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罗素语录

关于西方哲学史罗素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方哲学史罗素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方哲学史罗素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西方哲学史罗素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2) 语录(139) 说说(32) 名言(84) 诗词(13) 祝福(2) 心语(21k+)

2022-02-26 23:17:52
  •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

  • 变化,思想,哲学
  •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

      从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与物质同构的灵魂观念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哲学从单纯探讨自然逐步向人学的过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摘要: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主体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纵观西方哲学史,自哲学诞生起,主体问题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哲学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古希腊 中世纪 *代哲学 主体性

      一、古希腊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随着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确立以及人类思维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哲学学派智者派开始在希腊崛起。智者们崇尚感觉,主张怀疑,反对传统的自然论。普罗泰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尺度,也是事物不是其所不是的尺度。这里,他把人提高到了宇宙的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同早期希腊哲学中那种处于被淹没在万物之中的、被动的人相比,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价值和真实性,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存在,只有在被人意识到的时候才成为现实。人是万物的主体,能动的主体,这是西方哲学史中主体性思想的最初表述。 苏格拉底,也是从人出发来研究道德哲学,探讨宇宙的原因。他一反自然哲学家对美德的规定,首次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因此知识就是人类获得美德的前提。但如何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呢?那就要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努力学*、把握真理,变无知为有知,使自己的灵魂具有美德。这里,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获得美德的前提,这就在普罗塔戈拉的基础上把主体性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二、中世纪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希腊哲学中刚刚诞生的主体性思想被超然的上帝所窒息。教会对希腊思想的推毁,最根本的是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人形象的推毁。在上帝面前,人一无所有,人的理性和感觉一文不值,而上帝却在神学家的拥戴下居于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主宰地位,而人却成了上帝的函数,人的主体性被完全剥夺。但从上帝的角度看,人却在上帝中曲折地表现了人的最充分的主体性,上帝对人的主体性的占有,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上帝无限的主体性不过是人们对自身全知全能、无拘无束的主体性的幻想。 然而,当人类主体性被严重扭曲、上帝被推上至极的时候,整个欧洲社会开始了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性与神性、自然与上帝、理性与信仰之间展开了空前的论战,人重新成为哲学发展的时代主题。

      三、资本主义社会下*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对主体所作的自然性规定,使得*代哲学的视角发生了偏转,由过去本体论的研究转变为以认识论为中心,并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尽管两者相差甚远,但在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时却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人的主体性。

      *代经验主义的首倡者培根在承认知识来自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同时,又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他指出:感官对于自然的划界总是参照着人而不是参照着宇宙,因此感觉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掺入了感觉主体自身的性质。 经验主义者洛克在继承培根主体性思想的同时,从第二性质的学说出发阐述了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第二性质是在某种特殊形式下在我们的感官上生起作用来,并由此使我们生起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可见,洛克在认识论上突出地表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弘扬,进一步确定了认识器官是人类认识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经验论的着名人物休谟也主张认识来源于感觉。他把人心中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并进一步把知识的范围限制于知觉领域,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知觉以外,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由此,休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的观念提出了怀疑,并逐一否定了物体、心灵和上帝的确定性,这是*代经验论关于感觉主体性学说发展的逻辑结局。显然,这种极端的经验论观点低估了理性思维在科学创造中的能动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笛卡尔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为科学提出了一种清新明快的研究方法即我思的主体性方法。他把认识理解为理性自身的命题分析、逻辑抽象和推论活动,从而抽象地提出了认识的主体能动性问题。 与笛卡尔不同,斯宾诺莎不是从“我”出发,而是从自然出发来说明人的存在。在他看来,自然即实体有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人作为实体的样式同样具有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并且相对独立,不可相互作用。这就是他著名的身心*行论。可见,斯宾诺莎的身心*行论从一个侧面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并力图从主体人那里求得广延和思维的统一。 莱布尼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或自我意识,人的心灵作为单子具有自己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即知觉和欲望。欲望是推动人的自然变化的.内在原则,这就使得作为单子的人自身状态的变化就不受外力决定。这正是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最有力根据,同时也是人能成为独立的能动的主体的有力根据。在此基础上,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把上帝的伟大仅仅限制在世界产生以前,从另一个方面重树了人类的主体性。

      四、19世纪末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19世纪的西方,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启蒙学者对宗教的犀利批判以及对人的*等自由的充分阐述,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崭新的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且表明了人似乎有着魔术般的实践创造力量和认识能动作用。于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们以他们那高昂的斗志和充分的热情进一步探讨了人这个古老而又陌生的主题,使得主体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不甘寂寞的康德一马当先,在接过休谟的人学接力棒之后,便宣告人是目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他的这一*式的革命把哲学从以上帝或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这标志着人类主体性观念新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又自由的主体。但康德找不到理性通往现实的道路,他虽然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并以鲜明的形式突出了人独特的精神本能、精神能动性和自由意志,却不能从物质世界自身来说明主体如何实现自律和自由的原则,最后只好设定一个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把善良意志推到了世界的彼岸去实现。 黑格尔则在扬弃康德和费希特主体性思想以后,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人的真正本质是理性。他说: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它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我们开始就称作理性的东西,特别有价值的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理性的实现乃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在社会关系中人类的理性才能得到体现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向世人宣告:人间最高贵的事情就是成为人。因此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之后,在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中确立了其人本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有血有肉有欲望的感性存在物,人的思维不能脱离生命和血肉的感性而存在。这样,他坚持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这些思想无疑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但在具体理解社会、历史和人与人的关系时,费尔巴哈没有超出狭隘的人类学观点,说明他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只限于生物的、人类学的程度。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主体性思想始终位居哲学的显赫位置,它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西方哲学时代主题的演变。从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与物质同构的灵魂观念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哲学从单纯探讨自然逐步向人学的过渡。在漫长的中世纪,随着哲学独立地位的丧失,人类主体性被上帝的主体性所取代。到了*代西方,上帝观念在科学、理性和世俗的轮翻冲击下地位一落千丈,人类的主体性则异军突起,颂扬人、歌颂人、弘扬人的理性和创造力量成为这一时代哲学发展的主题。如果说唯理论和经验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主体在认识中的巨大作用的话,那么德国古典哲学家则从理性的角度,从人在理性王国中巨大创造力出发,使人类的主体性呈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这就使主体性思想进一步得以完善和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人、认识人的主体性奠定了基础。对主体观念演变的系统分析,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时代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

      [2]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二卷.

      [4]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

      [5]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商务印书馆.1959年.

      [6]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三联书店,1962年.

    [阅读全文]...

2022-07-30 13:11:30
  • 西方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入哲学之门,首先面对的就是哲学史。按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由此而言,探讨所谓的哲学史研究1而且,哲学史应该由哲学导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史。

      因此,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其核心自然应当集中在对哲学本身的探索上来。但就“哲学就是哲学史”而言,其另一意义则是哲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哲学家们对于之前哲学的探索与创作,又在构成着哲学本身和哲学史的演进。由此,对于哲学史演进方法论的探索,我们自然当以对哲学本身的探讨作为哲学史方法论之所以然,另一方面,则以哲学史的发展演进作为方法论所以之显现。

      一、中西哲学之差异略论

      我们在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之时,毫无疑问地,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即是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正是应该深刻面对的问题。就*哲学学科领域本身在当下所处的境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此问题——即中西哲学之间的学科性质及其差异有所发明和区别,那毫无疑问就真的要引用德里达对于*哲学的所谓“合法性”

      问题加以衡量了。因为含混不清、不中不西的所谓哲学的创作和发展,在缺乏一个主线之下,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不排除这正是两不相像、两不讨好的重要原因。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中西哲学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对照和区别,是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否则,可以断言的是,所谓的“合法性”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在关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上,身处中西文化哲学交融和冲突最为激烈时期的海外新儒家,由于他们在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和哲学体认的基础上,又兼通西学、尤其是身处中西学交融最为激烈的场域,其感知无疑具有代表性。下面以牟宗三先生为例,来谈谈他对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的界定。他是最为注重中西哲学的实质性差异的。按他所提出的“通孔”说,正是在中西哲学的发源处找出差异。他是基本上将*哲学的开端性的所谓通孔定位为是对于“生命”的关注,而西方哲学源头性的通孔则是所谓的“自然”,即以外在的自然作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主线。这就决定了中西哲学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和走向的差异性。“*哲学,从它那个通孔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而对于西方哲学,它则直言其通孔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因此就决定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来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metaphysics。这个metaphysics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theo—reticalmetaphysics。希腊就是成这一套。”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牟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一者“重德”、一者“重知”,即*哲学从其一开始便以“德性”为最鲜明的主题,按他所说即“*文化在开端出的着眼点是在生命,由于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德性这个观念只有在关心我们的生命的时候才会出现。”

      而西方哲学的主题在于“自然”,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对象自然也就是“知识”。由此导致的是概念的推演和理性的分析,而对于以“生命”为主要对象的认知,却不得不随大流而走向概念推理和探讨的误区。牟先生特别以在西方哲学家中相对比较注重“生命”或者说“德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代表,将其与*哲学中的儒家进行对比。*心而论,应该说牟先生所做的比较研究才是较为切实和具有本根性的。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是身在江湖也不得不随大流,将“生命”也推入了“知识”的误区。牟先生认为:“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重视道德,但是当他说德性即知识的时候,它还是以知识的态度来界定(define)德性,还是用知识的态度来了解德性。所谓知识的态度,就是从概念的思考(conceptualthinking)来了解德性。”

      牟先生还特别例证:“比如说,什么是公道(justice)呢?苏格拉底认为公道是个概念,他说来说去,这个公道不是属于我们感觉世界(sensibleworld)里面的东西,而是属于我们智思世界(intelligibleworld),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它有个明确的定义。……比如说,什么是仁爱?你假如说仁爱就是不应当**,好,那么打仗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呢?所以要是从现实上举例子,常常是相冲突,不一定一致的。所以你要了解公道,你不能从例子上看,而必须了解它的定义。那么它的定义如何成立呢?它必须有一个公道的idea。苏格拉底说来说去,最后说了一句空话,说到最后公道要有个idea。这个在我们看来是空洞的很呀,尽管苏格拉底思考的那样精密,后来柏拉图也是顺着这条路来发展。尽管苏格拉底重视德性,但是他这个态度不恰当。”

      引述如此长篇大论,意在从中西哲学的开端和源头处区别中西哲学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笔者相当赞成牟先生对于中西哲学差异性的阐述,他将为我们*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时下,关于中西哲学的各种比较研究可谓异彩纷呈。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对于中西哲学各自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有相应明晰的了解和把握,那么由此出发的一切研究和创作毫无疑问将大打折扣。对于中西哲学的自源至流的把握,抓住其主题,将是一切可能性的比较研究的前提。而就*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即使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时代,立本立根,抓住自身的生命主线依然是根本,而且越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融合场景,恰恰更加凸显了寻找自身成立的根本性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一个伴随西方哲学走向后现代的所谓“碎片化”时代场景里,如果*哲学自身不找回自己的“真性”,加之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谬和诋毁,不仅关系*哲学的发展前景和*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建立,毫不夸张地说也是全人类的遗憾和悲哀。

      二、中西哲学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中心自古希腊源头发展至今,其问题意识较为显着,也就是说整个西方哲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流派众多、大家辈出,但其始终有通贯性的这些问题或者说哲学命题作为流变之主线。无论是古希腊哲学,亦或是后来的欧陆哲学,其哲学命题发展都凸显了明确的内在逻辑理路,以及前后推进的明显层级和演变,也许更多的时候呈现的是一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或者说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发展过程。苏格拉底对于“德性即知识”从而引发的论辩和定义,由此在对事实和个例的不断超越和归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知识”,这种“知识”显然不是*哲学回归和落实到个体为本位,彰显主体的所谓“生命”的哲学,它势必要走向“知识”,因为其“通孔”处就决定不得不如此,而且不断思索和定义此种“知识”的结果,别无可能的就是走向所谓“idea”。因为思索和辩论的中低层次永远不可能使人满意,为了要使辩论者心服口服,必须不断地设问,从而又不断地回答。在看似简单的问答、设问、追问、诱导等等方式中,“哲学模式”自然形成。苏格拉底的所有对话无不如此,难怪其有“助产婆”之说,也不难理解为何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竟然死于不信神灵以及蛊惑青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辩论就没有西方哲学。苏格拉底的这套辩论术被柏拉图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柏拉图在继承其师在辩论中所形成的定义,追求概念的明晰和准确,由此而形成的对“idea”的追求,在柏拉图处才可谓真正的发扬光大。正是这种基于在辩论或思辨中形成“idea”的传统,才是真正形成了以后整个西方哲学的主要形式,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能跳出这一模式和路数。而这正是柏拉图的真正影响所在。这也是自巴门尼德试图以“理念”定义世界以来真正的“idea”之路。若在此意义上而言,怀特海所说的“一切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确属其然。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亦不例外。

      然而,怀特海之言却只适用于西方哲学。显然地,就限于《论语》中,孔子在回答或是谈论某一问题时,虽然常常是涉及更深的哲学大问题,但是越是高深,却被孔子以越是*凡之言道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说法,因材施教,从来是*哲人的风范和特长。相比之下,如果将孔子的言论对比于苏格拉底,决然两样。可以戏言,如若孔子与苏格拉底并非圣哲,也许一者会说对方“巧言令色,鲜已仁”,而一者会说对方不够“勇敢”,没有理论或者说没有对于真理探索的勇气。一者是“辞达而已矣”,一者是千方百计的“助产”和“诱导”;一者是“予欲无言”,一者是蛊惑辩论。这样的情形却如实地发生在轴心时期的两位圣哲身上,这也许就是中西方哲学之所以差异的滥觞吧。至于二位圣哲各自的继承者,如柏拉图,则将对于“idea”的思考和追问推行极致,以致形成“理念世界”,而相比较而言,东方的亚圣孟子却道出“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相比较柏拉图的漫步学院而言,孟子或许只是在攻其异端时才“予非好辩”,自称其为“不得已。”

      至于相比较于构建庞大的理念世界而言,孟子却只想“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换一个角度而言,自孟子以后,直到千余年后的唐代,韩愈仍然为从来没有孟子的真正继承者而以继承者自居。可是,在西方,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或许还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自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作为踢其母亲的小马驹,在“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中不但剖析了柏拉图,而且又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形成整个西方几乎所有学科的摇篮,其思辨性的实体哲学以及完备的知识论体系,更是成为其后整个西方哲学家争相效仿的榜样。仅此做一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已不难看出,中西方哲学的巨大的差异性。

      也许我们可以简而言之,当我们在无限的思辨和激发我们的思索细胞之时,常常会有无限的遐想,如果是所谓具有一定的哲学天赋者,这些无限的思索加以整理,大大小小的“体系”也不是不可能建立的,而且如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往往愈来愈“深邃”。而东方的孔子却道出了他自己也曾经终日而思、终夜而虑,但却“无益”,所以不如学*,也就是去具体的学*和践履。原因何来?

      正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也就是对于“天”、“天道”的效仿,形成了由天地而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统续。也正是这种“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传统,使*的圣哲们形成归简、规约,直指天地良知的“生命”,并进而将个体小生命和宇宙大生命打通为一,才有“生生之德”、“生生不息”的洞彻和通达。牟宗三先生曾说,哲学之进路,以“文字”、“逻辑”以及“见”为三要素,且具有层次之别。由此看来,孔子“辞达而已矣”、“欲无言”、孟子“不得已”,正是源自对于“天”、“天道”之“见”。按郭齐勇教授而言即“*哲学中有人”,即*哲学中有“生命”,正是地地道道的“见”,这种“insight”毫无疑问是天地万物生化通同的体现。这种性通天道之“见”,孔子也“罕言”,也许正是“中人以下,不可与言上也”之故。由此,简约之对比,中西哲学无论是在本体论,亦或是认知论上,显然差异卓然显现。不言已自明。而这正是为何中西哲学对比研究所必须要高度注意之所在。无明者使含混日增。

      三、对于*哲学及史研究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由于*代以来*出现了在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剧变,仁人志士、前辈先贤们自器物至典章度数及其文明哲学,无不在自与不自觉、介乎原不愿之间进行了艰难而漫长的探求学*和引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和船坚炮利之下,*可谓一则慌忙应对、仓促拿来。然而船大难调头,数千年积淀形成之文明一时难以撼动。由此,中西之争愈演愈烈。而这一切的根本性之所在,无不最为深刻地体现在了作为文明内核的哲学上。难怪乎*时贤有“师夷长技”,进而到“中体西用”,以至于将西学推到极端的“全盘西化”论。时至今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的发展应该可以以事实说明许多东西。转而面对中西之间差异由来的内核,中西文化哲学之交往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事实上,中西文化哲学之间交往之效果却同样不可谓理想。最典型的是*哲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敲打之下创建一个世纪以来,其所取得的成绩依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所谓*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毫无疑问是一切中西哲学交往融合的是非得失的集中反映。这难道不是所谓哲学史或者说是哲学研究的败笔吗?长久以来,不但所谓一流大家的西方哲学家不懂所谓*的哲学,恐怕就连*本土所谓的一流哲学家是否真懂*哲学也还是个问题。

      取一家一派之“研究方法”作为格义乃至于“梳妆打扮”*哲学自*哲学学科自觉地产生以来从来如此。这其中就更不用说“五四”以降无数偏激者对于*哲学的诋毁和无知,时间已经愈来愈证明了其中的原委曲直。可以说,时至今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文明内核的*哲学已“一阳来复”、“贞下起元”。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君子恶居下流”之状。

      “我们对于*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及治*哲学史的方法学,仍在摸索之中。”可以想象,在*有多少治哲学史的同仁会发出多少不同的感慨。*哲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开启专门治史的胡适以实用主义进行的格义梳理,还是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到新实用主义及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梁漱溟所借助的西方所谓的生命哲学,亦或是任继愈、张岱年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以上诸般治*哲学的所谓方法论,*心而论,都是*哲学自身发展在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至少存在的时至当下是存在中的合理。然而,按牟宗三先生所言,我们在了解以上诸贤的*哲学时,能否“相应”上,抑或说通过他们的特点,*哲学,能否和肯定是有其存在一惯性和生命存在的原本*哲学“相应”,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承认西方哲学有其自身的优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而且在许多层面是需要借鉴和交流的,然而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哲学亦复如是。按照郭齐勇教授所言,“目前我们特别要强调*哲学学科的自立性或自主性。时至今日,*哲学靠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门派的理论与方法对*哲学的史料任意地梳妆打扮、削足适履的状况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那么,*哲学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显然是要以另外的方式继续下去。我想,冯友兰、萧萐父所强调的“辩同异”仍然不过时。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只有知道自己之所在,才能知道自己之所不在。可以肯定的是,*哲学经过*现代的曲折历程,到当下,才正式开始“贞下起元”,才真正掀开找回自我的大幕。正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呼声愈发响起。“学*哲学的必须懂西方哲学,否则就叫不懂哲学,或没有资格研究*哲学,但学西方哲学的完全不必学*哲学,不必懂孔孟老庄。正如学中医的必须懂西医,但学西医的不必学中医。为什么这样?这里恐怕的确有某种文化特权和崇拜西方的问题,……但就短期来看,这种不*衡的文化交流还难以改变。我相信,无论何人、何方、出于何种原因,盲目傲视他人或崇拜他人,都是非理性和非健康的态度,不仅于己无利,而且有害于人。”

      这便是*本土走出的第一问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刘笑敢教授,而且也算是在自己本土香港的感受。刘笑敢教授所提到的中医,现如今带“*”头号的事物恐怕都难免以上境况。可以说,*哲学和中医有极其类似的境遇,比如还未有一点*哲学的根底,也许一不小心诸如“自封”、“保守”、“狭隘”、“排拒”等等感受难免上身。这是*哲学的名实极为不符之处。郭齐勇教授反复强调*哲学不但一点不逊于西方哲学,而且还拥有西方哲学所没有的许多属于全人类的最为深邃通达之原发性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

      建立在“生命”体验之上的*哲学,其中有人、其中有道。就这些而言,如果离开了这一基本点,无论外向型的“思辨”如何发达,不但难以通同大道,而且最终会舍本逐末、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易·文言》)的境地。康德不是体道者,他是哲学家,却并非圣之者,他可以构建空前庞大的体系,但他无法取代孔孟老庄而成为具有原发性源头活水智慧的信仰之所在,离开了上帝,他也和凡夫同为无能儿。这就是为何西方要么“实证”一切而解掉一切所谓空洞的“形而上学”,要么宣布“上帝死了”,要么走向非理性主义,或是解构、后现代主义又宰制灵魂。也许一个有道者不会轻易“创作”和“完成了哲学”,所以才相对地不那么流派众多、“大家辈出”、异彩纷呈,也许这些对于圣哲而言都是浮光掠影,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之情形。有所破方有所立,同时也有所立才方能具能破之能,恐怕后者更具有可靠性。市面所谓“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哲学在自身民族性、即本性未立之时,便过分追求世界性,西方视域,恐怕既难免丢了自己真性,又误传一通,不但自损,也是在损灭全人类的慧根。朱熹的哲学易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相比较,也恰恰是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所谓的“别子为宗”,因为这个哲学“道问学”之功始终具有根本性地位。在*哲学之中,“中庸”之前是有限定的,即《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如果一定要对*哲学之所谓研究方法论做一根本定义对话,那么可勉强名之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可勉强而分“极高明”为体,“道中庸”为用,前为本,后为用。但这也是西方哲学式的二分,二分法、非此即彼、排中律、主客对立、三段论等等在*哲学这里是在根本上“不合法”的。如果仅仅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家开山的熊十力先生之大着《体用论》也是违背了*哲学儒释道之本意的。

      那么,*哲学的研究方法论竟是何为呢?如若在原始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而言,离开了孔子答仁式的智慧,那再拿“philosophy”而言之,已经离真正的“智慧”远矣。正老子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哲学,离开了“其中有人”、“生命”、“道”之域,已不成其为真正之哲学,因为其已远离了真正之智慧。这也许正是西方哲学发展史所昭然若见的,这也许也正是*哲学之世界性“大事因缘”之所在。这正是*哲学根本上之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

      [1][2][3][4][5]牟宗三:《*哲学十九讲》[M].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4,14,41,42,42-43页.

      [6]郭齐勇:《*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7]郭齐勇:《“*哲学”及其自主性》[J],《“重写*哲学史”三人谈》,《文史哲》2005年第3期.

      [8]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阅读全文]...

2022-07-17 01:50:01
  •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 哲学
  •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精选7篇)

      想要写一篇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论文吗?那么相关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现代西方哲学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哲学的目的是要**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聂锦芳教授指出,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而学术必须允许自由的争论和批判。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马克思具体地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现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对*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因此,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

      批判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坏性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超越性的。就像你说我是错的,你必须说为什么我错了,我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种理论自觉。哲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批判、超越。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这是哲学安身立命的理念。

      马克思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辩证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谓现代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现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当然,批判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新世界,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哲学是关于一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二,哲学是各种思想文化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粹。同时,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因为哲学具有人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一面。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科学,而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哲学必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及时的吸收思想精神,为迫切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进而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科隆日报的社论上,马克思首次明确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这个命题被广泛引用,并被确认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最简洁、最精辟的论断。马克思所赞赏和肯定的哲学是源于时代、源于人民的哲学,是把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精髓升华为理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问题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因为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既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同时又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更引领时代向理想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人的哲学

      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显示了马克思主张以哲学**全人类的意旨。马克思说,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它所参与的运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这个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一开头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5]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就像*哲学里讲的道不远人,也是这个意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正是哲学属人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让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美好的*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哲学的人类性。

      四、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内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规定: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从物质看世界,从精神看世界,从实践看世界,这是哲学世界观的三种主要方式。[6]从物质看世界,世界变成了客观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名言“人是机器”,这种客观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从精神看世界,正如陆九渊所说,心外无物。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种哲学把哲学变成完全脱离人世的空中楼阁,空有一个形式。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世界的图景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中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实践的方式观看世界,在两极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还有科学和宗教,道德和艺术。哲学的方式是独特的,也是最高的。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黑格尔说的好,哲学与宗教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只是他们的形式不一样,哲学诉诸理性原则,宗教诉诸于感性原则。黑格尔对哲学与科学也有论述,他说,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内容不一样。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一种。

      五、结语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用“现实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现实的理性指的就是实践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所追求的思维的全体自由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把哲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统一起来。哲学无定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久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它强调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正视生活对哲学的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上帝死了之后的西方哲学留下种种思考的问题,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上帝在有人签发哲学死亡通知的时候已经死了。是不是哲学要走向终结了?或者用什么方法走出困惑,这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哲学哲学终结价值重建存在批判上帝

      一、引言

      在后现代主义话语中,上帝死了,哲学终结是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对于哲学终结的话题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专利。自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于19世纪中叶解体之后,西方哲学家们就有危机感。维根斯坦和黑格尔不约而同得出“哲学终结”的结论。希腊人发明哲学之后,人们就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而为了同样的问题进行争论不休。事实上,这些争论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面对危机,后期维根斯坦从日常语言分析入手,他认为:“哲学是一场反对语言困惑思想的战斗。”维根斯坦还说:“没有一个方法,但确有类似于各种治疗的方法。”后人把这种哲学观称之“治疗性哲学”,它通过消除哲学问题来治疗“哲学病”。然而,哲学问题被消解之后,哲学将不复存在:“哲学病”被治愈将不再有职业哲学家,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自杀性哲学”上帝死了之后的西方哲学,面对各种危机,如何寻找出路。上帝真的死了吗?哲学真的终结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同时在反思过程之中是否可以寻找出路。

      二、马克思和签发“哲学死亡”通知

      哲学家罗蒂说要取消哲学独特地位;德里达甚至说:“哲学死亡的问题应该是那些称之为哲学家的人的共同体的惟一问题。热衷决不是后现代的哲学家,现代西方两个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维根斯坦和黑格尔也是积极鼓吹者。

      其实“哲学的终结”谈论决不是始于现代西方哲学家,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人给哲学签发死亡通知,其中最砌底的当属马克思。事实上,在1844年之前,马克思像传统哲学家一样,对于哲学予以最高的热情和尊崇。马克思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藏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不久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这个明显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把哲学的现实功能具体化,进一步强调了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在马克思眼中的现实功能就是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就是人的**。这个**的头脑就是哲学,它的心脏就是无产阶级”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他认为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并且认为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才能消灭哲学。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与*将一切哲学都等同于资产阶级哲学,因为它属于现存的意识形态,必然要随着现存的制度消亡。他们两人都认为黑格尔哲学既是的最大成者,也是哲学的终结。其实他们两人在宣布“哲学的终结”的同时,却代之以一种新的哲学。正如一位以色列哲学家说的,哲学史只是“哲学死了,哲学万岁。”的永久呼喊。事实上,恰好回应一位以色列哲学家说的,“哲学的终结”意味着哲学的不可能,但是同时又是矛盾的。证明哲学的死亡时候恰恰是通过哲学的论证和哲学的方法得出的。

      在维根斯坦看来,“历来关于哲学事物所写的大部分命题和就此而设置的问题并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而我们根本就不能回答哲学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无意义性。哲学家的大部分问题和命题都是因为不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引起的。”维根斯坦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哲学问题,而是语言问题,并且证明这些问题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他目的是希望获得一种“正确的逻辑观点”,理解能说的东西以及其界限。这样,哲学没有自己的特殊命题和特殊内容,而是完全变成功能性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他在通过自己论述达到取消哲学,但是他这种论述恰恰在构建一种元哲学的理论。在事实上,这种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哲学主张,只是改变哲学主题,形式,也就是用一种哲学代替了另一种哲学。

      海德格尔始终认为,“存在是哲学真正命题的和惟一的主题”。哲学不是存在者的科学,而是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海德格尔关心是存在问题,只有存在的哲学才有意义的,并且还强调哲学是存在的科学,而不是存在者的科学。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思想就把存在视为存在者的根据,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存在。在研究存在问题时候,我们总有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存在。当我们去追问什么是存在的时候,而这个“是”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是”等同存在,所以对于这个“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海德格尔观点或者他的思想,那么哲学就是存在哲学。鲁迅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的这句话是论证存在者是什么,其实意义都是在于人。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的实在性。这种思想本质上是说明这个世界的意义就是人的世界,离开人的存在,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任何意义与价值。海德格尔这里讲的决定论不是对个别存在者的决定,而是对作为全体的存在者的决定。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却认为哲学在现时代已经终结了,同时他也把哲学的终结叫做哲学的完成。在现代,人们把哲学变成经验科学,哲学不再胜任思考的任务。因此,哲学终结是必然的,是一种归宿。

      马克思觉得哲学与宗教,道德,政治和法一样,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而是属于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他的观点是如果产生哲学或者所属的社会制度注定是要消亡,那么哲学又怎么可能永久存在?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一定会“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按照马克思的想法,哲学是希腊人发明的,那么就不是从来就有的,所以消亡也是必然的。马克思关心是实践问题,如何改造这个世界。他还指出自己毕生关心和为之奋斗的只有一个问题,一个事业,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类的**。他从来不关心“重建本体论”或者“本体论转向”之类没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他使哲学变成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哲学不再存在思辨。于是,哲学也就终结了。

      三、上帝死了,面对价值重建问题

      尼采曾大声疾呼:“上帝死了!”他接下来说:“假如上帝没死,我就没法活!”当他说完这话不久就精神失常,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上帝死了,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上帝的尸体,还是留下一种终极的价值。上帝为什么会死?到底是谁把上帝杀了,为什么要杀上帝?那么死去的上帝会不会复活,耶稣死了,但是耶稣又活过来。我的死是为了我的复活,但是上帝复活了吗?上帝是什么?是一种终极价值体验,还是一种超验的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困惑现代西方哲学,也是现代西方哲学面对危机。面对签发死亡通知的现代西方哲学如何超越,如何走出困惑,这就是一种价值的反思。人们给哲学签发死亡通知,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上帝的儿子人把上帝杀了。

      人们给哲学签发死亡通知,只是把上帝杀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哲学终结。那么哲学并没有终结,只是在上帝死了之后面对各种困惑。上帝死了是不是价值轮回的表现,而这种价值是如何轮回的。在价值轮回过程是不是出现取代上帝的值体系,或者某种价值体系在重建之后实现这种取代。如果上帝没有死了,尼采就没法活下去。但是上帝死了,尼采也就发疯了。或许当人把上帝杀的同时也把自己杀了,这是价值的互毁。于是人们需要回归上帝复活的价值。

      在这里,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追究是谁把上帝杀了,或者谈论上帝死的原因,而是关注价值重建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思潮,重建本体论面对种种困惑,价值重建出路在何方?如果现代西方哲学是一种超验的存在,而超验的东西属于纯粹理性。纯粹理性如何避免理性的独断?康德认为:“纯粹理性在它的理念里并没有存在于经验范围以内的特殊对象,它所要求的只是理智使用在经验总和的完整性。但这种完整性只能是原则的完整性,不能是直观和对象的完整性。”反理性思潮出现是因为纯粹理性本身不去认识某个特定的对象,或者是无法突破这个完整性而使用范畴到自在之物上去。其实现代西方哲学是一个传统主题和主体性慨念不断被消解和解构过程。有一位学者说过,“实践的观点所突出的便不可避免地是能动性或主体性方面。”

      从哲学史上看,西方哲学已经经历过三次危机,每次危机之后,哲学都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现代西方哲学危机已经进入了第四危机时期,而这次危机是否可以再次获得新生和繁荣?西方哲学传统三大主题———上帝,心灵和世界之后是否面临丧失的危机。努力重建本体论,复活上帝,或者再造上帝是否解决摆脱哲学危机。

      现代西方哲学要至少面对三个问题,第一是“重建本体论”,第二是“本体论转向”,第三是“终结论”。重建本体论主张复活上帝,保留传统三大主题。本体论转向是主张哲学转变为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终结论主张纯哲学的终结。

      价值重建在发展过程不再是纯粹的重建本体论,在很多时候是本体论转向。有学者认为:“西方哲学将沿着跨学科,跨文化的大哲学的方向,最终将摆脱纯哲学带来的危机,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本体论转向只是解决哲学危机的方法,最终还是会回归到“重建本体论”。一个人病了就必须吃药,但是康复之后就不再吃药了。我觉得西方哲学就是这样情况的,必须通过“本体论转向”获得新生和繁荣。

      四、结束语

      现代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各种困惑,经历过新康德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失去影响力,但是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兴起,给原来现代西方哲学带来冲击。结构主义的哲学加入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领域。

      作为“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福柯认为作为知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对象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人只是*期的产物,并且正在走向消亡。”“人像是画上在沙滩上的肖像,是可以被抹去的。”福柯自称自己是尼采主义者,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他也喊出了“人死了”这一命题。

      现代西方哲学需要走出危机,作为一种思辨方式,必须选择本质性的精神进行拯救,前提是人类精神能够全面自由的达到反思状态。 只有这样,现代西方哲学才可以最终实现“重建本体论”。

    [阅读全文]...

2022-06-12 03:53:17
2022-06-02 23:05:02
  • 西方哲学经典名言

  • 名言,经典
  • 西方哲学经典名言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万物的和*在于秩序的*衡,秩序就是把*等和不*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像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柏拉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

      人有自由意志,*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阅读全文]...

2022-06-01 22:04:16
  • 罗素语录 罗素最著名的名言

  • 语录,罗素,名言
  •   好句摘抄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罗素语录,以及罗素最著名的名言如果觉得不错就请收藏一下,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

      2、一个人出生时是无知的,但并不愚蠢,他是受了教育后变得愚蠢的。

      3、快乐的生活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静谧的生活,因为惟有在静谧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存在。

      4、奇妙的学*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

      5、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6、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7、人们对他人的抱怨,往往只是天生的私心对超出了正常范围的贪心的合理反应。

      8、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9、美国的民主,没有生命,也无意义,因为人民无法撤换那些真正统治他们的人。

      10、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或被杀。

      11、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12、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

      13、我们面临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那就是教育已经成为智慧和自由思想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14、人生中最难学的便是过那座桥,烧那座桥。

      15、你被人谈到的机会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到。

      16、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17、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18、世界上真的存在智慧这种东西吗还是看起来只是极其精炼的愚蠢?

      19、他发现对别人羡慕是困难的,而忌妒却是容易的。

      20、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当一切视乎频临灭亡之际,总会有一些具有远见与魅力的人站出来正本清源。

      21、有三个简单的而强烈的热情决定我的一生,即对爱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

      22、现在越遭诅咒,将来越受尊敬。

      23、精神崩溃的一个最初征兆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非常重要。

      24、“记忆”是指对以往发生的事件的追记。

      25、他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寻求快乐,却在别人的所有中寻求痛苦。

      26、哲学是黑猫在暗室寻找并不一定存在的老鼠。

      27、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28、不要害怕怀有怪念头,因为现在人们接受的所有的观念都曾经是怪念头。

      29、我明确的说,由教会所组织的基督教是道德进步的最大敌人,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0、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

      3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32、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忧虑。

      33、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惯。

      34、了解怎样和不确定性一起生活而不会迟疑不知所措,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能教你的最主要的东西。

      35、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36、建立在自欺之上的满足是不稳定的,而真理无论是何等的令人不快,最好还是正视它,*惯它,并依照它去建立你的生活。

      37、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

      38、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39、据说人是一种理性动物。穷我自己一生,我都在寻找这观点的证据。

      40、三种单纯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在的怜悯。

      41、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是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

      42、婚姻就像金色的鸟笼,在外面的想进去,在里面的却想出来。

      43、每个人在经过世界的同时,都有权去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创造世界。你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需要由你自己去建构。

      44、那种寻求麻醉的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除了希望遗忘,再无别的希望。

      45、只有在彻底绝望的牢固基础上,才能安全地建造灵魂的家园。

      46、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47、宇宙可能是有个目的,即使如此,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也不能说明它的目的和我们的目的有任何相似之处。

      48、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更无成效了。

      49、征服恐惧就是智慧的开始。

      50、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阅读全文]...

2021-12-11 10:53:29
  • 罗素名言

  • 罗素,名言
  • 英国哲学家罗素名言警句,罗素名人名言,大哲学家罗素名言集锦。罗素名言选: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1、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 罗素

    2、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3、 很多人陷入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遁世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当他们不值得爱慕的时候,依然有人爱慕他们,当他们不值得赞扬的时候,依然有人赞扬他们。

    4、 我永远不会为信仰而死,因为我的信仰可能是错的。  —— 罗素

    5、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6、 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需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在低年级,对学生的爱是最重要的爱;到高年级,热爱所传授的知识,就逐渐成为必要。

    7、 我曾相信,所有值得知道之事,我在剑桥都知道了。在我旅行的过程之中,这一想法逐渐消失了。这与我本意相反,但是却对我非常有益。  —— 罗素

    8、 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就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  —— 罗素

    9、 从阿米巴变形虫到人类的这一过程对哲学家来说,很明显是个进步。但是变形虫怎么想我们就不知道了。  —— 罗素

    10、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 罗素

    11、 从阿米巴变形虫到人类的这一过程对哲学家来说,很明显是个进步。但是变形虫怎么想我们就不知道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名言警句

    12、 “现在”是刚过去的时间上的一个“点”。  —— 罗素

    13、 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并受智慧指导的。—— 罗素

    14、 生活是一种充满快乐和希望的冒险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建设的愿望,而非保持自己的所有财产或是获取他人的财产的欲望。—— 罗素

    15、 对幸福的轻蔑通常是对其他人幸福的轻蔑,在精巧的伪装之下是对人类的仇恨。

    16、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种爱主要地在于感觉儿童是一种目的。

    17、 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18、 生活中完全没有冒险,这可能是没什么意思的。但是生活中如果不管什么种类的探险都有,那肯定是短暂的。  —— 罗素

    19、 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

    20、 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 罗素

    21、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罗素

    22、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3、 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 罗素

    24、 很多人陷入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遁世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当他们不值得爱慕的时候,依然有人爱慕他们,当他们不值得赞扬的时候,依然有人赞扬他们。  —— 罗素

    25、 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罗素

    26、 人生而无知,但还不愚蠢。教育才把他们变蠢。

    27、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罗素

    28、 幻觉不是你的错,在幻觉中做决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29、 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 罗素

    30、 嗜好和一时的爱好不是基本的快乐之源,而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是把不堪正视的痛苦暂时忘记的一条途径。—— 罗素

    31、 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32、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33、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

    34、 不要害怕怀有怪念头,因为现在人们接受的所有的观念都曾经是怪念头。

    35、 我们不能从使每个人具有诗人的气质的观点来制订我们的教育,但是有些特性是普温需要的,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智慧。  —— 罗素

    36、 很多人可以勇敢的死去,但是却没有勇气说他为之而死的原因没有意义,甚至连这样想一想的勇气也没有。

    37、 有很多人,让他们思考一下还不如让他们去死。事实上,很多人还没思考过就已经死了。  —— 罗素

    38、 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39、 对于青年期中的年轻人应以豁达的热情去激励,而且应使他们以此种热情去建设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 罗素

    40、 民主,就是挑选那个受批评的人的过程。

    41、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 罗素

    42、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罗素名人名言

    43、 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44、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罗素

    45、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 罗素

    46、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部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

    47、 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  —— 罗素

    48、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罗素

    [阅读全文]...

2022-04-03 14:23:05
2022-01-08 05:00:02
  • 罗素名言大全 罗素最著名的名言

  • 名言,罗素,名人名言
  • 真真说说网小编这次精心整理了罗素名言大全,以及罗素最著名的名言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阅读吧。更多更好的句子说说关注“真真说说网”。

    1、一切社会的不*等,从长远看来,都是收入上的不*等。

    2、幻觉不是你的错,在幻觉中做决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3、人生来无知但不愚蠢,反而是教育让人变得愚蠢。

    4、婴儿期的道德教育大多缺乏理性基础,因而很难适用于普通人的普通行为。

    5、精神崩溃的一个最初征兆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非常重要。

    6、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7、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忧虑。

    8、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9、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10、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11、征服恐惧就是智慧的开始。

    12、他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寻求快乐,却在别人的所有中寻求痛苦。

    13、当情绪化的狂热*静下来,拥有推理*惯的人就会去为他自己的信仰寻找逻辑支持。

    14、一个人出生时是无知的,但并不愚蠢,他是受了教育后变得愚蠢的。

    15、快乐的生活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静谧的生活,因为惟有在静谧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存在。

    16、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

    17、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当一切视乎频临灭亡之际,总会有一些具有远见与魅力的人站出来正本清源。

    18、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惯。

    19、奇妙的学*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

    20、典型的西方人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改变所处的环境,典型的中国人则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自然环境之美。

    21、广义地说,最渴望权力之人就是最可能获得权力之人。

    22、据说人是一种理性动物。穷我自己一生,我都在寻找这观点的证据。

    23、我们两次出生于这个世界,第一次是为了存在,第二次是为了生存。

    24、一个明智的人决不会因别人有别的东西,就对自己的东西不感兴趣。

    25、他发现对别人羡慕是困难的,而忌妒却是容易的。

    26、我们面临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那就是教育已经成为智慧和自由思想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27、三种单纯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在的怜悯。

    28、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29、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30、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31、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更无成效了。

    32、那种寻求麻醉的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除了希望遗忘,再无别的希望。

    33、我明确的说,由教会所组织的基督教是道德进步的最大敌人,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4、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35、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36、哲学是黑猫在暗室寻找并不一定存在的老鼠。

    37、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或被杀。

    38、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39、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

    40、了解怎样和不确定性一起生活而不会迟疑不知所措,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能教你的最主要的东西。

    41、“记忆”是指对以往发生的事件的追记。

    42、婚姻就像金色的鸟笼,在外面的想进去,在里面的却想出来。

    4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44、不要害怕怀有怪念头,因为现在人们接受的所有的观念都曾经是怪念头。

    45、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46、能聪明地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47、你被人谈到的机会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到。

    48、建立在自欺之上的满足是不稳定的,而真理无论是何等的令人不快,最好还是正视它,*惯它,并依照它去建立你的生活。

    49、世界上真的存在智慧这种东西吗还是看起来只是极其精炼的愚蠢?

    50、只有在彻底绝望的牢固基础上,才能安全地建造灵魂的家园。

    [阅读全文]...

2022-05-22 06:15:35
当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