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经典语录

关于包青天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包青天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包青天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包青天经典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2) 说说(1) 名言(4k+) 诗词(11) 祝福(211k+) 心语(22k+)

  • 关于青天的诗句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贾岛《口号》

    漠漠轻阴晚自开,*映楼台。——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张籍《送远曲》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李白《拟古·青天何历历》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鼋头之山,直上洞庭连青天。——韦应物《鼋头山神女歌》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李白《拟古·青天何历历》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卢殷《悲秋》

    谁为不*者,与之书青天。——李白《题楼山石笋》

    肠断青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白居易《三年别》

    芙蓉削山紫雾上,瀑布倒泻青天来。——杨基《舟抵南康望庐山》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青天倒泻瀑布寒,五百大士皆顽汉。——王冕《送元本忠北上》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悬绅瀑布屏风叠,砯崖转石青天折。——杨慎《水峡驿观瀑布泉行》

    青天瀑布飞,白日看烟起。——崔鶠《咏圆通崇胜院》

    天台瀑布落青天,观在天台瀑布边。——张无梦《天台福圣观》

    悬崖瀑布从天来,匹练倒界青天开。——胡奎《梦游庐山歌》

    未拟炉峰看瀑布,直疑剑阁上青天。——刘崧《题关山秋霁图》

    诗倾三峡不可写,都付青天一笑中。——乌斯道《一笑轩为指南禅师赋》

    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苏辙《陪毛君夜游北园》

    潋滟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汎紫兰。——何景明《明月篇》

    归来还约中秋时,把酒青天看明月。——王鏊《湖心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三首》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

    众毛飞骨,上凌青天。——李白《雪谗诗赠友人》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李白《上留田行》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唐寅《把酒对月歌》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李白《古风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李白《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

    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元好问《水调歌头·史馆夜直》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六字令》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念奴娇·鸟儿问答》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杜甫《月·万里瞿塘月》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李白《拟古·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6-04 16:13:49
  • 把盏樽酒问青天

  •   把盏樽酒问青天,何时明月照我还?我与春风吻夏雨,秋冬霜雪寒雾漫。  欲问青天,喃喃絮语轻风,吻着绵绵细雨。濛濛飘逸的雾幔,轻歌曼舞,恰似一帘幽梦!  你用心去感受,大自然至美的风景!  你听,静心聆听那微风,没梢,再倾听那游丝倾洒的雨,无根;且看,霜雪无涯果满枝。  日月如梭,星转斗移。似箭光阴如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事,路崎岖,百炼成钢志不移,雄风犹在万里云!  把盏樽酒问青天,何所畏?何所惧?草丛生,草丛张,问事天涯路,一生草箭度光阴!  荷锄顶日月,拉耙冒风雨。云在高山行,风在*原动,严寒历经冬霜苦,承受酷暑炎炎赤。  情结是一种根固蒂深的浓浓的情思的“暗示”;固有的难以忘怀的“感知”,它已经深扎你的灵魂深处,所以,想忘记它又忘记不掉,想彻底地“断掉”意念中的那些陈旧往事,所以就很难,冥冥中的,似梦若梦,似雾若无,丢不掉放不下,才有了难以“释怀”的纠结。  放开你的胸怀,放下心里的那些负担和沉重的包袱,相信“放下”一切可以放下的东西,你会走出那团弥漫着的迷雾和阴霾。  走出去,相信,就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一轮光芒四射而鲜艳的朝霞,欢快地拥抱着你。  重复一句:“放下”该“放下”的,你就会轻轻松松地面对人生,即将开启崭新的生活风帆,扬帆激浪,勇往直前!  去吧!有个人喜欢你的人,正在前面的路口等候你的到来,迎接你风尘仆仆、满怀喜悦的到来!  她一定会给你莞尔温情满满的亲吻和拥抱。  何须把盏问青天,放眼寰宇寥廓展雄风!  去吧!放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阅读全文]...

2022-04-22 06:04:28
  • 包青天台词

  • 台词,名人,语录
  • 1、事情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人,永远计算不出来。

    2、这还不简单吗?以他有限的智慧是很难破案的。

    3、冰冰凉凉血,疏疏密密风; 谁共涉流水,倚仗石桥东。

    4、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这里没有什么对错,只有成败。

    5、看你傻头傻脑的样子,你将来必定被你倾心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下 。

    《少年包青天》剧情介绍/简介

    《少年包青天》是根据古典著作《三侠五义》改编的古装连续剧,由胡明凯、曽谨联合执导,演员周杰,任泉,释小龙,李冰冰,刘怡君领衔主演。

    剧集主要讲述了少年时期的包拯的破案事迹及爱情故事,于2000年首播。

    宋仁宗年间,庐州有一聪明机智,却生就一副黑黝面容的青年,此人便是包拯,他屡破奇案,为人伸冤,赢得众口称赞,包拯有一同窗同学,乃府尹之子公孙策,公孙策智慧过人,自视甚高,与拯堪称一时瑜亮,然每次查案,皆败在拯手下,令策又妒又恨。拯母亲沈氏,为一名大夫,开设了青天药庐,悬壶济世,闲时替官府作验尸工作,包拯之一切医理知识,皆传自沈氏,这对日后的查案工作有莫大帮助。全剧共由七个故事组成,一件件惊心险迫、跌宕起伏的曲折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一位公正的推理家展现在*眼中。

    [阅读全文]...

2022-01-21 18:35:47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

  • 阅读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欢迎大家阅读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

      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地描绘蜀道的难走。

      【原文】: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跹也豢膳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音】

      噫吁嚱(yī xu 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文言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⒈危乎高哉 危 古意:高 现在:危险

      ⒉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 古意:只 现在:表转折,但是

      ⒊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 古意那,这指开国之初 现在:你,如此

      ⒋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相隔 现在:到

      (二)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

      (三)词类活用

      1.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意思。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4.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特殊句式·倒装句

    [阅读全文]...

2021-11-28 19:40:44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

  • 明月
  •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2、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3、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4、婵娟:月色美好。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m.ju.51tietu.net)。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阅读全文]...

2022-06-18 19:52:06
  • 对于名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鉴赏

  • 明月,励志,名言
  • 对于名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语句出处为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此句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第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相似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关键词】

      诗词名句,记事,节日,中秋,明月

      【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注】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

      【说明】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处于迷醉之中的苏轼看到天边明月止不住发问: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起句便觉奇崛异常,虽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但李诗比较舒缓,苏词就显得峭拔突兀。“明月几时有”这句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时空的哲理性世界,似乎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又似乎是因为中秋之月太美,而发的感叹。无论如何,这两句饱含了词人对月亮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让人感觉到一种豪气灌注其中。苏轼作此词时,因反对新法而请求外放,虽然远离朝堂,却得以与亲人团聚。其中既含有对朝堂政治的关注,又有对亲情的眷恋,这首词,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创作的,因此开篇发问就显得不同凡响。

    [阅读全文]...

2022-04-17 20:15:50
  • 关于青天的个性说说:青春终将散场,唯独记忆永垂不朽

  • 个性,青春,记忆
  • ★1☆  好喜欢我们一起写作业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用的是情侣笔。

    ★2☆  青春并不疯狂,只是有时候明知是错的,却还在继续。

    ★3☆  时间可不可以永远停在这个毕业季,别让岁月带走我们青春的记忆。

    ★4☆  六年来,老师唯一没骗我们的就是,六年很快,很快我们就要毕业了。&#;

    ★5☆  们即使以后不同学校,但也阻止不了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6☆  青春终将散场,唯独记忆永垂不朽。

    ★7☆  后一个夏天,一句再见,我们却再也不见。

    ★8☆  前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可一眨眼我们变要分离,开始了,也就停不下来。

    ★9☆  一张张卷子,一个个傻子,一次次哭在毕业礼。

    ★10☆  业季,又称分手季,多少还没到毕业季就分开了。

    ★11☆  们就这样在岁月中,各奔天涯当初的感情也早已难辨真假。

    ★12☆  日子甜甜的像清晨的柠檬水,像冬日的太阳,像梦里的大海像第一次遇见你。

    ★13☆  请再努力一下,为了你想见的人,想做的事,想成为的自己。

    ★14☆  学生时代,没有一个喜欢的人,上学还真的没有一点激情。

    ★15☆  会记住花的香,而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阅读全文]...

2021-12-14 02:38:46
  • 春天有月来几时下一句是什么(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全诗意思)

  • 春天,诗意
  • 一首诗说两件事:1、文学作品里常有问句,文学就是解决人生疑问的艺术;2、文学作品里常把月亮作为起兴切入点。

    把人生的疑问写到诗里边,是文学的常态,比如屈原的《天问》,直直列了一大堆问题,简直要把老天问得哑口无言;建安文学的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限的人生感喟;唐时比李白早一点的张若虚早就问过月亮,他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宋时的苏东坡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是明清的小说里,曹雪芹也借林黛玉之口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些问,不见得是真的疑问,只是通过疑问带出作者心中的某种情绪,比如感叹,比如悲伤,或者无可奈何;或者是某种价值取向,是及时行乐,还是奋发进取;是入世奋斗,还是出世傲隐……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于是,诗人们常常借月起兴,以上这些问句里或者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跟月亮有关系,或者林黛玉那个有点远,但后面的《菊梦》显然也跟月亮有关,而咏菊、问菊、菊梦本就是一体的,分裂来读对于理解林黛玉终究不完整……人生代代无穷,月亮就在那里挂着,人生如何更迭,月亮只自顾自的阴睛圆缺,怎不让人对着它思绪万千,块垒无限。盛唐的李白当然不会错过月亮,于是他不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要问明月,要说问明月,谁也没有李白问的率性直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诗有意思,诗名《把酒问天》,但原诗题下有注,说:“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我这次问月亮,并不是我想问,而是我的老朋友贾淳,他让我问的,为什么他不问呢,月亮是个高妙的存在,他或者无法跟月亮*等对话,只有我问才能问出个究竟,李白题下这个标题注解时,心里是无边自赏的。

    其实这个句子该这样写:今天停下酒杯问一下,什么时候老天有了月亮呢?但李白不这样写,他倒过来写,劈头就是一问,气势顿出,这样的亘古难题,李白也只是趁着酒意,停下酒杯抽空问一句罢了。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亮高不可攀地挂在天上,但却能“月亮走,我也走”地跟着人来回走,人走到哪里,月亮就能跟到那里。既高不可攀,又温情追随,像一个若即若离的有情人,我们知道,月亮无论何时,都是这样的既可亲,又神秘,这才是月亮被无数文人借之咏怀的原因。“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李白不止一次把月亮比作镜子,圆月升空可不就是如明镜飞升,月边的云彩在月光的辉照之下,泛着绿光,让月亮如笼罩着一层“绿烟”似的纱幔,而当这层薄薄的的纱幔慢慢撩开,月亮露出如镜的娇面,月亮是如何的光彩照人。

    “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每天看着月亮从海上升起,又消逝在西天云间,踪迹总也无处可寻,但却每月轮回一遍,晚出晓没,月月循环,月亮啊,你到底去了哪里?“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传说中,月中白兔一年到头不停地捣药,为了什么呢?那个孤独地在月亮上生活的嫦娥,她连个邻居也没有,她该是有多寂寞啊?其实,在这一句,诗人已经代入自己的寂寞和孤独了,他强调白兔的孤独和嫦娥的孤苦无依,流露的正是自己孤苦无依,寂寞失侣的人生状况。从时间到空间,从神话到现实,李白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了诗里。一边问月,一边心里也安慰着自己。

    (诗意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似曾相识,意思上像极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意思相*,但又不一样,有人凭借李白晚生于张若虚,就认为这两句是抄了张若虚的意思,其实,今天的月亮跟古时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今天的人却早已不是古时的人,明月长在,人生苦短,这是千古同慨的事,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李白略晚于张若虚,张是647-730,李是701-762,看年代,两人有共同的生活年代),有同样的感慨,是完全可能的,就如李白诗中说的那样:“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如张若虚说得一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与张若虚不同的是,李白没有只是感叹,他找到了消解的办法,那就是酒。他开篇写酒,终篇又归结到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愿我每次写诗对酒时,月光都能像今天一样,照在酒樽里。这与后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出一绪,苏轼怀念兄弟,会由月亮联想到天下众生,李白举酒问月,也希望明月长在,可见,这些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胸怀里从来都不只是装着自己,他们的胸怀里总装着美好、永恒、崇高的情怀,这也是李白这样的诗人的伟大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6-01 20:03:09
相关推荐
当前热门
包青天经典语录 - 句子
包青天经典语录 - 语录
包青天经典语录 - 说说
包青天经典语录 - 名言
包青天经典语录 - 诗词
包青天经典语录 - 祝福
包青天经典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