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关于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4) 语录(49) 说说(112) 名言(7) 诗词(993) 祝福(5) 心语(662)

  • 写山景古诗欣赏的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 啼啭(zhuàn) 倾吐(tǔ)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 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 自己练*,边读边体会。 ② 组内朗读比赛。 ③ 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作。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要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写山景欣赏的教案设计]

    [阅读全文]...

2022-03-17 21:35:52
  • 《古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 《古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采用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生: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修改意见:

      备注

    [阅读全文]...

2022-01-19 21:56:20
  • 《古诗两首》课堂教案设计

  • 《古诗两首》课堂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阅读全文]...

2022-02-16 16:03:15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 二年级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阅读全文]...

2022-03-27 21:34:16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 优秀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所见》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 》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

      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课时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池、惜、阴、晴、柔、露”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个体自学

      1、学生自主读古诗。

      2、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

    [阅读全文]...

2022-06-19 10:10:37
  •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教案设计

  • 三年级,语文
  •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阅读全文]...

2022-07-07 16:58:42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4篇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4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阅读全文]...

2022-04-13 11:05:14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阅读全文]...

2022-03-06 06:55:13
  •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 语文,外国,优秀
  •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内容预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题三的 写作训练。

      ......

    [阅读全文]...

2022-06-04 19:35:08
  •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 七年级,语文
  •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阅读全文]...

2021-12-18 05:22:50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句子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语录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说说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名言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诗词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祝福
古诗山行的教案设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