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关于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28) 说说(419) 名言(3) 诗词(13k+) 祝福(81) 心语(5)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阅读,文学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2022-07-22 21:39:31
  • 西江月组词诗词

  • 西江月组词诗词

      西江月人生如梦

      岁月偷偷流逝,春秋默默频临。风霜雪满身侵,苦辣酸甜尽饮。

      半世光阴虚度,一生经历浮沉。红尘万事梦难寻,生活如茶细品。

      西江月学词作业

      雨打紫薇飘落,风吹燕语停欢。窗前团扇弄章篇。无奈言词难选。

      讲义拿来翻阅,诗书搬出钻研。潜心思索寝难安。凑得谬句敷衍。

      西江月网恋

      痴盼泰山再聚,换来寂夜无眠。屏前常忆手相牵,恩缠绵无限。

      红烛不堪凄泪,瑶琴难抚憔颜。此情无恨月长圆,怎忍人间遗憾?

      西江月自勉

      一不徇私枉法,二遵道德仙经。三存力气养精灵。四把疲劳拂净。

      五戒无名之火,六除俗礼之情。七寻康健得安宁。八保*安万幸。

    [阅读全文]...

2022-05-03 09:24:18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2022-05-03 15:11:29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 苏轼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全文]...

2022-04-27 16:44:03
  •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赏析(西江月辛弃疾赏析译文)

  • 古语有云:从来诗酒不分家。古人在写诗之前,往往有饮酒的*惯,也因此做过许多与醉酒有关的诗。其中描写醉态,不顾形象的,大有人在。

    可是到了宋朝,社会风气渐渐改变了,文人们专攻填词,再也不用舞刀弄枪,言行日趋“儒雅”,很少在词作中吐露出自己醉后失态的实情。

    即使豪放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也只是发挥酒醉后的想象,想要飞天揽月。唯有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填了一首《西江月》,把自己酒后失态的样子如实描绘下来。

    《西江月·遣兴》——南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作意译:我喝醉了之后就只想笑,才没有功夫去发愁呢。最*一直在读古人的书,结果却发现读了也是白读,完全没什么用。

    昨晚喝高了,醉倒在松树下。我问松树:我是不是醉得很厉害?当时风吹动了松枝,我还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呵斥道:“走开!老子不要你扶!”

    这首《西江月》写得特别诙谐,似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比如有人问他:我最*老见你喝醉,你是不是在为什么事发愁啊?辛弃疾就回答他说:嘁!我喝醉过后不知道多快乐呢,哪有时间发愁?

    从前诗仙李白喝高了,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当时他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还举起酒杯,和月下花影共舞。他内心也许是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辛弃疾喝醉了,醉到错以为松枝要来拂自己。但是他倔强地认为自己没醉,还呵斥老松:走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内心正在发愁。

    词的头两句说“我才没空发愁”,但是第三、四句就暴露了他的心理,他正是在发愁。他在抱怨:读了好多古人的书,全都白读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任凭他自书中读出一朵花儿来,他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抗金的理想。所以说,相信了这些书上之言,除了浪费时间,一点好处都没有。

    从前,梁元帝也曾经发出过相同的抱怨。因为他认为自己读书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国家还是灭亡了,所以“读书无用”。于是,他下令让人把宫里的藏书全都烧掉了。

    不同的人醉酒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一些人会笑,有一些人会哭。还有一些*时锯了嘴儿的闷葫芦,会突然变得话多,特别有表现欲。比如辛弃疾,他喝高了想找人说话。

    没有人他就对着松树说,他问松树自己是不是喝醉了。其实他内心是很排斥这种醉酒的状态的,因为饮酒误事。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时,才会喝醉。

    辛弃疾不肯承认自己心里有事,所以他不承认自己醉了。见到“松树要来拂”自己,于是马上呵斥对方:走开!才不要你管呢!我不知道有多么清醒。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认为:王维的诗是“以画入诗”,而辛弃疾这一首《西江月》则是“以戏入词”。辛弃疾经常通过散文化的手法,将青山绿水进行拟人化处理。

    比如他在《贺新郎》中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在《生查子》中写:“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妆?”又写山头明月,每夜来青溪上“听读《离骚》去”。

    不过,在本文介绍的这一首《西江月》中,他是在醉中把松树当成了人,因此才写出潇洒狂放的句子。

    从前,唐代写醉酒诗最好的是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醉酒的状态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美酒给李白壮了胆,连皇帝的面子他也敢不给。

    唐诗豪气干云,诗人们无论是醉,还是醒,笔下都有一股气势。但是到了宋代,文人们的生活日趋精致,不爱舞刀弄剑了,只爱填一些“婉约”词。

    即使苏东坡首开豪放词派,但他也不爱写自己喝高了的样子。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临江仙·夜归临皋》来看,他都是浅醉,思维还是相当清醒的。其实,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因为醉酒会误事,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的应该是“闲人”。苏轼中年以后性情变得散淡,后期钻研禅学,偶尔喝高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辛弃疾一辈子都“热血沸腾”,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图谋收复河山。他喝醉了就算了,想不到他还有闲情“反刍”自己醉酒的模样。所以这首词初读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点想笑。

    从词的首句看来,甚至让人怀疑他在第二天醒来填词的时候,酒都还没醒完。不然他为什么还在死撑着说:我喝高了可开心了,我没空发愁。即使没空发愁,为什么接下来又抱怨“读书无用”呢?

    《孟子》中说:“尽信书,则不无书。”古人著书,写下的其实也是一家之语。对于书中的话,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死脑筋照搬。现实中的处境,比书中描写的复杂百倍、千倍,遇到不一样的情况,你得学会变通。

    难道辛弃疾没有读过《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吗?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因为自己的事业不顺,就责怪古人的书不可信呢?可见他还处于宿醉未醒,胡思乱想的状态之中。

    然后他又自叙,昨天他的确是醉了,然后他又问松树自己醉得怎样。最后还疑心松树看不起他,觉得他醉了,想上前来扶。这么看起来,他仿佛又是醒着的。

    这一忽儿清醒,一忽儿又醉的样子,你说他到底是不是在上演一场醉汉撒酒疯的好戏呢?所以说他是“以戏入词”,让人忍笑不能。

    不过,笑过之后,当我们想到辛弃疾*生的志向,和他的遭遇后,又有一点笑不出来了。甚至,更多时候都想替他哭一场,哭他报复无法施展,哭他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性格是非常倔强的,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抗金报国,但是阻碍他实现理想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所以,他痛苦的时候就想买醉,但是喝醉了之后,他又不肯承认自己喝醉。谁叫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良臣呢!

    他的性格让他宁愿去做孤芳自赏的屈原,日夜唤“湘累”共舞,也誓不向那些投降派低头。因此,他唯有“以戏入词”,吐露自己倔强的心声。

    [阅读全文]...

2022-01-23 05:28:52
  •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著名的西江月诗词大全)

  • 著名
  • 宋代词作家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两人都曾为官,都曾遭到贬谪,都曾写下无数好词。表面上看,二人的词作都以豪放取胜,但事实上风格却迥异。

    下面提到的这两首《西江月》,是二人在罢官闲居,野外郊游时写下的作品。让我们试析这两首作品,看一看两位大家在词作境界到底有何差别。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北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一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使时所作。在一个春天的晚上,他到一个酒家喝醉了出门。路经蕲水河,上了一座小桥,便在桥上睡了一觉。

    天亮时醒了过来,感觉群山环绕,绿水中流,仿佛进入一个仙境。于是词兴大发,写了一首《西江月》,然后题在了桥柱子上。

    这首词首句中的“弥弥”,是形容溪水盛大的样子,而“琼瑶”则是指美玉。

    词作大意是:明月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广阔的天空中还隐约能见到淡淡的云层。我来不及解下马鞍,便想躺在桥上睡一觉。

    这一溪的水与月,实在太迷人。马儿啊,你莫要用蹄子踏碎了水中的琼瑶。我解下马鞍当枕头,在绿柳桥边入眠,听到杜鹃鸟儿叫,才知道天亮了。

    苏轼是豪放一派词作的创始人,他的词作大多意气风发,洒脱豪迈。隐约有一种世外高人,放浪形骸的感觉。

    比如这一首词,写在他酒醉之后路过一座小桥,看到溪水和水中明月太可爱,竟然就不想回家,就地入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唐朝王维曾有诗云: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即实践了这种洒脱旷达之境。

    它将明月、淡云、溪水、芳草的杜鹃啼声作为自身的陪衬,把自己醉时、醒后看到的景物和“我”连为一体,打造成了一幅图画,其实体现的是他个人的性情。

    苏轼信仰老庄道家,追求神仙的境界。词作中动不动就感叹“世事一场大梦”、“半生弹指声中”,又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所以,他一喝高了,就说“我欲乘风归去”,做一个快活的神仙。

    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苏轼十分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以及精神层面上的享乐。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官时,苏轼也会填词表达失意孤独之情。愁自己鬓生白发,“酒贱”而“客少”。

    但是,短暂的伤感过后,他又独自跑到酒家大醉了一场。然后填词来劝慰自己,把周遭的事物都看淡了。正所谓:天大地大我最大。心情不痛快的时候就痛饮,醉后再来看世界,世界已经大不同。

    因此,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非得写成他那样,才显得有意境。否则野草闲花,四时明月,吹皱了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从这一方面来看,苏轼是宋代书写性灵的第一人。

    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闲住上饶时所作。词作描写江西上饶县以西四十里外的黄沙岭风光,在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辛弃疾徐行在黄沙道中。

    当时明月冉冉升起,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一阵清风徐来,远方传来了蝉的鸣叫声。田野里稻花飘香,看起来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正陶醉于眼前的景色,高兴着呢。抬头看到天空中点缀了七八颗疏星,转瞬间,山前却飘来三四点细雨。急匆匆赶路回家,茅屋还在村落的树林边上。本以为很远,但没想到过了小桥,看见了家。

    这首词写得特别轻快,上阙写作者见到田园风光,用稻花香带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之情。下阙风云突变,天空中下起了小雨。

    作者想要避雨,又担心离家太远。没想到,转过一条小桥就看见了家门。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心情太好了,步履特别轻快,所以两三步就走了回去。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当中风格最为多变的一位大家,他与苏轼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即使在抒情的时候,也会显得比常人更加豪迈,洒脱。

    苏词表面上不言志,词作中总是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思想,而辛弃疾则是与他完全相反的。辛弃疾的词作,不但有“醉里挑灯看剑”、“长剑倚天问谁”的剑侠豪情,即使在他的婉约词作中,描写忧思之时,放眼的也是家国大事和天下黎民。

    辛弃疾除了是一位大词人,更曾是一名义军领袖,后来入朝为官,是真正出类拔萃的高人。他豪放词写得好,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他的婉约词也不输豪放词。

    不论谈文论武,辛弃疾都堪称奇才。借词“言志”本是辛弃疾词作的特色,即使在这一首不言志的词作中,他也透露出一种对黎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西江月》写风景,却处处在写“我”,而辛弃疾的《西江月》写的是“我”,着眼点却是在世间的风景。他之所以会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说明他和百姓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他是真正地关怀着天下黎民。

    因此,他是用一种“入世”的心态来创作的。叶嘉莹先生谈辛弃疾,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词作家,因为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

    辛弃疾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都铸入词魄,以碧血丹心来进行创作。他的精神是杜甫所谓的那种“葵藿向阳”的精神,永远青春焕发。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苏轼的词作多半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心态,而辛弃疾则是“入世”的。普通人往往认为,“出世”超脱,把功名利禄,王图霸业都看淡了才是正理。事实上,心系家国、踌躇满志,我看也不错。

    “出世”和“入世”就是人生中的两条道路,分别指向不一样的方向。但是走到末端,它们又会再度交汇到一起。此即所谓:殊途而同归。在人生到达终点前,应该选择走哪一条路,只问自己本心。所以苏词固然充满了性情,辛词亦然。

    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描写月照清溪的景色,以及杜鹃报晓的场景,以自己身心入画,浑然天成。而辛词中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以及稻花飘香的田野组成的画面,同样美不胜收。

    辛弃疾自回归南宋后,尽管壮士难酬,但他活了六十八岁,却始终固守着一片赤子之心。志向宛如填海之精卫,尤为难得。

    [阅读全文]...

2022-06-12 13:19:55
  •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西江月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江月辛弃疾课件,内容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阅读全文]...

2022-01-09 21:39:22
  • 司马光《西江月》

  •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阅读全文]...

2022-07-26 08:29:40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2、《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

      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

      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阅读全文]...

2022-03-14 18:25:13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句子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语录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说说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名言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诗词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祝福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西江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