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茶叶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茶叶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茶叶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茶叶的诗句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
2、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3、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4、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5、新岁尝新已荐瓜,春风消息到儿家。绿磁正汲南坛水,一树玫瑰夜点茶。
6、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7、几度风雨几度秋?跋山涉水笑风流。遇僧居学勤天问,与茶为伍荒地求。事追历朝典故就,经传世代生活悠。自古茶人借你魂,精行俭德必同修。
8、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9、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
10、挂绿荔枝女儿葛,鹧鸪峰茶足消渴。我曾三宿僧房矣,亲采掇嫩剪春芽。
11、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1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13、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14、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15、对客展毫韦炳华,春山点染一枝斜。行吟漫写三千里,龙水逗开杨智茶。
16、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17、处世以中庸为道,为人将道德铭心。
18、人言苛政是榷茶,妻子衣衫未敢加。秋粒春芽颜色好,欧王枉费议官家。
19、七碗清风上九天,龟蛇云锁大江连。纹枰谁道烂柯事,百首吟来追谪仙。
20、小雪气寒而将雪,虹藏雅俗不可缺。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花啜。尺纸泼墨情到尽,泊园听雪心勿切。煮茶自得把书阅,静待雪狂梅放节。
21、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22、蚕熟新丝后,茶香煮酒前。
23、日长齿颊茶甘在,客去轩窗篆缕残。
24、冰封雪飘寒风冻,乐礼敬天干茶贡。不笑冬藏蚯蚓结,只喜阳升水泉动。祭祀祖先亲朋宴,感念仲景饺子送。家家圆满冬汤丸,重孝尊师无空洞。
25、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26、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28、独开风韵古无同,金石丹青一画通。梦里抟砂千万斗,乾坤万象纳壶中。
29、夜阑无语对空杯,茗嗅随风唤不回。欲借邻家人去我,妪怜叟怨几徘徊。
30、品山品水品生活,漓江山水一道茶。
31、陆游不愧号放翁,饮者翩然载苦功。出仕一生茶作伴,清名盛誉入云空。
32、朱旗飘飘启迎夏,一派春潮驻心田。供神祭先祀神农,斗蛋乞茶尝三先。梦里云烟锁涧壑,壶中日月出林泉。一天一色催不辍,清朗夜气养天年。
33、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34、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35、清江野老踞清江,楚韵巴风屈子双。说是吟成三百首,摘来青茗笑凭窗。
36、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37、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38、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39、推窗听雨和琵琶,最笑陈抟不识茶。三昧来时关不住,报知此兴满天涯。
40、茶斟清澈并橙黄,相坐红尘细味长。
41、玉兔缘何奔月飞,闻言天上有思归。琼楼玉宇无涯事,不比人间七十稀。
42、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43、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44、几行旧句写缠绵,青鸟逍遥二老眠。最是一弯心月在,依窗点茗数归船。
45、游宦銮台二十年,兰心不改志云天。芳菲去尽痕留句,聊赋茶事续旧缘。
46、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47、爱酒杜陵老,煎茶桑苎翁。
48、待君着意来丰顺,半壶青山半壶茶。
49、春社日祭谢百花,太阳糕快春菜奢。新燕戏扰竖蛋娃,响雷喊来嘉木丫。狮峰山边夕阳斜,虎跑泉畔晚霞华。春风十里添夜火,家家有客竟试茶。
50、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毛尖。
51、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茶叶的诗句
1、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2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3、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4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吴文英《无闷催雪》
5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6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陶振《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
7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8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9、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元稹《自述》
1 0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李商隐《即目》
1 1、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
1 2、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茶诗》
1 3、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张可久《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1 4、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白居易《即事》
1 5、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白居易《两碗茶》
1 6、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1 7、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琴茶》
1 8、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刘兼《从弟舍人惠茶》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注
唐 齐已
旗枪冉冉绿丛园,谷前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垂]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尝茶
唐 齐已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雨川上,忆傍绿竹行。
谢中上人寄茶
唐 齐已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临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相劳寄,无来又隔年。
谢[左水右邕]湖茶
唐 齐已
邕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注]作者曾在岳麓山道林寺清修多年。这首诗是他在远离寺院后,寄怀念之情所作的茶诗。一至七字诗——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其堪夸。
[注]这是一首构思巧妙,语言流畅,意境高雅,音律和谐的茶歌。诗人在题后有小注云:“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郡作。”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茶见赠酬之以诗
唐 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芳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香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
犹同甘露饮,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注]诗人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贬永州司马,住在龙兴寺(该寺犹存,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城西北)期间,与寺僧巽上人交往密切。这首诗是在诗人目睹巽上人亲自采制晨茶的经过情景,及品饮僧人珍贵香茗的感受之后写的酬谢诗。此诗约作于元和初年。
茶叶三字经
茶叶三字经,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里面收纳了不少茶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茶叶三字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源流长,
发神农,起汉唐。
先入药,后成汤,
闻四海,传八方。
茶经书,陆羽撰,
人工培,吴理真。
产茶区,布长江,
存古树,在西南。
数茶制,工艺繁,
六大类,同树干。
红绿白,黑青黄,
俱神韵,不一般。
红茶柔,绿茶香,
黄茶悠,青茶扬,
白茶雅,黑茶亮。
举精品,每惊叹,
毛尖细,出信阳,
毛峰奇,长黄山,
寻龙井,到西湖,
索黄芽,问君山,
饮甘露,在蒙顶,
品普洱,入云南,
六堡茶,篓子装,
千两茶,柱子扛,
茯砖茶,发泾阳,
老青砖,号三川,
宝炎沱,走下关,
古藏茶,看雅安。
手捏饼,龙凤团,
捞青去,蒸青转。
散茶兴,复而砖,
行边销,把马换,
走西域,入蒙藏,
经印度,涉扶桑,
苏俄喜,欧美尚,
白银流,列强颤,
一叶茶,引战争,
开锁国,启闭关,
过重洋,流不断,
有典故,说不完。
五千年,路漫漫,
茶脉络,大篇章,
文字早,见尔雅,
为贡品,纳周王,
晏子论,同菜肴,
梦梁录,等米盐,
茶代酒,吴孙皓,
茶入药,本草纲,
茶学士,乾隆封,
本文一共2161字,阅读需 4 min 左右。
自从茶圣陆羽创立煎茶之法后,茶在整个唐代风行不衰,开启了全新的时代。而宋朝,不但传承和发展了唐朝的诗词,也同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了宋朝,茶道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手法,如点茶、斗茶、茶百戏,茶与艺术的结合达到了巅峰;
茶道文化的发展,将茶提到了独一无二的哲学高度,并输出海外,影响了日韩、东南亚等诸多国家,至今影响深远,拥趸者众多。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重度茶道爱好者,常常与友人相约斗茶,并留下了许多诗词。
到了宋朝,咏茶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追求减弱了,更加突出了叙事性。但经历千年,茶诗中早已固化、流传的意蕴仍旧在发挥着作用,茶诗词仍然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与茶叶结缘的诗人不胜枚举,但是没有一位能像宋代的大文豪、美食家苏轼那样,对于品茶、 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都颇有研究。
苏轼嗜茶,他认为,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还创作了众多的咏茶诗词,流传下来的茶诗就有百余篇。他不但自己爱茶、写茶诗,在逆境中也不忘与兄弟、好友们来往赠茶,以诗相和。
相和相赠的茶诗中浸透的是诗人和亲友之间深深地眷恋和衷心的祝福。从茶诗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的人性之美,他们敦厚温和,表达出的感情正如茶香般清香幽远,回甘味甜。
比如苏轼与苏辙的和诗《和子瞻煎茶》、为南屏谦师(著名的茶师,点茶三昧手的技巧在当时负有盛名)作诗、以及他与友人们关于茶的和诗,以下这首正是他和蒋夔的互相和诗,如叙家常。
《和蒋夔寄茶》 又名《和寄茶》
北宋·苏轼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自従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此时,苏轼离开杭州、到密州上任已经一年了,一天,他收到友人蒋夔寄来的一份新茶,茶香沁人心脾,勾起了苏轼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苏轼在诗中深情怀念了江南时光。在酒足饭饱、午醉初醒时刻品一盅清茶,那种陶然自得的满足感让人无法忘怀。
后来到了偏僻的密州,过去精致的茶具早已失去,优雅的情趣也已经忘记,友人破费万钱,千里相赠的极品茶叶,也明珠暗投,“一半已入姜盐煎”。但苏轼为人豁达,生活带来什么,就享受什么,从一切事物上都可以得到乐趣。
《双井茶送子瞻》
北宋·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作品,是为送茶致苏轼的诗作。前四句对苏轼推崇备至,同时特地点到他在黄州“东坡旧居士”时的伤心事,后四句先赞美了家乡的茶,然后深情地道出自己的瞩望。
此时的苏轼,经历了被贬黄州后,随着皇权的更迭,再次被召回中央。
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却仍然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效法范蠡,及早来个功成身退。
《汲江煎茶》
北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茶诗词除了表达人们对亲朋佳友无比的牵挂与不舍,更可以体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文人们特有的情感寄托中,带着*静、温和的诗意茶韵。
写下这首诗的苏轼,已经六十三岁高龄,这一年,正是他逝世的前一年。
为了煮茶,他不辞辛苦,以老迈的身躯到江边取得活水、煮茶煎茶,在深夜独自品茶,虽然失意落寞,却没有丝毫抱怨的意味。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活水,并用猛火来煎煮。于是我在江边的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我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我的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入煎茶的陶瓶。
茶汤中的茶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茶水倒进茶碗中的声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喝完茶,*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打更人长短不齐的鼓声。
好茶沏了会呈白色,称为“雪乳”。这里的茶也翻起了雪乳,说明诗人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开始斟茶,茶水倾泻到茶碗里的响声仿佛风吹过松涛的声音。
苏轼喝着茶,独自在小屋内*,连打更人长短不齐的鼓声都留意到了。
这虽然有一点夸张手法,但也十分逼真地说明,年老的诗人独自在贬谪的小屋里,夜间孤独、寂静。在这寂静深夜,斟茶的流水声、鼓声,都显得格外响亮。
苏轼的茶诗,描写细腻生动,将江水、烧火、大瓢、小勺等日常生活的俗物,与江雪、明月、松风这些高雅风物相比;将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等普普通通的动作,与梦境相融合,俗物俗事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旷达的胸襟和豪放的人生境界。
诗人们将茶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法之一,在喧嚣的尘世中,求得一时片刻的安宁。中国茶特有的清新淡雅,温暖了无数中国文人的诗情,造就出无数人情之美的传世诗篇。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诗经》中的茶。好奇地读完全文,小约不禁哑然失笑——作者将《诗经》与茶强行拉郎的行为,让小约读来觉得实在有趣,不如一同来品品。关于“茶”字的演变,小约在前文曾提到,如今的“茶”字,是从“荼”字演变而来的。
既然“荼”与“茶”有这番渊源,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诗经》中的“荼”都解读为“茶”呢?真要这般理解的话,小约觉得,还真有些牵强。
小约开篇说的那篇文,在提到《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时,文中的解释是“成群的美女如妩媚婆娑的茶花……”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来解释出自《国语·吴语》中的“如火如荼”这个词,就应当解释为“像火一般,像茶花一样。”这个解释,岂不叫人莫名其妙?
既然《诗经》中的“荼”字不能简单理解为“茶”,那该如何解释呢?
《出其东门》这首诗下阙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的“如荼”与诗上阙“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中的“如云”相对应。
“美女如云”一词就出自这首诗,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云彩。“荼”指的是春季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有女如荼”则指美女众多,犹如漫山遍野的白茅花。只是这“如云”“如荼”的美女,一个都不是我所思念的姑娘。当然,这可不是小约瞎掰的。
茶友们若有存疑,不妨翻翻朱熹为本诗所做的注解:“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此处“华”通“花”)比起将美女们比作“云朵”和“苦茶”之说,以满天的云彩和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来形容美女众多,是不是感觉合理得多?
那么,《诗经》中出现的七处“荼”字,可有表示茶的呢?小约的回答是:一处都没有!
《诗经》中的“荼”,多指苦菜,要么就是地里的杂草。比如《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和《大雅·绵》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所说的“荼”都是指苦菜。
而《周颂·良耜》中的“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其中的“荼”则指野草。
很显然,不管是白茅、苦菜还是野草,都属于草本,可茶树却是木本植物。古人同一个字现在虽可有多种解释,但是,对于草本木本,还是有一定区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人的词典《尔雅》是怎么解释的。
在《尔雅》中,有种植物叫做“槚”的解释是:槚,苦荼。显然,这个“槚”字,才是古人对木属茶的解释。由此可印证,“荼”也确实可以解释为“茶”。
所以,当你想当然地以为《诗经》里的“荼”都是“茶”时,细想想也能感觉不对劲: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茶,还远没有现在这般流行。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的美食挑选一张名片的话,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中国各地有着太多风格迥异的美食了。但如果要为中国的饮品挑选名片的话,那么茶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中国不仅有着千年的饮茶历史,还成功地将茶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茶中蕴含的沉静、*和、雅致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迁客骚人们也经常以茶为题抒发心中的感慨。
那么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茶诗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传世佳作呢?
现代茶具
如果要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上找几个里程碑的话,那么除了茶叶第一次被人当做饮品之外,陆羽撰写《茶经》恐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在陆羽之前,虽然茶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但是饮茶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文化,是陆羽的著作让茶和茶道真正联系到了一起,中国的茶文化也自此发端。
那么在陆羽之前的文人们是怎么看待茶的呢?
首先,秦汉之前,中原地区的百姓对于茶还是十分陌生的,因为那时他们和茶叶原产地之间的交流还相对闭塞,茶文化传播不到中原,他们也不知道茶的功效,所以他们不认茶这一饮品。
直到秦兵入蜀之后,茶叶才逐渐为中原百姓所熟知。
四川地区的茶树
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普遍将茶当做一种治疗疾病的药材,并用它来保持精神清醒,虽然此时蜀中百姓已经开始冲泡茶水了,但是这种*惯并没有流传很广。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终于成为了士大夫们追捧的饮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这一改变和东汉末年南方地区的大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魏晋时期,士人们爱上了清淡,喜欢安静,在这种活动中饮酒显然不是很合适的,因此不油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茶就成为了士人们的新宠。
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在士人阶级取得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茶叶在当时的所卖的价格比较昂贵,*民百姓们没有能力去消费这一饮品,所以茶叶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接受。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茶和中国特有的禅宗之间更是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茶在这时被赋予了清净高远的气质,逐渐从酒的替身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
此时茶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因此从魏晋时期开始,文人们就开始将茶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了。
其中最早将茶作为吟诵主体的是杜育的《荈赋》,不过南北朝时期诗歌并不是流行文体,因此流传下来的茶诗数目实在寥寥,也只有左思的“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算得上佳句了。
西晋文人左思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南北方文化的再次融合碰撞,诗歌再次成为了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题材,而备受士大夫阶级们喜爱的茶自然也经常在其中露面。
之前我们提过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因此在初唐时期的不少茶诗中也都有僧人的形象。
比如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中就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的句子。
皎然与陆羽
而这些频繁出现在诗人作品中的僧人中也不乏作诗的高手,其中尤以诗僧皎然最为优秀。他和陆羽是知心好友,两人都对茶极为喜爱,而皎然在自己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更是第一次将喝茶的不同层次写进了诗歌之中:
“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几句诗将饮茶和中国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修仙得道”联系到了一起,无疑让茶的地位又变高了不少。
后来唐代诗人卢仝在皎然的基础上,将饮茶的境界从三层增加到了七层: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生不*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轻风生。”
相较于皎然的三个境界,虽然卢仝的最终境界也是成仙得道,但是其中的几层无疑多了人间的烟火气。
因此相比于皎然的诗,卢仝的这首传诵度也更高,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被人们生动地称为“七碗茶歌”。
“七碗茶歌”对中国的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卢仝的这首诗,断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品尝茶,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仝画像
除了上述几人之外,诗仙李白也是茶叶的忠实拥趸,他的诗歌中也不乏写茶的名篇,而这些诗中也有着他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笔触,我们不妨就用李白的诗歌来为第一个阶段做结吧: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我们都知道他可是无酒不欢的诗仙,能让他暂时舍弃酒而选择茶,可见李白是有多么喜欢茶,茶,又是多么地令人着迷。
自从唐朝中期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创作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喜爱茶叶,但是人们对于茶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人们对于茶蕴含的文化内核也有不同的见解。
不过随着陆羽的横空出世,这一切也都有了标准答案,这种相同统一的话语体系让人们关于茶叶的讨论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这才让茶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不过在隋唐时期茶叶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因此其流行是局限于士大夫阶级之内的,而随着安史之乱后文人阶级地位的不断下降,武将地位快速升高。但是大多数的武将不喜茶,他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不以静心养性为标准,一时间唐朝的茶文化发展也陷入了低谷之中。
今人仿建的北宋茶楼
不过随着北宋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个全新的文人*再次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为了改变晚唐武人干政的局面,赵匡胤提高了文人在北宋*中的地位,这让儒学得到了迅速回复,士大夫阶级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些文人们重新获得地位的同时,他们也终于有精力重新捡起前辈的爱好了。
茶叶诗句
茶叶的诗句
写茶叶的诗句
关于茶叶的诗句
有关茶叶的诗句
茶叶有关的诗句
和茶叶有关的诗句
描述茶叶的诗句
茶叶浮沉的诗句
形容茶叶的诗句
描写茶叶的诗句
赞美茶叶的诗句
表达茶叶的诗句
茶叶诗句名言
描写茶叶的诗句古诗
咏茶叶的古诗
写茶叶的古诗
清明前茶叶的诗句
茶叶的诗词
有关春茶叶的诗句古诗
古诗里描写茶叶的诗句
古诗里的茶叶图
茶叶的句子
茶叶名句
茶叶句子
与茶叶人生有关的诗句
歌颂茶叶的古诗
古诗中描写茶叶的诗句
古代茶叶的古诗
茶叶的古诗词
旧居的古诗
关于狗的古诗配画
关于悲凉的古诗词
与海燕船只相关的古诗
古诗于谦的题画菜
传递正能量的七言古诗大全
春节的古诗全文
描写峨眉山雪景的古诗
小孩子快乐成长的古诗词
与琴瑟有关的古诗
《村居》古诗的说明
古诗中哭的典故
带厚字的古诗词
春天与励志的古诗
介绍苏州狮子林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水个人研究小结
古诗鉴赏短一点的
体会古诗文的方法
歌词里带古诗的歌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古诗文
古诗词是华夏文化的
形容好友分别时的古诗
应对古诗的视频讲解
水*最高的古诗词排行
工作负责任的古诗词
100首写儿童的古诗
古诗圆形写的格式
古诗春日的寻芳诗意
适合课堂常规的古诗
春日古诗的顺序
古诗村居的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