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对今和圆对方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对今和圆对方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对今和圆对方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对今和圆对方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今名人读书方法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今名人读书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愈“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韩愈还提出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赠别元十八协律》)八首之五)。他要求博览务得,学以致用。韩愈提出读书既要“迷”,又要“不迷”。他在《答李翊书》里,曾先后用了两个“迷”字。第一“迷”是形容他自己开始读书着迷的情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有这种迷劲才能深钻下去,但又要防止迷失方向。所以提出了第二个“迷”:“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这是韩愈多年读书的心得,恰当地指明了读书必须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摆脱本本主义的桎梏。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生*重视读书学*,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元代李冶就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邓拓也指出:“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了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且陶氏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会意也可不止一次。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在我国民间已成为智慧的象征,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与他勤奋的学*精神和有效的学*方法分不开的。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来诸葛亮至蜀汉丞相,而石广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类的中级官职。这里的“观其大略”,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大略,含战略统领之意。古人曾注:“略,谓举其大纲。”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它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朱子“格物致知”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精义”是:
⑴ 循序渐进。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⑵ 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最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⑶ 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⑷ 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要“观书以己体验”,但不可固执己见
。⑸ 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抓紧,舍得下苦功夫。“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⑹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敬,指用心专一。“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目的不明,无以为学。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孟子“自求自得”读书法
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1)自求自得。孟子认为,读书学*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老师让学生深造的方法,也应该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
(2)专心有恒。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旨在反对三心二意的读书态度。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强调“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孟子·告子上》)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学*不能得到满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聪明),而是不能专心的结果,孟子还指出,专心还必须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说明不坚持读书终将落空。
(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4)重思存疑。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5)以意逆志。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
(6)知人论世。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7)详说返约。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孟子·离娄下》)这里的“详说”,是指对读物要精细研究,详细阐释,即所谓“把书读得厚”;这里的“说约”,指对读物内容的简明概括。详说返约,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先深入细致钻研,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孟子读书法的基本精神是:
(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
(2)著行察*。即应该明白自己学*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庸的读书人。
孔子“好学乐学”读书法
⑴好学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实际上强调读书治学过程中养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和*惯的重要意义。
⑵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其后学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过程,便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原则和方法。
⑶学而时*。孔子说:“学而时*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一是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反对“为读而读”,死守章句。
⑷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
⑸学行结合。人们一般从终极的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际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等有关底蕴。
⑹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的过程。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⑺述而不作。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
⑻默而识之。默,是“沉思默想”;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暗暗思考并记住……哪能难住我呢!这种读书方法也叫“沉思默想法”。
⑼一以贯之。孔子不仅主张多学多识、学思结合,而且更强调必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统一起来,上升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他多次强调“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⑽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知类通达”,也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一,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一,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阅读学*与非阅读学*的统一。
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是一种抓住一个中心、集中精力只解决一个问题的读书方法。发明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
他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而“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每次读书,只求一点,所以后人也叫它“求一法”,或叫“主攻法”。因为它每次只围绕一个中心,只解决一个问题,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这种读书方法,是抓主要矛盾,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据史*载:“尝有人间苏文忠(苏轼的谥号)曰:‘公之博治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之类,每一过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种读书方法既是定向阅读,分步进行,长久坚持,必有好处。
*“串钱”读书法
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对如何读书,他有生动的`譬喻。说,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个段,以至每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了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书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能抓住书里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前一种人好比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恰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线。*认为,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既要钻研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又要善于领会大意,即主要观点、立场,“钱”多多益善,“绳子”色彩鲜明,两者缺一不可。
*“三复四温”与“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法
*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读书方法最可注意的是,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实践,“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中“三复四温”式读书基于其一生的强烈求知欲。“他不仅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著名古籍,到了老年仍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常读常新”,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惯”。至于“不动笔墨不读书”,则是*“从他的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从青年时代起坚持一生的读书*惯”。他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就有“四多”的*惯,即“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龚育之《*的读书生活》)。其中的“写得多”,就包含着多做读书笔记。综览其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形式:(1)内容摘录。早年读书时,在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有选抄本,摘录精要有摘录本,曾积累了好几网篮。延安时期,*读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后,曾录下书中论点约3000字。(2)标记。每读一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早年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杠、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延安时期读的《*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选集》等书,许多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与勾划。(3)批注。《伦理学原理》一书共10万余字,但他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在书眉上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语。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实际对某些观点所作的引申、发挥。(4)读书日记。1937年,*读到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认为这是*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阅读,并开始续写中断多年的《读书日记》。其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1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1-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页。”嗣后,他每天均认真记下读书进度。(5)改错纠谬。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则常用笔记形式改正。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认为说法不当,指出历史上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用简略的话指出其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等等
鲁迅“硬看”读书法
鲁迅一生博览群书,除政治理论、文艺作品外,还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物考古、美学甚至佛学方面的书籍。其读书方法的要点有:
(1)泛览。“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读书杂谈》)并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不要专看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给颜黎明》)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同时,还应重视读反面的东西,“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一番。“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
(2)硬看。对较难读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给曹白》)若遇到暂时弄不懂的地方,则采取跳读,联系上文以至全文来“硬看”,直至理解。“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鲁迅译书时,与工具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收藏有大量外文工具书,种类也很全。
(3)专精。鲁迅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会成为“杂耍”读书虽多,但一事无成。其《*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编纂结集,堪为读书专精的典范。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柳宗元《读书》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贯休《古离别》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张炎《思佳客·梦里瞢腾说梦华》
寒食由来古今重,四海人人作丘垅。——张嵲《寒食行》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贯休《古离别》
古今墨客兼骚客,推许黄山甲众山。——杨公远《黄山》
黄鹤山前黄鹤楼,楼前江水古今流。——王恭《拟题黄鹤楼》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上作》
瘴雨蛮烟朝暮景,*芜野草古今愁。——殷尧藩《九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李贺《秦王饮酒》
浩浩古今奚我独?悠悠江海是吾师。——范梈《晚经皮使君江居不见,赋简二首·其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嗔,是非拂面尘,消磨尽,古今无限人。——张可久《金字经·乐闲》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张可久《折桂令·石塘道中》
汉水秦关古今恨,谩劳神,何须斗大黄金印。——任昱《越调·小桃红》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李白《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纳兰容若《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长河浩浩东注,不尽古今情。——元好问《水调歌头·汜水故城登眺》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时节序麟次,古今同雁行。——杜牧《郡斋独酌》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辛弃疾《清*乐·题上卢桥》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白居易《春游二林寺》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谭嗣同《除夕感怀其一》
归来后,一竿钓钩,不挂古今愁。——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古今不遇岂惟我,宇宙无穷付与诗。——方岳《次韵费司法·山居未省佩弦韦》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客轮来去辙,驿路古今尘。——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包古今不宜时短褐,泛江湖无定处行窝。——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胜践无古今,人事自作疎。——赵蕃《别齐之》
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寄乐天》
古今冠盖场,毁誉固一致。——张元干《奉送真歇禅师往住阿育山兼简黄檗云峰诸老》
两公但取醉,古今共高丘。——黄庭坚《次韵章禹直魏道辅赠答之诗》
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杜甫《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韩愈《荐士》
古今大瞻惟蒙叟,不但诬丘又谤聃。——刘克庄《用厚后弟强甫韵·素昧*与顺庵》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阮籍《大人先生传》
激八风以扬声,蹑元吉之高踪,被九天以开除兮,来云气以驭飞龙,专上下以制统兮,殊古今而靡同。——阮籍《大人先生传》
古今倾败者,历历皆可记。——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孙郎胸次夫何如,贮储古今万卷余。——方回《听孙链师琴》
古今贤达士,用舍各行志。——郑善夫《答毛汝厉侍御》
不见辽城外,古今冢累累。——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韩愈《符读书城南》
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书帖未足观。——梅尧臣《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
古今相共失,语默两难恬。——孟郊《喷玉布》
古今几人此游历,赋咏往往兴叹咨。——童冀《读磨崖碑》
苏教版四下古诗及古今贤文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下古诗及古今贤文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描写儿童天真可爱活泼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描写荷花的(也是夏天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描写黄河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4.描写赞美春天的古诗: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刀。
5.描写秋季景色的诗句: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6.描写冬季景色的诗句: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7.有关团结合作的名言: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鼓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火,远亲不如*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8.《三字经》: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古今绝妙对偶诗句
对偶它是一种修辞方法,要求对仗工整,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
一、东风恶,欢情薄
二、鸿门晏,桃园盟
三、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四、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五、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七、云衍中秋月,雨打上元中。
八、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九、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伟涛与大家知道这是李商隐的名句)
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十一、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十二、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十三、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十四、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十五、昔我往依,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十六、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十七、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十八、满招损,谦受益
十九、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二十、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二十一、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二十二、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二十三、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二十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二十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十六、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二十七、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二十八、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二十九、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三十、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三十一、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三十二、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三十三、言必信,行必果。
三十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十五、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3、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4、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二首》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8、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9、茫茫九派流*,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3、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的古今异义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出使的人。
2、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人。
3、爪牙: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4、大夫:今义:医生。古义:官职名。
5、地方: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古义:土地方圆。
6、养生:今义:保养身体。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7、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8、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9、从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古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10、以为:今义:认为。古义:把……当作。
11、非常:今义:十分,极。古义:不*凡,意外的变故。
12、逢迎: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古义:迎接。
13、上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古义:高高的道路。
14、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1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用来……的,……的凭借;……的原因。
16、从而: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跟从并且。
17、小学: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古义:小的方面进行学*。
18、不必: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19、经营: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古义:搜集、保存的金玉珠宝等物。
20、颜色:今义:颜料或燃料。古义:容貌。
1、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 今: 无拘束
2、叶叶相交通 古:连接 今:交通
3、处分适兄意 古:安排,处置 今:处罚
4、可怜体无比 古:可爱 今:可怜
5、媒人下床去 古:坐具 今:卧具
6、便利此月中 古:好(日子) 今:方便
7、虽与府吏要 古:约 今: 拿
8、再拜还入户 古:两次 今:第二次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古今经典对*全
对联,*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今经典对*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岁月无情风刻意 光阴已逝雨寒心
岁月无情风刻意 红尘有爱墨留心
从此葬花成故事 何来谎话变真传
一帘幽梦莺啼乱 满耳笙歌燕奏齐
三弄梅花香绕指 千拂翠柳梦颦眉
雾里看花别笑我 山中论剑勿说人
*湖秋月一轮冷 银浪碧涛万舸欢
难忘今宵难忘你 苦思旧日苦思君
阅卷清风能识字 思情明月也读书
月栖水里问鱼好 雨躲云中笑日痴
唯有读书窗下笔 尤其墨画案中词
春花不晓秋霜冷 夏雨难言日冕轻.
清风恋月水生气 小鸟依人风暖心
烟萦碧岭风勤入 雾漫重山日懒起
风霜几度催人老 雪雨千重伴客归
飞花点水因风过 漫草摇姿为露来
暮鸦孤影穿秋色 春燕多情画晚霞
潇湘秋色辞孤雁 瀚海云涛送远帆
月随舟影听渔唱 星助烛光解客思
月破纱窗寻墨客 风游曲径戏娇娃
绕堤新柳三分绿 倚岫静塘一抹红
残照苍山外 彩霞瀚海空.
泉瀑飞珠玉 夜空挂银盘
陌上云烟远 江头霞影浓
愁杯盛忆酒 倦影落残诗
书怎能佐酒 泪何奈消愁
书何能佐酒 琴且伴斟茗
春闲诗酿酒 雨绣花生香
春闲诗酿酒 秋忙韵挂果
泉瀑飞珠玉 雪花舞鹅毛
月入杯中小 花开梦里香
古今经典对联篇四
世世和*情永远 家家融洽意恢弘.
梅花点点离人泪 菊盏团团痴子心
一窗月色堆愁绪 半盏酒香现醉容
净水禅心羞问月 梵音佛韵笑随风
病柳思春残画卷 枯荷厌冷绽寒霜
雁足扰碎池心月 鱼尾荡开潭内星
老树含烟书晚照 新枝拂水画初晴
湖山隐逸钓烟雨 柳桥飘忽牵韵荷
照影初花春雨润 凝香曲径碧痕新
回首斜阳天已暮 追忆明月夜更长
三十六计,巧设机关巧过关,频频得意
七十二变,善降妖魔善服魔,屡屡成功.
秦燕相欺赵国危, 甘罗拜相
群妖共舞纣王暴, 比干剜心
醉卧东坡 四海风云皆在手
每临清照 九洲雨雾俱凝心
与君偕行 漫对佳联温旧梦
引导语:浪漫的,很受人们喜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今著名家们写的浪漫经典爱情诗,与大家分享。
*慕容《一树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徐自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木兰诗的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古今描写战争的经典诗
1、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2、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3、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
5、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6、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7、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8、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9、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10、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1、嘉彼钓翁,得鱼忘筌。——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12、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1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4、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15、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6、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陈亮《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17、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汪遵《夷门》
18、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9、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0、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21、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李白《从军行》
22、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屈大均《鲁连台》
23、英雄事,曹刘敌。——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24、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2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6、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安耗。——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27、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李颀《古塞下曲》
28、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29、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30、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1、烽火*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32、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晏行》
3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4、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5、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6、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古风·其十九》
37、兵安在?膏锋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38、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3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0、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41、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42、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43、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44、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杜甫《悲青坂》
45、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46、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47、流磻*皋,垂纶长川。——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48、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4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5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对今和圆对方的古诗
洛阳古今辉映古诗与远方的地方
有古今的古诗
看图写话古对今方对圆的古诗
带有古今的古诗
古今相看的古诗
古今穿越的古诗
古今通用的古诗
月照古今的古诗
陕西地方古今中外的古诗词
找出古今的古诗
古今圣贤的古诗
古今开头的古诗
古今相连的古诗
古今建筑的古诗
流传古今的古诗
古今名外的古诗
陕西古今的古诗
古今同月的古诗
古今交通的古诗
怀古诗里的古今
足通古今的古诗
阅古今的古诗古文
古今最男人的古诗
有古今异义词的古诗
古今名句
古今文人的古诗
悬古今古诗的含义
古今中有关的古诗
穿越古今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