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竖》阅读答案

关于《牧竖》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牧竖》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牧竖》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牧竖》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牧竖原文及翻译

  • 翻译
  •   原文: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⑾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体现出再残忍的生物,对自己的儿女还是会体现出无尽的`母爱。

      注释

      ①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

      (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③去:距离。

      ④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

      ⑤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

      ⑥嗥(háo):狼的叫声。

      ⑦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

      ⑧致:招引。

      ⑨四顾:四面张望。

      ⑩趋:向,到。

      ⑾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⑿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13)继而:不久

      (14)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5)僵:僵硬。

      (16)绝:断。

      (17)辍声:停止了叫声。

      (18)始:才。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杨牧《故乡》现人诗阅读理解及答案

  • 阅读理解
  •   《故乡》

      杨牧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1.在诗中,诗人把故乡比喻成什么?这一比喻隐含着什么意思?

      2.第一节中说“我在画中走来走去”,又说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这是什么意思?

      3.第二节中,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为什么不再是“铺在地上的画”?

      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分析:

      1.把故乡比喻成一幅画。隐含的意思是,故乡美好得如诗如画,在故乡的生活也是美好而让人怀念的。

      2.第一节中说“我在画中走来走去”,是表达的自己在家乡那愉悦惬意的美好场景,让人如行走在画中。天边美好的云霞,寓意还在故乡时外面的世界对我的吸引,让我想走出故乡。现在想起,不胜唏嘘,外面的世界也许是如云霞一般的诱惑人,但是,何尝不是像云霞一样的飘渺呢?

      3.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是借用的李白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意。自己在外头漂泊,想家而不得的时候,不免会生发“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没有了当年在故乡时候的那种踏踏实实的接触感。

      4.塑造了一个少小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出外打拼,而若干年后,停下脚步,却恍然发觉故乡一直是自己所不能忘怀的挚爱的游子形象。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牧竖》阅读答案5篇

  • 阅读答案
  •   牧竖①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⑦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⑧彼,跑⑨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去:距离。④仓皇:惊慌。⑤嗥(háo):狼的叫声。⑥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⑦致:使。⑧趋:向,到。⑨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1、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意甚仓皇意__________

      ②大狼闻声仰视闻__________

      ③狼闻声四顾 顾__________

      ④气已绝矣绝__________

      (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久之不动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学而时*之(《论语八则》)

      D、久之,目似瞑(《狼》)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狼》中的屠户与本文中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神情 ②听到 ③看 ④断

      (2)D

      2、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3、(1)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大意对即可,)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

      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蒲松龄《牧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①想去数十步__ ②跑号如前状__

      ③乃舍此趋彼__ ④既而奄奄僵卧__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始望见之B.又转奔之C.久之不动 D.竖下视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②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小题4】请简要赏析这片小小说的主要特色。(3分)

      答案

      【小题1】①距离。 ②同“刨”。 ③快走。 ④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1】D

      【小题1】①洞穴中有两只小狼,(他们)谋划好并分别捉住了其中的一只小狼。②经过几十次往复,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弱了。(4分,每小题2 分)

      【小题1】这篇小小说堪称精炼与生动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和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号”就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之”这个字的理解能力。ABC“之”为“代词”,D为“音节助词,无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谋、复”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冲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来赏析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即可。

    [阅读全文]...

2022-04-01 12:14:27
  • 《社戏》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考试资料
  • 《社戏》阅读答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小说语段,完成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 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 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了。

      1、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B、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D、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远山作衬托,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意对即可)

      阅读《社戏》(选段)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小题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4分)

      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或品质:(6分)

      (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4分)

      小题5: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表现了农村少年驾船技术的娴熟。

      小题2:(4分)侧面描写孩子们能干、机灵

      小题3:(6分)(1)朴实(2)大方、热情(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4:(4分)夜航途中偷罗汉豆。

      小题5:(4分)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小题1:

      试题分析:“航船像一条大白鱼”,是从孩子的视角写,表现了孩子们的情趣。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语言生动,与所表现的情境相谐相融。

      小题2:

      试题分析:“描写角度”指的是“正面”“侧面”“反面”,是孩子们的情状让渔父“喝采”,写渔父其实就是来表现孩子们的。

      小题3:

      试题分析:双喜对阿发“询问”,是对阿发的尊重,阿发要大家偷自己家的豆,并以自己家的豆好而自豪,乡村孩子的朴实大方溢于言表。

      小题4:

      试题分析:找出信息点:人物:孩子们,时间:夜,处所:船上,事件:偷豆。概括要简要。

      小题5: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一句可看出,要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对乡村生活,一是对少年同伴的怀念之情。

      阅读鲁迅《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直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小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轻松”“舒展”两词有何特殊效果?(2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阅读全文]...

2022-11-10 15:17:30
  • 《野望》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考试资料
  • 《野望》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丛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曱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19. “兵甲无归日”一句中“兵甲”指______,“江湖送老身”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情感)。

      20. 陈与义在北宋灭亡后转学杜甫,此诗被清代纪晓岚评价为“入之杜集,殆不可辨”,请从意象、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本诗的风格。

      【答案】19. (1). 战争/战事 (2). 晚年漂泊流落的感伤

      20. 全诗沉郁顿挫。①意象真实、清冷、密集,如“微雨”“凉气”“乱云”“遥汀”“薄暮”“独鸟”等,契合诗人深沉的心境。②情感沉痛、厚重而不消沉,诗人既有自身的羁旅之愁、衰老之叹,又有亡国之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结尾不以悲语收束,而已宽解之语作结,使全诗情感深沉而不颓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由远及*描写所“望”之景;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

      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

      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

      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

      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阅读全文]...

2022-11-04 15:18:58
  • 对视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对视》阅读答案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忽然说:“妈妈,你的眼睛中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对视》阅读答案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忽然说:“妈妈,你的眼睛中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还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这些词语有两中意思:

      (A)就是视觉器官的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6分)

      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中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条:

      (1)妈妈,你的眼睛中有我。( )

      (2)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着别人()

      2、短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分段。(3分)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的“这一点”是指什么?用波浪线在文章画出。(2分)

      4.给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5、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你明白了什么?(2分)

      《对视》答案

      1.A B

      4.“,”,“,,,,……”

      5.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别人,还要关心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

      对视阅读答案

      1.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这一点”是指什么?对作者的这

      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简要写出体会〕

      2.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了什么

      解析:

      1、这一点指: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比如说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很有意义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或许在别人眼中就不是那么想的.

      2、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语文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语文,考试资料
  • 语文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上,一朵云也没有。

      太阳像一个热烘烘的大火球,高高挂在空中。

      小兰和小芳端着小板凳,来到槐( huái)树下。

      忽然,一阵小风刮来,真凉快!小兰抬起头,快活地说:“瞧,老槐树爷爷在给我们扇扇子哪!”

      小芳说:“扇子在哪儿呀?我怎么看不见?”

      小兰指指头顶,说:“那数不清的树叶儿,就是老槐树爷爷的绿色小扇子呀!”

      1.给下列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__ ”。

      扇(shān shàn) 扇(shān shàn)子 数(shǔ shù)不清

      2.是谁给小兰和小芳扇扇子?扇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例句:太阳像一个热烘烘的大火球。

      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hān shán shǔ

      2.是老槐树爷爷在给小兰和小芳扇扇子。扇子是老槐树爷爷那数不清的树叶儿。

      3.小姑娘的脸 红苹果

      村味陈启文

      从三国古战场赤壁往西,穿过一大片静穆的古林,群山之外的旷野上忽然出现一片水泽,蓝得不能再蓝。那是横亘于湘鄂边地的黄盖湖。

      那时的黄盖湖和洞庭湖连绵一片,水域远比今天辽阔,黄盖将兵营扎在大湖四周、长江一线,以村为建制,一共十三村,我的故乡谷花洲,该是这十三村之一。两千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早已远离了当年的血战,但那些士兵当年留下的种子,还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播种。种什么,长什么,没有长不出的东西。哪怕最*常不过的萝卜、白菜、榨菜、豌豆、辣椒、茄子又总比别处的有味道,还有一种古怪的灵气。

      一个人能降生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哪怕一辈子当个农人,也有某种优越感。小时候,我父亲就常教导我:天底下还有哪个地方比这里好?连野猪都从山里往这滩上跑!他一生都善于用这种极朴素又极形象的比喻,来揭示出某种农人的真理,而农人的真理是根本不须证明的。我几十年走南闯北,山珍海味也品尝过不少,但那些既怪异又昂贵的家伙,实在不如家乡的萝卜、白菜好吃。我总觉得那最*常不过的东西,也藏着某些秘密。

      我能干的大娘是很懂得这里面的秘密的。她有一手从黄盖湖畔的娘家带来的据说是当年黄盖的那些老士兵传下来的祖传秘法,她把刚采摘回来的还带着露水的蔬菜、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粘着新鲜泥土的萝卜,先杀青,然后进行巧妙的腌制,用一个个荷叶坛好,又用湖中挖出来的黄泥密封,然后沉浸在湖水里,不让人间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把那些洗得特别干净的东西弄脏了。

      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

      当坛子入水后,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泡制,它们已蕴含了这个大湖与生俱来的味道,然后在有阳光的清晨或有月光的夜晚,大娘仿佛在举行一个乡下女人虔诚的仪式,那一只只坛子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出水,揭开了,那久不见天日的坛中之物一旦接触风月,顷刻间,整个村庄都能闻到那弥漫四散的醇香,让你有一种换不过气来的感觉。又看到那终于揭开了秘密的荷叶坛里,那深藏的菜蔬虽已腌过,泡过,却还是那样水灵灵的,脆生生的,如同依然生长着的鲜活生命,活色生香。而最鲜活的莫过于味道,大娘用两尺长的筷子把坛中的东西夹出来,慷慨地让村人一一品尝,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

      听说,当年黄盖为了火烧赤壁向周瑜献苦肉计,一身伤痕的将军吃什么都没味道,手下的军士想尽了办法,最后捧上了十三村酱菜,一下就把将军咬紧的牙关打开了,也就把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又养得英武剽悍起来

      大捷之后,盟国军师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来黄盖湖劳军,黄盖命十三村的每个兵营捧上酱菜以款待贵宾,诸葛亮和随从走过一村,尝过一村,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香出来了

      我大娘吃了一辈子的萝卜白菜、坛子菜,没吃过龙胆凤肝、燕窝鱼翅,却一直活到了98岁。她走了,我觉得生活中从此就少了一种味道。大娘活着时,我每回一次故乡,最后都是要带着大娘密封的坛坛罐罐上路的。现在,两只手空了,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又可惜,我大娘的那一手绝活竞没有传下来,不是她不想传,而是这些年来,早已没有谁还有那样缓慢的耐性来学一门年深日久的手艺。在故乡和怀念之间,又不知道还有多少老人像我大娘一样,最终也没找到肯学这泡制十三村酱菜的传人。

      揪心哪,传了两千年的手艺,眼看着真的就要成为历史了。如今,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在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自然村落了,只剩下了一些古老的村名和没有了乡土气息的村庄。对于我,或许只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里,还在倔强地散发出与乡土有关的气味。

      *日有客从家乡来,顺便给我捎来了两坛十三村老酱菜,还是荷叶坛,还是用泥巴密封得好好的。揭开来,一股奇异的香味袭击着我的鼻翼,好呷,好呷,啧,啧啧两千年的乡道仿佛突然复活了,顷刻间全集中到我的舌尖上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使人回味不已的乡村的滋味,浑身被奇妙的感觉所充满。

      良久,我吐了一口气,轻轻叹了一声:是这味儿,真。

      14.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村味的含义,并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6分)

      答:

      答案:①村味既指大娘腌制的家乡酱菜的美味,也指纯净的乡土气息与淳朴的风俗。(4 分)②以村味为题,虚实结合,含义丰富,主旨更为鲜明。(2分)

      15.简析两处划线语句的含义和作用。(7分)

      ①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4分)

      答:

      答案:含义:我那明事理、会处世的大娘,一辈子做事干净,心地纯净,为人真诚慷慨。(2分)

      作用:①概括了大娘的好*惯、好品质;(1分)2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面写大娘制作酱菜干净(做事干净),过渡到下面写大娘慷慨大方及做事虔诚(为人干净)。(1分)

      ②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3分)

      答:

      答案:含义:乡村在变迁中消失的不仅是手艺、美味,还有与自然村落相伴的乡土气息。(1分)

      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文手艺、美味的消失,引出下文乡土气息的消失;(1分)②传达出作者对流传久远却濒临消亡的乡村手艺、美味及乡土气息的痛惜之情。(1分)

      16.文章中几次写道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答案:一是这段话通过对人们直观感受的生动描绘,形象地写出了十三村酱菜的鲜活醇香;(2分)二是运用反复手法,在不断渲染酱菜美味绵长的同时,突出了作者对濒临消亡的手艺和民风的深切痛惜、深情呼唤的主题。(2分)

      17.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应该删掉,而有人认为必须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应该删掉。删掉最后两段,文章戛然而止,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对传统手艺和淳朴民风、民俗濒临消失的痛惜之情及忧患意识,唤起读者的深切共鸣,发人深思。

      或:必须保留。保留最后两段,能更好地表明作者对传统手艺和淳朴民风民俗在新时代复活的欣慰,也能使读者看到光大乡土文化的希望。(5分,表明观点1分,阐述理由4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鞋》 阎耀明

    [阅读全文]...

2022-11-03 15:18:39
  • 瓜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搔③窃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④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弗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⑤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⑥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

      ①劬(q):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搔:通骚,扰乱。④褊:狭隘。⑤惄(n):忧思。⑥微:如果没有。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担任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如果没有翻动人家瓜的行为,他们该不会还有其他罪过吧?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2)因具以闻楚王

      (3)此梁之阴让也

      (4)梁王以为信

      2.说出下面两个恶在句中的意思。

      (1)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2)人恶亦恶

      3.下列加点词与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A.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B.尉以请宋就

      C.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D.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5.报怨以德中的怨具体指_________,德具体指______。(均引用原文)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参考答案】

      1.(1)暗暗地(2)详细(3)责备(4)真诚

      2.(1)嫉妒、憎恨(2)坏

      3.D

      4.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5.因往夜搔窃梁亭之瓜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6.C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视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视!

      ⑤*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视。

      ⑦但做到*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视,国与国之间*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视,人与人之间*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衡。

      (选文有较大改动)

      20.(2分)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4分)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22.(4分)怎样才能做到*视?

      23.(3分)文中作者所反对的“仰视”是有特定含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多用“仰视”来表示尊敬和仰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我们不仰视……,我们仰视……”的句式写一个句子。

      【示例】我们不仰视作威作福的权贵,我们仰视一心为民的公仆。

      参考答案

      20.(2分)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视。(或我们要*视)

      21.(4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

      22.(4分)做到*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23.(3分)答案示例:我们不仰视巧取豪夺的暴发户,我们仰视勤劳致富的企业家。

    [阅读全文]...

2022-10-27 00:00:00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