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诗句

关于应县木塔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应县木塔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应县木塔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应县木塔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1) 说说(3k+) 名言(151) 诗词(37) 祝福(1k+) 心语(45)

  • 赞美应县木塔的诗句参考

  • 赞美
  • 赞美应县木塔的诗句参考

      (第一首)

      想是天王掌作基,千年矗立沐晨曦。

      檐间隐隐风铃动,塔顶悠悠云絮移。

      西眺桑干开眼阔,东牵恒岳比肩齐。

      流连已久思归去,麻燕飞来拽我衣。

      (第二首)

      千年木塔耸凡尘,紫气祥云绕福民。

      远眺龙潭一碧水,*瞅古镇万家春。

      因无舍利千年果,果有菩提四面因。

      淡定如钟香火在,禅诗唱和应缘人。

      (第三首)

      巨塔威仪赖有基,几番战火演晨曦。

      密檐挂月身犹正,众柱擎天脚未移。

      一地铃声燕衔剩,八方匾语佛挑齐。

      木香酝酿百千载,待我今来熏满衣。

      (第四首)

      神工峻极固宏基,麻燕翻飞剪薄曦。

      佛号悠悠祈雨顺,善颜熠熠惹云移。

      四方碧绿桑干地,八面鹅黄庄稼齐。

      自古金城多秀色,而今龙首雾撩衣。

      (第五首)

      塔自辽朝始奠基,每天最早见晨曦。

      风摇铃舌声回响,日照莲花影转移。

      一柱巍峨从地起,六檐飘渺与天齐。

      凭栏纵目思千里,欲上层楼更振衣。

      (第六首)

      千年木塔擎天柱,万里神州拔地莲。

      檐自斗星勾角起,铃朝铁马奋戈宣。

      阔谈登顶询丽日,嬉笑凭栏抚女仙。

      结构谨严稀世有,浑如一体似钢坚。

      (第七首)

      神工峻极固宏基,麻燕翻栽剪薄曦。

      佛磬悠悠祈雨顺,袈裟熠熠拂云移。

      远望碧绿桑干水,*瞧鹅黄庄稼宜。

      自古金城多秀色,鹧鸪龙首水之湄。

      (第八首)

      释迦奇塔落俗尘,灵韵祥光罩富民。

      八角飞檐喜燕舞,玲珑雕柱好诗吟。

      果香不谙佛前愿,道悟诸常善恶因。

      莫问众生几许渡,惜缘舍利点凡人。

      (第九首)

      一柱擎天固泰基,云霄直上挽朝曦。

      狼烟几度终无恙,风雨千年始不移。

      隽秀赢得三界誉,玲珑堪与五洲齐。

      登高尽览山河景,扯片霞光裁锦衣。

    [阅读全文]...

2022-05-04 20:26:18
  •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译文

  •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译文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词解】

      (0)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yí)。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易:容易。

      (24)耳:语气助词,啊。

      (25)但:只。

      (26)讫:完毕(qì)。

      (27)实:使……结实,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28)钉:用钉子钉(同上)。

      (29)之:木板。

      (30)如:遵照。

      (31)塔:塔身。

      (32) 遂:于是,就。

      (33)盖:因为。

      (34)弥束:紧密约束。弥:紧密。

      (3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36)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37)履:走,踩踏。

      (38)伏:同“服”,佩服。

      (39)相:相互。

      (40)持:支撑。

      (41)皆:都。

      作者简介

      沈括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仁宗嘉佑年间中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后又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负责编校书籍。神宗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举司天监,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亦曾出使辽国,谈判边界划分问题。后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因他人兵败受牵连,坐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这期间,据其科学实践与*生见闻,著成本书。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阅读全文]...

2022-03-09 11:53:06
  • 应县木塔最新导游词

  • 应县木塔最新导游词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县木塔最新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座,沿各层*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直,角翘十分*缓。*座以其水*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应县木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县木塔的概况。

      应县木塔创建于950多年前的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这座巨塔,顶天立地,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观给人的视觉印象非常高大。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共有五层六檐。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座围栏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多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此外应县木塔还带有明显的道教特点:比如就现在的木塔方位图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木塔下面,一定会惊讶于它为何耸立千年而不到,为何耸立千年而不蛀不朽,为何耸立千年而无火无灾。

      下面我将给大家揭开木塔神秘的面纱。

      一高大的木塔建造之所以历经千年仍然耸立在大地上,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密切相关。

      ①木塔的设计师没有采用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结构,而是采用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②木塔的整体构架用木料,在结构上采用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将木塔*面分为内槽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座供游人活动,整体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稳固性。

      ③另外木塔各层之间的链接又采用了十分科学的叉柱造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减少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稳固性。总之,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坚固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能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

      二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容易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

      ②然后就是木塔的天然守护神—麻燕的功劳了,麻燕每年夏天围绕着木塔漫天飞舞把虫蛾都吃光了。

      ③另外山西高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干燥十分有利于木材的干燥和防朽。

      ④最后就当地人民不断维修和精心呵护了。才使这古塔庄严的屹立在黄土高原上。

      三木塔无火无灾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为什么直插云霄的木塔不遭受雷击呢?专家学者分析说,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另外当地百姓的精心呵护也是少不了的。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并且主要反映在名匾众多,彩塑壁画独特,佛牙舍利珍贵三个方面。

      好!应县木塔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积淀已经向大家简单介绍完了,下面请大家自己欣赏品味这建筑奇观、文化名塔吧!

      山西的应县木塔,俗称天柱,原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佛宫寺内。

      应县木塔浑厚、高大、粗犷,是享有盛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寺内木塔是辽代兴宗皇帝为他心爱的把子观赏美景而修建的,也有的说是兴宗皇帝为让他的王公大臣观战而修建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多少个暑夏严冬,多少次狂风暴雨,多少次闪电雷鸣,但木塔却安然无恙。据县志记载,辽、金以来,曾先后历经七次大地震,其中最厉害的是元代顺帝时的大地震,地震连续七天,木塔仍巍然不动,足见塔身构件安装合理,制作精细,质地十分坚固。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面呈八角形,共九层,其中四层是暗层,外观五层六檐。应县木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高出3.21米。整个塔身,从粗犷中见玲珑,从古朴中见端庄。木塔外观,既无雕梁画栋,又无溢彩流光,然而那巍峨粗壮、拔地擎天的身躯,那结构严谨、交错默契的斗拱,都足以令人目炫动容,赞叹不已。无怪古人在塔上用斗大的字,写成牌匾悬在那里,什么“拱辰”、“挂月”,“天下奇观’、“天柱地轴”,即便用浑朴的壮笔,用最富有感情的语言,也难以倾诉人们胸中的感慨与赞美。

      应县木塔底层直径为30米,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的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的第一层,用蓝色琉璃瓦镶边,犹如锦上添花。塔的内外两道八角形木结构框架,用大粱和斗拱互相拉结。框架之间不用一个铁钉,全靠斗拱梁架把所有木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稳固的整体,这在我国建筑史上可谓是个奇迹。

      木塔底层有门朝南,内有木制楼梯,可盘旋而上。木塔外侧有回廊扶栏,登高远眺,大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塔顶,八角攒尖式,立有铁刹。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瓶、宝珠组成直射蓝天的刹柱,更衬托出木塔雄伟壮观的气魄。

      木塔内,明层原来都有塑像,因年久失修,现仅存几尊。传说应县木塔是鲁班爷建造的。

      很久以前的一天,鲁班和妹妹从南方来到北方,走到应州地面,看到这荒凉的战场,白骨累累,不是北方的*(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俗称),从这里杀向关里,就是南方的蛮子(对南方人民的俗称),从这里杀向关外。有时两军就在这金沙滩地面打了起来,经常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劳动人民饱受战祸之苦。于是他决定修一座木塔,压一压这里的杀气。

      谁知鲁班把这个想法和妹妹说了以后,妹妹不愿意,她说建一座大塔需要多长时间呀?她不愿意在荒凉的地方多呆。鲁班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一夜便可以建成。妹妹不信,说你这不是说大话,吓唬人。便问,你要建一座多大的塔,有几层?用哪儿的材料?鲁班说:“我要建一座十二层玲珑木塔,就用应州西北黄花梁那片松树林的木材”。妹妹抬头一望,嗬,长满了林木的大山冈,离应城足足有三十里呢!于是便和哥哥打赌说,你能一夜之间造一座木塔,我就能一夜绣十二双绣花鞋,咱看谁完工快。鲁班说,好!一言为定。于是兄妹二人便分头忙了起来。

      晚上定更后,鲁班一个人忙了起来,他运用神通,将黄花梁的巨木伐来,将恒山石运来,砌石为基;架梁为拱,到三更天的时候,木塔的工程已经完了一半。谁知鲁班妹妹只顾偷看哥哥建塔,把绣花鞋的事忘了。这时眼看鼓打了三更,便慌了起来,躲在一旁,喔喔地装了几声鸡叫,自己马上掐诀念咒,请来天上七仙女,帮她绣鞋,这样十二双鞋绣完,天已快亮了。再说鲁班,三更时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木塔只建了六层,黄花梁的森林也伐完了。到远处运木材吧,时间来不及了,只好请来天上的瓦仙和他一块干,这上六塔就是砖瓦木混合结构了。到五更时,十二层雄伟的宝塔已经建成,只见玲珑宏敞,蔚然壮观,使鲁班妹妹和七仙女惊叹不已!

      妹妹赶快找哥哥,哥哥不见了。原来鲁班到天宫借宝去了。借什么宝?为了使宝塔防水、防火,他特向玉皇大帝借逼水珠和逼火珠。安上了这两颗宝珠,就再也不愁火烧水淹了。正当鲁班借了宝珠往回赶的时候,应县的城隍土地爷起来了,原来这十二层宝塔把他们压得出不上气来,他们乘鲁班不在,镇塔之宝还没安上这空儿,弄来一股妖风,将宝塔上三层一直吹到关外大草原。等鲁班回来时,应州就只剩下九层木塔了。鲁班气得一屁股坐在了桑干河畔,谁知用力过猛,将薛家营村北压了个大坑,就是以后的干海凹(现在薛家营水库)。劳累了一夜,暂时歇歇,将鞋里的土倒倒,就倒了两个大土丘,后来这里的村名叫圪塔。一看鞋也烂了,随手一扔,占了大片地方,后来这个村庄就叫鞋(颉)庄。休息了一会儿,他只好把镇塔之宝安到了这剩下的九层塔里,和妹妹一起离开了应州。

      那三层砖塔呢?被一阵妖风吹到了大青山下丰州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不信你去看看,和应县木塔一模一样,还有点倾斜,塔尖也吹掉了,这是因为没有宝珠的缘故。

      应县木塔呢,自从安上了逼水珠、逼火珠后,再也不怕水、火、风等灾害了。要不,哪能*千年安然无恙呢?

      应县木塔为天下第一大木塔,关于它的传说优美动听,下面就讲一个“莲花台下八力士”的故事: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乘如来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八力士下凡以后,随便把山搬来搬去,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天下百姓被他们搅得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俗话说:“天上一昼夜,人间一百年”,当如来返回西天,这八个力士已经把人间搞得乱七八糟。如来为了降服这八个乱世魔王,摇身变为一个秀才下了凡尘,去寻找那八个力士。

      一天,如来终于找到了他们,他们正在一起玩弄几座大山。如来迎面上去施礼道:“八位将军就是天下闻名的大力士,可我不信。我坐在这个莲花台上,看看你们能不能把我抬起来?”八个力士说,哪用八个,两个就行。上去两个力士,莲台丝毫未动;上去四个力士,莲台才过双腿;最后八个力士都上去,才把莲台抬过头顶,抬过头顶可怎么也抬不动了,只听一声“定!”八个力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永远抬着莲台。据说谁也离不开谁,其中走一个,另外七个就要被压死。所以,互相瞅着谁也伯谁走了。

      我们刚刚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出来,那我们一会儿要经过山西另一个鬼斧神工的建筑——应县木塔,相信大家对佛教知识还是记忆犹新的吧。那么大家一定记得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一句对见义勇为的道德情操赞美的话,同时,它也反映了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浮屠即是塔的别称。

      塔是*建筑史上一个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印度,最初的佛塔都是舍利塔,也就是佛的埋骨塔,有坟茔的意味。那在这儿就给大家讲讲舍利。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主要是指得道高僧们在荼毗后炼出的结晶体,它们坚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色彩也各不相同,常称为“五色舍利”。例如五台山净如法师,在圆寂之后,发现了各色舍利5000余颗。据专家研究,白色的舍利是骨舍利,黑色的舍利为发舍利,赤色的舍利为肉身舍利。

      那随着宗教文化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塔也在不断地发展,塔的意义已超出了其建筑本身,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塔文化。

      由于最初的塔是埋葬佛舍利的地方,所以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寺庙中的大雄宝殿,那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中就有了专门供奉佛像的殿阁,那塔和殿就可以相提并论了,唐代是塔修建在殿旁,直到宋代塔才修在了殿后。

      塔的用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塔在汉朝传入*,最初为木塔,后来出现了砖塔,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石塔、金属塔、琉璃塔。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为覆钵式塔,到后来有了楼阁式、密檐式、还有最为宝贵的金刚宝座塔,全国这种塔仅存5座。作用也从最早的舍利塔,发展到藏经塔还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风水塔、文峰塔。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塔,它一般都分为四部分,即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我国最早的佛塔修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内,遗憾的是这座塔早已被毁,我国最大的塔林在登封少林寺,共有229座。山西也有很多珍贵的宝塔,广胜寺的七彩飞虹琉璃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琉璃宝塔,太原双塔是我国最高的双塔,普救寺的莺莺塔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五台山的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塔,也是五台山的代表。

    [阅读全文]...

2022-04-03 07:50:49
  • 赞美莘县的诗句

  • 赞美
  • 赞美莘县的诗句

      青史悠久,春秋莘邑。

      黄河之北,齐鲁之西。

      联袂三省膏腴,

      襟带八方通衢。

      紧握聊城、冠县之手,

      牵衽濮阳、邯郸之衣。

      金钱河水之映照,

      *翠柳之涟漪。

      稼穑同吟,白云齐羽;

      阳谷黄鹂,莘县听啼。

      二十个民族共谐和,

      *百万人口心相宜。

      土壤肥沃,河网密集;

      徒骇马颊,金钱金堤。

      作物遍地流油绿,

      牛马飞禽亦唱曲。

      果熟香诱五湖客,

      林木成材四海驱。

      桂花招来娥皇,

      甘草祛疾玉帝。

      石油深藏,

      蕴涵天然之气;

      碱盐丰富,

      储量三百之亿。

      辉煌史籍,

      璀璨熠熠。

      孔孟叹服,

      商相伊尹之奇;

      躬耕莘野,

      龙云虎风之器。

      太子冢,

      阅两千之风雨;

      马陵道,

      笑庞涓之自刈。

      韩王古墓,

      花草旖旎;

      洪武文庙,

      亭榭琉璃。

      唐碑峨峨,

      石雕遒劲之恢弘;

      武士威武,

      尤显驰骋之精灵。

      三槐堂,

      东坡作铭以歌颂;

      王公旦,

      廉洁律己而清正。

      古钟宏宏,

      雁塔耸耸。

      *寺,

      明清文化之见证;

    [阅读全文]...

2022-05-24 01:35:46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 阅读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虽乘奔御风()

      ④项为之强()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小题2:试题分析:

      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

      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

      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阅读全文]...

2022-01-20 22:24:34
  •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   《夕次盱眙县》

      作者: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

      1、落帆:卸帆。

      2、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3、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4、秦:今陕西一带。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赏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阅读全文]...

2022-07-23 09:03:22
  • 描写雷峰塔的诗句

  • 描写雷峰塔的诗句

      导语: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雷峰塔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首)

      叠阙重檐倒映湖,相邀双影伴彤壶。

      藤萝苍翠迎初日,蛾黛娇柔去故都。

      细柳千丝归宿鹭,碧波万点缀流苏。

      渔舟唱晚烟岚里,欸乃声中入画图。

      (第二首)

      黄妃塔影水悠悠,静沐霞光送晚舟。

      拔地高擎千树拥,凭栏远眺一湖收。

      承于宋艺新风起,建自残墟旧址留。

      叹昔斜晖翁已暮,妄求灵药病危楼。

      (第三首)

      无意雷山莽栋材,塔登十丈百忧摧。

      一轮红日腾腾上,万里清风**来。

      指顾四方歌八景,舒张双臂揽三台。

      漫敲七彩千秋石,六律五音飘九陔。

      (第四首)

      西湖美景不胜收,三潭印月月如钩。

      断桥已断千年怨,残雪深埋几世愁。

      柳浪如烟人已醉,闻莺不啼笑语柔。

      雷峰夕照三更晚,欢声长随浪里舟。

      (第五首)

      雷峰塔下镇情妖,野老村夫恨不消。

      人性自由心切望,佛规专制恶难逃。

      灵蛇有义传佳话,法海无端肇祸苗。

      万众欢呼推塔倒,痴人重造枉徒劳。

      (第六首)

      景色斑斓草木葱,余晖晚照满江红。

      波光潋滟追云浪,娘子忧愁陷石笼。

      佛善飘香神秘隐,光柔溢彩远山融。

      饱经寒霜晴空现,故事迷人史迹丰。

      (第七首)

      千年古刹塔雷峰,迷影几曾旧梦萦。

      痴爱堪屈白娘子,殉情难度许仙生。

      人妖一缘空遗恨,佛俗两界徒留名。

      可叹吴越拜舍利,却留哀怨夕照中。

    [阅读全文]...

2021-12-28 11:16:23
  • 关于四季的诗句 项塔兰经典句子

  • 励志,经典,四季
  • 1、快乐的负担只能靠痛苦来慰藉。

    2、我闭上眼睛,关上心房,用意识逼使自己入睡。

    3、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人不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4、但有些情感藏在内心极深处,只有孤单能帮你寻回。

    5、有些情感藏在内心极深处,只有孤独时你才能找回。

    6、有些事太让人伤心,只有心灵能替你呐喊,发泄那伤痛。

    7、有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太难堪,只有羞愧能助你在过往的阴影下生活。

    8、梦是愿望与恐惧交会的地方。愿望与恐惧合而为一时,我们称之为梦魇。

    9、有数百万个梦想,在我们周遭诞生.数百万个梦想在我们周遭破灭,然后重生。

    10、人之所以渴望爱,急切地追求爱,乃是因为爱是治疗孤单、羞愧和悲伤的唯一解药。

    11、人总是以信赖伤害别人,要伤害像你这样的人,最万无一失的办法就是以百分之百的信赖。

    12、每一桩高洁的行为,其核心都藏有见不得人的秘密,而我么所冒的每次风险,都含有无法解开的谜。

    13、你能带给爱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的愁苦世上最不可原谅的错事,有些是由有心改变现状的人造成的。

    14、乐观是伴随爱而衍生的首要事物,而且和爱一样具有三种特性:强势积极、没有幽默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15、命运早晚会让我们和某些人相遇,一个接一个,而那些人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以及不该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16、生活的真实情况很简单。最初我们什么都怕,怕动物、天气、树木、夜空,但就是不怕同类。如今我们怕同类,却几乎不怕其他东西。

    17、我练*着,想回忆起自己微笑的样子.那有点效,我差点不多回想起怎么微笑.然后,一个新表情,根本不属于我们的表情钻进我灰暗的眼神里。

    18、如果说有把小刀是我们用来割自己的刀,愧疚就是小刀的刀柄,爱则往往是刀刃;但让刀永远保持锐利的是忧心,最终让我们大部分人吃不消的是忧心。

    19、我们爱,有时是因为有所期待,我们哭,有时却无法流眼泪.最后剩下的就是爱及其责任,悲伤及其虚实.最终我们能拥有的,就只能在黎明降临前好好把握。

    20、不知为何,就在我内心发出呐喊之际,我意识到,即使镣铐加身

    [阅读全文]...

2022-06-12 09:08:27
  • 描写延安宝塔山的诗句

  • 优美
  • 赞美宝塔山的句子有哪些

    《回延安》贺 敬 之心口这么厉害的跳,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

      宝塔山下留脚印,*登上了*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5-22 13:59:58
应县木塔诗句 - 句子
应县木塔诗句 - 语录
应县木塔诗句 - 说说
应县木塔诗句 - 名言
应县木塔诗句 - 诗词
应县木塔诗句 - 祝福
应县木塔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