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时珍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时珍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时珍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时珍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的名字我们一定知道,他著有《本草纲目》一书。那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1593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六岁。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名气,在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个原因,李时珍想要弃医从文,他决心苦读,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能走上仕途。但是,他先后参加了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他二十三岁时,还是跟随了父亲学*医术。
李时珍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在医学方面有极高的天分,通过自己对医学的感悟,很快就成为了一代名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盛名。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名声大噪,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四年后,李时珍便辞官回乡了。而对于李时珍的这段任职经历,有人在研究历史之时,有很多争议,都是关于李时珍太医院职位高低的`说法,但是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是不争的事实。在太医院,李时珍通过自己研究和解读相关大量的医学著,为他后来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医院有很多珍稀的药材和医学书籍,无疑给李时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后来,李时珍还成立了东壁堂,一边行医,一边潜心写医学著作,比如《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等作品都出自于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祖传秘经
《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所著的一部医术,2008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在这本书里,路宝彬根据李时珍医书,进行融合改编,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系统的讲述了人体各个方面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呕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据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临床经验进行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籍不单单是传统医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李时珍时期的各种临床治疗经验,以及系统的理论知识。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从人体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方面入手,根据日常疾病案例,提出了治疗方法,这本书籍包含的方面较多,适合家庭日常治疗方法。所以,这本书籍也可作为家庭医用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取的中药方法,里面的药材大多都是中药,还有李时珍的经典治疗方法。针对病因,选取治疗药材,再根据煎药方法和喝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除。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在总结李时珍医术的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医学治疗方法,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部作品集李时珍治疗方法于一体,并提出用中药疗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历时十八年著成192万字的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为后代敬仰,人们给他“药圣”、“医圣”等尊称,《本草纲目》更是被达尔文誉为*古代百科全书。你知道,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跟小编来看一下!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生*简介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毫无兴趣,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中错误很多,会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阅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以及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而且亲自到各地去寻找药材。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被称为什么
关于李时珍的“药圣”的来源,是因为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而得来的,为了能够修改关于众多本草书籍中错误的记载还有很多缺失的记载,李时珍想要完善它们,并且出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
李时珍在药草上的专研精神还有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称为“药圣”这一称号,从他的突出贡献来看,这一称号完全不为过。
而李时珍“医圣”的尊称,是现代作家郭沫若提出来的,他称李时珍为“医中之圣”,便有了李时珍医圣的.尊称。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1593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六岁。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名气,在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个原因,李时珍想要弃医从文,他决心苦读,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能走上仕途。但是,他先后参加了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他二十三岁时,还是跟随了父亲学*医术。
李时珍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在医学方面有极高的天分,通过自己对医学的感悟,很快就成为了一代名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盛名。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名声大噪,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四年后,李时珍便辞官回乡了。而对于李时珍的这段任职经历,有人在研究历史之时,有很多争议,都是关于李时珍太医院职位高低的说法,但是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是不争的事实。在太医院,李时珍通过自己研究和解读相关大量的医学著,为他后来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医院有很多珍稀的药材和医学书籍,无疑给李时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后来,李时珍还成立了东壁堂,一边行医,一边潜心写医学著作,比如《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等作品都出自于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祖传秘经
《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所著的一部医术,2008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在这本书里,路宝彬根据李时珍医书,进行融合改编,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系统的讲述了人体各个方面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呕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据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临床经验进行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籍不单单是传统医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李时珍时期的各种临床治疗经验,以及系统的理论知识。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从人体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方面入手,根据日常疾病案例,提出了治疗方法,这本书籍包含的方面较多,适合家庭日常治疗方法。所以,这本书籍也可作为家庭医用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取的中药方法,里面的药材大多都是中药,还有李时珍的经典治疗方法。针对病因,选取治疗药材,再根据煎药方法和喝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除。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在总结李时珍医术的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医学治疗方法,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部作品集李时珍治疗方法于一体,并提出用中药疗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李时珍是明朝的人。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轶事典故
巧用炼金术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时珍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生*
随父学医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为太医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学术思想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①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此外,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②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③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时珍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④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⑤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时珍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时珍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个人著述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轶事典故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四年级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
课上完了,感觉不错,挺顺畅,但是一评课,我才发现自己问题太多,以至于不敢回头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不管怎样,前进的道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认真总结、不断进步才是真正该做的。
听完刘老师与余老师的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对词语教学的把握不准
(一)对词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
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的。比如说在讲解“晓行夜宿”时,很多孩子已经说出了“白天赶路晚上睡觉”的意思,也知道“晓”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导孩子通过与“春眠不觉晓”相联系,理解“晓”是“天刚亮”的意思。实际上字典中也明确说明“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了。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认知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但实际教学中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生字生词具体教到什么程度,还要靠老师的摸索与总结。我不断对自己说:“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二)对词语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与讲解的方式。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这样的方法不仅耽误了我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课后余美丽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点评时说到,如果要稳扎稳打透彻讲解生词,最好的方式是随文讲解,因为课标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词深入讲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那么课前一定要有“预*导航”来引导孩子自己掌握字词读音与意思,老师在上课伊始快速检查孩子的预*情况,三言两语点拨重要字词即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我一直没有将“预*导航”提上日程,这样耽误了些许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学顺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顺序是以“苦”为核心,引领孩子分别找出“行”“住”“食”“记”之“苦”,而“记”的部分因为比较多、比较杂,所以我把“苦记”部分割裂开来,明确指出“自由朗读1~7自然段,思考李时珍苦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在此同时由于孩子找的比较乱,我并没有用ppt展示相关文字内容,也是考虑到作为新老师,课堂上可能稍显慌乱,ppt展示的经验不足,怕出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没有准备有关ppt文字。事后我考虑了一下,ppt出示孩子们找到的文字,并把重点字词用红色标记出来,也许能够增加孩子们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反复品赏朗读也更有益。
那孩子们找到的关键内容比较乱怎么办呢?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是使用超链接,实际上我也经常在ppt中使用超链接,但是超链接很容易出错,所以我选择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缩,也许这样的态度是个严重的错误。而且,孩子们找得乱,并不能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化解混乱。比如说,有个孩子找到了“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他认为这是“苦行”的表现,这时,我引导同学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体现呢?这样,将“苦”总结为三类,有条不紊。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将课文上得尤其的乱,后来总结原因,也许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并没有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好适当的引导。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课堂经验和必要的反思与记录也很重要。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勤能补拙。
三、课堂废话太多
从小就讨厌啰嗦的老师,没想到自己就是个啰嗦的老师。我是怎么成长为“啰嗦的老师”的呢?
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学的课堂上,讲台地下坐着的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调皮鬼们,哈着大大的嘴巴,天真无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解释再解释,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就成了一个总也说不完,总也不放心的老师,也就是“啰嗦”的老师。
即使是四年级,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语言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课本里的很多情境他们并不能理解,词语用在哪里他们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办?怎么办?我不停地企图去解释。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师。
没有这节公开课,也许我会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好,余老师告诉我,认清事实多么重要,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理解这么多,不理解的讲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无需赘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提出过多过深的要求。感谢这节课,感谢两位听课老师!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关于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 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李时珍是哪个朝代 内容 ,欢迎借鉴!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 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1593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六岁。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有很大 名气,在当时,医生 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个原因,李时珍想要弃医从文,他决心苦读,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能走上仕途。但是,他先后参加了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他二十三岁时,还是跟随了父亲学*医术。
李时珍从小受祖父和父亲 影响,在医学方面有极高 天分,通过自己对医学 感悟,很快就成为了一代名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 盛名。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儿子 病,名声大噪,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四年后,李时珍便辞官回乡了。而对于李时珍 这段任职经历,有人在研究历史之时,有很多争议,都是关于李时珍太医院职位高低 说法,但是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是不争 事实。在太医院,李时珍通过自己研究和解读相关大量 医学著,为他后来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 基础。太医院有很多珍稀 药材和医学书籍,无疑给李时珍提供了很好 研究样本。后来,李时珍还成立了东壁堂,一边行医,一边潜心写医学著作,比如《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等作品都出自于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祖传秘经
《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所著 一部医术,2008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在这本书里,路宝彬根据李时珍医书,进行融合改编,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系统 讲述了人体各个方面 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呕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据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临床经验进行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这本书籍不单单是传统医学,里面 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李时珍时期 各种临床治疗经验,以及系统 理论知识。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从人体 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方面入手,根据日常疾病案例,提出了治疗方法,这本书籍包含 方面较多,适合家庭日常治疗方法。所以,这本书籍也可作为家庭医用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取 中药方法,里面 药材大多都是中药,还有李时珍 经典治疗方法。针对病因,选取治疗药材,再根据煎药方法和喝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除。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在总结李时珍医术 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 医学治疗方法,有很高 实用性和适用性。这部作品集李时珍治疗方法于一体,并提出用中药疗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李时珍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1、没有人不爱惜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时间。
2、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3、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去珍惜。
4、凉风有意,岁月无情。时光飞逝,不变的是流动的时间!珍惜当下的时光!珍惜现在!
5、时间是无敌的,没有人可以战胜时间;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珍惜时间,把时间花在对的事情上。
6、不珍惜宝贵的时间,人生的岁月也会变得短暂。
7、学会珍惜时间,坚持不懈,才能走得更远。把握当下,笃定前行,方能更好地书写更好的明天。
8、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的,不增不减,只看你如何利用节约,不浪费、不挥霍。勤勉的人用时间做种,用勤劳做锄,收获丰硕成果;懒散的人用时间做火,用岁月做烟,燃尽生命余光。珍惜时间,把握人生,不要亵渎生命,不要枉度少年。
9、幻想未来的种种,不如身体力行的珍惜时间。
10、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时间的全部价值。
11、时光总是如流水一般。不管你惆怅、抱怨、憧憬、得意,它都不理会、不计较,无声地顾自前行,永不停步,所以请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12、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懂得时间的美好。
13、珍惜时间的人感觉时间过的快,不珍惜时间的人感觉时间过的慢;时间真奇妙:“说时迟,那时快”。
14、于其浪费精力抱怨,不如珍惜时间努力!
15、时间的无情,只有在珍惜时间的人眼中才体会得到。
16、人生,用心才是生活,不用就是活着;时间,珍惜就是黄金,虚度就是流水。
17、聪明的鸟儿珍惜羽毛,聪明的人儿珍惜时间。
18、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有了意义;因为有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
19、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生命,然而珍惜光阴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20、时间无法储存,珍惜时间是对时间的最好态度。
21、学会珍惜时间,坚持不懈,才能走得更远。
22、富人更倾向"浪费"时间于享受生活,而穷人更倾向更多珍惜时间工作。
23、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不会珍惜你,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曾经荒废的岁月,岁月都选择了抛弃。
24、青春不常在,好运不常有,珍惜时间才值得拥有。
25、珍惜时间的最好方式是提高效率。
26、很多人都是这样,一面喊着珍惜时间的口号,一面却纵容着时间流逝。
27、时间就是生命,要赋予它毎一秒的意义,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8、这个世界,谁都有可能停下脚步等你,而时间则不会。不会珍惜和管理时间的人,时间则会无情地抛弃你,且永不回头。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珍惜时间的名言
2、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4、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9、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勒
10、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11、人生有一道困难,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即是一寸生命。——珍惜时间的名言
12、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13、时间就是生命,无故的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
14、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由于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15、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16、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
17、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佚名
18、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19、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0、钉子是敲进往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佚名
21、大豆不挤出油,时间不挤白会溜。——佚名
22、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佚名
23、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雷巴柯夫
24、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25、利用寸阴是任何种类的战斗中博得胜利的秘诀。——美国
26、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27、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办事。——歌德
28、莫轻易,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9、岁往弦吐箭。——孟效
3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32、欢娱不惜时光逝。——英国
33、时间比理性创造出更多的皈依者。——汤姆·潘恩
34、“年”教给我们很多“日”不懂的东西。——爱献生
35、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莎士比亚
36、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培根
37、时间能使隐躲的事物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意大利
38、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英国
39、与时间抗争者面对的是一个刀枪不进的敌手。——塞·约翰逊
40、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41、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莎士比亚
42、时间能缓解极度的悲痛。——英国
43、时间会使钢铁生锈。——匈牙利
44、时间是最伟大、公正的裁判。——俄罗斯
45、时间能揭露万事。——英国
46、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唐·王勃
47、年难留,时易损。——南北朝·谢惠连
48、过于求速是做事的最大危险之一。——培根
49、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50、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51、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李汝珍(约1763年-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汉族,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市),所以人称北*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着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李汝珍名人名言: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
天上枝枝,人间树树。曾何春而何秋,亦忘朝而忘暮。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风到处游。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
宁可湿衣,不可乱步。
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李汝珍名人名言
1、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2、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移越少年。
3、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4、时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5、一个快乐的人总是满足于当下,而不太浪费时间去想未来的事。
6、从开始哭着嫉妒,变成了笑着羡慕,时间是怎么样划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7、若能化身成樱花,我愿意伴随纷坠的樱瓣,飘落在时间的肩膀上,陪它们一起老去。
8、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9、见缝插针,寸阴必争。
10、少而不学,老而无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12、不珍惜时间得不到生命的价值。
13、抓住现实的每一分钟,胜过想象中的一年。
14、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
15、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16、花开按时令,读书趁年轻。
17、落花不会有芳香,流光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18、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19、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20、光阴有脚当珍惜,书田无税应勤耕。
21、时间和距离可以使危险显得不那么可怕。对于所有意志坚强的人或是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思考起着强大的参谋作用。
22、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
23、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24、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25、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26、时光易过,岁月蹉跎。
27、长江一去无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
28、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
29、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30、谁吝啬时间,时间对谁就慷慨。
31、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
3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3、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34、黑夜到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一角阳光继续保留。
35、假如你真正爱过书的话,你就会明白,一本在你手中待过很长时间的好书就像一张熟悉的面孔一样,永远也不会忘记。
36、既然时间给予人金子般的年华,人就应该让时间金子般的闪光。
37、上帝绝不会只赋予你使命,而不给你时间去完成。
38、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3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0、沉默是时间把我定格在美妙的遐想里,这里有我想听的声音,有我想看的画面,还有我想见的人。
41、所谓时间,是将一个人的稚嫩转变成苍老,将无知化为理解,就如同黑暗之后是无止尽的阳光与彩虹。
42、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
43、一切问题,最终都是时间问题。一切烦恼,其实都是自寻烦恼。
44、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45、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46、少年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47、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48、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49、有些事,你把它藏在心里也许更好,等时间长了,回过头去看它,也就变成了故事。
50、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51、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李时珍名言
李时珍的名言
李时珍简介和名言
李时珍名言名句
描写李时珍的诗
李时珍尝遍百草的古诗
李时珍的古诗大全
李时珍夜宿古诗的词句
李时珍晓行夜宿的古诗
李时珍的夜宿古诗顺序
李时珍夜宿古诗的重点
珍时间的名言
珍珍惜时间的名言
时间珍贵的名言
珍爱时间的名言
珍惜时间的名言名言
珍惜时间的名言有
珍惜时间名言
珍惜时光的名言
珍惜时间的名言
关与珍惜时间的名言
要珍惜时间的名言
写珍惜时间的名言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
珍惜时间的名言句
珍惜时间的名言名人
珍借时间的名人名言
珍惜时间名言名句
名人珍惜时间的名言
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