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茅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茅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茅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茅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补茅鸱(茅鸱四章,章八句)
丘光庭〔五代〕
茅鸱茅鸱,无集我冈。汝食汝饱,莫我为祥。
愿弹去汝,来彼凤凰。来彼凤凰,其仪有章。
茅鸱茅鸱,无啄我雀。汝食汝饱,莫我肯略。
愿弹去汝,来彼瑞鹊。来彼瑞鹊,其音可乐。
茅鸱茅鸱,无搏鷅鶹.汝食汝饱,莫我为休。
愿弹去汝,来彼鳲鸠。来彼鳲鸠,食子其周。
茅鸱茅鸱,无ew我陵。汝食汝饱,莫我好声。
愿弹去汝,来彼苍鹰。来彼苍鹰,祭鸟是徵。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马上初望茅峰
苏颂〔宋代〕
三士隐沦地,上林句曲前。朅来思访道,属望赋游仙。松引飞轮路,云收积玉巅。华阳不知远,趣驾似行天。
游茅山道中望冈阜西南来势若连环既赴三茅而尾北掷马上口占
周必大〔宋代〕
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
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正西辟夷涂,群仙之所门。
至今下泊官,往往弥旗幡。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吴激〔宋代〕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杜甫〔唐代〕
香稻三秋末,*田百顷间。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
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巳上人茅斋
杜甫〔唐代〕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题柳郎中茅山故居(一作柳谷汧故居)
权德舆〔唐代〕
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
鸟啼花落人声绝,寂寞山窗掩白云。
茅斋
纳兰性德〔清代〕
闲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焉此栖迟,抱膝悠然吟。吟罢有余适,散瞩复披襟。时开玉怀卷,或弹珠柱琴。檐树吐新花,枝头语珍禽。花发饶冶色,禽鸣多姣音。色冶眩春目,音姣伤春心。夕阳下虞渊,寂莫还空林。清光复相照,片月西山岭。东园桃李姿,是妾嫁君时。燕婉为夫妇,相爱不相离。良人忽远征,妾独守空帏。忧来恒自叹,冀死魂追随。又念妾死时,谁制万里衣?幸有双鲤鱼,拟为寄君辞。终日不成章,含泪自封题。君若得鲤鱼,剖鱼开素书。但看行中字,一一与泪俱。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储光羲〔唐代〕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
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
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
【中吕】红绣鞋_郊行茅店小
周德清〔元代〕
郊行
茅店小斜挑草欸,竹篱疏半掩柴门,一犬汪汪吠行人。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穿云响一乘山簥,见风消数盏村醪,十里松声画难描。枫林霜叶舞,养麦雪花飘,又一年秋事了。雪意商量酒价,风光投奔诗家,准备骑驴探梅花。几声沙嘴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悴煞。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乐·村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唐寅《把酒对月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李商隐《北青萝》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佚名《野有死麕》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天净沙·冬》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钟山即事》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蓼屿荻花洲,隐映竹篱茅舍。——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李商隐《梦泽》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王维《答张五弟》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张继《宿白马寺》
一茅斋,野花开。——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杜甫《堂成》
柏学士茅屋古诗词
古诗原文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翻译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注释解释
柏学士,其人不详。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学士林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开,开卷,指读书。
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句子“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这两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这时杜甫身处洛阳,正是其游齐赵、裘马轻狂的时期。杜甫自身善骑射,且爱马,对马有真感情,常在咏马诗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就是作者通过描绘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来表达对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的期望,以及自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宛,读鸳,*声。大宛名是指著名的好马。
锋棱: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批,削,割。竹批:像斜削的竹筒一样尖锐。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国欣赏]
岑参《题山寺僧房》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岑参《题山寺僧房》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题山寺僧房》
年代:唐
作者:岑参
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
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高僧暝不见,月出但闻钟。
作品赏析
【注解】:
①爇:点燃;焚烧。
②碓:舂米用的工具,用来出去糙米的皮。
【鉴赏】:
该诗从写景入手。首联由内入外,由远及*,先写禅院。院内树影婆娑,拌驳窗上,一峰原来,隔着院墙看去,好像戴了一个帽子。“摇”和“戴”二字将整个场面写得充满人情。好像这窗、木、墙、峰皆有了活意,暗符“无情有性”的妙义。“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写出了寺僧无事闲暇的生活,有道勤修的风光。炉火借着晚风越烧越热,水流推动着石碓将米舂好。僧人在这做饭舂米的基本生活中,闲然自得,又处处用功修心,将基本生活演绎得禅趣淋漓。面对这样的闲然自得,诗人顿时厌倦官场,并对以前的勤学世书也进行了否定。“知误”、“欲庸”即是真是写照。夜色已浓,还是没有见到寺里的主持高僧,但他的精神影响无处不在,好比清凉的月光千江遍洒,又好比悠扬的钟声十方普闻。这样的境界,令诗人更是流连忘返。
古诗《宿铁关西馆》
年代:唐
作者: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作品赏析
【注解】:
①铁关:即*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位于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的库鲁克塔格山谷中,曾是贯穿南北疆交通的天险关隘、古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曾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
②天倪:自然的分际。《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唐?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诗中指天边。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胡马: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胡马即产子该地区的马。大宛(yuān):西域国名,产良马著称。
锋棱(léng):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批:割,削。竹批:马的双耳象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真堪:可以。托死生:把生命都交付给它。
骁(xiāo)腾:勇猛快捷。
鉴赏
此诗约做于741年,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一段时间,诗的风格超迈遒劲,生气凛凛,反映了青年杜甫锐志进取的精神。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报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俊健敏捷;第三联写其忠勇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此十四字中,其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
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型,更为它所呈现的精神感奋不已。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齐,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览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克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人、喻猛士,以马的形象来喻人的精神,喻杜甫的品格与志向——尽职尽忠、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豪迈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杜甫的“遗形取貌”的特点!
每日一篇诗词赏析,喜欢的点个关注呗!
宴梅道士山房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宴梅道士山房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注释译文:
译文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这里指梅道士。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也指梅道士。③丹灶:道家炼丹的炉灶。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果实。⑤“童颜”两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⑥流霞:仙酒名。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句中也指醉颜。
赏析: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宴梅道士山房》
唐朝: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宴梅道士山房》古诗简介
《宴梅道士山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吟咏道士山房中的景物,反映了作者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诗的前半部分写作者在赏玩春景时,忽然被邀到梅道士家;诗的后半部分热情赞叹梅道士的生涯。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涉笔成趣,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宴梅道士山房》翻译/译文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宴梅道士山房》注释
⑴梅道士:生*不详。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邻。诗题一作《清明宴梅道士山房》,或作《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⑵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⑶搴帷:掀开帷幕。物华:自然风光。
⑷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⑸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这里指梅道士。
⑹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⑺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⑻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驻:保持。
⑼流霞:仙酒名。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宴梅道士山房》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述诗人前往梅道士山房做客的情景,描写了道士房中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与自然界的每一变化息息相通,恬淡而自然的情怀。“愁春尽”为下文的`祈求长生做好铺垫。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这两句点题,诗人的感情也由愁转喜,表现出他与梅道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这两句描绘梅道士居处的环境,景色幽美,仙气弥漫,使人流连忘返。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这两句点题中之“宴”字,宾主二人饮得十分欢畅,不时举杯祝酒,共同祝愿彼此青春常在,健康长寿。既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又很切合道家中人祈求长生的愿望。在梅道士家所经历的一切都笼罩着一股仙气,所以诗人浮想联翩,希望借流霞美酒一醉,与仙家同班,永葆青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此诗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迥异,它以诙谐浪漫的笔调,巧妙地应用仙家典故和道家术语,涉笔成趣,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气度和对梅道士亲密友好的感情。虽为一般应酬之作,但语出自然,妙句天成。
《宴梅道士山房》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阿房宫赋》唐朝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
2.《诉衷情令·阿房废址汉荒丘》宋朝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
3.《阿房宫图》宋朝
宋无
千门万户矗青冥,六国脂膏四海兵。岂但此中非帝业,当时独更有儒坑。
4.《点绛唇·一赋阿房》元朝
蒲道源
一赋阿房,水之江汉星之斗。□□□授。不待形容口。□□□□,□□□□秀。宜称首。肯教韩柳。独擅文章手。 …
5.《阿房宫故基》宋朝
汪元量
祖龙筑长城,雄关百二所。阿房高接天,六国收歌女。跨海觅仙方,蓬莱眇何许。欲为不死人,万代秦宫主。风吹鲍鱼腥,兹事竟虚语。乾坤反掌间,山河泪如雨。谁怜素车儿,奉玺…
6.《阿房》清朝
丁尧臣
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
7.《和巧松·秦人无故起阿房》宋朝
赵希逢
秦人无故起阿房,赤立千林赭众冈。更觅长生游海上,不钭松实作津梁。
8.《破虏凯歌二十四首·燕山台殿压阿房》宋朝
周麟之
燕山台殿压阿房,又欲移巢占大梁。起就汉宫三十六,固知无德只为殃。
9.《咏史诗·阿房宫》唐朝
胡曾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10.《迷楼歌二首·君不见秦皇爱阿房》宋朝
曹勋
君不见秦皇爱阿房,死葬骊山侧。炀帝爱迷楼,死葬迷楼北。乃知生者魂,即是死者魄。生死在迷楼,一死良自得。右应来梦儿,夜夜犹相忆。
11.《阿房城》清朝
洪亮吉
凤凰凤凰止阿房,一雌一雄双翱翔。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闭白日。凤西飞,雀东飞,肠断朱宫复紫堤。锦袍一领军前却,凤皇凤皇不如雀。
12.《句·宫大阿房行日月》宋朝
谌祜
宫大阿房行日月,关通函谷混车书。
描写茅房的古诗
写茅草房的古诗词
茅前的古诗
茅庐的古诗
茅屋为秋的古诗
含有茅檐的古诗
与茅台有关的古诗
含有茅店的古诗
以茅屋为题的古诗
茅檐的古诗句
茅檐低小的古诗
白茅纯束的古诗
关于茅屋的古诗
白茅草的古诗
带茅字的古诗句
关于茅山雪的古诗
描写茅厕的古诗
茅草屋的古诗
关于茅舍的古诗
茅台酒的古诗
茅盾先生的古诗
茅棚的古诗词
为茅屋所破歌的古诗
描写茅台的古诗
有茅草屋的古诗
退出茅台的古诗
描述茅屋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茅檐
赞美茅庐的古诗
赞美茅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