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丁鹤年的竹枝词拼音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丁鹤年的竹枝词拼音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丁鹤年的竹枝词拼音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丁鹤年的竹枝词拼音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长庆元年冬季,在洛阳丁忧守母丧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长庆二年正月初二,刘禹锡到达夔州。初五这天,他写下《夔州谢上表》。
居母丧之前,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当时的连州,管辖桂阳、连山、阳山三县。而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管辖奉节、云安、巫山、大昌四县。
唐代按照户口和经济等情况,将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这些等级。州的等级不同,官吏的级别、建制、俸禄等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
刘禹锡从连州到夔州,虽然都担任刺史,但由于夔州“秩与上郡齿”,等级与上等州郡相并列,因此级别和待遇有所提升。他深知,这自然是皇帝的恩典,但也是好友裴度努力的结果。
原来,裴度曾进言:“刘禹锡诚然有罪,但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
是啊,孝是要推己及人的。皇上的母亲应该由儿子来尽孝道,臣子的母亲也要由儿子来尽孝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皇帝把正在为高堂老母尽孝的臣子任命到极其偏远的州去,恐怕天下人都会觉得这一做法有伤孝理之风,这是会影响圣望的。
裴度进言后第二天,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这年六月,裴度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当上了宰相。
这次,刘禹锡为母守丧期满后,又从连州刺史改任州刺史,裴度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对于皇帝的恩典,刘禹锡已经在《夔州谢上表》中千恩万谢了,但对裴度的感谢就不能这样明言了。写信直接表示感恩,一是太俗气,二是消息一旦泄露,不仅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前途,也会对裴度不利,甚至遭遇党锢之祸。
可如果不言不语,那也太不懂事了。怎么办?诗豪就是诗豪——既有“言志”,又有“意象”,而且志存高远、象美意妙的千古名作《竹枝词》就这样诞生了: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从诗的表面来看,这就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一首风韵摇曳的优美情歌。但这只是诗的象,象外之意却是说:裴公啊裴公,你就是那江上唱歌的年轻小伙子,你唱的歌好像漫不经心,但情窦初开的少女能够心领神会。你那漫不经心的歌声,就像现在的天气一样,东边日出西边雨,看似无情,实则有情。
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很快传到了东都洛阳和首都长安,当然也就传到了裴度的耳边。几乎所有听到这首诗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可能只有裴度知道这首诗的象外之意,因此他会心地笑道:好你个刘二十八,不愧一代诗豪!后会有期。
“唱歌”与“踏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首《竹枝词》的第二句通常记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但也有说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就所见选本来看,“闻郎江上踏歌声”最早见于清初王世祯选编的《唐人万首绝句选》。
有种观点认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之所以误为“闻郎江上踏歌声”,很可能与李白的《赠汪伦》有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一首极为通俗有名的绝句,几乎妇孺皆诵。诗的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闻郎江上唱歌声”非常相似,人们背诵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串笼子”。
踏歌原为汉、唐时的风俗歌舞。《旧唐书》中就有“踏歌”的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这里说的是,先天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裁决权。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太上皇李旦登上安福门观灯,让宫中的人出来跳连袖踏歌舞,任凭百官观看,一整夜才散去。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注云: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还有学者进一步解释,踏歌时,几个人手拉着手,脚踏节拍而唱。
既然踏歌是几个人手拉手、两脚踏地以为节拍而歌唱,那“闻郎江上唱歌声”就不能作“闻郎江上踏歌声”。一则,这唱歌的“郎”只是一个人,无法“几个人手拉手”;二则,这唱歌的“郎”是在“江上”,无法“踏地而歌”。
李白《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汪伦带领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为李白送行。一群村人,自然可以“几个人手拉手”;在“岸上”,自然可以“踏地而歌”。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诗,往往是*焉弗察,背诵错了也感觉不出来;因为记得很熟,所以在写作引用时就直接默写出来,又一般懒于访书,就造成了引文的错误。
“无晴”与“有情”
对于这首假象尽意、以象达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古人主要欣赏其“晴”与“情”的双关之妙。
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点评: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清代王士祯在《唐贤小三昧集》中评说: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今人的鉴赏也不少。《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表达出来——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个人啊,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通过几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少女的迷惘,少女的眷恋,少女的忐忑不安,少女的希望和等待,都一一刻画出来了。
其实,类似鉴赏讲解都是就象解象、以象为意,既没有体现“诗言志”的本质特征,也没有读懂诗的意象,去诗之本旨远矣!
乾隆皇帝敕编过一部《唐宋诗醇》,其中宋诗只选了苏轼、陆游两家,可见二人水*之高。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两句是说,所写的诗如果一定是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没有象外之意,那你一定不是个懂诗的人。
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子遹是陆游的儿子。在此诗中,陆游告诫儿子:如果真要学*写诗,那很大一部分功夫要用在诗的字面意思之外。讲得更通俗一些:诗的意象如同谜语的谜面和谜底,猜谜就是要揭示谜面背后的谜底,赏诗必须赏出诗的象外之意。
竹枝词
云南泸沽湖里格岛
刘禹锡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杨柳青青江水*,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
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
东边日出西边雨,
dàoshìwúqíngquèyǒuqíng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竹 枝 词
刘 禹 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还有晴。
【赏析】
竹枝词,据刘禹锡的自序说,他在建*(今四川巫山县)作官的时候,看见当地的人唱着一种歌曲,是用笛子和鼓伴奏的,一边唱一边跳舞。刘禹锡采用了他们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这首诗用的是女子的口吻,很像是山边田头人们常常听到的山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没在初恋中的少女流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地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地望,文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評诗人用她的话,成功地表达出这种微妙复杂的心情。《竹枝词》可以说是唐代文人学*民歌而创作的较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是写景。在春风淡淡的E日子里,杨柳都吐出碧绿的长条,江水又是那么的澄清*缓,这是一幅生机盎然而又让青春勒发的美好画图。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是叙事,写女子听歌。在这动人情思的时候,她忽然听到江边一个青年人正在引吭高歌,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虽然时断时续,却紧紧地在她耳边盘绕因此,这歌声逗引了她的情怀,使她心情起伏不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两句写女子听歌后的心理活动。女子或许早在心理上爱上了这个青年人,但对方还没有什么明确表示。今天他江边打歌,似乎又在对我表示爱慕的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想到这个人啊,则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提摸不定了。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通。因为它语带相关用“”来暗喻“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和诸地统一在一起,贴切自然,形象地把女子迷惘和着念,希望和等待的心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特色而形成的表达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常见的。它们是谐音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联想的生动活泼的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的景物,明确但又含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子夜歌》云:“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人之“思”,即思绪,“匹”谐人之“配”,即配对,配偶。又如“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油燃”谐“悠然”,指夜晚的沉寂悠长;“棋”谐“期”,即归期。
运用谐音双关化抽象之情为具体可感之物,将情寄于物,增强了形象性;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由物又返回到情,这样则显得含蕴深婉,既耐人寻味,又富于情趣。“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借天气之“晴”来表达男女青年相悦之“情”,使抽象的人之“情”化为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之“晴”。或还可认为,“晴”仅仅写出谜面,谜底让读者自己去猜,引人入胜而具情趣。
这首诗运用民间情歌的表现方式,语言清新自然,节奏响亮和谐,格调明快爽朗。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刘禹锡诗云:“宏放出于天然,写景托情,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刘禹锡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杨柳青青江水*,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
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
东边日出西边雨,
dàoshìwúqíngquèyǒuqíng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竹枝词九首古诗词
古诗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诗文赏析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非常励志又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清朝郑板桥的诗,但如果说这是郑燮写的,估计许多人都不会读燮 [xiè]这个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因得罪豪门而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
《竹石》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格式的七言绝句,首句押邻韵“二冬”韵,二、四句押“一东”韵。
咬定青山不放松【松:二冬】 邻韵
立根原在破岩中【中:一东(*),一送(仄)】 押韵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风:一东】 押韵
*仄为: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岩竹坚韧顽强品质的赞美,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郑燮在为官期间做了不少有益民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期间,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藐视*,便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古人云:“诗言志。”郑板桥的一生也可算是穷困潦倒,他虽然做过几年县官,但一生以卖画为生。这首诗里有他理想的寄托,也是他在任期间人生观的写照。首句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顽强生命力,颔句接着说明竹子所处“破岩”这一严酷的环境。颈句的“转”把岩竹坚韧不屈,勇敢向上的品格推向*,因为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成就了一身不惧来自任何方向狂风击打的品性。
郑板桥为官期间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他不顾别人劝阻,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他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他曾赋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竹石》这四句诗,几乎就成他这一时期人生目标的写照。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燮六十一岁,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的郑燮依旧性格坚毅,自食其力,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竹石》这首诗和他擅长的竹石画一样,表达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气节和气概,同时将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的气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年来激励了多少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又有多少人将它作为了人生的座右铭。
晚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使他广为人知,他的多才多艺和风骨傲气也备受赞誉。在经历大半生清贫游历的闯荡生涯,耳顺之年又被贬官,在这种壮志未酬的情况下,他意识到“糊涂”的可贵,提出了“难得糊涂”的观念。这种转变又何尝不需要勇气?难得糊涂又是一种境界,也把他前期《竹石》的奋发坚韧的大无畏精神衬托的更加高贵完美了。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赛。
竹里馆注音版
竹里馆是王维的诗词,关于竹里馆要如何赏析呢?下面来看看!
zhúlǐguǎn
竹里馆
dúzuòyōuhuánglǐ,dàn qínfùzhǎngxiào。
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shēnlín rén búzhī,míngyuèláixiàngzhào。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词句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春兴》也是其中一首。
唐代:武元衡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春兴》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春兴》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春兴》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诗丁鹤年的竹枝词拼音版
竹枝词拼音版的古诗
竹枝词古诗带拼音的
竹枝词的古诗和拼音
竹枝词古诗带拼音的图片
竹枝词其一带拼音的古诗
竹枝词的诗句
放竹枝词的古诗
可以唱的古诗竹枝词
竹枝词之类的古诗
竹枝词的古诗郑燮
古诗《竹枝词》的诗句
古诗竹枝词的教案
古诗竹枝词的释义
竹枝词古诗的诗意
竹枝词的古诗视频
夏至的古诗竹枝词
上元竹枝词的古诗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的谐音
燕九竹枝词的古诗词
古诗杨万里的竹枝词
竹枝词是关于杨柳的古诗吗
燕九竹枝词古诗意思褶的读音
竹枝词古诗其二的含义
竹枝词古诗的诗意的诗意
竹枝词古诗刘禹锡的诗
竹枝词的古诗讲解意思
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古诗
燕九竹枝词的古诗和意思
古诗竹枝词其一的固意思
有两个地球的古诗
搜集四个季节的各一首古诗
内有群英荟萃的古诗文
描写北京城的古诗词
描写鳄龟的古诗文
唐代李白中的古诗十九首
带z的古诗开头
体现真挚情感的古诗词
描绘活动成功举办的古诗
艳而不俗的古诗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和散文
信阳中韩绰判官的古诗
莱辛古诗的理论
骂秦桧的古诗词
古诗词的七大题材
雪古诗词的拼音
借助外力成功的古诗
含有山的古诗词九字
古诗送彭将军里的彭将军是谁
思母这首古诗的配图
这个古诗跟历史有关的英文
奋勇征战的古诗词
收集关于清贫的古诗
古诗临江仙的诗词
元日是不是除夕的古诗
编一首关于月的古诗词
幽居很久的古诗
语文课前3分钟的古诗诵读
五六岁宝宝读的古诗
夸人漂亮的古诗文
资料包的75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