同样知道以前曾有的快乐和愤怒等,但是你会发现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恨不起来,这正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无生法忍。

      4、真心无我

      真心虽然能善分别诸法相,但绝对没有“我”这种念头,只有当你离开真心,心动后才会产生“我”这个念头。因此,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区别就是无我。

      5、回归自性

      你开始真正知道什么才是*气,并不是你*常认为的那样。当你在自性如来藏中,你会发现你无法愤怒、无法喜爱,你会很怀念以前喜怒的心境,很想再回到那种心境,这就是*气,这才是真正的*气。

      为什么说开悟的人很可怕

      开悟一般是指修炼的人,突然之间对人世间的一切都已经看淡,放下,但是,这是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有的结果,人一旦开悟,一切世间的事,都会被看成庸人自扰。旗下,开悟的人,才是真正的得以自在。

      用现在流得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浮云。也许在佛教中这样的智慧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置之不理,不会被触动内心,不被感动。其实是很可怕的。

      在心态*静的背后,也是对一切的无所追求,没有任何向往,虽然符合了佛家的清静、自在、*等、正觉,但是,毕竟不是在修行,还是要在生活中与人相处。

      开悟之后眼神变化是怎样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而影视剧里,一个人的开悟,则会通过眼睛表达出来。那其实就是心灵突然净化的变化,只是要表达内心,需要很多内容,而眼睛从浑浊变得纯净,则可以说明内心世界的变化。

      说到底,开悟的人,并不多,而且多数说到开悟,也是要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经历了很多挫折后,才真正领悟人生,在这个轮回的过程中。看见的,争取的都是假象。

    [阅读全文]...

2022-06-28 12:17:20
  • 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原文(了解开悟前的12个征兆)

  • 出了塔门(菩提迦耶正觉塔)右绕,向南、向西、向北,绕到塔的正后面,这里是菩提树和金刚宝王座的所在。

    正觉塔·菩提伽耶

    菩提树和金刚宝王座被铁栏杆护着,顺着菩提树的主干向上仰望,只见苍穹为底,交错着菩提树或粗或细的枝桠,菩提树叶并不多,正有半块月亮在树的上方,这使得天空更加深邃。

    金刚座·佛陀成道处

    瞻仰过菩提树,尔后我们来到菩提树的北面,在这里礼佛之后,*冥思。

    面向菩提树,*地而坐,当年佛陀在树下,面向东方,跏趺而坐,我们等于是坐在他的左侧。可惜他不在。可是,他的这个不在,却不同于我们凡夫。其实他依然在着,不仅这棵菩提树下,也不仅所有的菩提树下,而是所有的空间和时间里,他都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他在《金刚经》上告诫我们的。

    想象当时情形,彻悟之时,正是夜间,树影婆娑,繁星浩瀚,漫漫时空,无边无际。佛陀却让他的心充满宇宙,或者说宇宙时空全部集于佛心。他在思维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其中最关键的是因果关联。他要解开这个因果链。据巴利文《律藏大品》记载,佛于此时,作这样思维:

    初夜时分,世尊思维顺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世尊当时说:“精进思维,婆罗门众,明白正法真实之义,诸般疑问一时尽消,即知万法皆是缘生。”

    中夜时分,世尊又思维顺逆十二因缘。思维完毕,世尊又说:“精进思维,婆罗门众,明白正法真实之义,凡诸疑问一时尽消,即知因缘皆有尽时。”

    后夜时分,世尊又思维十二因缘。思维完毕,世尊又说:“精进思维,婆罗门众,明白正法真实之义,彼则能败魔王大军。犹如朝阳,光耀天际。”

    如乱线麻团,有了头绪,便可解开。关键是,人自己也在乱线团中,自己把自己缠得死死,不在局外,怎么能解?

    佛陀舍下了,把自己择到是非之外,局外观局,生死脉络渐渐清晰。

    是不是这样呢?佛心广大,等如虚空,莫可揣摩。只是我的心,虽在此静地,也仍如乱麻,难以静下来。树下左*有蛐蛐声,一句跟着一句;胳膊周围有蚊子来扰,其声微细;周围有人声走动,再远处有诵经声,不知是何国语言;还有大街上传来的汽车喇叭声;再有是狗叫,此伏彼起。这些声音,由于这特殊的地域,也不嫌其嘈杂。“溪声便是广长舌”,一一音声海,似都在诵经,亦都在说法。“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万事万物,都在生灭中。声尘亦是,生起来,灭下去,没有个止息。

    这菩提树本名毕钵罗,当年也不过是众树中的一种,只因为佛陀在此树下打坐,彻悟成佛,凭此一大因缘,遂称为菩提树。菩提者,觉悟也。树因佛而贵,因佛而奇。

    菩提树竟也多次生灭。阿育王未信佛时,信受外道,毁佛遗迹,曾派士兵将此菩提树的根茎一寸寸截得很碎,堆积在数十步外,让事火婆罗门燃烧,用以祭天。谁知烧到一半,猛火之中突然出生两棵菩提苗,绿叶青枝,阿育王见了,深自悔过,当即用牛乳灌溉被砍的菩提树余根,到第二天,菩提树竟又生了出来。从此以后,阿育王常来亲自供养。这是一次。再说阿育王的王妃,也是个信外道的,由于阿育王信佛之后,常为佛事奔波,到处竖石柱、建法幢,恢复佛迹,菩提树这里更是多有顾恋,疏淡了家室。王妃迁怒于菩提树,半夜里派人前去砍伐。阿育王见到菩提树被砍,非常悲伤,深心祈请,再以牛乳灌溉,不日又再长回原状。再后来,便是那位恶王设赏迦,又是毁灭佛像,又是砍伐菩提树。他想要彻底根除,伐倒树后,还要深刨树根,但是一直掘到地泉涌水,那树根犹未挖尽。气急败坏的设赏迦王,又是用火烧,又是用甘蔗汁浇,欲让其根腐烂。数月后,阿育王的后裔满胄王,听闻此事,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哀伤不已,用数千头牛的乳汁灌溉,经过一晚,树又复生,高一丈多。

    但我们现在见到的这株菩提树,还不是复生的这株。当年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授佛法时,让其妹妹僧伽密多比丘尼在原菩提树上分了一枝,带给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国王为迎接这只载着菩提枝的船,从岸上向着水里走,一直走到水没到脖子。到了19世纪,西方人在考古时,不慎把菩提树弄倒。只好从斯里兰卡的那株树上,又分一枝回来,重新植在此地。

    一株菩提树,几多生灭史。正是它的生灭,说明了生灭法的不生灭。

    蚊虫又来扰,想着不驱赶,但又禁不住驱赶。佛陀当年亦有蚊虫,它们扰佛陀么?它们当然扰佛陀,只是佛陀不为所扰。蚊虫不算什么,围在佛陀周围的是魔王的千百万魔军。当时,佛陀走到此树下,接受了一个刈草人供养的香净软草,然后结跏趺坐。坐定之后,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得无上菩提,宁可碎此身,决不起于座!就这样入深禅定,作深思维,七七四十九日。其间,波旬魔王与他的千百万魔军,前来干扰。他们不愿意有人成佛。因为人之所在的世界,属于欲界,靠欲望支撑。人在欲望中活着,活在欲望里。正是欲望让人生死流转,不得解脱。所谓魔王,不过是欲望代表。人心炽热,欲望难熄,以魔为王。我们都是欲望的奴隶,是魔的子孙。若说走火入魔,我们本身是,又朝哪里走?按说,有个把人成佛,也不算什么,魔王还愁子孙不够多么?关键是,有了佛之后,就会有佛法,佛法会让人们从迷梦中醒来:熄灭欲望,即得清凉;识得真心,生死即了;从此轮回阻断,不再被欲望所迷,人人持有极乐世界的绿卡。这于魔王来说不是太可怕了么?因此魔王见不得这个,必须破坏掉。

    凝思

    为了扰乱悉达多的心,使之不能入定。魔王搅动风雨雷电、飞沙走石,使之不时袭来。这些对于常人是事,对于悉达多则不是事,微笑中,不起于座。

    为了乱悉达多的心,魔王无所不用其极。他化作了悉达多家乡的信使,前来报告:说是悉达多的堂弟提婆达多囚禁了净饭王,篡位夺权,并霸占悉达多的妻子为后妃,倒行逆施,生民涂炭,您须救释迦族。这一招很狠,谁无亲情之念?老父被囚,家国遭难,心能不动么?悉达多却不动。世界一切,生生灭灭,无不是欲心所使。因此须断除欲心、诤斗心、杀害心。仁心不杀,宽心不斗,舍心不贪。眼前所有一切,都若门前流水,生灭无常。因此悉达多不为所动。

    波旬又派美女前来引诱悉达多五欲之心,眉媚言谄,娇面柔肢,百般诱惑。悉达多深心寂定,面目恬然,犹如出水莲花,清净无染,美女羞愧而退。这也如宋代诗僧道潜。一日,苏东坡遣官妓向道潜求诗,意在挑逗。道潜笑作七绝:“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波旬魔王见此种种失败,决意以武力来坏佛事。他令夜叉、罗刹等恶鬼神及八十亿魔众,各使刀枪剑戟,嚣嚣前来。但悉达多心不起嗔恨,所有刀剑如刺虚空。魔王心虚,疑心向佛。佛说:“你于前世,作一寺主,受一日八戒,布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而我于阿僧祗劫来,为众生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种种布施无量无边。你怎么能与我比输赢?”波旬问:“你这么说,谁能证明?”悉达多以手指地,说:“大地可以作证!”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地神负宝瓶而出,佛历劫所做布施:头目手足、象马车乘、珍宝宫殿等等,遍满大地。见此情景,魔众不战而败。

    此时天雨妙花,五彩缤纷。在此须臾一念心间,佛陀演示从人到佛的*,为将来成佛者指明路径:意已清净,诸漏不动,进于初禅;静然守一,专心不移,进入二禅;安稳心中,欢喜毕具,而得三禅;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苦乐志。正在其中,寂然无变,证得四禅。证得*四禅后,进入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审视,天耳倾听,宿命观察,多生多劫,无量无边轮回情景,一一现前。观察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深入思维,证四圣谛。诸漏灭尽,心得解脱,而生慧解脱。到此时,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智慧已了,所作皆办。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彻悟后的第一句话这样说:“奇哉,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执著未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他一下子为我们证明,我们也是佛,所有的众生本质上都是佛。在这句话面前,所有的迷信破除净尽,一切的迷魂得到了依归,从此愚痴者有了聪慧的企及,烦恼者有了解脱的希望,漂溺生死者有了抵达彼岸的船筏。

    为此我们感恩佛陀,为此我们庆幸自己。

    此时是三月十五日,天心月圆。

    文/闻章

    蝉友圈耀彪编辑

    文章归作者所有 转账需注明出处

    2018·印度尼泊尔 朝礼佛陀的故乡

    佛陀出家处·南丹格尔·绕塔

    2500多年前,生命的觉悟者──佛陀,曾走过的圣地遗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佛子聚集到印度。虽然自法显大师、玄奘大师开始,已有数不尽的人群来到圣地,得到不同的感悟,也留下一本本的著述,但亲临佛陀走过的这些足迹,虽然多数都已是断垣残壁,但实际置身其中,仿佛就是亲自来到佛陀身边,聆听到佛陀慈悲教诲。

    拘尸那罗·佛陀寂静涅槃处

    佛旅网印度朝圣之旅历时十五天,依据《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之开示,以印度恒河流域为核心,跟随佛陀足迹,贯穿印度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尼泊尔蓝毗尼,以佛教顺时针的方式绕圣地一匝,历经佛陀一生最光辉的时刻,了解佛陀涅磐后经典结集,佛陀衣钵传承,佛法在印度传播的核心地区。

    [阅读全文]...

2021-12-03 09:38:34
  • 读完令人开悟的诗!

  • 读完令人开悟的诗!

    北宋时期佛教兴盛,王安石少年时受父亲影响,经常出入寺院,中年经常与高僧交往,又常常布施于寺院,晚年更将住宅舍为寺院。

    王安石对佛教理论有系统的研究,为《金刚经》、《维摩经》作注。

    现摘王安石所作诗《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中6 首,供鉴赏、体悟。

    01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02

    牛若*鼻,岂肯推人磨。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 干地终不涴,*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

    03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已。

    04

    凡夫当梦时,眼见种种色。 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获。 不知今是梦,道我能畜积。 探求复守护,尝怕水火贼。 既觉方自悟,本空无所得。 死生如觉梦,此理甚明白。

    05

    莫嫌张三恶,莫爱李四好。 即往念即晚,未来思又早。 见之亦何有,歘然如电扫。 恶既是磨灭,好亦难长保。 若令好与恶,可积如财宝。 自始而至今,有几许烦恼?

    06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 知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

    [阅读全文]...

2022-04-05 13:12:40
  • 释迦牟尼名言300句-释迦牟尼开悟第一句话

  • 名言,一句话
  • 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2、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3、世尊说:你们啊,佛是三界中的圣者,众生的父亲,看到自我的孩子能够忏悔罪恶,修*善行,十分欣慰,理当随喜呀。

     

    4、我如来只是指路的人。

     

    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6、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能够止恨。

     

    7、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11、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1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3、8·自爱者将不会伤害他人。

     

    1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5、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6、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17、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8、每个人皆具有行善的潜能,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也可以经由努力,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而且,无论是多大的罪恶,皆不能以无止尽的痛苦来惩罚他。

     

    19、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阅读全文]...

2022-05-01 22:39:44
  • 六祖慧能的一句开悟佛偈(慧能六祖的经典精华偈语)

  • 经典
  • 编者按:《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至高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佛经,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第一本白话经书。《六祖坛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和阐释,显示出中国人对般若“假有性空”思想的基本把握。其中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是对般若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传世最知名的一首禅诗。《六祖坛经》是惠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六祖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在他讲述的《六祖坛经》之中。《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在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中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这也是成语“不可思议”的由来,关于人性的真知往往是下意识对于某件事务的反应,若是思考良久才能判断出来的往往也许并不是与自己本心相符。

    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在《坛经》中,“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说你这偈子没有见性,到了门外,未到门内。说他到了门外,是说他的路没有错,就只差那个门槛没有迈进而已。“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尽管他的方向是对的,但终究没有迈入这个门槛,于无上菩提仍然是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言下即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不是别人给你见,也不是佛给你见,是念念自见。

    3、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4、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5、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心起愚(愚蠢)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智慧)念,智慧就在身边。常常保持警觉、使心不著境,就是般若生。而不这样做,却总是用头脑去分辨是非、善恶、佛魔、凡圣等等相对立的概念,就不是行般若而是愚痴生了。

    6、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由定生慧,由慧生定。当心存定力的时候,智慧就会生长,不会被周围的各种言论所蒙蔽;而拥有了足够的洞察力之后,内心的定力也会随之而增长。

    7、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个“染著”之心,就可以“契入”空性正见。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

    8、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诵经不仅仅是口读,还要能用心领悟,还要能心口合一、知行合一,这样才能说是真悟。很多朋友学了很多善知识,临到遇见事情了,往往被心性所蒙蔽,做不到知行合一,这样诵经便仅仅流于形式了。

    9、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此实性,即是人人皆有的智慧德相。佛陀开悟时所说的:「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惠能大师明白的指出,这「大能」,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问题却是,行者却少人肯定自己是此大能。这大能生机活泼,能生智慧,故说「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这大能不在外相上,也透过所有的外相,得知这大能的存在。

    10、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万法都是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不是外边生出来的。“故经云”:所以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你因为心里生,所以就有种种法生出来;你心若灭,就种种法都灭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说,一切都不离自心,也不离自性。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里说成佛的方法以“定”和“慧”作为根本,定和慧本质上是一样的,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运用。由于六祖惠能禅师传法讲究的是“顿悟”,就类似你老是想不通一件事,走在路上看到了什么,突然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六祖和人的对话很精彩,翻译成白话文的话还是很好看的。

    [阅读全文]...

2021-11-26 04:09:50
  • 看透生死的哲理句子,开悟后整个人都变了

  • 看透,生死,经典
  •   以下就是九库说说网提供的关于《看透生死的哲理句子,开悟后整个人都变了》的相关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希望对你的生活会有帮助!

      1、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个不经意思间它就把你悄悄带走了,你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

      3、生活就如同*静地水面一样,随风漂泊,自由自在,可在这*静的背后却还有波涛汹浪,它会在不经意间让你承受所有的痛与苦,没有路可以选择,一切都逃避不了,只能选择承受,品味煎熬。

      4、关于生老病死:我们对生老病死大声说,我不要,而生命却说,我不在乎。

      5、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看透生死的哲理句子

      6、生老病死,所以时宜,是你来晚了,冥冥中早有了安排,他根本不会等你。

      7、人在自然灾害、生老病死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条快要逝去的生命要怎么挽留生老病死贪生怕死。

      8、为什么要咒别人死呢?反正他早晚都会死,过生老病死,或死于意外。

      9、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10、生老病死世事无常,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你走的不那么匆忙。我求你能回头看看,那些爱你的人们他们心里是不是装满了悲伤的悼歌,生命仍旧要继续,没有什么是无法阻止的,没有什么是一直停滞不前的,死亡的真谛不过就是无限的接*重生。

      11、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12、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13、此后岁月沉浮,生老病死,都已是再不相欠的事,所谓穷途末路,不过是如此。

      14、做人有什么不好?能生老病死,体验人生悲苦,否则活着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15、生老病死,飞来横祸,已经让许多不该走的生命离开了人间,我们为何还要自己拿自己的生命开刀?人人都应该珍惜自己脆弱的生命,让她过好每一天,过好这一生。

      16、人生在世还不是生老病死,健康是最重要的,在病魔面前没有人可以无惧。

      17、病,没有人永远不会生病,或是身体有恙,或是内心不安。人是坚强的,但并不是无坚不摧,人可以让自己保持和恢复健康,但是人却没办法让自己远离疾病。病可怕么?正是因为疾病让我们更加健康,也正是因为疾病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18、生老病死,或是在背后主宰者我们,又或许是不断的引导我们。只是这一刻,寂静的气息不允许我诸多考虑,只是这一刻,独自不眠在这夜色。

      开悟后整个人都变了

      19、唯有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难化为尘。

      20、人,生来一个人,死去一个人,所以,人生就是一个人生老病死的简称。

      21、承蒙时光不弃你我终身不遇还剩温暖潮汐,接我三寸光景与你生老病死走到暮年古稀。

      22、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23、老,自古就有追求长生不老的做法,但是这老是祸是福,应该趋之若鹜还是望而止步。从婴儿到童年,又慢慢长大成熟、苍老。如果说我们会想到追求不老是因为知道自己会变老,那么这种行为和想要避免自己的诞生一样荒谬可笑。

      24、但是这并不会持久,不用些许时日,他们就会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那份情感也慢慢消散。有人贪生怕死,我一直认为没有人真的畏惧死亡,因为这无法逃避。只是心中的遗憾太多,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完成,有太多的理想没有圆满。

      25、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炽盛。

      26、人生在世,逃不了悲欢喜乐,逃不了生老病死,一起慢慢变老,又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3-25 21:05:38
开悟诗句 - 句子
开悟诗句 - 语录
开悟诗句 - 说说
开悟诗句 - 名言
开悟诗句 - 诗词
开悟诗句 - 祝福
开悟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