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离娄下中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离娄下中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离娄下中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孟子离娄下中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而后反①。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②,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③。”蚤起④,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⑥,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⑦,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⑧,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②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ng)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5..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④哉?”(《孟子·离娄上》)
6..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7.·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②。岁十一月,徒杠成③;十二月,舆梁成④,民未病涉也。君子*其政,行辟人可也⑤,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8.·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①,《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②,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10.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13.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14.·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②,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若合符节③,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④。”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9.·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①,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②;君之视臣如土芥③,则臣视君如寇雠④。”
2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 《孟子·告子下》
22.·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23..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24.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25.· 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②。或曰:“寇至,盍去诸③?”曰:“无寓人于我室④,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⑤;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⑥。”沈犹行曰⑦:“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⑧,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⑨。”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孟子·离娄下》是一本古籍,作者是孟子。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离娄下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下一篇(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离娄下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1.·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而后反①。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②,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③。”蚤起④,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⑥,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⑦,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⑧,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3.夫人必自侮,然*侮之;家必自毁,而*毁之;国必自伐,而*伐之。
4..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②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ng)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5..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④哉?”(《孟子·离娄上》)
6..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7.·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②。岁十一月,徒杠成③;十二月,舆梁成④,民未病涉也。君子*其政,行辟人可也⑤,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8.·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①,《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②,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10.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13.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14.·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②,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③,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④。”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9.·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①,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②;君之视臣如土芥③,则臣视君如寇雠④。”
2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 《孟子·告子下》
22.·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23..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24.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25.· 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②。或曰:“寇至,盍去诸③?”曰:“无寓人于我室④,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⑤;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⑥。”沈犹行曰⑦:“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⑧,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⑨。”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节》的注释翻译
《孟子》是*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节》的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节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注释翻译
孟子说:“孔夫子不做过分的事情。”
读解
孟子在这里举了孔子的事情,是想借此说明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重要性。《论语·泰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崇尚勇力而憎恶贫苦,是乱的根源。作人而不懂与人相互亲爱,憎恶得过份,也是乱的根源。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使得人们的正常的生存欲望变成了贪求、贪婪、贪恋之贪欲,而为了贪欲的满足,人们就会诉诸武力来进行侵略、掠夺、剥削。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的社会,拥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于拥有了权势与财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贫”的影响,贪欲也逐渐增强,也就成了社会混乱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为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诉诸武力,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缺少相互亲爱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过份,则也会因情感问题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越混乱,为了人们自己生存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也就越缺乏相互亲爱的精神。所以,孔子认为,欲望,尤其是过度的欲望的满足的需要,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民不好勇,不疾贫,使民仁而不“疾之已甚”,则社会就不会混乱或不致于太混乱。这实际上也就是提倡人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拓展: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1.旨酒:美酒。
2.执中:走中间道路,不极端。
3.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无不利。”《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方者,殷、周称邦国之辞,……故干宝云:‘方,国也。’是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4.伤:《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5.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6.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虞书》:“柔远能迩。”《说文》:“迩,*也。”这里用为“*”之意。
翻译
孟子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如果有不符合之处,就仰头思考,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好去执行。”
读解
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因为美酒虽美但却能伤害人;也就是说,眼前是舒服了,但却留下了后患。善良的言论有时候听起来不大顺耳,但做下去的后果却是很好的,这就是大禹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因为中间道路就是不走极端,从而也就没有大悲大喜。他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因为如果有地方、地域性的偏见,就会寻求不到真正贤能的人。这就是商汤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由孟子此言可知“中庸”不是走中间道路,如是,孟子何不言“汤中庸”而言“执中”?
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这个“悲伤”,就如佛家的“大慈悲心”,意指同情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意。他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一样,这是指周文王不自满,不骄傲,追求到一个目标后,紧接着又追求下一个目标,并不停留在成绩上自夸,啊,看到没有,我们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周文王对待成绩就好象是没有看到,而是孜孜不倦地继续追求新的目标和成绩。这就是周文王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这是指周武王选拔人材不分远*,不分亲疏,不象后来乃至到现在的某些人,只知道“远方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对自己身边的视若无睹,只想贪求更新更好的,这当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当然,外面有新的好的是应该学*,但无论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有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而异地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现代的“多元化”管理。所以,周武王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的行为方式,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
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这是孟子称赞周公完全忘我的领导精神和工作作风,也是称赞其最佳的行为方式。
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孟子离娄章句》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zhang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 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注释:
1.子产: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2.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3.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4.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5.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6.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注释
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虞书》:“柔远能迩。”《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也。”这里用为“*”之意。
翻译
孟子说:“道路在*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了。”
解析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目、*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读解
孟子接着又分析了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每个人只要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了。因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不使用最佳行为方式,是没有办法在人类社会里生存的。也就是说,最佳行为方式是首先从自己家庭里开始,亲*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在家庭以外做到呢?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注释
1.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2.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8.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1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8、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4、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1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20、言*而指远者,善言也。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孟子名言_孟子的名言104句,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以下这篇孟子名言_孟子的名言精选104句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仁人无敌于天下。】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1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 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1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名言】
18、【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9、【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24、【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25、【养心莫善于寡欲。】
26、【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7、【仁者无敌。】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9、【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0、【其进锐者,其退速。】
3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3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3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7、【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3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40、【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4、【尽信《书》,不如无《书》。】
45、【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4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7、【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4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2、夫人必自侮,然*侮之;家必自毁,而*毁之;国必自伐,而*伐之。
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8、家必自毁,而*毁之。
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4、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1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20、言*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离娄下中的名言
孟子告子下名言
孟子名言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
孟子说的名言
常用孟子的名言
孟子说过的名言
孟子的名言取名
关于孟子的名言
有关孟子的名言
孔子孟子名言
孟子的名言故事
孟子孝道名言
孟子名言100句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言精选
孟子关于孝的名言
孔子孟子的名言
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名言名句100
孟子的三句名言
出自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座右铭
孟子的古诗和名言
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名言警句
孟子的诚信名言
孟子的读书名言
描写父亲节的古诗
我对你的好你却不知道珍惜古诗
关于雨水的30首古诗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古诗
有关法律的古诗90字
你是我生命里唯一的温暖古诗
写风的古诗一定要全文
描写张家界的古诗词
古风书签上面还有写著名的古诗
坚定陪着对方的古诗
形容胆量大的古诗词
形容没有自知之明的古诗
对于女儿的生日古诗祝福语
超简单的小儿垂钓古诗诗配画
伟大的祖国古诗
有关爱国的情怀的古诗
赞美雪中漂亮女人的古诗
送给爸爸的一首古诗
表示天气的古诗
夫妻白头恩爱的古诗词
自证清白的古诗
关于英雄的名言或古诗词
描写八月十五的月亮古诗
形容一件事只听过没看过的古诗
悲一点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有粽子龙舟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一该背的古诗
上学时最难背的古诗
唐诗300首写荷花的古诗
清明节有关的古诗配图
画鸡古诗的作者是谁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