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的诗词

关于国破家亡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国破家亡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国破家亡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国破家亡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8) 语录(16) 说说(6) 名言(1k+) 诗词(484) 祝福(1) 心语(86)

  • 悼念亡妻的诗词

  • 悼念,文学
  • 悼念亡妻的诗词

      悼词,*古代称为“诛词“哀辞”“吊文”“祭文”等,其中也有关于悼念的诗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悼念亡妻的诗词,欢迎大家浏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鉴赏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阅读全文]...

2022-07-06 12:40:46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 阅读,文学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快来看看吧。

      五代: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鉴赏

      李煜从他做南唐国君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北方强大的赵宋*的威慑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随时都有灭国为虏的危险,这在南唐君臣的心中投下了很深的暗影。大臣徐锴临终时就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俘虏的下场。然而亡国的一天终于来了,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为宋兵占领,李煜肉袒出降。作为俘虏,他与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此词便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南唐自先主李昪于公元938年立国,至975年后主亡国,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成数言。版图共有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大国。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这三句是说,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宫中危楼高阁,栖凤盘龙,上迫云霄;御园内遍布名花奇树、草木葳蕤,烟聚萝缠,一派豪华浓艳的景象。据宋人笔记中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可见其豪奢。所以此词的上片可视为实录,而且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已开后来宋人豪放一路。上片结拍:“几曾识干戈?”顺着前面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而来,峰回路转,承上启下,生出下片屈为臣虏的情景,转折之妙全在于自然流走,绝无拗折痕迹。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后三句是说,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的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娥们垂泪而已。教坊的音乐是李煜*日所钟爱的,他前期的不少词中都有听乐的记载,然而此时笙歌已不复能给人带来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从一国之主骤然沦为阶下之囚,李煜的感受自然是深沉悲痛的,然而千愁百感从何说起,况且面对着这些幽居深宫的宫女,于是只能挥泪而别。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具体时间不详。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被俘。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1-27 04:57:16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诗词,快来看看吧。

      五代: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鉴赏

      李煜从他做南唐国君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北方强大的赵宋*的威慑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随时都有灭国为虏的危险,这在南唐君臣的心中投下了很深的暗影。大臣徐锴临终时就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俘虏的下场。然而亡国的一天终于来了,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为宋兵占领,李煜肉袒出降。作为俘虏,他与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此词便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南唐自先主李昪于公元938年立国,至975年后主亡国,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成数言。版图共有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大国。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这三句是说,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宫中危楼高阁,栖凤盘龙,上迫云霄;御园内遍布名花奇树、草木葳蕤,烟聚萝缠,一派豪华浓艳的景象。据宋人笔记中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可见其豪奢。所以此词的上片可视为实录,而且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已开后来宋人豪放一路。上片结拍:“几曾识干戈?”顺着前面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而来,峰回路转,承上启下,生出下片屈为臣虏的情景,转折之妙全在于自然流走,绝无拗折痕迹。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后三句是说,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的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娥们垂泪而已。教坊的音乐是李煜*日所钟爱的,他前期的不少词中都有听乐的记载,然而此时笙歌已不复能给人带来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从一国之主骤然沦为阶下之囚,李煜的感受自然是深沉悲痛的,然而千愁百感从何说起,况且面对着这些幽居深宫的宫女,于是只能挥泪而别。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具体时间不详。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被俘。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2-20 04:45:08
  • 1213国家公祭日诗词

  • 国家
  • 1213国家公祭日诗词

      每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是国家公祭日,一九三七年的.这一天,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三十多万无辜国人惨遭毒手。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213国家公祭日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首)

      抗战八年鲜血流,换来胜利尚蒙羞。

      艰难驱敌志犹在,残忍*恨怎休!

      倭寇当年方弃甲,东瀛今日又挥矛。

      及时立法永公祭,国耻无忘正气留。

      (第二首)

      勿忘日寇罪行,警报长鸣啸利剑;

      牢记金陵仇恨,雄风丕振固金汤。

      (第三首)

      日寇*,铁证如山,大罪不容抵赖;

      中华强国,雄风似剑,血仇必要偿还。

      (第四首)

      国行公祭,缅怀先辈,勿忘国耻兴民族;

      鼎铸文铭,振奋精神,牢记血仇壮国魂。

      (第五首)

      忆想当年,日寇*,罪恶万千!

      看烧杀掠抢,生灵涂炭;

      腥风血雨,惨绝人寰。

      卌万同胞,尸横遍野,血满金陵日月寒。

      全民愤,恨国家蒙耻,强盗凶残。

      深仇永记心间,报响警钟强国奋鞭。

      倡国行公祭,缅怀先

      辈;铸兹宝鼎,壮我河山。

      珍爱和*,振兴民族,盛世昌隆梦

      早圆。贺民殷国富,幸福长绵。

      (第六首)

      百万鲲鹏起,击水怒飞扬。

      飞扬向大海,大海何苍茫。

      呼啸连天浪,云涛卷八方。

      畴昔峥嵘苦,今日利器强。

      叱咤山河动,剑气冲汪洋。

      非以凌孱弱,势欲灭猖狂。

      泱泱我华夏,壮飞日月长。

      伟志世界里,人民共和光。

      (第七首)

      日寇入侵如魍魉,南京屠杀罪难忘。

      疯狂抢掠古城毁,凶狠殛烧黎庶亡。

      血雨腥风河变色,天悲地怨日无光。

      如山铁证不容赖,血债必须拿血还。

      (第八首)

      开行公祭缅先辈,立法铭文祀国殇。

      珍爱和*匡社稷,勿忘历史固金汤。

      雄风丕振嘯长剑,警钟长鸣防恶狼。

      民族振兴豪气壮,国家强大耀天罡。

      (第九首)

      历史惨训不容忘,落后挨打遭国殇。

      经风历霜志昂扬,远离战争慨而慷。

      中华之兴亡,匹夫皆有志安邦。

      神州大地幸福花开,警钟一鸣祭逝者,

    [阅读全文]...

2021-12-19 11:22:15
  • 含有破字的古诗词 带破字的诗词名句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资治通鉴·汉纪三》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夜坐二首》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围炉夜话·第十六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醒世恒言·卷十三》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格言联璧·处事类》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格言联璧·接物类》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梦·第五回》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荔枝红,万家烟雨中。——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阅读全文]...

2022-03-21 15:04:27
  • 关于亡国的古诗词有哪些 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 1.《春望》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泊秦淮》唐朝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题临安邸》宋朝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6.《哀江头》唐朝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7.《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五代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8.《天香·龙涎香》宋朝

    王沂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

    9.《高阳台·西湖春感》宋朝

    张炎

    接叶巢莺,*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

    10.《眉妩·新月》宋朝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

    11.《蜀先主庙》唐朝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2.《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宋朝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

    13.《月下笛·万里孤云》宋朝

    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

    14.《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宋朝

    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

    15.《解连环·孤雁》宋朝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

    16.《望江南·春睡起》宋朝

    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空懊恼,独客此时还。辔压马头金错落?鞍笼驼背锦斓班,肠断唱阳关。

    17.《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五代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阅读全文]...

2021-12-18 08:19:00
  • 思念已亡父母的古诗词大全

  • 父母,思念,古诗文
  • 思念已亡父母的古诗词大全

      思念是跨越时空喷发的情感,是牵挂的人心灵的默契与相通,是我心中恒久的.精神支撑与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念已亡父母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2、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6、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7、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9、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10、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1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2、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13、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16、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17、路*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18、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19、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20、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21、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2、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3、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24、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25、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26、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27、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28、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29、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31、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32、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33、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34、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35、*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哭携琴载酒相寻。

      36、*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37、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38、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39、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0、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41、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42、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4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44、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5、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46、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47、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8、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49、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阅读全文]...

2022-03-05 15:19:54
  • 《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

  • 诗经,学*,知识
  • 《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

      《豳风·破斧》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赞颂周公东征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而取得胜利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周公的感恩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斨:音枪,斧

      周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姬旦,周武王弟弟。

      东征:是指周武王死后,封在殷朝旧都的武庚,以及管叔、蔡叔联合东方旧国反周,周公带兵东征,*息这次叛乱。

      四国:天下四方的国家。

      皇:通作惶,惶恐。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

      錡:音奇,矛属

      吪:音俄,动,化

      銶:音求,穿刺的兵器

      遒:音优,固,敛

      赏析:

      此诗共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尔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管蔡等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定叛乱。管、蔡、殷、奄等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阅读全文]...

2022-02-07 04:17:17
  • 古人看破红尘的诗词

  • 古人,看破红尘
  •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3、一泓清波万泓血,伤心曲调伤心人,断琴示剑再回顾,乱离颠沛总纷纷

      4、心如止水、六根清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如过眼烟云,万事皆空.

      5、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情绵绵无绝期

      6、浮生似幻亦似虚,过往如烟复如云,半生繁华苦经营,水中明月镜中花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几多无奈红尘路,梦也踉跄经行处。

      11、可怜青丝落三千,离伧幽情凭谁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道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意变

      14、萧萧风雨几多愁,人生难做逍遥游。风花雪月红尘事,不如散发弄扁舟。

      15、一醉江湖三十春,焉得书剑解红尘;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1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7、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8、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林外《洞仙歌》

      19、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20、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21、人生如茶,伊人如水!人生不若,只如初见

    [阅读全文]...

2022-06-11 14:03:26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4-01 19:42:54
国破家亡的诗词 - 句子
国破家亡的诗词 - 语录
国破家亡的诗词 - 说说
国破家亡的诗词 - 名言
国破家亡的诗词 - 诗词
国破家亡的诗词 - 祝福
国破家亡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