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萧薰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萧薰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萧薰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萧薰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中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景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好像就不如落木来得深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诗人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整首诗歌的情绪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情绪。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诗人都用木叶来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容易让人联想到青绿般的颜色。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合适。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还是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将登高用七律的*仄来考察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仄是:
中仄**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中仄中**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仄仄**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仄仄*。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正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春晓》
描写秋天萧瑟的古诗词诗句
1、万里*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3、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张可久《普天乐·秋怀》
4、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5、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7、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9、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10、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11、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2、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3、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4、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7、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谢灵运《七里濑》
18、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9、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20、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1、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22、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2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2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25、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26、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27、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2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9、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30、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1、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32、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33、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34、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35、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6、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37、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38、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39、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0、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2、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3、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44、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45、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4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7、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4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49、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50、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村童戏溪上(宋代: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幼 女词(唐代:施肩吾)
幼 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与小女(唐代: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巴女谣(唐代: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牧竖(唐代: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儿童必背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必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评】如果说幼儿园小朋友知晓度最高的诗是《鹅》,小学生知晓度最高的诗就是《春晓》。这首诗带着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开篇,不错。
(二)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评】我们回转头来再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后,原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个李白,真是夸张得没救了……
(三)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评】不用多说。有华人处即有此诗。《爸爸去哪儿》的片尾曲,前奏就是这首诗。
(四)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评】跟着李白,继续在大江南北游历。我们曾经在马鞍山、在芜湖,在南京、在崇明,多少次跨越长江,每次经过大桥时,壮观的景致都让我们的鼻尖紧贴着车窗玻璃。
(五)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评】春天的感觉,恰如微风拂面,如杨柳依依。
(六)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评】让孩子理解一个老人的心态,学*用他人的视角看人看事。老人眼中的“儿童”,就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憨痴烂漫。
(七)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评】孩子会问:怎么又有一个《凉州词》?解释一下,这是曲调。诗不一定要有名字,但一定要有名。
(八)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评】王昌龄是七绝圣手。拿一本地图,青海、玉门关、楼兰,让他/她对国家地理有个初步概念。
(九)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评】一口气读了好几首边塞诗,初步形成类型诗的概念。此诗的时间感、空间感和动态感都很强,气势雄浑。
(十)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代写儿童的,抒发了作者对儿童的无忧无虑生活的感叹之情。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陇lǒng:古同“垄”,土埂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尔ěr:你,你的:~父。~辈。~汝rǔ赏析: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遥yáo远:~远。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pãng:散乱:~乱。~松。~头垢面。 稚zhì:幼小 纶lún:钓鱼用的线:垂~。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小儿垂钓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孩童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孩童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形容孩童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童。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孩童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关于儿童古诗
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9、《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中国古代的对*影响深刻,那么儿童必背的古诗有哪些?
(一)春晓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评】如果说幼儿园小朋友知晓度最高的诗是《鹅》,小学生知晓度最高的诗就是《春晓》。这首诗带着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开篇,不错。
(二)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诗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对孟浩然的评价。孟浩然的诗,词句简约,明白晓畅,易于诵读。这首又是五绝,字数不多,很适合初学者。《宿建德江》,简约版的《春江花月夜》。
(三)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评】不用多说。有华人处即有此诗。《爸爸去哪儿》的片尾曲,前奏就是这首诗。
(四)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评】可以玩一个文字游戏,去掉一个“间”字,将这首诗变成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会提升孩子的兴致,以及他们对词的初步感受。
(五)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评】春天的感觉,恰如微风拂面,如杨柳依依。
(六)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评】让孩子理解一个老人的心态,学*用他人的视角看人看事。老人眼中的“儿童”,就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憨痴烂漫。
(七)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评】孩子会问:怎么又有一个《凉州词》?解释一下,这是曲调。诗不一定要有名字,但一定要有名。
(八)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评】王昌龄是七绝圣手。拿一本地图,青海、玉门关、楼兰,让他/她对国家地理有个初步概念。
(九)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评】一口气读了好几首边塞诗,初步形成类型诗的概念。此诗的时间感、空间感和动态感都很强,气势雄浑。
(十)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在玉壶。
【诗评】送别诗,唐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吴、楚,这是上海以及长三角所处的大略地理方位,告诉孩子,春秋战国时期有过这样两个国家。“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
古诗示儿改写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示儿改写,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又破又旧的茅草屋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咳嗽声和哭泣声。
屋内,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正发出最后微弱的光亮,就如同躺在这快要散架床上的老人陆游一样。床上的陆游已经奄奄一息、面无血色了。他吃力的从床上坐起来,看着站在床边哭泣的妻子、儿女和孙子孙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他看着已经锈迹斑斑的战袍和宝剑,对儿子说道:“我不能报效国家了,我走后,你一定要忠心报国。”“好的,我一定会的。“儿子哽咽着说道。
接着,她把孙子孙女叫到身边,语重心长的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贪玩,将来才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啊!”“爷爷,我们一定会很听话,好好读书。”
最后,陆游看着一直站在床边的妻子说:“我还有最后一个心愿没有完成。”陆游停了一下,喘了口气,接着说:“哎——,我马上要走了,可我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这是我最大遗憾。我走之后如果哪一天国家统一了,你叫儿孙们一定要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好的,我们一定会告诉你的。”儿孙们同声应道,这时妻子已经泣不成声了。
陆游还怕他们忘记,还叫儿子拿来纸和笔,由他口述,叫他的儿子记下了他的`千古绝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天下着蒙蒙细雨,雨里面夹带着一些雪花,到处一片漆黑。一片寂静的村庄里,突然有两只乌鸦飞过,乌鸦的啼叫声在这个幽静的晚上显得格外的凄凉,让人不由得感到一丝害怕。
远远望去,村庄里的一栋小屋内闪着朦胧的微光,大门没有关,屋内不时传来一阵阵哭泣声。推开房门,里面只有一盏油灯,用那朦胧的微光照亮了床头。
床头躺着一位脸色苍白,满头白发的老人。走*一看,是大诗人陆游。他早已奄奄一息了,凭着最后一口气,缓缓地从床上爬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离床不远的抽屉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遗书递给两个儿子。大儿子见状连忙接过信封,小儿子把陆游扶到床边。陆游催促着儿子快打开信封,儿子们连忙打开信封,里面写着四句诗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凭借着最后一口气说出了对儿子们的期望:“孩儿……们,我……死去后,别忘了……”可惜话还没有说完,就离去了。
孩子们伤心欲绝,他们知道父亲是想看到宋朝的军队*定中原的那一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他们相信一定能完成父亲的遗愿。
天上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在大地上,黑色的云在天上翻滚,如同两只怪兽在打架。秋风在夜间猛烈地吹着,将窗户吹得呼呼响,秋天的落叶慢慢地飘下来,飘飘洒洒的雪花一样,让这个季节更加地凄凉。
就在这个看似*静的夜晚,有人把窗户轻轻地打开,一张苍老的脸露了出来,脸上的皱纹让人一眼就明白他经历过世间的炎凉沧桑。一片浓密的胡子,让人感受他的博学。他,就是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白色的胡须在风中飘拂。许久,两颗泪珠从他的双眼流出。接着,他双手向前一伸,用颤抖的声音念出了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想到了过去的艰辛,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
那是年轻的自己,他身着雪亮的盔甲,脚跨枣红的战马,双眼直视前方,炯炯有神,眼神中透露着收服国家领土的决心。战鼓响起,他拔出宝剑,听风声在耳边呼啸,与将士们英勇杀敌。战场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儿,血腥味儿,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但陆游又一次地胜利了。
他又看到自己,一身白袍,立于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中,那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皇帝啊!皇帝见他战功卓著,于是给他升官,他当上了一个文官。哼哼,将军不拿剑却拿笔,这难道不是笑话吗?不能为国家收复故土,不能拯救铁蹄下的黎民百姓,再高的官位又有什么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终于发出了他悲愤的吼声。然后,他长叹了一声,如此无力,摇摇晃晃,倒了下去,像一座高山轰然坍塌。
父亲!陆游身后的儿孙们抱住了这位含恨的老人。
陆游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就像秋天里最后的一片枫叶,终于被风带走了。
又是一年春天,陆游的儿子身着盔甲,骑着战马,站在了父亲日夜思念的故土上,前方是金国的军队,列阵如云;身后,是大宋的军队,如火如荼。柳树的芽探了出来,阳光照在那片草地上,显得异常耀眼。一朵朵白云在天上飘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切。
陆游的儿子从刀鞘拔出宝刀,直指前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