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关于竹枝词之类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竹枝词之类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竹枝词之类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竹枝词之类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0) 语录(2) 说说(8) 名言(575) 诗词(559) 祝福(1) 心语(68)

  • 竹枝词古诗的意思(竹枝词翻译及赏析)

  • 长庆元年冬季,在洛阳丁忧守母丧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长庆二年正月初二,刘禹锡到达夔州。初五这天,他写下《夔州谢上表》。

    居母丧之前,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当时的连州,管辖桂阳、连山、阳山三县。而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管辖奉节、云安、巫山、大昌四县。

    唐代按照户口和经济等情况,将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这些等级。州的等级不同,官吏的级别、建制、俸禄等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

    刘禹锡从连州到夔州,虽然都担任刺史,但由于夔州“秩与上郡齿”,等级与上等州郡相并列,因此级别和待遇有所提升。他深知,这自然是皇帝的恩典,但也是好友裴度努力的结果。

    原来,裴度曾进言:“刘禹锡诚然有罪,但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

    是啊,孝是要推己及人的。皇上的母亲应该由儿子来尽孝道,臣子的母亲也要由儿子来尽孝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皇帝把正在为高堂老母尽孝的臣子任命到极其偏远的州去,恐怕天下人都会觉得这一做法有伤孝理之风,这是会影响圣望的。

    裴度进言后第二天,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这年六月,裴度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当上了宰相。

    这次,刘禹锡为母守丧期满后,又从连州刺史改任州刺史,裴度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对于皇帝的恩典,刘禹锡已经在《夔州谢上表》中千恩万谢了,但对裴度的感谢就不能这样明言了。写信直接表示感恩,一是太俗气,二是消息一旦泄露,不仅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前途,也会对裴度不利,甚至遭遇党锢之祸。

    可如果不言不语,那也太不懂事了。怎么办?诗豪就是诗豪——既有“言志”,又有“意象”,而且志存高远、象美意妙的千古名作《竹枝词》就这样诞生了: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从诗的表面来看,这就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一首风韵摇曳的优美情歌。但这只是诗的象,象外之意却是说:裴公啊裴公,你就是那江上唱歌的年轻小伙子,你唱的歌好像漫不经心,但情窦初开的少女能够心领神会。你那漫不经心的歌声,就像现在的天气一样,东边日出西边雨,看似无情,实则有情。

    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很快传到了东都洛阳和首都长安,当然也就传到了裴度的耳边。几乎所有听到这首诗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可能只有裴度知道这首诗的象外之意,因此他会心地笑道:好你个刘二十八,不愧一代诗豪!后会有期。

    “唱歌”与“踏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首《竹枝词》的第二句通常记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但也有说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就所见选本来看,“闻郎江上踏歌声”最早见于清初王世祯选编的《唐人万首绝句选》。

    有种观点认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之所以误为“闻郎江上踏歌声”,很可能与李白的《赠汪伦》有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一首极为通俗有名的绝句,几乎妇孺皆诵。诗的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闻郎江上唱歌声”非常相似,人们背诵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串笼子”。

    踏歌原为汉、唐时的风俗歌舞。《旧唐书》中就有“踏歌”的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这里说的是,先天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裁决权。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太上皇李旦登上安福门观灯,让宫中的人出来跳连袖踏歌舞,任凭百官观看,一整夜才散去。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注云: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还有学者进一步解释,踏歌时,几个人手拉着手,脚踏节拍而唱。

    既然踏歌是几个人手拉手、两脚踏地以为节拍而歌唱,那“闻郎江上唱歌声”就不能作“闻郎江上踏歌声”。一则,这唱歌的“郎”只是一个人,无法“几个人手拉手”;二则,这唱歌的“郎”是在“江上”,无法“踏地而歌”。

    李白《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汪伦带领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为李白送行。一群村人,自然可以“几个人手拉手”;在“岸上”,自然可以“踏地而歌”。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诗,往往是*焉弗察,背诵错了也感觉不出来;因为记得很熟,所以在写作引用时就直接默写出来,又一般懒于访书,就造成了引文的错误。

    “无晴”与“有情”

    对于这首假象尽意、以象达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古人主要欣赏其“晴”与“情”的双关之妙。

    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点评: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清代王士祯在《唐贤小三昧集》中评说: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今人的鉴赏也不少。《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表达出来——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个人啊,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通过几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少女的迷惘,少女的眷恋,少女的忐忑不安,少女的希望和等待,都一一刻画出来了。

    其实,类似鉴赏讲解都是就象解象、以象为意,既没有体现“诗言志”的本质特征,也没有读懂诗的意象,去诗之本旨远矣!

    乾隆皇帝敕编过一部《唐宋诗醇》,其中宋诗只选了苏轼、陆游两家,可见二人水*之高。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两句是说,所写的诗如果一定是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没有象外之意,那你一定不是个懂诗的人。

    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子遹是陆游的儿子。在此诗中,陆游告诫儿子:如果真要学*写诗,那很大一部分功夫要用在诗的字面意思之外。讲得更通俗一些:诗的意象如同谜语的谜面和谜底,猜谜就是要揭示谜面背后的谜底,赏诗必须赏出诗的象外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6-27 19:09:59
  • 竹枝词古诗翻译(竹枝词注释及赏析)

  • 刘禹锡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杨柳青青江水*,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

    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

    东边日出西边雨,

    dàoshìwúqíngquèyǒuqíng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35:01
  • 竹枝词九首古诗词

  • 竹枝词九首古诗词

      古诗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诗文赏析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阅读全文]...

2022-01-01 17:29:14
  • 关于《竹枝词》全文赏析

  • 关于《竹枝词》全文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竹枝词》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作“道是无晴还有晴”。

      踏歌,一作“唱歌”。踏歌,是指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晴”与“情”,二字谐音,双关妙用。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中流水,*如明镜。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有删节)

    [阅读全文]...

2022-05-03 20:03:33
  • 刘禹锡竹枝词赏析(刘禹锡的竹枝词全首诗)

  • 竹 枝 词

    刘 禹 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还有晴。

    【赏析】

    竹枝词,据刘禹锡的自序说,他在建*(今四川巫山县)作官的时候,看见当地的人唱着一种歌曲,是用笛子和鼓伴奏的,一边唱一边跳舞。刘禹锡采用了他们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这首诗用的是女子的口吻,很像是山边田头人们常常听到的山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没在初恋中的少女流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地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地望,文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評诗人用她的话,成功地表达出这种微妙复杂的心情。《竹枝词》可以说是唐代文人学*民歌而创作的较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是写景。在春风淡淡的E日子里,杨柳都吐出碧绿的长条,江水又是那么的澄清*缓,这是一幅生机盎然而又让青春勒发的美好画图。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是叙事,写女子听歌。在这动人情思的时候,她忽然听到江边一个青年人正在引吭高歌,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虽然时断时续,却紧紧地在她耳边盘绕因此,这歌声逗引了她的情怀,使她心情起伏不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两句写女子听歌后的心理活动。女子或许早在心理上爱上了这个青年人,但对方还没有什么明确表示。今天他江边打歌,似乎又在对我表示爱慕的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想到这个人啊,则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提摸不定了。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通。因为它语带相关用“”来暗喻“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和诸地统一在一起,贴切自然,形象地把女子迷惘和着念,希望和等待的心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特色而形成的表达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常见的。它们是谐音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联想的生动活泼的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的景物,明确但又含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子夜歌》云:“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人之“思”,即思绪,“匹”谐人之“配”,即配对,配偶。又如“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油燃”谐“悠然”,指夜晚的沉寂悠长;“棋”谐“期”,即归期。

    运用谐音双关化抽象之情为具体可感之物,将情寄于物,增强了形象性;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由物又返回到情,这样则显得含蕴深婉,既耐人寻味,又富于情趣。“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借天气之“晴”来表达男女青年相悦之“情”,使抽象的人之“情”化为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之“晴”。或还可认为,“晴”仅仅写出谜面,谜底让读者自己去猜,引人入胜而具情趣。

    这首诗运用民间情歌的表现方式,语言清新自然,节奏响亮和谐,格调明快爽朗。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刘禹锡诗云:“宏放出于天然,写景托情,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阅读全文]...

2022-05-02 06:10:34
  • 竹枝词的诗意

  • 诗意
  •   一、《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诗意: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

      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二、《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2、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

      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

      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阅读全文]...

2022-06-07 03:07:17
  • 陋室铭的词类活用

  • 阅读
  • 陋室铭的词类活用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陋室铭的词类活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3.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拓展: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陽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陽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陽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阅读全文]...

2022-04-23 14:53:56
  • 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

  • 阅读
  • 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

      在日常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而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阅读全文]...

2021-12-20 23:50:23
  • 含有枝字的古诗词 带枝字的诗词名句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佚名《金缕衣》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调·其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枝》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杂诗》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乐·留人不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阅读全文]...

2021-12-02 08:15:14
  • 关于竹枝的诗句

  •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枝》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新竹》

    因想阳台无限事,来君回唱竹枝歌。——刘禹锡《杨枝词二首》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叶绍翁《送冯济川归蜀》

    望水晶帘外竹枝寒,守羊车未至。——李白《连理枝·雪盖宫楼闭》

    破苍苔*枝,载红粉画船儿。——张可久《柳营曲·西山即事挽》

    沽来新酒不成醉,卧听邻船歌《竹枝》。——刘炳《过南湖觜》

    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孟郊《送淡公》

    荔子阴成棠棣爱,竹枝歌是去思谣。——黄庭坚《送曹黔南口号》

    竹枝题字处,小篆复谁能。——姚合《吟诗岛》

    艳听竹枝曲,香传莲子杯。——白居易《郡楼夜宴留客》

    久绝钓竿歌,聊裁竹枝曲。——陈陶《题僧院紫竹》

    梅花皎皎类美人,竹枝楚楚若君子。——徐庸《梅竹双清为上洋何仲阳作》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杜甫《示从孙济》

    新霜飒飒吹杨柳,野老离离和竹枝。——王冕《新店道中·其二》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郑板桥《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

    竹叶竹枝竹本根,方寸中藏竹天地。——方回《题罗观光所藏李仲宾墨竹》

    每来促谈麈,风生庭竹枝。——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

    歌公竹枝词,举我柏叶觞。——晁公溯《谢张待制赴饮》

    傥继竹枝词,编入武昌谱。——郑清之《江汉亭百韵》

    雨摧渔火焰,风引竹枝声。——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兰花娇掇湘夫人,竹枝细奏云中君。——王叔承《汨罗潭吊屈原》

    娼楼*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张籍《江南行》

    穷蛇上竹枝,聚蚓登阶陬。——梅尧臣《五月十三日大水》

    蓴菜煮羹吴旧俗,竹枝度曲楚遗辞。——陆游《石帆夏日·短棹飘然信所之》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方干《赠赵崇侍御》

    春风水榭停兰桨,夜雨何山写《竹枝》。——梦观法师《答倪元镇》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黄庭坚《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

    竹枝简介

    竹子的小枝。唐杜甫《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唐刘沧《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阅读全文]...

2022-04-01 15:16:03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句子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语录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说说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名言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诗词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祝福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