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岳类似描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望岳类似描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望岳类似描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望岳类似描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青年杜甫漫游赵、齐等地,写下了《望岳》,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现代诗)
五岳独尊的泰山
是何等气势
它郁郁葱葱
无边无际
横跨齐鲁大地
大自然的钟爱
赋予它
所有的灵气
和神奇秀丽
它气势雄浑
分割了
山南山北的晨晓和黄昏
望着升腾的层层云气
万千豪情自胸中荡漾涌起
张目远眺
归山的鸟儿映入眼底
待来日
定要攀登泰山顶峰
俯瞰脚下低矮的
众多山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东岳。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之所。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安”的说法。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五言古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漫游途中所写。
通过咏泰山,表现出作者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了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先,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的作品。杜甫的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对杜甫的要求很严,据说杜甫7岁就会写诗。年轻时,杜甫有过两次漫游生活。在漫游中,他看到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在洛阳,他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望岳》这首诗,应该就是漫游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泰山雄伟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杜甫以登山为喻,抒发了他勇于奋斗与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其次,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岱宗:即泰山,在现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因为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是对泰山的尊称。所谓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齐鲁:指齐国与鲁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
4.青未了:青,指翠绿的山色;未了,指这翠绿的山色无边无际,延绵不断。
5.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全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都集中于泰山。
6.阴阳割昏晓:这里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而阴阳,则指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割,即分;昏晓,指黄昏与早晨。全句的意思是说,高耸的泰山把山之南与山之北,分割为早晨与黄昏迥然不同的两部分,山南明亮,山北昏暗。
7.荡胸生曾云:荡胸,使心胸摇荡;曾,意思就是层,曾云,就是重重叠叠的云雾。
8.决眦(zì)入归鸟:眦,眼角;决,裂开;全句是说,极力睁大眼睛,远望着鸟儿进入山中,回到窝里。
9.会当:定要。
10.凌绝顶:凌,登上;绝顶,这里指泰山的最高峰。
11.众山小:意思是,觉得群山都非常渺小了;这是意动用法。
再次,试翻译这首诗。
若问:怎么样啊,
这五岳之首的泰山?
啊,它连接着齐鲁大地,
那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
都集中于泰山;
它使山南阳光普照,
却让山北一片昏暗。
那重重叠叠的云气,
令人心胸摇荡;
睁大眼睛远望那鸟儿,
飞回它们的家园。
我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峰,
再俯瞰那显得极其渺小的群山!
最后,赏析这首诗。
我们先逐句分析。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这是一个设问句。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其实是作者替读者提个问题,然后由他来回答。这种修辞手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引起思考,二是加深印象。你看,“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呀?”当这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是不是自己首先要想想它的样子呀?这岂不是引起你的思考吗?当看罢作者的答案后,不管是否与你所想一致,你获得的印象是不是就更加深刻呢?这就是“设问”的作用,这也就是杜甫用这种手法的匠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是多么欣赏他所望到的泰山,又是多么盼望读者与他共享祖国的壮丽河山啊!
后面的五句诗,都是诗人的答案。现在分析第二句。
第二句是“齐鲁青未了”。我们知道,“齐鲁”是指古代的齐国与鲁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而“青未了”是什么意思呢?青,这里是绿色;“青未了”是说,整个泰山都是绿绿的,而这种绿色连绵不断,覆盖了齐国与鲁国。请读者注意:诗人不是在泰山顶上介绍泰山的,而是在能看到泰山全貌的某个地方瞭望泰山的。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高度与广度。
第三句是“造化钟神秀”。这句妙在承上启下。说它承上,是因为诗人要告诉读者“青未了”的根据;说它启下,是因为诗人下面要写大自然究竟把怎样的“神秀”集中到泰山身上。
第四句是“阴阳割昏晓”。这句写大自然集中到泰山身上的第一种神奇与秀美。那就是让泰山展现出的面容是独特的:当山的南面正是阳光普照时,山的北面却暗暗然如同黄昏一般了。而且,一个“割”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大自然手里握着神刀,把那么庞大的泰山一下子裁成两半。这显然又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让大自然有了情感,好像它真的对泰山情有独钟。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潇洒的语言,唐诗中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罕见的。
第五句是“荡胸生曾云”。这是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二种神奇与秀美。这句诗是倒句(即倒装句),顺句应是“曾云生荡胸”,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雾从山中生出,忽东忽西、飘来飘去,令人心胸也随着起伏荡漾。这层层叠叠的云雾岂不是同望山人融为一体了吗?请看,在我们看来,很难学会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杜甫的笔下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第六句是“决眦入归鸟”。这句诗我看到好多解释。有的解释说:“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有的说:“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上述解释恐怕不妥。我觉得“决眦入归鸟”也是倒句,顺句应是“决眦鸟归入”或是“决眦鸟入归”。意思是用力睁大眼睛凝望那群鸟飞进(回)山林,回(进入)到窝中。“决眦”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这从未感受过的山鸟归林的景观面前陶醉的样子;“入归鸟”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不仅要极目群鸟飞翔着、鸣叫着进入山林,而且要真真切切欣赏飞入山林的鸟儿们怎样一个一个回到各自的安乐窝中。这便是描写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三种神奇与秀美。而诗人在描写泰山神奇与秀美的同时,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第七、八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这两句,历代评论家并无本质的分歧,都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志存高远的胸怀,是他居高临下、雄视一切那种气势的绝响。“会当”就是一定要,只两个字,就写出诗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而“凌绝顶”也只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峰。这会使今天的读者想到林则徐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至于这首诗的结句“一览众山小”,那更是诗人望岳时心中腾起的海阔天空的美好想象。
逐句分析之后,还想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1.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句用设问的手法统领下文;第二句到第六句,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回答第一句的问题;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倾吐诗人远望泰山后激荡不已的心声。全诗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2.用典而了无痕迹。这首诗用了好几个典故,知道的读者会觉得奇妙无穷;不知道的读者,也会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来。因为所用语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都是诗中的有机组成成分。比如,“齐鲁青未了”就源于《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再如,“一览众山小”则源于《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读lǐ yǐ,连绵)也。”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人与事物的特点。比如,“齐鲁青未了”,用了摹绘兼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绿色的连绵不断与无边无际;“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又是用倒装兼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泰山使人身心愉悦而畅快的魅力。
4.善于炼字。如,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成了恋人,使之有了恋人那样的专注与真情;一个“割”字,把大自然写成了匠人,使之有了匠人一般的智慧与巧手。
总之,这首诗的确写出了惊人之语,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
纵观杜甫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为官方面未见其有大的作为,但在忧国忧民方面,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同期的诗人是无法与他相比的。至于说到诗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真的是登峰造极了,他所写的“一览众山小”的理想,也真的变成了现实!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望岳》的诗歌赏析
《望岳》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赏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我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儒家的这种精神。
最新的望岳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杜甫的望岳赏析推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杜甫的望岳赏析,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你现在知道诗人的思想感情了吧。
经典杜甫《望岳》赏析
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望岳》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岁,北游今山东,遥望东岳泰山,写下了这首雄视百代的五言古体诗。
此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岱宗”,泰山又名“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起句设问:泰山是什么样子?顿时便抓住读者,将他们拉进自己的诗境里来。次句自答:它苍翠着整个山东大地,绵延不绝!今山东地域在春秋时期分属齐、鲁两国,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青”,用作动词,炼字精悍。“未了”,不曾完结。泰山山脉之大,非远观不能领略,这就缴出了题中的那个“望”字。
第三句,“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创造者。“钟”,聚集。此句谓上苍对泰山特别眷顾,集神奇秀丽于其一身。这是对泰山的高度赞美。第四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日落为“昏”,日出为“晓”。此句夸张泰山的高大,说它割断了夜晚与白昼。“割”字下得老辣、生新。这两句仍然从大处落墨,对泰山作宏观描述。
以上四句,重心在“岳”;五六两句,重心转移到“望岳”的“我”。“层云”,重叠的云。“决”,裂。“眦”(zì),眼眶。二句是说远望泰山,云气缭绕,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荡;瞪大眼睛,目送鸟儿归山,直到它们没入苍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这两句,特别是“决眦”句,刻画自己“望岳”的情态极为传神。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古诗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6、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7、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8、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9、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10、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11、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3、天入*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14、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15、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古诗春望》,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精选阅读
古诗的望岳
8行的古诗望岳
望岳古诗的望的角度
望岳古诗的诗句
古诗(望岳)的诗意
望岳的古诗诗意
写景的古诗望岳
望岳的古诗理解
关于望岳古诗的题
古诗望岳杜甫的
古诗望岳的主题
关于望岳的古诗题
古诗望岳的格式
古诗望岳西岳的诗句
古诗望岳的汉语
望岳古诗是小学的吗
古诗《望岳》的朗读
望岳古诗的配音
望岳的古诗全文
古诗望岳的楷体
奋进的古诗望岳
望岳的古诗配景图
古诗望岳的笔记
望岳的古诗及意思
古诗《望岳》的拼音
画望岳的古诗和望岳相关的图画
赞美望岳的古诗
望岳古诗的题意
望岳诗句
望岳古诗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