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茅舍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茅舍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茅舍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茅舍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补茅鸱(茅鸱四章,章八句)
丘光庭〔五代〕
茅鸱茅鸱,无集我冈。汝食汝饱,莫我为祥。
愿弹去汝,来彼凤凰。来彼凤凰,其仪有章。
茅鸱茅鸱,无啄我雀。汝食汝饱,莫我肯略。
愿弹去汝,来彼瑞鹊。来彼瑞鹊,其音可乐。
茅鸱茅鸱,无搏鷅鶹.汝食汝饱,莫我为休。
愿弹去汝,来彼鳲鸠。来彼鳲鸠,食子其周。
茅鸱茅鸱,无ew我陵。汝食汝饱,莫我好声。
愿弹去汝,来彼苍鹰。来彼苍鹰,祭鸟是徵。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马上初望茅峰
苏颂〔宋代〕
三士隐沦地,上林句曲前。朅来思访道,属望赋游仙。松引飞轮路,云收积玉巅。华阳不知远,趣驾似行天。
游茅山道中望冈阜西南来势若连环既赴三茅而尾北掷马上口占
周必大〔宋代〕
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
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正西辟夷涂,群仙之所门。
至今下泊官,往往弥旗幡。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吴激〔宋代〕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杜甫〔唐代〕
香稻三秋末,*田百顷间。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
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巳上人茅斋
杜甫〔唐代〕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题柳郎中茅山故居(一作柳谷汧故居)
权德舆〔唐代〕
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
鸟啼花落人声绝,寂寞山窗掩白云。
茅斋
纳兰性德〔清代〕
闲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焉此栖迟,抱膝悠然吟。吟罢有余适,散瞩复披襟。时开玉怀卷,或弹珠柱琴。檐树吐新花,枝头语珍禽。花发饶冶色,禽鸣多姣音。色冶眩春目,音姣伤春心。夕阳下虞渊,寂莫还空林。清光复相照,片月西山岭。东园桃李姿,是妾嫁君时。燕婉为夫妇,相爱不相离。良人忽远征,妾独守空帏。忧来恒自叹,冀死魂追随。又念妾死时,谁制万里衣?幸有双鲤鱼,拟为寄君辞。终日不成章,含泪自封题。君若得鲤鱼,剖鱼开素书。但看行中字,一一与泪俱。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储光羲〔唐代〕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
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
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
【中吕】红绣鞋_郊行茅店小
周德清〔元代〕
郊行
茅店小斜挑草欸,竹篱疏半掩柴门,一犬汪汪吠行人。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穿云响一乘山簥,见风消数盏村醪,十里松声画难描。枫林霜叶舞,养麦雪花飘,又一年秋事了。雪意商量酒价,风光投奔诗家,准备骑驴探梅花。几声沙嘴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悴煞。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乐·村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唐寅《把酒对月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李商隐《北青萝》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佚名《野有死麕》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天净沙·冬》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钟山即事》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蓼屿荻花洲,隐映竹篱茅舍。——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李商隐《梦泽》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王维《答张五弟》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张继《宿白马寺》
一茅斋,野花开。——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杜甫《堂成》
柏学士茅屋古诗词
古诗原文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翻译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注释解释
柏学士,其人不详。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学士林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开,开卷,指读书。
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句子“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这两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图远,难期有成矣。——《围炉夜话·第三十则》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 题榴花》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舍*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者,逸而有终。——《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图远,难期有成矣。——《围炉夜话·第三十则》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尚书·虞书·大禹谟》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庭满白皑皑。——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刘皂《旅次朔方 / 渡桑干》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节》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韩非子·扬权》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戎昱《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国欣赏]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年代:唐
作者:岑参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作品赏析
【注解】:
⑴“双凫”句:谓宇文舍人要离开长安到外地做官。未央,汉代长安宫殿,借代长安。双凫,当指县令。
⑵“县花”二句:意为宇文舍人带着县令特有的铜印墨绶却元城走马上任。县花,元城县开放的百花;墨绶,县官所用的墨色丝带,也叫黑绶;铜章,铜印。
【鉴赏】:
古代文人聚会吟诗酬唱,有一种规矩叫“分韵”。即随便找一句古诗,如“君看衡阳雁”,然后大家依次挑其中一字为韵分别做诗。这是岑参用送别宇文舍人时分得的韵字“阳”做成的送别诗。陈铁民先生《岑参集校注》认为,此诗约作于天宝11载至13载作者在长安时。宇文舍人,原在京城做皇帝*臣,现在要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做县令,岑参特意作诗相送。从岑参用淇水长比相思长可知,淇河在唐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人抒情常用的.诗歌意象。
古诗《灭胡曲》
年代:唐
作者: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作品赏析
【注解】:
⑴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⑵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
⑶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2]
译文
封将军新*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作者:唐·岑参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注释
①舍人:唐中书省置起居舍人二人,通事舍人十六人,并从六品上。宰元城:为元城县令。元城在今河北大名。
②未央:汉长安宫殿名。此借指唐皇宫。
③河阳: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孟县南。
④“衣闻”句:舍人之职常得以接*天子,故云。
⑤县花:用潘岳事。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古诗摘抄加赏析大全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xx年 :103页 .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7-18页 .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xx年 :20页 .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44-146页 .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注释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7.长:一直,老是。8.达:到。9.况乃:何况是。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xx年 :103页 .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7-18页 .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xx年 :20页 .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44-146页 .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注释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关于茅舍的古诗
竹篱茅舍风光的古诗
古诗中含有茅舍的句子
茅前的古诗
茅庐的古诗
茅屋为秋的古诗
含有茅檐的古诗
与茅台有关的古诗
含有茅店的古诗
以茅屋为题的古诗
茅檐的古诗句
茅檐低小的古诗
白茅纯束的古诗
关于茅屋的古诗
白茅草的古诗
带茅字的古诗句
关于茅山雪的古诗
描写茅厕的古诗
茅草屋的古诗
茅台酒的古诗
茅盾先生的古诗
茅棚的古诗词
为茅屋所破歌的古诗
描写茅台的古诗
有茅草屋的古诗
退出茅台的古诗
描写茅房的古诗
描述茅屋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茅檐
赞美茅庐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