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考语文重点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考语文复*重点
导语:中考语文复*重点。欢迎参考借鉴!中考命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情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地求同避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稳过渡,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中考,全称为初中学业水*考试。
中考语文复*重点
一、了解中考试卷模式,做到知己知彼。
在复*中可以针对考查的项目和知识点逐一落实,并梳理出知识网络。课内语段可以按文体不同划分成块,按照内容、结构、重点词句、课后问题等将知识系统化,复*起来条理清晰。字词句的复*建议同学们按照学校资料进行复*,因为学校资料的知识难度和知识体系与中考要求较为一致。
二、针对每一部分考查内容制定相应对策。
背诵默写部分应该是我们容易得分的题,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字的书写,一定要多看、多写,对字形成直观的记忆。
课外阅读仍将是今年考试中的难点,特别是今年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不再是与课内文章比较阅读,而是独立考查,而且会更偏重于内容的分析,也会加大同学们答题的难度。
做阅读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所有答案都在文本中,要重视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三、克服紧张心理,短时间内加强薄弱环节。
知识薄弱的环节恰好是提高分数的关键,不要焦虑,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原因,掌握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不必过分加深难度,中考知识点考查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学会变通。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它包括三层含义:
①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它要求学生对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看其解说是否准确全面。所谓“准确”,就是要正确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意思,对言外之意或隐含信息的分析判断要合乎情理;所谓“全面”,就是要梳理文章的主要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归类和概括,要条分缕析,不能有所遗漏。
不同文体的选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史传文紧扣人物性格品质这一主线,游记散文围绕写景和记游展开,议论性文字阐述观点和依据,说明性文字突出事物的特征。
二、阅读方法
(一)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归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也必须着眼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要准确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正误,首先就要梳理脉络,明确文章写了哪些人,人物的主次及人物间的关系;涉及哪些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与事件、事件与人物的关系。抓住选文的关键句,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全文中心句、含蓄的语句、评述性语句等。整体把握文意,避免以偏概全。
(二)观照原文,识别干扰
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在原文找到依据,理清其前后联系,注意细节的推敲。识别干扰的几种类型:
1、时空错乱
命题人故意将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颠倒,把此时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时发生的事情,把此地的情况说成是彼地的情况,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有关时间、地点的词,明确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0题C项: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是在吴举劾之后,而不是共同破敌后。此项混淆了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再如2012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4题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逐一比对原文,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此项属于地点错位。
2、张冠李戴
文章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错误项的设置往往把甲所做之事故意说成是乙所为。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做了何事。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8题C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3、曲解词义
命题人或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或以今义释古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进行干扰。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2011年高考语文陕西卷第6题D项: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万*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原文与选项中“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对应的是“灌亦望风迎溃”,其中的“迎”是“迎合”之意,即看大势已去,一起望风而逃,溃退而去;而非“迎击”,“阻止溃退”。
4、强加因果
命题者往往嫁接原因和结果,将此因说成彼因或因果倒置。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分辨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6题B项: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从文中看“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而非其“执法严明”。
5、无中生有
文中本无此信息而添枝加叶,硬将此信息加在某人头上;或者把类似信息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阅读时要仔细比对原文。
再如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7题D项:《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整体把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6、夸大其词
未能对人对事进行客观地评价,把部分说成全体,故意拔高,言过其实或绝对化而造成失误。阅读时对“全部”“一概”“从不”这一类词要有所警惕,一定要从文中找依据,不可似是而非,主观臆断。
例如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10题B项: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对照原文“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是说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可由此断定“全部投入‘虎穴’处死”的解说有任意夸大之嫌。
(三)选项对照,正选反推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
在日常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
01、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 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出淤泥于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02、借莲形象写君子心胸豁达,通晓事理,行为方正,德名远播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03、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04、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05、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两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十则》
01、阐述学*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03、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4、阐述关于学*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5、阐述关于学*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06、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07、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8、论述学*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9、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0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02、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03、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04、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05、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06、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07、突出桃源社会生活*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08、文中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09、表现"村中人"热情待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记承天寺夜游》
01、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02、最能突出庭院景色的语句是:积水空明。
《小石潭记》
01、写潭边茂盛的植物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02、写潭中游鱼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03、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04、借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05、中形容溪身形状的语句是:斗折蛇行。
06、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犬牙差互。
《马说》
01、点明千里马被埋没(或: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或:点明"相马者"的弊病的语句)的原因的语句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02、作者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材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自喻指的是:能识别人材的封建统治者。
03、点明千里马终生命运的语句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查重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考语文诗句分类
一、与"地名"有关的诗句
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2、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5、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张继《枫桥夜泊》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夜泊瓜洲》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1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1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1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江歌》
21.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22.故人昔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2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
2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8.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杜牧《过华清宫》
诗句与诗人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
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 诗句与诗人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④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⑥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⑦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⑩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译着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宁赞高尔基:“*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中考语文诗词要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朋友们在中考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语文考试辅导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惠州2017重点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
重点高中中考录取通知普通高中录取分第一批录取和第二批录取,第一批录取包括统招 计划录取(面向全市招生)和分指标录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惠州2017重点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通高中录取分第一批录取和第二批录取,第一批录取包括统招计划录取(面向全市招生)和分指标录取,长治一中、长治二中、太行中学、长治五中、长治六中统招计划录取的分数线由市招考中心统一划定,无志愿不投档;以上这些学校从统招计划中划拨出扶持市直、城区、高新区及郊区办有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70%的指标,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50分。第二批录取为属地招生,市直其它普通高中、各县(市、区)一中及属地高中统招生的录取分数线,最低控制为280分;各县、市一中(不含城区、郊区)从统招计划中划拨出扶持当地办有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不少于70%的指标,按志愿由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据了解,高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全部由市招考中心统一打印发放,城区考生的录取通知书由考生所在初中学校负责发放,县区考生的录取通知书由各县区招办负责发放,届时,高一新生必须持有“长治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中等学校录取专用章”的`《录取通知书》到录取学校报到,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于8月20日前结束。
2018惠州中考分录取数线预测
预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
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参加本市中考考生普通生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385分;而特长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不低于355分。
想要知道更多地区的中考分数线预测请点击查看《预计2018年广东各市中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2018年惠州录取分数线点击查看《2018年惠州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惠州市第一中学626.3》
2017惠州中考录取分数线参考
2017年惠州第一批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昨日公布。其中,市一中在惠城区的录取分数线为638.7分,市实验中学在惠城区的录取分数线为595.5分,市华罗庚中学在惠城区的录取分数线为563.4分,市八中在惠城区的录取分数线为520.8分,市东江高级中学在惠城区的录取分数线为538.4分。
中考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高中
明白好高中的标准
家长们普遍认为好的高中就是升学率高的高中,学生素质高、考上大学的人多。各所高中在宣传的时候也往往会强调学校的硬件,每年考上本科大学的比例、重本率、状元等。
这样的宣传把学校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广大的学生和家长面前,使得学生和家长忽略了学校的劣势,而把选择的目光放在了"好的升学高中"上,没考虑到适不适合孩子。其实,最适合自己的高中,就是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好的高中。
距离和交通
不建议孩子去太远的学校,因为孩子正处在形成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需要与家长经常交流。如果距离太远,孩子长期住在学校,孩子一些思想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寄宿制学校往往住宿教师较少,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规律
首先,从教育规律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求学、成才道路的不同,盲目的赶超势必会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家长们过于盲目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破坏规律办事,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从学校的等级来看,重点高中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而普通高中则是大众化的全民普及教育,培养的是普通的实用型人才。在重点高中寄读的普通高中在籍学生,在高考中名落孙山者居多,而同等水*的学生在普通高中学*三年后则百分百地金榜题名。如此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家长们深深的思索。
河北中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考政治考试对中考生们来说十分重要,政治考试该如何复*?河北的学生要将政治科目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巩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考政治基础知识
参与政治生活
1.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
2.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大会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大会制度
4.全国*大会同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全国*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2)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向它汇报工作。
5.全国*大会的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6.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7.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对*的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对公民的要求:人人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8.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0、宪法的构成: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首都
1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表现: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
(2)宪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1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3、我们应该怎样维护宪法的权威?
(1)我们要认真学*,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内容
(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惯
(3)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14、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
建议权、监督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15、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1)通过*或直接向*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16、在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利
(2)应该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情况
(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4)不能采用贴*、聚众闹事等方法
17、维护*的意义:
(1)*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2)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18、怎样维护*?
(1)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现危害*的行为应及时向*机关或*机关报告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
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
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中考语文必考诗句及答题技巧
关于古诗词的考点在语文试卷可谓是随处可见的,考题的类型又是极为灵活的,想要把这些分数都打包带走,你就要花更多的心思来总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必考诗句及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关于莲的诗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雨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酒的诗句』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关于月的诗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关于花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关于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茫茫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中考语文要考的重点古诗词
中考英语重点短语
初中语文重点诗句
高中语文重点诗句
中考语文常考的诗句
初三语文考前的重点古诗词
八上语文古诗背的重点
初中上册语文古诗的重点
中考语文常考的古诗
九下语文必考古诗词的重点句子
中考语文古诗要考的
中考语文必考的古诗
语文中考必考的古诗
中考语文最爱考的古诗
语文上半年的古诗重点
河北中考的语文古诗
高考重点短语
中考语文背诵的古诗
广东中考语文要考的古诗
语文中考经常考的古诗
九上语文中考考的古诗
中考语文的古诗词
中考语文常考的古诗词
历年中考考过的语文古诗句
中考语文背的古诗词
语文中考常考的古诗词
兰州语文中考常考的古诗
单招重点考的古诗文
中考语文考的最多的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