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长相思诗句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长相思·山一程》
满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1、云步急登上中山,俯瞰雾川自如仙,聚雨澎湃唤旧史,沧桑惊变换世颜。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5、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上受降城闻笛。
9、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刘着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1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5、园中楼阁腾烟雨,琴弦饮奏甜如水,悦色轻拂莲花叶,秋风留下有情梦。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五夜望月。
17、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不觉已是初冬,北方许多地方也下起了雪,今天便和大家分享纳兰性德在羁旅途中写的一首《长相思》。
关于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原名纳兰成德,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乃复原名。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长于填词,与阳羡派陈维崧、浙西派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亦有一*之地。一生著作颇丰: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作则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手简
纳兰性德仿云林小景扇面
林风眠《家》
王鑑《仿巨然笔意山水》
张大千《峒关蒲雪图》
何海霞《峒关蒲雪图》
吴湖帆《峒关蒲雪图》
张大千《峒关蒲雪图》
董其昌《峒关蒲雪图》
关仝《寒山行旅图》
傅抱石《踏雪访友》
董其昌《铜官山*》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歌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是太傅明珠的长子,他出身显贵,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二十一岁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深受康熙皇帝宠信,官至一等侍卫。但纳兰公子真正的志向一直在文学上,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让他产生出“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 他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为他一生不能入翰林院而感叹:“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 纳兰词主情,在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后,锻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整体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入微有致,运笔行云流水。纳兰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但卢氏不幸早亡,与妻子在世时的相思词和纪念妻子的悼亡词成为他词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烦恼让他的词缀景荒凉,设色冷淡,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酿成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 纳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词集增遗补缺,共三百四十二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其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盛况。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纳兰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 今天分享的他这首扈驾出关所作《长相思》就是被*反复吟诵的名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康熙二十年,曾经动荡的大清国终于*定了三藩之乱,次年三月,康熙决定回到盛京去祭祖。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在清军入关之前,这里曾经是他们的首都。纳兰随康熙帝出山海关去告祭永陵、福陵、昭陵,这首词就创作于此时。 词的上阕所提“榆关”是山海关的古称,曾一直沿用到明代。下阕“聒”即喧扰,此处指风雪声。 词人随皇帝的队伍翻过道道山路,又趟过条条水路,一路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外行进。夜深了,驻扎下的千百顶帐篷里透出灯火。三月的关外冰雪未消,寒风还在吹,大雪还在下。在风雪呼啸声中,思念故乡的词人辗转难眠,他想念京城,那里是听不到这种风雪声的。 王国维曾说过:“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诗句中有四句描写的景色可以被称为千古壮观。这四句分别是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岁暮》)、谢眺的“大江流日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杜甫的“中天悬明月”(《后出塞》)和王维的“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而纳兰在山海关外写的“夜深千帐灯”和“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两句,是词作中唯一可与那些名句相提并论的“千古壮观”。 如果你读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先生对纳兰公子十分偏爱。不过这并不是王国维一个人的喜好,纳兰一直以来都得到词坛、学界的高度评价。陈维崧评《饮水词》时说:“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师从徐乾学等大儒,精通经学,编辑宋以来儒学经书,刻为《通志堂经解》。又把自己熟读经史的感悟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所以仅将他视作词家,并不全面。 纳兰多才多情的一生被人传诵至今,几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名门、才高、情深、短寿,接*权力的中心,又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世时,以及他去世多年后的现在,他的词作被很多人争相传诵,以他为主角的图书、电视剧层出不穷。 但,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纳兰词呢?恐怕还如当年那句“纳兰心事几人知?”吧。
纳兰容若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的父亲是一代权臣明珠,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因云南*定,出山海关,祭告奉天祖陵
,奉天是今天辽宁的省会沈阳,纳兰容若随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容若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了这首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
康熙这次东巡除了祭祖,沿途还要考察民情、吏治,了解地方边备军情,整顿军队,安抚少数民族,慰问有功勋的将领的家属,赏赐有功之臣,免除赋税,昭告大赦天下,遇见名胜古迹,还要游玩盘桓,吟诗作赋。逢山则围场狩猎,所以这次行程多走的是山路小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奔向山海关。夜深了,但见千百座帐篷里灯火通明,映着皑皑白雪,剎是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塞外风雪交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词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听帐篷外风雪嘶吼,更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想到了北京城里的家,温馨而祥和,家中的妻子,温文尔雅,温柔体贴,她是不是也在回忆被留莫惊春睡重,睹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
徐志摩说:“纳兰容若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詩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阙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满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纳兰性德长相思诗词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纳兰性德长相思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长相思诗句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长相思·山一程》
满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表达思念的诗句精选
1、云步急登上中山,俯瞰雾川自如仙,聚雨澎湃唤旧史,沧桑惊变换世颜。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5、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上受降城闻笛。
9、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刘着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1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5、园中楼阁腾烟雨,琴弦饮奏甜如水,悦色轻拂莲花叶,秋风留下有情梦。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五夜望月。
17、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著名词人。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出身。因称圣意,屡受恩赏,为康熙御前一等侍卫,以英俊威武之身书写风流斯文之词,是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
纳兰性德虽出身显赫却淡泊名利,虽深受器重却厌恶官场,他工于诗词,豪放婉约舒放自由,王国维评价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纳兰性德于1685年7月1日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岁。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公元1682年云南*定后,康熙帝于二月十五日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年仅27岁的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行,二十三日仪仗队出山海关,塞上气候寒冷风霜凛冽,如此苦寒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温暖之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相思》。
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形容风雪交加。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将士们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队伍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很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吃紧雪花乱舞,嘈杂的风雪声吵碎了我思念故乡的酣梦,千里之外温暖的家中啊哪里有这般聒噪的声音!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写情缠绵悱恻,情真景真,意境天成。其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上片:写行程之劳。开篇叠用“一程”,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词人因为思念家园,望断迢迢山水不见故园影踪。借描述行军的情况而写心情,表达出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夜深千帐灯”长途跋涉的将士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夜深人静“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人不能寐。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下片:写思乡之苦。叠用两个“一更”,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塞外狂风料峭冰冻雪寒的景象。天寒地冻之夜,行者乡思情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铺天盖地的暴雪扑打帐篷的聒噪声声声入耳,聒碎了辗转难眠的词人愁肠百转的思乡之心。
“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词人将眼前塞外狂风暴雪肆虐的苦寒之地,与故乡钟灵毓秀的京都进行比较,更直白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全词上阕写面,铺陈壮观;下阕写点,描摹心情。词人以白描手法,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不显雕琢,融细腻真切的情感于雄壮的景色之中,通过山,水,风,雪等大的物像,来表达细腻的思乡之情,集豪放婉约于一体,笔调缠绵。
纳兰词,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相融合,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神韵俱佳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
诗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程,雪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文背景分析:
根据诗文意思,纳兰性德伴驾(康熙皇帝)东巡,长途漫漫,风雪交加,关外的夜景与对故园的相思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纳兰的悲苦心情。笔者查询发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玄烨东巡,历经四个月,五月回到北京。这一年,纳兰27岁,也是感情路坎坷不*之际。纳兰伴驾东巡,从出关,到东北,再回到北京*,写了很多词,篇篇脍炙人口,然而仔细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诗文背后隐隐透露着词人无助的心情和对爱情的无限怀念。短短三年,一代词人就与世长辞了。我们细数纳兰的感情路,再与其创作的词进行时间线对比,对其创作的词就会有更深的理解。纳兰生于1655年1月19。1674年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3年后,1677年卢氏难产而亡,对纳兰打击颇深,“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其后又曾有官氏,颜氏等,甚至江南才女沈宛相配,都无法抹去纳兰心头那一份情愁。愁啊愁,病上头,终于在卢氏病亡八年后的1685年7月1日,也追随爱妻而去。
诗文赏析:
我伴驾东巡,历经千山万水,终于在榆关之外,夜宿于千万军帐之中。军帐中的夜灯下,回首这一路来的风雪历程,又勾起了我对故园以及曾经在故园的那个人的思恋,久久难以入睡,嗨,故园里再也听不到那个人的声音。
深入分析:
受过感情伤的人都有体会,深爱的人永远离去,虽然已经五年,但是对于用情如此之甚的纳兰,身处关在荒凉之地,思念之情更甚。
一、《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7、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
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二、《长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注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3、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三、《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不觉已是初冬,北方许多地方也下起了雪,今天便和大家分享纳兰性德在羁旅途中写的一首《长相思》。
关于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原名纳兰成德,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乃复原名。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长于填词,与阳羡派陈维崧、浙西派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亦有一*之地。一生著作颇丰: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作则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手简
纳兰性德仿云林小景扇面
林风眠《家》
王鑑《仿巨然笔意山水》
张大千《峒关蒲雪图》
何海霞《峒关蒲雪图》
吴湖帆《峒关蒲雪图》
张大千《峒关蒲雪图》
董其昌《峒关蒲雪图》
关仝《寒山行旅图》
傅抱石《踏雪访友》
董其昌《铜官山*》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歌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是太傅明珠的长子,他出身显贵,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二十一岁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他深受康熙皇帝宠信,官至一等侍卫。但纳兰公子真正的志向一直在文学上,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让他产生出“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他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为他一生不能入翰林院而感叹:“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纳兰词主情,在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后,锻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整体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入微有致,运笔行云流水。纳兰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但卢氏不幸早亡,与妻子在世时的相思词和纪念妻子的悼亡词成为他词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烦恼让他的词缀景荒凉,设色冷淡,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酿成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纳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词集增遗补缺,共三百四十二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其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盛况。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纳兰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今天分享的他这首扈驾出关所作《长相思》就是被*反复吟诵的名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康熙二十年,曾经动荡的大清国终于*定了三藩之乱,次年三月,康熙决定回到盛京去祭祖。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在清军入关之前,这里曾经是他们的首都。纳兰随康熙帝出山海关去告祭永陵、福陵、昭陵,这首词就创作于此时。词的上阕所提“榆关”是山海关的古称,曾一直沿用到明代。下阕“聒”即喧扰,此处指风雪声。词人随皇帝的队伍翻过道道山路,又趟过条条水路,一路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外行进。夜深了,驻扎下的千百顶帐篷里透出灯火。三月的关外冰雪未消,寒风还在吹,大雪还在下。在风雪呼啸声中,思念故乡的词人辗转难眠,他想念京城,那里是听不到这种风雪声的。王国维曾说过:“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诗句中有四句描写的景色可以被称为千古壮观。这四句分别是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岁暮》)、谢眺的“大江流日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杜甫的“中天悬明月”(《后出塞》)和王维的“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而纳兰在山海关外写的“夜深千帐灯”和“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两句,是词作中唯一可与那些名句相提并论的“千古壮观”。如果你读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先生对纳兰公子十分偏爱。不过这并不是王国维一个人的喜好,纳兰一直以来都得到词坛、学界的高度评价。陈维崧评《饮水词》时说:“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师从徐乾学等大儒,精通经学,编辑宋以来儒学经书,刻为《通志堂经解》。又把自己熟读经史的感悟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所以仅将他视作词家,并不全面。纳兰多才多情的一生被人传诵至今,几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名门、才高、情深、短寿,接*权力的中心,又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世时,以及他去世多年后的现在,他的词作被很多人争相传诵,以他为主角的图书、电视剧层出不穷。但,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纳兰词呢?恐怕还如当年那句“纳兰心事几人知?”吧。
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古诗和意思
纳兰性德的古诗长相思的主题
长相思古诗纳兰性德的朗读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古诗题目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的古诗笔记
古诗纳兰性德的长相
纳兰性德相思的古诗
尝相思清纳兰性德的古诗
长相思的古诗
长相思的古诗诗
纳兰性德思念的古诗
长相思金的古诗
长相思的古诗题
长相思的诗句
长相思诗句
纳兰性德思乡的古诗
长相思雨古诗的空
长相思的古诗扩写
古诗168首的长相思
长相思晏殊的古诗
古诗长相思做的画
长相思的名句
长相思名句
长相思的古诗配图
长相思语录
长相思的古诗句
长相思的古诗是谁写的
长相思长相守的诗句
花的古诗纳兰性德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郸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育人理念
爱情的古诗词古典
步步惊风的古诗
闲咏古诗度苦夏是谁的诗
关于述志抒情的古诗
赞美学生书法的古诗
爱情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来源
我想背咏柳的古诗
带有欢喜两字的古诗
带吴字谐音的古诗
含有文化教育的古诗
关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演讲
三日五日十日的古诗
高速的古诗
找三首关于孝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适合高中生的书
唐王灿的古诗客中
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思乡送别西湖荷花的古诗词
带溪和蕊字的古诗
关于现代古诗的知识
王安石的关于树木的古诗
陪你一起长大新月学的古诗
绿字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苑漫步的感受400
王在普的望江台古诗
自己班的古诗
儿童读的古诗村居
关于天然山庄的古诗